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开封市特产
开封市美食小吃,舌尖上的开封市
开封羊双肠
“羊双肠”又叫“羊双肠汤”,属于豫宴之一,是用羊的大肠和小肠熬制而成,据“老开封”讲,过去卖羊双肠的大都没有固定的摊位,而是担着挑儿沿街叫卖,担子的前边放着用劈柴燃烧的小炉子,炉子的上面放着熬汤的小深兜锅,担子的后边放着事先熬好的老汤、肠子和碗筷。解放后卖羊双肠的才有固定的摊位。双肠汤是开封的传统风味小吃。它首创于何时?众说不一,但它的庖制祖师却真真切切地是当地一家牛、羊屠宰场的穷苦帮工。他起早摸黑、抬牛背羊,为场主劳碌一天,得到的赏赐是一盆牛、羊下水,揣回家,大肠里翻外,小肠要剪开,冲呀!洗呀!在净字上下苦功夫!煮熟后,挑起汤锅、碗筷,凌晨3时开始沿街叫卖。一两个铜钱一大碗,佐料有咸盐、辣椒
沙家酱牛肉
沙家酱牛肉味道鲜美,一嚼即烂,老少皆宜,全天然成分,不含色素等化学成分,多次在省、市和全国比赛中获奖。一、酱牛肉简介在开封小吃中,沙家酱牛肉是一道独特酱香型小吃。酱牛肉有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补中益气、滋养脾胃的功效,适用于筋骨酸软、贫血久病、中气下陷、气短体虚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二、酱牛肉制作方法主料:牛腱子肉1千克辅料:茶叶2小勺、八角2个、花椒适量、葱25g、姜25g、桂皮5g、老抽1大勺、盐适量、糖1大勺、白酒适量、香叶适量步骤1、牛腱子肉放入清水中浸泡几个小时,其中更换几次水,直到水变得清澈,没有血渗出为止;2、将八角、茶叶、桂皮、香叶、花椒等香料放入,用线封口;3、锅中加入
尉氏水果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县果树生产热情有所回升,主栽果树种类有桃、苹果、梨、葡萄、柿子、大枣等,主要分布在张市、岗李、大马、大营、庄头乡镇。张市镇3万亩大桃生产已被省农业在批准为无公害大桃生产基地。1.苹果0.6万亩,主要分布在小陈乡的圉村,邢庄乡的水黄,水坡乡的海青郭,品种有早熟的嘎拉、藤牧1号、美人;中熟及中晚熟的华冠、金冠、新红星等,鲜果上市期从7月上中旬持续到9月底,年产鲜果0.7万吨。2.梨0.1万亩,主要分布在小陈的后寨,农业局的农场等。品种有砀山酥、红香酥、七月酥、黄金梨等。年产酥梨1000吨,预计明年红香酥、黄金梨将进入结果期。3.葡萄0.2万亩,主要分布在大桥乡的十里
开封灌汤包
开封灌汤包是河南省开封市的特色小吃。开封小笼灌汤包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还被人说为“放下像菊花,提起像灯笼”这样一种称法。以开封第一楼的小笼包最为出名。开封小笼灌汤包是河南省开封市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已有百年历史,创始人是黄继善。现有国营第一楼包子铺经营,是著名风味面点。开封小笼包子历史悠久,它是由北宋时期“在京第一”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经历代厨师逐渐改制而成。色、香、味、形具佳,别具一格。开封小笼灌汤包的制作方法如下:原料:精粉一斤、猪后腿肉一斤、小磨油二两半、味精一钱、绍酒、姜末、盐各三钱、酱油八钱、白糖八分。做法:1、把肉剔骨、去皮、剔筋
开封菊花茶
开封菊花茶是河南省开封市的特产。开封是一座驰名中外的菊花名城,开发出了开封菊花红、开封菊花黄、开封菊花白3个系列8个产品。开封菊花系列茶不仅口感好,而且还具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保健功能,是药用和饮用佳品。开封是一座驰名中外的菊花名城,种植菊花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宋时期,开封菊花的品种、数量、栽培技艺独领1,宫廷和民间养菊、赏菊之风蔚为盛行,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菊艺专著——《菊谱》,记载菊花35个品种,数量空前。目前,出自开封的菊花已有1000多种,菊花花会也已成功举办过29届。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封不愧为“菊城”。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开封人在为菊花而骄傲的同时,心中也为此而
