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特产
云南省特产介绍
肝生
肝生是彝族地区独具风味的传统菜肴之一。牟定彝家凡办红白喜事,或是家里来了客人,肝生是彝家人必备的一道菜。据说,如果彝家来了客人,桌上若无肝生,有再好的佳肴,客人也不喝酒。“肝生”可分为猪肝生、羊肝生、鸡肝生和其它野兽肝生等,但肝生并不是吃生的,它需要煮熟、杀菌。猪肝生的制作方法是:将猪肝和水芭蕉剁碎,撒上花椒面和精盐拌匀,花椒面要适当多一点,过二十分钟左右,将煮熟的猪血、猪肚、小肠切碎与其拌匀,便可食用。鸡肝生的做法是:将现宰的鸡肉,肚杂和鸡血煮熟后剁碎,放入适量剁碎的芭蕉,撒上花椒面和精盐即可。制作任何肝生,花椒面的芭蕉必不可少。所做的肝生香麻可口,味道鲜美,肝生下酒,妙不可言。
苦荞粑粑蘸蜂蜜
彝族人民多数居住在山区。山区田少地多,地里多数撒种苦荞子。“荞”有“五谷之王”之称。用荞面制作粑粑等食品时,不用“发面”发酵,做成的粑粑可存放数十日甚至更长时间不会变质,仍然可以食用。旧时,这些地区塑造佛像,佛像肚中不放别的粮食,而要专放一把苦荞,说明彝家人民喜爱苦荞。荞子做成的食品是一种很好的健胃食品,乳儿缺奶,可用荞面调养,营养价值比米粉好。说来奇怪,在彝家山寨吃苦荞并不苦,这可能与水质有关。山区用山泉和面做成的荞粑粑,其味道清香而且回味甘甜,独具风味。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积成了多种食用苦荞的方法:一种是将荞面做成圆形的粑粑,放在平底锅里烤硬,再放进“辣火灰”里烤熟,吃起来很香;另一种是
武定鸡枞菌
鸡枞菌为白蘑科植物鸡枞的子实体。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黔书》道:“鸡枞菌,秋七月生浅草中,初奋地则如笠,渐如盖,移晷纷披如鸡羽,故名鸡,以其从土出,故名枞。”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味道鲜甜香脆。含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钙、磷、核黄酸等物质。鸡枞的吃法很多,可以单料为菜、还能与蔬菜、鱼肉及各种山珍海味搭配,可无论炒、炸、腌、煎、拌、烩、烤、焖,清蒸或做汤,其滋味都很鲜,为菌中之冠。
景东土鸡蛋
景东土鸡在无量山、哀牢山纯天然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呼吸干净新鲜的空气,采取农家散养或林下养殖的方式饲养,吃的是每天在林地里活动觅食,只吃虫子、野草等天然食物,所产出的鸡蛋品质特别的好,深受消费者青睐。景东土鸡蛋中的脂肪含量高,蛋黄较大,口感相当好,非常适合做煮鸡蛋和煎蛋,简单的烹调方法就能将它优良的口感完全发挥出来。特别适合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贫血及妇女产后病后调养,婴幼儿发育期补养。
易门羊全席
易门羊肉取自本地黑山羊,无北方绵羊的腥膻,口感香嫩,自成一格。以县城为中心向东南西北辐射,崇山峻岭间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黑山羊,闲散觅食,休养生息。尤其是浦贝乡广袤的马头山系,是黑山羊的主要聚居地,餐风饮露的生活习性使得羊肉脂肪适中、不肥不腻,也使得浦贝羊肉名冠滇中,成为继野生菌之后的另一张易门名片。羊全席,重在一个“全”字,取材自羊的全身,上至头下至脚,内至五脏外至皮,各部位均可烹饪入菜。烹饪手法多种多样,蒸、煮、炸、炒、炖、煎、烤、凉拌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常见菜品有炒肉、炒毛肚、炒腰花、炒羊肝、蒸肉、蒸骨、炸干巴、炸香肠、炖羊脑、煮羊血、冷片、红烧、清汤、炭烤、凉拌羊蹄等,菜品琳琅满目,烹
底尼火腿
底尼村委会30余个自然村,近千户农户都是彝族。底尼隶属铜厂乡,距铜厂乡政府所在地21公里,距易门县城23公里,海拔2250米,年平均气温12.5℃。彝族人饲养的年猪,自幼崽时期便在这样的高寒气候环境里生长,耐心的彝族人以松毛为垫,以煮熟的苞谷面为主食,配以旱地里割的鲜草、打碎的麦秸秆进行喂养,民间称这样的猪为土猪。这种方式饲养出来的土猪,具有生长周期长、肉质鲜嫩清甜等特点。在底尼彝族村落,流传着“谁家的年猪养得大,谁家就有本事”的说法。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节令,也是高寒山区底尼人的“年猪节”。随着冬至的到来,年的脚步愈近,彝族人选择合适的日子,将饲养得毛光水滑、膘肥体壮的年猪杀了,摆上酒菜,诚
红顶枝瑚菌
特征习性:子实体中等至较大,直立,高8~15cm,自中下部2~3次分枝,每次分2~3叉,分枝粗0.2~0.5cm,顶端尖,橘红色,表面光滑,中下部白色;菌肉白色,肉质。6-10月丛生长于针阔叶混交林中地上。利用状况:菌体美观,味道鲜美,有何为、祛风等功效。烹饪方法:烩炒、火锅皆可。
