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宝鸡 > 岐山特产
岐山特产介绍
岐山马勺脸谱
岐山马勺脸谱与社火紧密相关联,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商时期,马勺原本是先民的一种生活用具。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桐木、椿木、桃木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马勺脸谱的图案内容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间传说,具有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型,其寓意为镇定、避邪、驱赶寂寞冷清,表现人们祝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当今的马勺脸谱,出自民间贫苦资深艺人之手。他们以深厚扎实的画工,配以多层次的图案,使作品显出大红大绿的关中西部特色,风格稳定,意境深远。其粗犷的造型,稚拙的纹样,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想象,线条穿插变化,使得忠奸善恶各具特色,既单纯又细腻,个性清新自由、大胆、夸张、异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广大劳
岐山铡面
此小吃的筋性较强,以上白面粉为主料,因切制时不用菜刀,而用铡刀(农村人饲养马、牛时铡草用的铡刀),故称铡面。岐山是周人始祖后稷(神农)发迹之地,盛产小麦,尤擅长面食,本品是陕西西府(宝鸡)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制法:将面粉加水和在一起,拌硬,再用木杠子压软,反复压数次,直到能擀为止。用擀杖擀成0.15厘米厚,然后用铡刀切成如韭菜叶宽的面条。面条煮熟捞出后用时令鲜菜经水汆后作菜码,调入精盐、芝麻油、辣子油、香醋即成。特点:细、薄、筋、酿、酸辣香味突出,口感爽滑,易于消化。多种营养素混合食用,既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也富含多种维生素、纤维素。
岐山油锅盔
岐山传统风味小吃。将上白面粉倒入盆内,加入酵面,熟猪油,将五香调料面、食盐撒入拌匀。用温水(水温根据季节分别为40—60℃左右),将面和好、揉匀,分为两等份。取一份放案板上,用木杠子边压边翻,压匀压和,再压成直径43厘米的圆形饼,上面粘芝麻压实,即成生锅盔坯。用油布把锅底擦光起火(用麦秸作燃料),用中火将锅烧热,把制好的生锅盔坯放入锅内,转为小火(要把麦秸撒开,使满锅底着火均匀),转动锅盔上花纹(火色),上好后翻过,上另一面花纹,转动几次后,盖锅盖,改用微火焖,每隔5至10分钟用小火烧一次,共烧5次,同时转动5次,5次烧完后,翻扣锅盔,用旺火连烧三大把柴后,停5分钟起锅即成(用料中不加熟猪油的
岐山醋粉
西府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道以西的宝鸡诸县的统称。说到西府的醋粉,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就算是西安市人能说上来的也不是多数,但是把它列为陕西的名吃,却是一点也不过份的,因为它本身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可以上溯到商周时代。那时候,酿醋的工艺已经深入民间,醋粉是酿醋工艺的副产品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说到醋粉,就不能不说到酿醋工艺,在陕西的西府,农家多有自己酿醋的风俗,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向阳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种荆棘,这是做醋曲的必要原料,把它采摘来用水烫过,和五谷的糟粕搅拌在一起,就成了做醋的醋曲了,这五谷有大麦,小麦,豌豆,高粱等等,把这些原料用石碾压的粉碎放进一口大缸里,就可以开始酿醋了。在民间传统里,酿醋也
蔡家坡紫皮大蒜
