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特产
陕西省特产介绍第2页
邑豆腐菜
大荔的豆腐菜,最先就是朝邑人做出名的。食材并不复杂,做法也很家常,不外是将老豆腐油炸切丝,并将卤汤(高汤)备用。然后是炒料,油温控制在七八十度左右,将干辣椒和姜末炒香,加入两勺水烧开。最后将切好的豆腐丝、配菜放入水中,再加入盐、花椒粉、胡椒粉、麻油调味,煮两三分钟即可出锅。如果在烹制的时候,加入一两片肥肉,或者直接用(卤汤)高汤烹制,融入荤腥,味道就会更加鲜美的。大荔豆腐菜各个餐馆都能做,但要做出特色和美味,却不那么容易,这与豆腐的制作方法、油炸豆腐的老嫩及烹制过程的火候有很大的关系。上乘的油炸豆腐需用老朝邑老豆腐,煎炸时要薄厚均匀,外焦内嫩。豆腐丝要粗细均匀,还不能太细,便于入味。如果太细,
关中搅团
搅团是西府地区的农家饭。因通过搅打使面粉成熟凝固为团而得名。又因其易消化、不耐饥,被人们戏称为“哄上坡”。制作搅团原用荞麦面粉,后因荞麦产量低,种植少,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细粮短缺,农村多食用玉米面,农妇们就在粗粮细作上动脑筋,用苞谷面打搅团,以增加饭食花样,调剂口味。到了90年代,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饭食以小麦面粉为主,于是就有了麦面搅团,也有给苞谷面里掺入麦面制做搅团的。有民谣:“苞谷面,打搅团,一下吃了两老碗。白米细面吃腻了,换个花样真稀罕。”城镇中多有售搅团的小吃摊点。在周至农村,有大年三十吃搅团的习俗,寓用搅团糊窟窿之意,憧憬日子过得0和美。俗话说:“搅团要好,
大油旋
关中民间风味小吃。以饼坯上有螺旋纹而得名。制法为在盆内倒入面粉后,先将酵面掰碎与面粉拌和,倒入碱水搓成面絮,再陆续加入温水揉成面团,反复揉搓,将面团略加揉搓,擀成面片,抹上菜籽油,再取些面粉,加菜籽油和成酥面。将酥面抹上,撒上精盐、五香粉。用手从右边将面片托起,两手托拢向左卷,边卷边向左拉扯,卷至面片的三分之二处,右手扶托已卷好的部分,左手拉起所余的三分之一,扯长卷起成塔形。然后倒过尖头向下,用两手掌向下压成圆形,再擀成圆饼,即成油旋坯。三扇鏊用木炭火烧热,将饼正反烙烤即成。其色泽黄亮,外皮酥脆,内瓤绵软,可作主食。
老鸦头
关中家常小吃。关中人喜面食,花样甚多,“老鸦头”是较特别的一种。其实,应该写作“老鸦脎”,关中人读音是“lǎowāsá”。这种面食的形状有些像老鸦头,两端略尖,中间偏粗。制法:将面粉拌适量凉水,搅和成稠浆糊状,然后用筷子一个个拨入开水锅中,拨完,煮熟,加以各种菜蔬调料,即可食用。也可以算作拨鱼家族的一员。也有人叫它拨鱼。老鸦头的最大特点是:不规则。虽说制作应当也可以适当掌握,使它大致上差不多;吃时仿佛一碗百鸦羹。如果拨制精美,再有各色时鲜菜蔬,鱼肉海昧,便既饱口福,又饱眼福。老鸦头有多种吃法。可以做成羹;也可以如干面食,拌了菜蔬调料,像北京人吃炸酱面般吃,还可以炒了吃,叫做炒老鸦头,炒时按不同
关中炒粉鱼