杞县酱菜
河南开封杞县是酱菜的故乡,以莫家酱菜闻名海内外,酱红萝卜色泽鲜红,咸中透甜,酱香浓郁、红薯泥香而不腻至今广为流传。明德堂莫氏酱菜始创于(1815)年清朝嘉庆年间,莫特生先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革新酿制而成,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莫氏酱菜又是开封酱菜行业的佼佼者,它独特的制作方法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经问世后便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名声远扬海内外。同时也是杞县家家户户探亲访友,馈赠亲朋的必备之礼。1938年,在铁路沿线荣获名特优产品奖,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莫氏酱菜不仅在国内知名度很高,在国外也有得到了认可,1938年日本首相田中特从日本专门派人来开封订购莫氏酱菜。莫氏酱园是东方美
兰考齐氏大刀面
中华一绝——齐氏大刀面又称“长寿面”,起源于宋朝,发源于盛产小麦的豫东兰考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清朝末年,齐氏大刀面的传人齐东魁看到大家这么热爱吃大刀面,就在民间大刀面的基础上大胆地对其进行创新制作。精选优质面粉、鸡蛋清、食盐、小苏打等,经过人工和成,再经过长达1.6米的擀面杖八擀八推八压,使面皮犹如白绫,薄至透明显影,隔面可观报纸;然后右手提刀,左手按面,随着长3尺、宽5寸的大刀的起落,细如发丝能穿针、长而不断、用火一点就着的大刀面就制作而成。水开下面,面条浮起即熟,只用十几秒钟,细如线,晶莹透明,柔韧滑润,口感清香爽口,食而不腻的一碗大刀面就出锅。夏季,用蒜汁、香醋、芝麻酱、小磨油
小笼灌汤包
开封小笼灌汤包已有百年历史,创始人是黄继善。现有国营第一楼包子铺经营,是著名风味面点。原料配方:精粉5公斤猪后腿肉5公斤小磨油1250克酱油400克料酒150克姜末150克味精55克盐100克白糖35克制作方法:1.将猪后腿肉绞成馅,放入盆内,加上酱油、料酒、姜末、味精、盐、白糖。冬季用温水4升,夏季改用凉水3.5升,分5~6次加入馅内,搅成不稀不稠的馅,最后放入小磨油搅匀。2.将面倒入盆内,兑入2.5升水(冬季用热水,春秋季用温水,夏季用凉水),把面和匀。和面时不要将水一次倒入,先下少许水,抄成面穗,再逐步把水下足和成面块揉匀。反复垫面三次,将面由软和硬。再用手沾水扎面,和成不软不硬的面块。
杞国忧皮肘
杞国忧皮肘也就是宗店肘子。它以猪的前肘为主料,再配以大料和中草药用多年老汤精心烹制而成。与其它肘子的最大不同是它把猪的前肘骨和肉一块做。新上桌的宗店肘子,看起来金黄透亮,用筷子夹起来富有弹性,吃到嘴里香而不腻,肘骨酥香。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当时正在宗店乡财政所工作的张兴峰在吃透党的政策的前提下,毅然辞去舒适安逸的政府机关工作,重新操起祖辈传下来的杀猪卖肉煮肘子的老行当,一干就是二十几年。二十多年来,张兴峰在继承先人烹制肘子工艺的基础上,四处拜访、求教于有名的老中医,在原来的烹制配料当中又加入了大枣、蜂蜜、枸杞等20多味中药材,使烹制出来的肘子不仅具有美容养颜功效,而且还具有益
麻辣花生
麻辣花生源自七朝古都开封,由兴盛德公司多年研制、提炼配方制作而成。花生取自黄河岸边两千多亩的无公害优质花生基地,经严格的筛选后,保留下来的花生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经过复杂配料、严格工艺和多道制作流程精制而成。成品麻辣花生色泽金黄、里外入味、口感酥脆、融入南北风味、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2007年3月,兴盛德麻辣花生成功通过QS认证。
马豫兴桶子鸡
