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开封市特产
开封市美食小吃,舌尖上的开封市
冰糖梨
梨号称健胃、润肺的“百果之宗”,其中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苹果酸等糖类和有机酸,还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以及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烟酸等营养物质。今天我们就用梨为主要原料来做一份甜点吧。原料:梨1个、陈皮20克、冰糖适量,枸杞适量、银耳适量、红枣。冰糖梨的做法1.把梨洗净带皮切成块;陈皮洗净切小块。2.锅中倒清水,加入梨和陈皮盖上锅盖。3.用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4.20分钟后加入适量冰糖再煮10分钟搅拌即可!温馨小提示1.梨:甘寒酸,无毒,能治风热,润肺凉心。2.冰糖:甘寒无毒,润心肺大小肠热、解酒毒。3.陈皮:苦辛而温无毒,能泄能散,理气燥湿。4.降低血糖、抗脂
进士糕与状元饼
进士糕与状元饼是古城开封传统名点,沿传数百年,盛誉不衰。相传宋代科盛行,每年进京赶考的书生云集京师开封。商人们迎合考生心理,争相制作“进士糕”与“状元饼”。两者的原料、做法相近,工艺精良,只是用馅不同。其做法是:先把糖、蜜、油、鸡蛋、绍酒和食用黄色素,按比例混合,制成面团待用。然后,将冬瓜、青梅、桃仁和枣分别制成果仁馅和枣泥馅。再将醒好的面团擀成长条,我改馅料。用不同的模子压上“进士”和“状元”的字样,最后放入沪中烘烤而成。经加工制成的进士糕、状元饼颜色大红金黄,形体大小匀称,香、甜、松软、入口即化。其中,进士糕以浓香果仁和桂花香味取胜,而状元饼更以郁馥的枣泥甜香味见长。而今进士糕和状元
尉氏烩面
开封尉氏县烩面是河南烩面(中原第一面)里面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尉氏烩面是在羊肉浓汤锅中下面并取汤,尉氏烩面是以独家祖传秘方调制的香料配上滚滚的羊汤而成。其味也鲜,其色也泽。正宗的尉氏烩面不放海带丝,不放千张丝,不放粉条,不放青菜,不放黄花菜,也不放鹌鹑蛋。仅仅放入羊肉丁、葱花、香菜(芫荽)或是荆芥(五香菜),芝麻酱,同时以个人口味放入用牛羊油沷的油辣椒,浓香味美回味无穷。一碗香汤入腹,激出汗滴如豆,酣畅淋漓、回味无穷。即使不吃面,单单喝上一碗这汤,就如入了仙境一般,满腹香浓了最重要的是一般在烩面店周围都会有一个打烧饼的,烩面就着烧饼吃才算真正的吃上了尉氏的烩面,各位吃货一定要
兰考豆腐乳
兰考豆腐乳始创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最初是由兰阳县(今兰考县)城西街“崔福兴酱菜园”制作。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朝中有一兰阳县籍的梁姓御史,随神宗皇帝出京巡游,来到汴梁(开封),顺便回兰阳县带回“崔福兴酱菜园”制作的豆腐乳,皇帝食后大加称赞,日“臣孝于孤,迎风十里香”。从此,兰考‘迎风十里香’的美名传遍全国。兰考豆腐乳酱红透明、细腻粘软,咸中透香,香中透甜。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与多种维生素。具有增食、助消化,健肠胃等功能。1985年经省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商业部颁布发的标准,该产品目前已大规模生产,畅销省内外。
大京枣