关中市肆风味小吃。关中地区城镇的饮食摊点上,有一种状似蝌蚪的豌豆粉鱼,用特制的腊汁油(见粉汤羊血)搅炒后,吃起来滑润、油香、爽口,叫做炒粉鱼。也有将粉鱼、米饭混合在一起炒的,食之别有风味。此品多在傍晚或夜市上供应。本品还可凉调或浇汤食用,风味各异。当有顾客购买时,将粉鱼移到锅当中,淋入腊汁油8克,搅炒几下,扣上小碗,一分钟后揭开,再炒几下,盛入碗内即成。特点:滑润绵软,葱花喷香。豌豆营养接近面粉,特别有和中下气,利小便,解疮毒功效。
关中大肉饼
关中传统风味食品。又叫肉酥饼、白肉酥饼。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人们把面食统称为饼。明刘基《事类统编》载:“入炉鏊者曰鏊饼亦曰烧饼,入笼蒸者名蒸饼,入汤烹之名汤饼,人胡麻者曰胡饼。”相传这种饼由唐代段公路《北户录》里记载的“白肉胡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制法:将面粉与碱面、油和成酥面,取小面团一个,放于案板上,先用手指压平,再用小擀面杖擀成片,然后取饼馅放在皮面的一端摊平,再取葱花放在馅上,撒椒盐面少许,随即馅包住。在皮面一端抹一层酥面。这时右手拿起包馅的一端,趁着手劲边抻边卷(抻的越薄越好),卷好后用左手握住,用右手捏住下端,稍扭后向上一顶,放在案板上,用手压平(要求中间薄、四周厚),即
翡翠面
西府传统风味小吃。以颜色碧绿似翡翠而得名。为夏令消暑佳品。唐代槐叶冷淘为宫廷消暑食品淫鬼叶与面粉和面制成面条,做熟后放入水中或冰窖冷藏,需要时取出食用。《唐六典》载:“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杜甫曾写诗赞道:“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碧鲜俱照筋,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廷食品逐渐传人市肆民间,将用槐叶与面粉合制改为用菠菜与面粉合制,改“槐叶冷淘”为翡翠面,成为城乡人民的盛夏消暑美味。特点:碧绿青翠,滑爽利口,筋柔味美,清香宜人,消暑佳品,老幼成宜。
宝鸡空膛酥
宝鸡传统风味小吃。因形如燕窝,又名燕窝火烧。以蓝田籍面点师程恒顺制作的为佳。原料:面粉、菜籽油、精盐、五香粉。制法:(1)将上白面粉1千克倒人盆内,用60%热水400克拌成面絮,掺人酵面l50克,再徐徐倒入热水l50克,揉成面团,盖上湿布,发酵4小时。待发酵后,先将碱面7克用开水溶化,掺入面团内揉搓均匀,饧十几分钟后,再将碱面lo克化水后分两次倒人。将面团揉搓至柔韧光滑。(2)在案上抹一层油,将面团揪成10个面剂,搓成23厘米长的条,用手掌拍扁,擀成10厘米宽、l.6厘米厚的面片,抹上菜籽油少许,撒上精盐l0克、五香粉3克,右手从右端卷起成圆柱形,用刀顺切两片,刀口向外,搓圆,再拧成螺旋状,将
宝鸡羊肉火烧
宝鸡传统风味小吃。原料:羊肉、面粉、葱、精盐、菜籽油为原料烤制而成。制法(以制两个为例):将净羊肉l0克切成细丝,放置碗内备用。将面粉25克用水搅拌,另将面粉25克用菜籽油l5克搅拌,各揪成等量面剂两个。将水面团用擀杖擀开,成为面片,再将油面团放在面片内,掺在一起,再擀开。将洗净的大葱45克切成葱花,取其一半放在外层,再将羊肉一半和调料、精盐放人里层,包住做成月饼大小的饼。共两个。然后入三扇鏊用木炭火烤,先放在鏊上层烤半熟,再移入下鏊一直烤至成熟。营养特点:色泽金黄,酥香适口。
陇县油旋