金黄枝瑚菌
俗称扫把菌特征习性:子实体中等或较大,形成一丛,有许多分枝由较粗的菌柄部发出,分枝多次叉状,卵黄色。菌柄基部色浅或呈白色。夏秋季生长于云南松、栎类等针阔叶林地上。群生或散生。利用状况:该菌体形俊俏,色泽秀美,食之别具风味。烹饪方法:洗净后烩炒、火锅为佳。
尖顶枝瑚菌
俗称扫把菌特征习性:子实体中等或稍大,由数个主干组成,分枝形成一丛,主枝基部粗壮或膨大,上部多次分枝,形成直立的小枝,顶尖钝,带灰黄色、铅灰色或暗黄棕色,基部近白色。夏秋季生长于云南松、栎类等针阔叶林地上。群生或散生。利用状况:味道稍差。烹饪方法:多以干制品用煮水浸泡洗净后烩炒。
云南鸡油菌
云南鸡油菌属鸡油菌科,食用菌,子实体小,淡橙黄色,肉质。生于混交林中地上。形态特征:菌盖直径1.5-5cm,中部微下凹,有微细绒毛,边缘波状内卷。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后来变淡鲑色,厚而窄,双分叉,稀,延生。菌柄长3-5cm,粗0.5-1cm,有不规则的小沟槽,向下渐细,白色,有纤维状条纹。孢子椭圆形,橄榄形,无色,4-5μm×2-3.5μm。分布于云南、贵州。可食用。鸡油菌为真菌植物门真菌鸡油菌cantharelluscibariusfr.的子实体。子实体肉质,喇叭形,杏黄色至蛋黄色,菌盖宽3-9厘米,最出扁平,后下凹。菌肉蛋黄色,味美。鸡油菌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蛋白质、钙、磷、铁等
青头菌
青头菌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用菌。青头菌主产云南滇西三江并流区原始森林地带,生长环境相当纯净,主要生长在树林里的草丛里,每一年六至九月出菇。当地老百姓很喜欢吃。菌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植物纤维等成份,入口很细嫩,香味很悠长,有浓郁大自然清香气息。刚出土时象球形,后逐渐展开呈扁圆形,菌帽质地十分坚固,为青绿色,表面有一片青褐色鳞片。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3-12cm,初期球形,很快变扁半球形并渐伸展,中部常稍下凹,不粘,浅绿色至灰绿色,表皮往往斑状龟裂,老时边缘有条纹。菌肉白色。味道柔和,无特殊气味。菌褶白色,近直生或离生,较密,具横脉,等长。菌柄长2~9.5cm,粗0.8~3.5cm,中
荷叶离褶伞
特征习性:菌盖扁半球形至平展,直径5~15cm,中部下凹,表面光滑,灰白色至灰黄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白色,直生至延生,稍密,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长3~8cm,粗0.8~2cm,白色,表面光滑,内部实心。6—10月丛生于阔叶林中地上。利用状况: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味道鲜美,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野生食用菌。烹饪方法:烩炒、煲汤、炖、火锅均可。
地花菌
特征习性:菌盖直径4~10cm,平展或漏斗状;菌盖土黄色至橙黄色,近圆形或扇形,边缘初期内卷,后呈波浪状或瓣裂,菌肉较厚,近白色,菌管延生;菌管面黄褐色至奶油色;管口多角形,每毫米3~5个;菌柄中生或稍偏生,2~5×1~2cm,近圆柱形,与盖表同色,夏秋季节生长于针阔混交林地上。利用状况:营养丰富,食味鲜美。烹饪方法:烩炒、煲汤、火锅均可。
南华河硐罐罐茶
在南华县的彝家,堂屋中的火塘四季不灭。一只茶罐总是煨在火塘边,飘着茶香。在当地,上了些年纪的老人都喜欢喝罐罐茶,茶叶大多是本地产的粗茶,有的甚至是从山上采回的野茶,一次要放一大把,味酽且苦涩。罐罐茶当然离不开茶罐。在南华县城南10公里的徐营坝区,有一个依山靠河的小村,叫河硐。因从前这里烧制的土陶器皿远近闻名,老人习惯把这个村子叫瓦罐窖村。据《云南省南华县地名志》记载:河硐“因村前有小河,古时居民建窖硐烧陶器,故名。”河硐村烧制陶器始于明代洪武年间。据说当地的制陶技艺是明代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云南时带来的。河硐陶器,器型有缸、坛、罐、锅、盆、壶、碗七类数十种不同规格,产品除销往省内各地,还远销缅甸、
谷花鱼
“谷花鱼”以肉质细腻、鱼刺软、汤鲜味美而闻名,产于双柏县-镇该镇2011年共种植水稻11210亩,有5200亩养殖了谷花鱼。谷花鱼可做腌谷花鱼特点:鱼味鲜香,色香味俱佳。
彝家骨头参
