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浚县特产
浚县特产介绍
淇河酒
淇河,中国北方迄今唯一无污染的河流。《诗经》载:“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淇河水以其清澈纯净,并含有丰富矿物质而得名。淇河酒,是淇河儿女继承先贤遗风挖掘古酿秘方,利用纯净水源,以高粱、小麦、大麦为主要原料,结合现代科技工艺,精心酿制而成,其酒体丰满,无色透明,专家称其:窖香浓郁、甘冽醇净、绵甜可口、回味悠长。2003年被市政府指定为迎宾接待专用酒。
黏火烧
黏火烧为浚县城内南大街耿成善的独特产品,始于清朝末年。黏火烧取源于黄米和红栆选料讲究,稷米须粒圆,当中有一个小黑点,颜色呈黄白色,俗称阳米,红栆精选皮薄、肉肥、色艳无虫蚀的大红枣为佳。做出的黏火烧,色泽金黄,暄而不松,香甜可口,食之和胃健脾,被誉为清素的滋补妙品。
寺下头吴记花生米
寺下头吴记花生米系城关寺下头吴氏祖传.吴记花生米洁净匀称,色鲜味美,香焦酥脆.其销量为全县同行之冠,远销安阳、新乡、郑州、开封等地。1983年曾参加广州交易会,获中外客商好评。
小河白菜
据记载,早在明朝成化年间,浚县小河白菜就受兵部尚书王越的推荐,被作为贡品送往京城,成为宫廷美味。小河白菜瓷实健硕、色泽润雅、营养丰富,享有“菜中之王”的美誉,主要产于浚县小河镇崔堡、王湾、申湾、梨园、前下滩、后下滩、张刘庄等村,现已成规模产业。“大碾萝卜香菜葱,小河白菜进北京”。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浚县人王越(字世昌),出将入相,文武全才,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代,官至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兼太子太傅。王越“内行交际,实也卓绝,磊磊落落,家无余财”(《明史》第一百五十六卷列传五十九《王越传》),在和王公大臣们交往中,无以馈赠,便将家乡特产小河白菜作为礼物,让通辽们品尝。小河白菜口
浚县石雕
浚县石雕石刻业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能工巧匠曾参加过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中山陵等多处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产品有牌坊、狮、羊、碑等50余种,远销国内外。浚县石雕是历史悠久的汉族雕刻工艺品。它遗存丰富,有存东汉画像石,后赵大石佛,唐代千佛洞、宋代蟠龙岩、明代恩荣坊,清代作品留有数十处。这些作品形态逼真,各代风格迥异,独具特色,艺术价值很高。目前石雕匠人擅长制作石人、石马、石羊、石狮子等工艺品,石狮子具有典型的民间风格,曾在广交会上展销、颇受欢迎。元明时期,儒商始祖端木子贡故里河南浚县的特产花斑石即被皇帝视为奇石选作贡品,成为皇宫和帝王陵寝的建筑石材而被大规模开采。浚县石刻和石雕的
浚县王桥豆腐皮
浚县王桥豆腐皮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黎阳镇东、西王桥村的特产。王桥村素有“豆腐故乡”之称,王桥豆腐加工考究、制作精细、质白细嫩、味道纯正、软硬适度、煮炖不烂、煎炒不碎、油炸后松软。豆腐皮薄而筋道,为凉拌佳品,豆腐和豆腐皮除供应本县外,还畅销邻近数县及安阳、新乡、鹤壁等市。王桥村位于浚县县城西北一公里处,素以豆腐之乡闻名豫北各地。远在清代,这里始设立豆腐作坊,近三百年来经久不衰。丁志山先生居住在黎阳镇西王桥村.其从业30余年黄豆芽,豆腐,豆腐皮事业,有着丰富的经验。近几年丁志山先生的“王桥豆腐”和“王桥豆腐皮”不但具备了日益浓厚的地方特色,也为这里的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帮助。许多城里人因为“王桥豆腐”
浚县窑头红梨
浚县窑头红梨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乡申窑头村的特产。窑头红梨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在所有梨品种中,“窑头红梨”品质独特,治疗伤寒、哮喘、气管炎、感冒等病症有奇效,“窑头红梨”治病救人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今夏,浚县王庄乡申窑头村栽种的50多亩红梨树已进入了盛果期。濒临灭绝的浚县林果特产“窑头红梨”,在王庄乡林业科技人员和果农的努力下,重获新生。今年年份好,一棵红梨树能结果400多个,而且药性如初,令人称奇。浚县王庄乡历史上曾有“窑头梨林,绵延三里,华盖如织,遮天蔽日”的说法。特定的地理条件,使窑头红梨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在所有梨品种中,“窑头红梨”品质独特,治疗伤寒、哮喘、气管炎、感冒等病症有奇效
义兴蒋烧鸡
义兴蒋烧鸡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的特色美食。义兴蒋烧鸡造型美观、皮色鲜艳、风味独特、肥而不腻、熟烂离骨,具有滋补之功效。义兴蒋烧鸡系浚县县城南街人蒋连成(号老壁)所创,至今已传200余载。据《浚县志》记载,义兴蒋烧鸡与道口烧鸡齐名。清顺治年间,蒋连成(号老壁)先生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结合宫廷烧鸡技术反复改进,使烧鸡的色、香、味、形日臻俱佳,后广销四方。义兴蒋烧鸡加工精细,配料讲究。它使用本地饲养的活鸡,从宰杀到成品,经过十几道工序,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制作。配用多种名贵中药和陈年老汤。今义兴蒋烧鸡销量仍居全县同行之首。
黎阳贡面