陇县传统风味食品。宣统三年(1911),陇县籍晚清名厨杨清秀在县城西大街北侧开设炒菜馆,兼营面点,生意兴隆,名噪一时。杨死后,其子杨贵祥继承父业,对父亲传授的油旋制作尤为擅长。民国26年(1937),杨传艺于阎汉成。阎汉成勤奋苦学,长进很快,在制作油旋上更有独到之处,名列县城陈明德、刘勤学、高天贵三大家之首,其制作技艺流传至今。制法:上白面粉置盆中,加入酵面、清水,和成面絮,揉成面团,用湿布盖严。待饧发后,加入菜籽油、精盐、碱面、五香粉(以花椒为主),反复揉搓均匀,成为油旋面团。面团揪成面剂,逐个用擀杖擀开,每个卷上研碎的核桃仁,用刀划成两半,拧紧,压平,抟成圆饼状,成为油旋坯。铁鏊子上抹一层
宝鸡油酥馍
宝鸡传统风味小吃。用菜籽油与面粉拌成块形,再加精盐、熟猪油、温水搅拌成不软不硬的面团,揪成面剂,然后用擀杖擀成圆形的饼,即成生馍坯。生馍坯放入铁锅,待稍有火色后取出,用刀切为两半,酷似月牙形,再放入锅内一直烙到熟透即成。特点:色泽金黄,口感酥润,味道油香,宜作主食。
陇县花糕
陇县传统风味小吃。以面粉为主料,经蒸制而成,可做成花卉、鸟、蛇等形态。是陕西陇县一带重阳节的传统风味小吃。花糕在制作技艺上非常细致和考究。主体部分是用小麦粉制成的馒头作为内馅,外面包上发酵好的皮面,做成圆锥形,表面嵌入核桃仁、花生仁、大枣,再用面团捏成蛇鸟、花朵之类附于其上,上笼蒸成。此外,人们还另用面团捏成蝎、蛇、蜘蛛、蛤蟆、鸟、花卉等,用食用色素加以粉饰点缀,置于笼中蒸熟。看起来五光十色,鲜艳夺目。制成的花糕大小不等,但一般底部直径和高度分别为33厘米左右。最大的用面粉1.5千克至4千克。特点:整个花糕形似山丘,从顶到底披红着绿,有花有鸟,形态可爱。重阳亲友间互赠花糕,寓意五谷丰登;花糕上
宝鸡松枝包子
宝鸡传统风味小吃。因笼底垫有松枝,熟后有松枝的清香,故名。特点:包子肉嫩汤鲜,咸淡恰到好处,味美适口。
羊肝夹馍
陕西三原传统风味小吃。因羊肝养肝明目,自清代以来,经久不衰,成为人们喜食的佳品。制法:将鲜羊肝洗净,撕去皮膜,用勺将羊肝刮成碎屑,放入碗内。炒锅内添入菜籽油加热至七成,下入羊肝,加五香粉、葱末、姜末、料酒、精盐、酱油,炒至羊肝成米粒状时,改用小火,放入香菜段、粉丝,炒三四分钟后加入味精,即可盛入盘中。将面粉与酵面一起同清水和成面絮,揉成面团,待饧发后,加入碱面反复揉匀。揪成面剂,压平,抟成圆饼,入炉烙熟即成。将新烙制的圆饼,由横面从中间剖开至四分之三,然后夹入炒好的羊肝,即可食用。如系凉饼,夹入羊肝后可上笼蒸约5分钟,饼热透后即可食用。特点:肝屑如粉,味道浓厚,鲜香异常。
三原炸蛋饼
陕西三原传统风味小吃。是以鸡蛋配以其他辅料炸制而成的食品。制法:将鸡蛋分蛋清和蛋黄分别打入两个碗内。在蛋黄碗内加入面粉、白糖、葡萄酒、奶粉、小苏打,用筷子搅拌成稠糊状,成为面蛋糊。将蛋清用筷子朝一个方向用力甩打,起泡沫时徐徐倒入面蛋糊内,拌好待用。将熟猪油入锅,待油温五成热时,把调好的面蛋糊一勺勺地舀入油中,用小火炸至金黄色,逐个将炸好的蛋饼捞出,控净油,盛入大盘内,撒上白糖或浇入蜂蜜汁即可。特点:色泽金黄,口感酥脆,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兴平乒乓干馍
