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南平 > 建阳特产
建阳特产介绍
玉面油滴盏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有大量遗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各地(古时隶建宁府瓯宁县),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古汉城酒
古汉城酒——芳香郁馥回味长古汉城酒,其前身为闽越王命名的“城村佳酿”“建兰醇香”。(传说闽越王用此酒为宝剑利刃,因“剑”与“建”谐音,故名)。根据传说,此酒为武夷山城村越王城里久负盛名的古酒,为宫中制酒大师首创酿造,因其酒“芳香郁馥、清爽可口、醇味浓烈、回甜悠长”的独特品质,欣得闽越王及文武百官和当地百姓的交口称道。“古汉城”位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中国福建武夷山城村,宋代以前属建阳县辖区,与建阳相距仅35公里。这里青山绿水,稻花飘香,文化深厚,酒业发达。“古汉城”的“建兰醇香”与建阳“大潭城”的“九兰香酒”,其酿造技术异曲同工。尤其是古汉城遗址内至今还保留着一口“永不枯”的水井,其水质为超
武夷王酒
武夷王酒——大潭佳酿三家崭武夷王酒,原称“建兰香酒、九种兰酒、九兰香酒、建平李叶青等”。据建阳地方史料记载,建兰香酒为建阳县久负盛名的古代名酒,盛产于宋代,为李姓人家(延宾)首创酿造,因其酒香味道独特,得大家称道,故人们称其为“李独家”。据考证:建兰香酒曲种须以石缸封存,并以雪水配上建溪河畔(史称锦江)的龙井石罅清泉酿制,后以石缸封存于地窑,在春夏秋三季的九个月中,每月开坛,酒香都会更换一种特有的建兰香味。史有“品冠京华,醉李独家”的记载。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诗云:“大潭佳酿三家崭,石酝陈缸九种兰。玉液琼浆不足喻,锦江沁酿誉京杭”。足以说明“建兰香酒”当时在京城杭州的知名度。自明清以来,由“
朱子家酒
朱子家酒——百味绕肠香气浓朱子家酒,原是宋代朱子“沧洲精舍”(考亭书院前身)内的一口“汲古井”水酿制而成的一种老酒。传说由朱熹亲自配制。后逐渐演变成建阳红酒、糯米红酒、农家水酒。由建阳城居民用糯米饭、红酒曲、深井水按10:1:17的容量比例混合发酵后变成的酒。朱子家酒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但在制作条件上要有所讲究。在时间上:一般要求在每年的秋后入冬时节;在环境上:要求阴凉干净的地方;在方法上:选择上等糯米放入水中浸泡5~6小时,最多不超过10小时后,捞出放入饭甄蒸熟后起锅散热,然后将糯米饭与红酒曲拌匀后放入盛好井水的酒坛中发酵。为防止发酵酒酿溢出酒坛,要选择大于容量五分之一的容器
建阳竹荪
建阳竹荪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竹荪是一种珍稀食用菌,长期以来仅靠野生采集,曾作为贡品为皇家享用。我国于上世纪开始探索进行人工栽培,1986年人工栽培竹荪获得成功。建阳市是闽北最早推广竹荪栽培技术的县(市)。于1989年开始推广竹荪人工栽培技术,经过多年努力,生产面积不断扩大,1987-1998年栽培面积达1.4万亩;随后,因受栽培
里外曹笋
里外曹笋,俗称小路笋。盛产于建阳市童游镇庵山下的里曹、外曹村一带,故名。竹笋按季节分为冬笋和春笋,里外曹笋一般是指春笋。据道光《建阳县志·物产志》载:“春笋所在多有,惟庵山下所产者最佳。”里外曹笋特点是个大、肉白、质嫩,略带清甜味,犹其是笋头,可食的成份多。吴向群有诗云:“白玉为肌金甲裙,里曹出阁献凡尘。登堂入席飘鲜味,诱唤神仙降小城。”里外曹笋与众不同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当地的土质和气候所致。因产地位于潭城东部庵山脚下,庵山海拔千余米,山腰山脚竹林土地为红壤土,土质松软水份饱满,面朝西南阳光充足,加上前人对毛竹品种进行优化,故形成了今天誉满潭城的独特竹笋。