黎阳贡面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黎阳镇的特产。黎阳贡面的特点是耐火而不糟、回锅而不烂,煮熟后挑入碗中,吃起来不仅口感爽滑,而且格外劲道。黎阳贡面起源明代,以家庭作坊为主,明朝时,因被明代礼部尚书王越进贡给皇帝,列为宫廷佳品,而得名“贡面”。“贡面”以优质地下水、精磨小麦粉、精盐为原料,运用传统手工艺,经28道工序纯手工精制而成的黎阳贡面,白如雪、细如丝、中空心,堪称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传统绝活食品。席营村的空心挂面是纯天然制品,如添加防腐剂、增白剂,空心挂面就做不成。
吴庄饸饹面
吴庄饸饹面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乡吴庄村的特色小吃。按一定比例在荞麦面里掺上小米面和榆皮面,是浚县饸饹面的独特之处。浚县饸饹面的做法:在一家面摊,一张木质的饸饹床架在锅台上,把和好的面塞入饸饹床的漏孔里,一名成年男子双手握住饸饹床的木柄用尽全身力气向下压,将饸饹直接压入锅内烧沸的水中,等水烧开两滚,面就熟了。捞出来再过一遍冷水,盛入碗中,根据个人口味放入葱花、油、盐、味精、蒜汁、香油、芥末油、辣椒、豆芽等,一碗喷香诱人的饸饹面就做好了。
浚县子馍
浚县子馍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的特色小吃。子馍也叫做石子馍,因在鹅卵石上烘焙制成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子馍采用的都是上等面粉,配上油、葱花等制成火烧,然后再加入肉丝放到烧得滚烫的鹅卵石上面炕熟,最后浇入鸡蛋烤熟即可。油酥咸香的火烧,配上丝丝嫩滑的鸡蛋和肉丝,吃上去外焦里嫩,那叫一个爽。
角场营元宵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黎阳镇角场营村有470余户村民,是远近闻名的元宵之乡。场营村元宵色泽洁白,无杂点,形状浑圆,柔软细嫩、皮薄馅儿多、味道甜美,吃到嘴里松软细腻,有一种清香。元宵馅浓稠香软,细小的微粒在入口即化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咀嚼感。元宵皮口感细腻黏糯,有弹性。而质量差的元宵入口粗糙缺乏弹性,无明显的流感,口味常常过于甜腻或者油味过重。现在,角场营元宵越来越有名,销往全国各地。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
王桥豆腐
“王桥”豆腐与豆腐皮系浚县黎阳镇王桥村所祖传,王桥豆腐质地细嫩,味道纯正,软硬适度,炖煮不烂,煎炸松软。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钙、镁等矿物质,常食用建脑、开胃、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浓度。王桥豆腐未出锅前挑出的豆腐皮,薄而筋道,口感极好,凉拌热食均可,是浚县又一名产。王桥村位于浚县县城西北一公里处,素以豆腐之乡闻名豫北各地。远在清代,这里始设立豆腐作坊,近三百年来经久不衰。1983年,农村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以后,家家户户从事豆腐制作,全村日产豆腐30,000余斤。产品销往附近各县及安阳、鹤壁、新乡等市。王桥豆腐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多为手工操作。加工过程分选料、浸泡、粉碎、滤渣、煮桨、点卤、压制七道工序。
窑头红梨
浚县王庄乡历史上曾有“窑头梨林,绵延三里,华盖如织,遮天蔽日”的说法。因特定的地理条件,窑头红梨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千顷梨林毁于“大造万亩丰产田”的口号下。为抢救红梨树种,该乡政府聘请具有梨树管理经验的老果农,并主动与相关科研院校联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7棵老红梨树上刻芽。通过芽接、接穗、改良土壤等一系列举措,成功栽培红梨苗10000多株。经过几年的精心管理,目前新栽的50多亩红梨树已进入盛果期。
大碾萝卜
大碾萝卜因产于浚县小河乡大碾村故名。特点是个头大而长(最大的达6公斤),色青皮薄,质细汁多,酥如梨,味道爽口,生吃熟食俱佳,向有“大碾萝卜赛白梨”美称。据传,明代时,大碾萝卜也曾作为贡品。近年来,大碾萝卜种植达7公顷,年产40多万公斤。(浚县)
浚县粉皮
鹤壁特产,华夏名菜,久负盛名。产品质地细腻,晶莹剔透,食之清爽,为宾馆饭店,家庭餐桌,馈赠亲友之佳品。
大湖黄酒
保持了古老的传统生产工艺,严格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顺应自然,精酿而成。含有18种氨基酸,具有活血化淤,疏筋通络,暖脾健胃,消种止痛之功能,是孝敬老人,馈赠宾朋,祛病防病,延年益寿的佳品。
吴二锅花生米
浚县吴好田三代相传,选用本地大花生及名贵中药,采用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匀称洁净,色鲜味美,香焦酥脆,是旅游小吃,馈赠亲友的保健佳品。
浚县豆腐皮
王桥村位于浚县城西北1公里处,该村素有“豆腐故乡”之称,可考历史近300年。王桥豆腐加工考究,制作精细,质白细嫩,味道纯正,软硬适度,炖煮不烂,煎炒不碎,油炸后松软,该村300户,有280户加工豆腐及豆制品,年产约400万斤,豆腐皮薄而筋道,为凉拌佳品。
浚县泥咕咕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为鹤壁市所辖。据《资治通鉴》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黎阳镇杨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产地。浚县泥咕咕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