大京枣古称“蓼花”,是依据一种植物花草的形状制作的。在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就有大京枣的记载,为当时京城(今开封)一著名糕点师的杰作。流传至今,由市第一食品厂和老宝泰、五福、三阳观等著名老店生产。大京枣以优质糯米、糖粉、饴糖、植物油等为主要原料,成品为圆柱形、金黄色,外沾白糖,大小均匀,每市斤可称16-17个。现在各副食品商店、批发市场,个体摊点都有供应。大京枣是开封糕点的传统名产,素负盛名。大京枣古称“蓼花”,它以优质糯米、糖粉、饴糖、植物油等为主要原料,经过制坯、油炸、透浆、拌糖粉几道工序制成。成品呈圆柱形,金黄色,外粘白糖,外观饱满,膨胀适度,内部组织为丝网状,无空洞,无硬心。
套四宝
套四宝是开封的传统菜肴,堪称“豫菜一绝”。“套四宝”绝就绝在集鸡、鸭、鸽、鹌鹑之浓、香、鲜、野四味于一体,四只全禽层层相套,个个通体完整,无一根骨头。每当酒席宴会上过几道菜之后,这道菜便用青花细瓷的汤盆端上,展现在食客面前的是那体形完整、浮于汤中的全鸭。其色泽光亮,醇香扑鼻。当食完第一层鲜香味美的鸭子后,一只清香的全鸡便映入眼帘;鸡肉吃后,滋味鲜美的全鸽又出现的面前,最后又在鸽子肚里露出一只体态完整,肚中装满海参丁、香菇丝和玉兰片的鹌鹑。一道菜肴多种味道,不肥不腻,清爽可口,回味绵长。套四宝属衙门派,制作精细,色香味形十分讲究,制作时费工费时,技术不过三硬不行,火候掌握不好也不行最复杂的是
三鲜莲花酥
三鲜莲花酥是用白面为主料制作而成的一种点心,点心内的馅由三种不同的馅配合制成。三鲜莲花酥:相传于北宋仁宗皇帝在位期间,宦官郭槐与刘妃勾结,用狸猫换太子陷害李妃,将其打入冷宫。李妃后含冤投身莲花池内而死。这件事为汉钟离、李铁拐、吕洞宾三仙所知,三仙施展仙法,以芙蓉还李妃形体,使其升天。顷刻间,莲池内凋谢的莲花重新开放,清翠芬芳。东京(开封)的糕点师傅附会这一故事,用香蕉、枣泥、山楂三种鲜味,仿莲花形状,制成了名点三鲜(三仙)莲花酥。今流行市场的三鲜莲花酥,是由市副食品公司的老宝泰、三阳观老号的糕点技师禹金水、范福旺等人,继承传统工艺,参考有关资料,精心制作而成。其造型端庄,色泽淡雅,形象逼真,令
开封炒凉粉
炒凉粉是开封人喜食的一种风味小吃,开封不少地方都设有出售点。其制法是:把粉芡配水打成稀糊,入沸水成熟糊晾凉,即为凉粉。炒凉粉就是以凉粉为主料,加入少量的油,把凉粉放入平底锅内,然后佐以豆酱、葱、姜,用锅盖盖住闷少许。炒好的凉粉热香鲜嫩,焦而不糊。
小焦杠油条
传统风味小吃,此品种被收入《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为早点油炸品种,呈三棱形,又称“三棱锏”,有正劲、翻劲之分。正劲小杠油条,民国间以大南门里白家和徐府街张家最著,建国后以厨师朱少臣制作的有名;翻劲小杠油条,建国后以厨师温义高制作最著。1956,1978年两次被认定为开封“名产风味小吃”。
冰糖熟梨
冰糖熟梨是将熟梨与红枣,枸杞,桂圆,大块冰糖等物一同煮熟,皮棕肉白,晶莹透亮,香甜清爽,止咳润肺。
麻叶
五月端五节令食品,以死面擀薄皮(带芝麻)裁切成长条形,单片或合片掏股用油炸制。咯馍刷上面酱,卷了麻叶,就是咯馍麻叶了。
牛家油炸包子
牛家油炸包子,由牛家三代相继在相国寺经营,是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地方风味品种,也是当时回族信得过的挂牌清真品种。1958年公私合营,后因牛文杰去世而失传,油炸包有荤素两种,荤的以羊肉为主,素的以鸡蛋和四季鲜菜为主。
荆芥面托