水南芥菜
水南芥菜,产于建阳市潭城镇水南村,故名。芥菜,为普通蔬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冬春季节,叶子表面多皱纹,叶脉显著,到处可见种植。此菜可煮食或炒食,或凉晒腌制成酸菜或咸菜食用。水南芥菜,属当地农民传统种植的独特蔬菜品种,表面看与普通芥菜没什么不同,可质量上有较大差距,主要特点是细纤维、易煮、易熟、味鲜爽、口感好。建阳居民上街多买水南芥菜。大凡宴席最后,主人都会点一道“芥菜米汤”或“水煮芥菜”以去油腻。王耘先生诗云:“闽山建水物华天,冬笋春菇次第鲜。最爱潭城霜雪后,水南芥菜透心甜。”据老菜农讲,水南芥菜栽种年代久远,大家都知道好吃,其原因无人考证,一般人分析认为,主要是水南土壤成份与别处不同,
黄坑石鲮
黄坑石鲮——白玉为肌清透骨黄坑石鲮,属蛙科两栖类动物。生活在高山密林的涧水石洞中,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背部皮肤较光滑,颜色因环境不同而异,一般呈黑灰色,腹部呈白色,全身有斑纹,前肢短小,后肢粗长,无尾,善跳跃,多在夜间活动。黄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适应万物生存。民间曾有“昆虫世界”“蛇类王国”“石鲮故乡”之说,尤其在坳头、大竹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石鲮资源十分丰富。因此,黄坑石鲮不仅数量多,而且个大体重,肉多味美,有人曾捕获过重达1斤多的石鲮王,而使“黄坑石鲮”声名远扬。谢连植先生《吟石鲮》诗云:“黄坑坳头有石鲮,结穴高栖独得天。白玉为肌清透骨,涎口何堪浑勾烹。”人们每每在餐桌上,总有“清炖
建阳红菇
建阳红菇,为天然野生食用菌,它与香菇、蘑菇、金针菇、松毛菇,以及黑、白木耳同属草菌类。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食用菌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可人工培育,进行大量生产。唯独红菇,人工栽培的密码至今尚未破译。建阳红菇主要产区在西北部黄坑、麻沙一带,其他如徐市、漳墩等大部分乡镇也有少量出品。红菇生长具有很强区域性环境,一般要求在常绿阔叶树林,尤其是以柯木、拟赤扬为主体的阔叶林中更适宜生长。只要环境不被破坏,其红菇根据地年年出品。如气候温暖、潮湿、闷热,有些年份可有春秋两次收获。建溪翁陈明考诗云:“嘉禾原野郁葱笼,阔叶林中香气浓。但见红菇心窃喜,丰收在望乐其中。”建阳红菇主要特点是单株个大、体重饱满,菇
莒口棕梨
莒口棕梨——旋剖轻盈照骨明莒口棕梨,即棕皮雪梨。主要产地在建阳市莒口镇莒口村,建阳西部如麻沙、书坊也有种植。品种有雪梨、扁梨、绿皮梨、黄皮梨、饼子梨等,其中品质最好的为棕皮雪梨,俗称“莒口棕梨”。此梨皮薄、肉嫩、汁多、味美、清心、解暑,好食者称其“口感极佳世无双”。汉代时建阳就有种植。南宋时,朱熹有诗云:“珍宝浑凝露结成,香葩况是雪储精。乍惊磊落堆盘出,旋剖轻盈照骨明。”明清以来更是闻名省内外。“三苦堂”诗云:“平身爱三苦(苦笋、苦菜、苦瓜),谁解其情愫。莒口品棕梨,今生可解暑。”新中国50~60年代,莒口棕梨产量一般在30~50吨左右。“文革”期间,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有部分个人自留地里的
考亭葡萄