居住在楚雄的彝家人杀年猪后,彝族妇女纷纷使出祖传绝活,取出自产的生态原料,烹制出美味可口的一道道彝家美食。骨头参骨头参,风味独特,是流传于牟定广大彝族地区的腌制类猪肉食品,是地地道道的传统美食,备受老百姓的青睐。每当杀年猪的时候,彝家人家家户户都要腌制骨头参,为来年餐桌备下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肴。杀完年猪,把猪血、肚杂和最好的脊肉招待客人;把火腿、前膀腌制后挂干。最后,把猪骨头用来制作骨头参。骨头参的制作原料有猪骨头、五花肉,配料有生姜丝、草果粉、料酒和食盐等。制作工序用剁刀把猪骨头剁碎,五花肉煮到九成熟后捞出,待冷却后,切成肉丁,把剁碎的猪骨头和五花肉肉丁加入配料,充分拌匀,灌装于土陶罐中
曼暖典傣族织锦
曼暖典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曼迈村民委员会所属的一个傣族自然村,织锦是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手工艺活动,历史悠久,据村里老人说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现在几乎每家都有织机,每户人家都有成年女子会织傣锦。傣锦多以白色或浅色为底色,图案以动物、植物、建筑、人物等为主,动物类有孔雀、骏马、龙、凤、象、麒麟等,分别代表着吉祥、力量和丰收;宝塔、寺院、竹楼等寄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傣族织锦精细美观,色彩鲜明,栩栩如生。曼暖典傣锦线条宽窄错落,形态夸张简练,图案规范,质朴粗犷,富有装饰特色,民族色彩浓郁,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西双版纳傣族织锦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深受群众喜爱。产品主要销往西双版纳各村寨
思茅松
思茅松(Pinuskesiyavar.langbianensis)是松科松属常绿乔木,为卡西亚松的地理变种。树皮较薄,褐色,裂成龟甲状薄片剥落。枝条每年生长2至数轮,树冠广圆形。针叶3针一束,长10~22厘米,径1毫米以内,细柔,边缘有细齿,树脂道3~6,边生。球果成熟后宿存树上多年不落,卵圆形,长5~6厘米,径3.5厘米,基部稍偏斜,鳞盾斜方形,稍肥厚隆起,或显著降起呈锥状,横脊显著,间或有纵脊,鳞脐小,稍突起,有短刺,种子椭圆形,长5~6毫米,连翅长1.7~2厘米。极喜光,深根性,喜高温湿润环境,不耐寒冷,不耐干旱瘠薄土壤。本种树干端直高大,生长快,木材用途广,可作云南南部、中部、西部海拔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珠子参
珠子参为《中国药典》和《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品种。主产云南,是名贵常用的中药之一,为我省白族、纳西族、傈僳族、藏族等民族传统常用中药。长期以来一直依靠采集野生资源供药用,加上近年来人为的乱采滥挖,某些区域林木的砍伐,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造成物种的濒危,珠子参药材价格爆涨,仅靠野生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珠子参资源的稀缺已成为制约相关制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人工种植成为解决珠子参资源匮乏的必然选择。全县有适合种植珠子参的耕地近3万亩,目前已建成了一个人工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一个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玉龙滇重楼
重楼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广泛应用于生产各种中药和临床,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我国传统中医认为,重楼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用于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打伤痛、惊风抽搐等症。现代药理研究重楼有止血、祛痰和抑菌、镇静镇痛、抗早孕杀灭精子、抗细胞毒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神经性皮炎、外科炎症以及肿瘤等,具有显著的疗效。经研究证明,在世界24种重楼中,以滇重楼药用价值最高,质量最好,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滇中、滇西北及周边地区,是《中国药典》规定的中药材重楼的基源植物之一。长年连续的掠夺性采挖,使野生滇重楼资源日渐枯竭,成为濒临灭绝的珍稀濒危物种。仅靠野生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