传统风味小吃,此品种被收入《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以荆芥、面粉搅成面糊,煎制而成。成品柔软清香,风味独特,有清风热、助脾胃的食疗价值,是夏季的适令佳品。此外,依拌入的原料不同,还有笋瓜面托、西葫芦面托、冬瓜面托、黄瓜面托,乃至榆钱、槐花及野菜等都可以制作面托。其中以荆芥面托最有特色。很不错的小吃品种,家里有煎锅的话,也可以自己烹制一下试试。
开封炒冰
漫步夏日开封夜市,各种美食小吃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其中极引人注目的是让人既饱口福、又祛暑热的冷食-炒冰。炒冰用的是特殊的炒锅,即急速冷冻锅。这种特殊的炒锅,可以在半分钟内,将温度降到-40℃。炒冰的原料,也不是冰,而是鲜榨的水果汁。如今,炒冰越来越多,较以前不仅增加了品种,而且增加了花色,什么果汁炒冰、奶油炒冰等,炒出来的冰,质地细滑,入口即化,较之冷冻机制出的冷饮,别有一番风味。
开封水煎包子
水煎包子是开封很有名的一种风味小吃,多处都有卖家。水煎包子,选料精细,要求严格。面要好面、肉要好肉,生姜扒皮、大葱只用葱白,大料面也是买来花椒、大茴香,自己磨。操作上坚持手工剁馅,而不用绞刀绞。寒冬腊月也要工打馅,打好后用食盐和酱油腌上,第二天用。包子下锅,一锅多少个是一定的,多一个也不放,保证个匀量足。虽然包子下锅后,要浇上一层稀面水(故称水煎包子),实际上是少不了要用油。拌馅用小磨香油,外边也要向锅底浇洒小磨香油,所以包子出锅,老远就闻着喷香。出锅的包子,一个是一个,没有粘的,没有破的,黄焦酥脆,特别好吃。
炒红薯泥
凡吃过杞县红薯泥的人,无不啧啧称赞杞县人的独具匠心。名食红薯泥的主要原料就是我们常见的红薯,有些地方也叫“白薯”、“地瓜”、“番薯”。它的制作方法很讲究,需先把红薯煮熟,剥掉外皮,去其内丝,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轧压成泥,然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兑入香油、红薯,不断搅拌,呈柿红泥状。装盘后,分层放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即成。此菜味道甘甜,爽口开胃,色泽鲜艳,营养丰富。炒红薯泥是一道久负盛名的中州名菜,选用红薯,白糖,山楂,玫瑰,桂花,青红丝等原料。兑入香油烹饪而成。色泽晶莹,甜香可口,营养丰富。红薯泥是一种独树一帜、色味奇美的色菜。民国初年由杞县大同饭庄厨师蒋世奇创制。食品用料红薯
瓜盅哈什蚂油
哈什蚂油又称田鸡油、蛤蚂油,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食疗价值,历来被视为高级滋补佳品。瓜盅哈什蚂油是在传统制作工艺上加以创新改进而成,即将制好的哈什蚂油盛在雕刻精美的香瓜盅里,具有外表美观,制作精美,口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特点。
鸡蛋布袋
传统风味小吃,此品种被收入《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因形状似团鱼,又称“鸡蛋鳖”。为油炸的面蛋合一的早点、夜宵食品,现炸现吃,外酥里嫩。1978年被认定为“名产风味小吃”。
江米切糕
风味小吃,以江米蒸熟摊匀,中间夹一层枣泥或澄沙馅,上面撒彩糖、青红丝等,论斤售卖,原是推车沿街唱卖,后来由张淼首先在新生饭庄制作经营,并浇上玫瑰汁,亦有所改进。开封小吃多为外地引入,后经改进变成为独具特色的开封风味小吃。
葱花大油饼
传统风味小吃,以死面卷葱花,油烙而成。切块论斤售卖,从民国至建国以相国寺内王传清制作最著名。1978年被定为“名产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