蔡家坡紫皮大蒜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的特产。蔡家坡紫皮大蒜又称火蒜,外皮紫红、辣味适中、口感好、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具有健胃、杀菌、保健等多种功效,畅销湖北、四川、江西、甘肃、新疆等地。蔡家坡地区因当地独特的土壤、水质及气温、地势而形成,蒜皮呈紫色,薄而富有弹性,果实脆而白,半透明,辣味正,口感好,富含多种营养成份和微量元素,具有美容、健胃、杀菌功能,加工利用价值大,开发前景广阔。株高65-80厘米,单头重45克,横径5-6厘米,高3.5-4.2厘米,外皮浅紫红色。花茎长45-50厘米,单薹重20-30克。该种生长势旺,抗逆性强。每公顷产蒜薹3750-4500千克,产蒜头900
仓颉庙透心红胡萝卜
仓颉庙透心红胡萝卜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仓颉庙村的特产。岐山仓颉庙红萝卜以其色红、味甜、黄芯细小而久负盛名,人称“透心红”。岐山县凤鸣镇仓颉庙村坐落在岐山县城南边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沟里,全村380户人种着1600多亩土地,村容村貌与其他村落别无二致。但是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这地方确实是种胡萝卜的宝地。”村民像念广告词一样向记者说,“在仓颉庙地盘上长出的胡萝卜粗细均匀、黄芯细、红肉厚、汁饱满、色鲜亮,既能炖煮,也可凉拌食用,村里小孩还当水果吃,还能榨汁,更是制作岐山臊子面的最佳底菜。”目前仓颉庙村的胡萝卜,已经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产品鉴定中心的认定,已经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没有任何有
岐山香醋
岐山香醋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特产。岐山香醋具有浓厚的岐山地方风味,酸香适宜,酸气纯正,入口绵酸,后味酸香,味净酸长,提调各味,独具特色。醋是岐山众多食品中的一支瑰宝。关于醋的起源,历史记载很早。相传周文王灭商时为笼络人心,当时的王室就以醋、臊子等为原料做成臊子面犒劳三军将士。武王灭商后,姜子牙拜相封神时,出于对醋的偏爱,将醋坛神这个神位留给自已,在西岐民间成为美谈。岐山醋成就了岐山臊子面的美丽神话,也丰富了西岐大地的饮食文化。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以“酸、辣、香”的味道走遍神州大地,尤以“酸出头”作为基本特点,追根溯源都与醋有关。在《岐山臊子肉、臊子面制作工艺及技术规范》中,规定所使
肉臊子加馍
肉臊子加馍臊子面馆里也会卖一种肉夹馍,这种馍用的也是炭火现烤的白面饼,只不过里面用的肉是臊子肉,这是专给嫌光吃面还不够过瘾的人准备的。香归香,吃到一半就酸得人五官有些扭曲,但又忍不住继续收拾剩下的一半。浸满醋汁酥烂的猪肉毫不腻口,如果你嫌腊汁肉夹馍有点油腻,可以试试着一味妙品,定教你终身难忘。
岐山烙面皮
岐山烙面皮和面团:当年新面粉(不要特级面粉,一般即可)放入盆中加清水沿同一方向均匀和面成团(和面揉面最好同一方向)稍稍揉匀,盖半干笼布静置30分钟。洗面筋:盆内倒清水小半盆,取和好之面团放入,轻揉面团直到清水变为浓稠面水,取出面团将面水放一旁备用,换一新盆同样倒入小半盆清水,将刚揉过已经变小的面团放入继续轻柔。换水次数一般靠感觉,次数少面筋发粘,次数合适面筋筋道口感很好。将洗面筋的面水全部倒入大盆中静置待其自行沉淀备用。煮面筋:锅中倒入清水煮沸,将洗好之面筋揪成条状缠成比拇指稍粗的棒棒多个后放入锅中煮熟,用漏勺拎干水捞出后,撕成较小条片状放盘中备用。发酵:将沉淀至面、水分层清晰的面水小心倒掉上
油酥锅盔
油酥锅盔油酥锅盔是在岐山传统锅盔的基础上,经反复试验,用现代电烤箱适温调整下,使调料充分随温而散发出来的,质感硬,食之酥,口味香醇,存放持久等特点。而深受岐山人对外馈赠送礼外出旅游之佳品。采用传统杠压工艺,调味品选用传统配方调和,而成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选用岐山传统小麦,上好精面粉,大油作料调和而成,食之放心,安全,是纯真绿色食品。
岐山酥饺