陕西兴平传统风味食品。又称疙瘩馍。因其形状宛如圆形的乒乓球,故名。千年盛名不衰。相传始于唐代。因其干酥荃香,耐嚼味长,便于携带,又耐久贮,原为各地往返京都长安(今西安)递送公文的差役和出外长途旅行者必备的干粮。唐天宝年间偶然由传递文书的差役带入宫廷,更使干馍身价倍增,广为流传。一位外国朋友在古城西安人民大厦品尝后说:“各国旅游者都知道法国面包好,但这种既好看又好吃的乒乓干馍远远超过了法国面包。这也是中国烹饪文化历史悠久的标志之一。”制法:先将面粉和清水和成硬面块。另取面粉加入菜籽油、精盐、五香粉、碱面,搅拌均匀后,加入清水和成面块,然后将两块面混合在一起,放案上,用木杠反复叠压,直至两种面块充
三原干拦臊子面
三原传统风味食品。在煮好的面条上浇上事先精制的清香鲜嫩的臊子,经过调味而成的一种面食品。制法:将上等面粉置盆内,先加入少量的凉水搅拌为絮,再分次加入凉水反复揉搓,面和匀后饧20分钟左右,饧好后,擀成圆片,越薄越好,切成细丝,越细越好。选取鲜猪肉,洗净,将肉用刀砸成米粒状,然后投入烧热的炒锅内,反复煸炒,当肥肉出油时加入米醋以除腥臊味,促进酥烂。随即加入适量温水,待水沸腾,用勺撇去浮沫,投入精盐、生姜、八角、桂皮、味精,改用小火炖煮,待汤汁浓缩、调料入味、肉熟透即成。另置锅煮面,待面熟捞出,盛入碗中,再给面条上浇入臊子。食用时,食者根据个人口味再调入精盐、酱油、香醋、辣椒油等调味品食用。特点:面
魔芋凉皮
“魔芋凉皮”其实是用宽魔芋粉皮代替凉皮,并按照凉皮的做法制作,味道口感很相似。但魔芋的热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饱腹感强,还能帮助肠道排毒,比起传统的凉皮更健康。市面上有现成的魔芋宽粉,将其与面筋过沸水汆烫一两分钟,取出过凉水,沥干水分备用;然后把面筋切小块,黄瓜等配菜擦丝,依据口味把油泼辣子、蒜蓉、醋、盐、高汤等与处理好的配菜、魔芋宽粉放在一个较大的容器里拌匀即可。
汉中凉皮
因产于汉中地区而得名。由于加工时用小石磨加水将米磨制成米粉浆,又叫水磨凉皮。制作时,将磨好的米粉浆平铺于竹蒸笼上蒸制。加入调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位酸辣之中透着蒜香。汉中位于陕西秦岭南麓,历来盛产大米,世称“鱼米之乡”,物产富饶,生活习俗类似四川。汉中凉皮同样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口感较软,其辣椒油没有秦镇凉皮的香气浓烈,但却柔和细腻,别有风味。西安街头常有一对对小夫妻,逛街吃凉皮时必是“一国两制”,先生选秦镇凉皮,女士则选汉中凉皮,颇具情趣。陕西关中平原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地之一,以小麦面粉为原料制成的凉皮称为面皮,在陕西最为普及。改革开放以前,大米在陕西还算稀罕之物。因此那时在西安的大街小
旬邑烧馍
旬邑县传统食品,此馍不只用蒸制法做成,而是既蒸又烙,先烙后蒸。人们叫做“烧馍”。淳化和彬县邻近旬邑的一些乡村也有这样的食品,叫做“蒸烙”。制法:小麦面粉,发好,加青椒叶末及少许盐,揉成扁圆形,略长,用梳子压出花纹,放入铁锅稍烙,使之上色;然后进笼蒸熟。特点:成品形似狗舌头,吃口香甜。可作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