考亭葡萄,主要产地在考亭和童游等地,群众俗称考亭葡萄。1984年,由农业科技人员谢福鑫从日本国引进优良品种“巨峰葡萄”100株,由省政府领导批示建阳县农业科研机构安排在考亭、童游一带进行试种,有12株当年结果23串。1985~1986年,考亭大力推广种植巨峰葡萄,童游村、考亭村、农科所共种植15公顷,另有500多户农户在庭院种植,产量不断上升,质量随之提高。1988年,全县种植葡萄进一步扩大,产量近达10吨。1993年后,产量达到150吨,童游占50%以上,其中,童游镇考亭村、徐墩村建成初具规模的“葡萄园”,有的将当地传统品种与引进品种进行嫁接,形成真正的“考亭葡萄”。考亭葡萄粒大、皮薄、肉甜
水吉荸荠
水吉荸荠——天竺马蹄蔬果珍水吉荸荠,主要产区在建阳市水吉镇,其他乡镇也有少量种植。水吉荸荠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民国时期,产量已达数十吨,新中国50~60年代产量已达数百吨。“文革”期间,农业“以粮为纲”,水田以种水稻为主,荸荠种植被大量削减。直至80年代,农民又开始大量种植,1993年,水吉荸荠在建阳县内种植面积达60多公顷,产量达1100吨。至2000年,全市产量稳定在千吨左右。水吉荸荠品种一般有紫红、深红、紫黑等。味甜、清凉、爽口、去腻、通便是水吉荸荠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居民喜爱的当地水果之一。因荸荠种在水田中,又可生食,所以有人戏称其为“真水果”。荸荠洗净去皮即可食用,若放置凉干数天,待其
建阳锅边糊
锅边糊的做法即是,将调制好的米浆均匀浇铁锅内边缘四周而成,待米浆煮熟、烘干,再将其铲成片状送入锅内沸水之中,并加以蛤蜊、香菇、虾皮、葱、黄花菜等配料,稍煮片刻即可。刚出锅的锅边糊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清香可口。一锅香喷喷的锅边糊出锅,仅需三五分钟,但是,糊米浆的过程却是最考验掌勺者的。米浆不得摊的过厚或过薄,过厚,糊片难以吸收汤水的鲜味,过薄,则易碎造成汤底不清,锅边糊不成片,影响口感。锅边糊虽源起于福州,但早已融入建阳人民生活之中。无论是早餐还是夜宵,点一碗锅边,再搭配一块油饼,这便是极好的。
建阳麻滋粿
麻滋粿,这一小吃在建阳的历史已无从追溯,至今,它仍以最原始的手工方式进行制作。先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石材器皿之中,并用大木锤捶打,在捶打的过程中需要一人在旁不断翻动器皿中的米饭,以保证捶打均匀。不停的捶打翻动,直至成粘稠状,据说,这需要经历千余下的敲打才能成功。之后,再用手捏出大小均匀的小团子,撒上白糖,芝麻,一道糯香的麻滋粿便可上桌了。甜香的麻滋粿惹人爱,每至婚嫁、寿宴等喜事酒席,麻滋粿总是建阳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餐前点。
建阳清明果
“清明果”顾名思义与“清明节”紧密相关,建阳本地又称ONGJIE,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据说是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前后是采摘清明草的好季节。绵软的淡粉团在手里捏揉,隐隐有清香气。它是把艾叶捣烂后连同汁液与糯米粉、早米粉按一定比例揉搓成粉团,然后加工成面皮,里面可包芋头丝,萝卜丝和腌菜。【制作方法】原料:米粉、糯米粉、艾、食用碱、咸馅料。1、做清明果皮:艾叶用热水焯,压出苦汁,放凉水冲洗。以上过程重复两遍。2、加一点碱,沸水煮烂艾,连同汁倒入米粉里拌,拌匀。3、加入糯米粉,再次揉匀,揉成碧绿的面团(用湿巾覆盖)。4、搓成条,分成小团,捏成形。把包好的清明果用旺火猛蒸6至8分钟即可。