马豫兴桶子鸡、烧鸡马豫兴是开封有名的传统食品老店,全名清真马豫兴鸡鸭店。最初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马永岭在鼓楼东南侧设店开业,桶子鸡是其经营的主要品种之一。马豫兴桶子鸡体形浑圆完美,色泽鹅黄,油润光亮,食之肥而不腻,咸香嫩脆,略透荷香,成为开封酒会宴席上必备名菜。过去多为官宦和有钱人家享用,曾远销至上海、通化、广州、沈阳等地。建国以来,马豫兴名师王保山(已故)继承传统工艺,烹制的桶子鸡保持了原有特色和荣誉,在1982年和1984年全国熟肉制品评比中,两次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桶子鸡选料精细,烹制考究。主要选用生长期不超过3年的健壮膘肥母鸡,宰杀净毛后,去掉翅爪,取出内脏(留肺)并洗净体腔
陈留豆腐棍
陈留豆腐棍是原陈留县(今开封县)独具一格的特产。因该产品始创于陈留古镇,故名“陈留豆腐棍”。它由黄豆浆炒制而成,其形如棍,中空、皮薄,色自惭形微黄而透明,第约30公分。每捆十根,重一两三钱左右,味道鲜美,富有营养,凉拌清爽可口,浓郁喷香。陈留(今属开封县)原是东汉末年著保诗人蔡邕和蔡琰的故乡,当时蔡邕父女就十分喜爱这一家乡名菜,并留下了赞美这一名菜的诗句。到了明崇祯年间,陈留豆腐棍成为向皇帝朝贡的佳品。1901年,慈禧太后在开封行宫做寿时,陈留县令彭寿山奉召,命名师韩德林、崔玉山制作豆腐棍宴席,使其大饱口福,慈禧吃后赞不绝口。陈留豆腐棍主要以开封优质大豆和精炼花生油为原料,经过精制加工,成固体
杞县酱红萝卜
酱红萝卜产地:中国河南杞县。以红薯和萝卜为主食、主菜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偶尔吃上一次,大多是出于尝鲜的目的和对营养的需求,并不是裹腹充饥的需要。但是,杞县的能工巧匠们将红薯精制成红薯泥,把萝卜腌成酱红萝卜,其味道可就大不相同了。凡到过杞县,吃过这些地方风味的人,无不啧啧称赞杞人独具的匠心。杞县的酱红萝卜堪称一绝,要说它的做法很简单,取头茬胡萝卜洗净去外皮,置面酱中腌制两月。然后取出萝卜,放在面袋里滚一下,把粘有面粉的萝卜再放回酱里。腌成后,萝卜肉嫩香脆,甜咸兼备。其颜色像红玛瑙一样,晶莹透红。据说,杞县的酱红萝卜之所以好吃,主要是胡萝卜本身的缘故。外地胡萝卜木质部大,芯黄外红。而杞县胡萝卜
灌汤小笼包子
灌汤小笼包子包子是开封的传统食品,早在北宋东京市场上已有售卖,称灌浆馒头或灌汤包子。东京72家正店之一的王楼,制售的名为山洞梅花包子,号称东京第一。北宋之后,灌汤包子在开封流传下来。本世纪20年代,名厨黄继善创办第一点心馆,主营灌汤包子。30年代,他适应市场需求,对包子的制作方式加以革新,将原来用半发面制皮和瘦肉掺猪皮冻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酱、小磨香油等制馅,改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为馅提鲜。通过三硬三软和面,使面皮筋韧光滑,不漏汤,不掉衣。还改大笼为小笼蒸制,就笼上桌,旋吃旋蒸,既保持了包子的热度和形状的完美,又便于经营,备受顾客欢迎,此即为灌汤小笼包子。建国后,灌汤小笼包子得以
通许麦香面
通许麦香面是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的特产。通许县所产小麦所磨之粉,面筋特多,并带清香,香甜可口,别有风味。河南自古就是小麦的主要产地,《诗经》上记载有“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类似这些记载尚有很多,都说明河南生产麦子的状况。河南的小麦,多面,食之养人,比江淮所产之小麦,质量高的多。其中通许所产的黄瓜仙麦,品质最好。其面粉清代列为贡品。面粉中所含之营养成分有:蛋白质每百克约含12克,脂肪约含1.4克,糖约含7.4克,核黄素约含0.08毫克,尼克酸约3.4毫克,无机盐约含0.6克等。由于蛋白质含量较高,故其新麦所磨之粉,面筋特多,并带清香,清代进贡时,多将其新麦粉,装入内衬黄陵之楠木匣中,车运半月方至
菊花火锅
菊花火锅盛行于晚清宫廷内,传入开封以有近百年历史。因开封的市花是菊花,因此原料来源得天独厚。它以鲜鱼为主(有“四生”和“八生”之别)。火锅内兑入鸡汤滚沸,取白菊花瓣净洗,撕成茬丝洒入汤内。待菊花清香渗入汤内后,将生肉片、生鸡片等入锅汤熟,蘸汁食用,其滋味芬芳扑鼻,别具风味,被视为火锅家庭中之上品。原料:虾肉150克,牛柳150克,猪里脊150克,鸡肉150克,白菊花20克,菠菜60克,粉丝50克,花生米30克,盐4克,味精2克,料酒6毫升,胡椒粉0.2克,葱15克,香菜20克,香油10克,辣椒油3克,植物油20克,高汤1500克。做法:1、虾、牛、猪、鸡肉各放一盘。花生末一盘,辣椒油1小碗。2
