清代袁枚《随园食谱》云:“糟油出太仓,愈陈愈佳。”《太仓州志》云:“色味佳胜,他邑所无。”
糟油创制人为清乾隆年间的李梧江。他在太仓城内开设多家经营酱铺业的作坊与铺子。平素喜钻研食品调料。他用酒浆配以各种香料入缸封藏,数月后,开缸启封,发现这种液体调味品具有酱色、糟香、鲜美等特点,经自己家中与馈赠亲友尝试后,一致反映味道极佳。于是李梧江再选择香料搭配,再次改进,遂制出了能解腥除异味、提鲜增香、开胃增食的新调味品??糟油。
据记载,糟油由老意诚秘方制造,每次投料后还要渗入适当的糟油底子,即糟油脚。有人谓糟油之妙,在于它的底子,此乃百余年来长期累积的精华,没有它就没有老意诚的糟油。
太仓糟油,于1816年正式酿制发售,渐各传四方,成为官礼。因慈禧太后爱吃糟油,常派人来太仓采购,故太仓老意诚糟油店中曾有一块“进呈糟油”的金字招牌。
太仓糟油在1914年、1921年、1925年举办的江苏省一二三次地方物产展览会上,均获奖章奖状;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时曾获超等大奖和金质奖章一枚。 百余年来,太仓糟油名声日隆,畅销海内外,深受美食家喜爱。
清朝嘉庆年间(大约在1812年前后),在江苏太仓县有一个姓李的商人。他经营着几个酿造作坊,买卖做得很大。他不但在做生意上精明强干,而且对食品也很有研究。
一天,他来到酿酒作坊,一边看着伙计们干活,一边想:酒可以当作做鱼时的调味品,能不能在酒浆里加些配料做成一种美昧的液体调味品呢?于是,他决定亲自试制。他将白糯米浸水蒸熟,加入甜酒药,入缸发酵五十多天,酿成酒浆原液。他在酒浆中加上丁香、月桂、玉果、茴香、玉竹、香菇、白芷、陈皮、甘草、花椒、麦曲、盐等二十多种辅料,最后定型。密封了一段时间后,拿出让亲友品尝,色味俱佳,大家齐声称赞,拍案叫绝。李某也喜出望外,决心正式生产,并定名为糟油。后来,他又进行了改进,把新产品兑入糟油底子,入缸密封一年后再出售,味道更佳,而且时间越长糟油越香。自此以后,做糟油的“老意诚”便美名远扬了。
太仓县有一个名叫钱调甫的人,他在河南当巡抚。有一年,钱巡抚回乡省亲,见糟油味道香美,回去时便带了一些。为了巴结上司,他还送给李鸿章不少糟油。李鸿章见此品罕见,又献给了慈禧太后。有一天,慈禧正生气,胃口不佳。忽然想到了李鸿章送来的东西,便让人往几盘冷莱上浇了点。尝了尝,竟大提鲜味,大开胃口。她立刻眉开眼笑,派人去问李鸿章此品出自何处。李鸿章见太后爱吃,就派专人到太仑县定购。自此以后,老意诚店内挂出了“进呈糟油”的金字大匾,生意兴隆,声誉日上。 太仓糟油之所以色美味佳,关键在于“老意诚”有陈华糟油底子兑入新产品,否则,再下功夫也不能保证质量。这也是其他店望尘莫及的。所以,多年来,这陈年糟油底子就成了老意诚的命根子。在几次动乱中,老意诚总是千方百计、不惜代价地保存糟油底子,使太仓糟油能一直流传下来。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了万国博览会。许多人品尝了太仓糟油之后,大出意外,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简直不能比。于是,太仓糟油获得特等大奖,荣获金质奖章。
从此,太仓糟油扬名于国门之外,香飘欧亚各国。
糟油创制人为清乾隆年间的李梧江。他在太仓城内开设多家经营酱铺业的作坊与铺子。平素喜钻研食品调料。他用酒浆配以各种香料入缸封藏,数月后,开缸启封,发现这种液体调味品具有酱色、糟香、鲜美等特点,经自己家中与馈赠亲友尝试后,一致反映味道极佳。于是李梧江再选择香料搭配,再次改进,遂制出了能解腥除异味、提鲜增香、开胃增食的新调味品??糟油。
据记载,糟油由老意诚秘方制造,每次投料后还要渗入适当的糟油底子,即糟油脚。有人谓糟油之妙,在于它的底子,此乃百余年来长期累积的精华,没有它就没有老意诚的糟油。
太仓糟油,于1816年正式酿制发售,渐各传四方,成为官礼。因慈禧太后爱吃糟油,常派人来太仓采购,故太仓老意诚糟油店中曾有一块“进呈糟油”的金字招牌。
太仓糟油在1914年、1921年、1925年举办的江苏省一二三次地方物产展览会上,均获奖章奖状;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时曾获超等大奖和金质奖章一枚。 百余年来,太仓糟油名声日隆,畅销海内外,深受美食家喜爱。
清朝嘉庆年间(大约在1812年前后),在江苏太仓县有一个姓李的商人。他经营着几个酿造作坊,买卖做得很大。他不但在做生意上精明强干,而且对食品也很有研究。
一天,他来到酿酒作坊,一边看着伙计们干活,一边想:酒可以当作做鱼时的调味品,能不能在酒浆里加些配料做成一种美昧的液体调味品呢?于是,他决定亲自试制。他将白糯米浸水蒸熟,加入甜酒药,入缸发酵五十多天,酿成酒浆原液。他在酒浆中加上丁香、月桂、玉果、茴香、玉竹、香菇、白芷、陈皮、甘草、花椒、麦曲、盐等二十多种辅料,最后定型。密封了一段时间后,拿出让亲友品尝,色味俱佳,大家齐声称赞,拍案叫绝。李某也喜出望外,决心正式生产,并定名为糟油。后来,他又进行了改进,把新产品兑入糟油底子,入缸密封一年后再出售,味道更佳,而且时间越长糟油越香。自此以后,做糟油的“老意诚”便美名远扬了。
太仓县有一个名叫钱调甫的人,他在河南当巡抚。有一年,钱巡抚回乡省亲,见糟油味道香美,回去时便带了一些。为了巴结上司,他还送给李鸿章不少糟油。李鸿章见此品罕见,又献给了慈禧太后。有一天,慈禧正生气,胃口不佳。忽然想到了李鸿章送来的东西,便让人往几盘冷莱上浇了点。尝了尝,竟大提鲜味,大开胃口。她立刻眉开眼笑,派人去问李鸿章此品出自何处。李鸿章见太后爱吃,就派专人到太仑县定购。自此以后,老意诚店内挂出了“进呈糟油”的金字大匾,生意兴隆,声誉日上。 太仓糟油之所以色美味佳,关键在于“老意诚”有陈华糟油底子兑入新产品,否则,再下功夫也不能保证质量。这也是其他店望尘莫及的。所以,多年来,这陈年糟油底子就成了老意诚的命根子。在几次动乱中,老意诚总是千方百计、不惜代价地保存糟油底子,使太仓糟油能一直流传下来。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了万国博览会。许多人品尝了太仓糟油之后,大出意外,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简直不能比。于是,太仓糟油获得特等大奖,荣获金质奖章。
从此,太仓糟油扬名于国门之外,香飘欧亚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