建阳漳墩锥栗
建阳漳墩锥栗是福建南平建阳漳墩镇的特产。锥栗,俗称榛子、毛榛、栗子、珍珠栗,为壳半科栗属。其芒刺苞内含坚果一个,果实底圆顶尖,形如锥,故名。建阳锥栗主要产地在建阳市漳墩镇、水吉镇一带,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品种有白露子、油榛、黄榛、乌壳长芒等。产区除漳墩、水吉外,还分布于回龙、小湖、书坊、徐市、莒口等地。优良品种以漳墩“苏源锥栗”和水吉“陈地锥栗”为代表。外形呈圆型,其外表油光发亮,除有“沙味”外,甘甜似蜜,口感极好,相对于板栗好保管不易生虫。“三苦堂”诗云:“少小登山拣果榛,单衣赤脚饮风尘,长芒刺我无暇顾,只为甜沙口润津。”好食者用“比蜜甜、不可言”来形容其甜味。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建盏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有大量遗址位于今南平市建阳区各地(古时隶建宁府瓯宁县),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宁府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蔡家肉饼
蔡家肉饼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市麻沙镇的特产。蔡家肉饼呈长圆形,又名“猪腰饼”,配料采用上等白糖、芝麻和新鲜板油,纯系精料精制,讲究色、香、味,香甜酥脆可口。建阳市麻沙镇是文化古镇和商贾之地,饮食文化发达较早。在清光绪年间,麻沙蔡家肉饼,即已驰名省内外,后人简称为“麻沙饼”。来麻沙做生意和商业贸易的广东、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客人,有的在麻沙开设茶行、菇行、麻行等,一遇外客回家,必定带上“蔡家肉饼”作为礼品送人,当时外客流传着:“旅客到麻沙,带饼回老家,人人尝一口,都把拇指夸”。可见当时蔡家肉饼已是名不虚传了。蔡家肉饼其特点是:呈长圆形,又名“猪腰饼”,重约一两多,配料采用上等白糖、芝麻和新鲜板油,
水吉扁肉
水吉扁肉历史悠久,相传最早源于建阳市水吉镇。早在抗战前,在上海、福州等地就有水吉人经营的水吉扁肉店。解放前,建阳县城共有36家扁肉店。新中国成立后,还曾办过公私合营的扁肉店。1977年,建阳城区的国有跃进扁肉店开业,生意很是红火。改革开放后,随着猪肉市场的放开,越来越多个体户加入到这支经营队伍中来。至上世纪末,建阳城区与乡镇已随处可见水吉扁肉店的“芳踪”。【制作方法】无论是外形,还是制作过程,水吉扁肉都与北方的馄饨很相似,但是口感却是大不相同,这与水吉扁肉独特的制作方法不无关系。水吉扁肉在肉馅选料上特别讲究,猪肉得是当天凌晨宰杀的活猪,选的必须是猪后脚膀子的精肉。将腿肉去除筋膜,顺着肉纤维横切
小湖杨梅
小湖杨梅——龙睛乌果诱流涎小湖杨梅,是亚热带常绿果树,属杨梅科,别名龙睛、珠红、树梅。成熟于初夏时节。小湖杨梅也称大种杨梅、大乌杨梅,或称“回瑶仔”杨梅,明清时期就已知名。产于建阳市小湖镇马坑村的回瑶、山后、井后、南山、岭头等地,水吉、漳墩、徐市镇部分山村和回龙乡半天霄村也有种植。据建阳地方史料以及刘建《大潭书》记载,小湖镇回瑶村的“回瑶仔”杨梅,以大种、大乌闻名,大个“回瑶仔”十五、六个就一斤,产量高者每株可达百余公斤。成熟季节,满山碧树点红,满树红中映绿,个个红里带黑,尉为奇观。粒大核小,肉厚汁多,味甜微酸。杨梅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酱、果汁、果干、果酒和糖水罐头等,是人们喜爱的名果产品。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