贾鲁河滩蛋鸭
贾鲁河滩蛋鸭是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贾鲁河滩的特产。尉氏县贾鲁河滩鱼鸭混养综合开发区,是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蛋鸭养殖基地。尉氏县贾鲁河滩鱼鸭混养综合开发区,是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蛋鸭养殖基地。近年,尉氏县工商部门立足职能,强化服务,帮助养殖户成立合作社、注册商标、牵线融资,竭力扶持蛋鸭养殖产业做大做强。目前,贾鲁河滩鱼鸭混养综合开发区已有蛋鸭养殖专业合作社12家,带动2000多户养殖户走上致富路。尉氏县壳达禽业农民合作社成立后,统一购买原料,共同解决养殖难题,产品统一销售,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今年以来,该合作社加工的松花蛋和咸鸭蛋远销太原、兰州、济南等地,每月销售收入达90万元。在县工商部门
煎扒鲭鱼头尾
煎扒鲭鱼头尾是开封久负盛名的传统菜,有“奇味”之美称。该菜肴色泽柿红,香浓鲜嫩、色味俱佳,诱人食欲。民国12年(1923年)名人康有为游学开封,在又一村饭庄品尝此道名菜后,兴致勃发,挥毫写下味烹侯鲭四字(侯鲭即汉代五侯鲭的典故),又在折扇1海内存知己,小弟康有为字样,赠给制作此菜的名师黄润生。鲭鱼,又名乌鲭、乌鲻,它以软体动物为食,头部含有丰富的脂肪,人称“鱼脑”,有消炎解毒的功效。煎扒鲭鱼头尾的制作十分讲究,先选择五斤以上的肥嫩鲭鱼,取其头部和尾部二斤半重,剁成长块,以葱段、姜块、冬笋块等配料,用大火煎成柿黄色,然后把煎好的头尾放入兑有佐料的汤锅内,武火扒制,文火收汁,待汁浓鱼熟,色泽红亮既
东大寺锅盔
东大寺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寺内现存的碑刻和其他史料分析,唐末已有部分回民来从长安来汴州即现在的开封居住生活。宋元以后,大量回民从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移居开封,并聚居于现开封东大寺所在地。因生活和信仰的需要,在此地建立清真寺,后因王朝更迭、黄河泛滥而毁。明永乐五年(1407年),敕赐重建寺院,但又因黄河水患而毁于明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教民募资重建,并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再次修复。如今的开封东大寺所保留的建筑风格,便是此次重修所形成。相传再修建东大寺时,由于工程庞大,施工十分艰苦。一天,一位士卒吃到当地村民烙制的圆圈馍,感到特别好吃,酥香异常。短短几天内圆圈馍成了互相传颂的宝贝
莫家酱菜
莫家酱菜是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的特产。莫氏酱菜以天然酱曲、新鲜蔬菜及多味辛香中药材酿制而成,风味独特色香、味、形具佳,且有咸、甜、脆嫩、鲜香、解腻增食、爽口开胃等特点。杞县是酱菜的故乡,莫氏酱菜又是开封酱菜行业的佼佼者,它独特的制作方法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经问世后便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名声远扬海内外。同时也是杞县家家户户探亲访友,馈赠亲朋的必备之礼。1938年,在铁路沿线荣获名特优产品奖,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莫氏酱菜不仅在国内知名度很高,在国外也有得到了认可,1938年日本首相田中特从日本专门派人来开封订购莫氏酱菜。杞县明德堂莫家酱菜始创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其中最有名气的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