岐山酥饺原料配方面粉500克猪油175克莲蓉馅150克熟面粉25克白糖100克香油25克熟芝麻50克花椒面精盐红色素少许制作方法1.把熟面粉、糖、芝麻、香油、精盐、花椒面拌匀成椒盐馅。2.把250克面粉倒在案板上,加125克猪油拌匀,拌成干油酥。3.把剩余的250克面粉加50克猪油和110克温水,和成水油酥,揉匀,饧10分钟。4.把干油酥和水油酥分成两等份,把其中一块水油酥加少量的红色素揉成面团(呈粉红色),再把两块干油酥分别包入两块水油酥内,稍按,擀成长方形薄片(约3毫米厚),从上向下卷起,卷到头后用水粘住,呈筒形状。再分成每个12.5克的面剂,把小剂按扁成皮,粉红色剂皮,打入莲茸馅,包成饺
碗蒸豆花
碗蒸豆花豆花是陕西的一种小吃,具体说来是关中的。曾经有人误认为豆花是豆子的花,装豆花的碗是白色泛点灰的,碗口有一道粗的或是两道细的蓝圈。大多数时间碗都是有缺口的。配上一柄久经折磨的小勺,不锈钢的一个小片。吃豆花的家伙就准备好了。豆花有两种,一种是老板提前做好在一个大的保温筒里,吃时用木勺一片片的拨到你的碗里。另一种就是我的名字蒸碗豆花了,豆花做在一个个准备好的小碗里在放入蒸锅蒸。母亲喜欢买蒸碗豆花,说是消毒,然而我是觉得蒸碗的比那一片一片的更加好吃。吃法是在碗里放上醋水,倒上一小撮玫瑰咸菜,还有几颗煮好的黄豆,最后是泼上油汪汪的辣子了。用小勺把豆花割成小块。然后象蜘蛛网一样把豆花成一圈一圈,觉
稍梅包子
稍梅包子稍梅包子,又称稍米包子,形如酒壶,稍端形似梅花。其特点是皮薄松软、油香爽口。清代光绪初年传入岐境,最初由县城三义馆经营,声誉渐起,遂流布各乡、镇。尤以“长有包子”独具特色,其包子皮薄均匀,用料讲究,肥肉去皮,瘦肉抽筋,菜鲜、油多、调料佳。品种有糖、油、肉、菜等多种,其特点油香不腻,软绵适口。经营者刘长有,始终采取薄利多销原则,从不偷工减料,故当时县内流传有“进了南门顺城巷,长有包子吃得香”的民谣。
岐山挂面
岐山挂面:工艺独特,面条细白,耐煮味香,食用方便,是岐山地方名吃之一。选用优质小麦特粉,经过揉条,搓条,上棍等十道工序精制而成。面条白细,耐煮味香,携存,食用方便。在清光绪时期是向皇室进贡的地方名产之一。一九三一年曾参加过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在陕西,歧山挂面已形成十多个比较集中的加工基地。
岐山面皮
岐山面皮:岐山面皮,原名“御京粉”,顾名思义,跟皇上有关系的。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岐山人王同江从北京皇宫带回故乡,传徒授艺而来。别名“酿皮”、“麦面皮”等。岐山是凉皮的发源地,有蒸面皮,擀面皮,烙面皮,黑面皮,可凉调,热炒,煮烩。素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因为它筋韧耐嚼,香辣适口,深受群众喜爱。御京粉始于清康熙年间,关中西府岐山县北郭乡八亩沟村王同江在北京皇宫御膳房里当御厨,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在实践中摸索,首创出这种面食。作为御膳,故取名“御京粉”。康熙末年,王同江年老回乡。在家乡开店铺,经营御京粉,从此这种宫廷食品传入民间,距今已有260多年。岐山县有专门的御京粉加工中心
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属岐山风味名吃,以其做工精细,用料讲究,色香味形俱佳而久负盛名。臊子面从做工烹调到色香味形眼观口感可以用“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九个字概括。该小吃始于西周早期,相传是周文王的母亲,为招待周文王的亲朋和左邻右舍所做的一种面食,距今已三千多年历史。岐山臊子面香味飘香省内外,其肉臊子的制作算得上是一门绝活。先将肥瘦各半的猪肉切成肉丁,然后用文火烂,不能炒,更不能煮。在这方面流传有“紧锅馍,慢锅肉”之说。即蒸馍时要用紧火烧,烂肉却是用温火,还要慢慢翻搅,性急不得。这样才能使肉“出油”,达到去腥生香吃起来不腻的效果。等肉烂到八九成时再下花椒、桂皮、生姜、八角等佐料并加陈醋,这样一锅酸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透心红”胡萝卜
仓颉庙透心红胡萝卜岐山县凤鸣镇仓颉庙村坐落在岐山县城南边一条东西走向的大沟里,全村380户人种着1600多亩土地,村容村貌与其他村落别无二致。但是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这地方确实是种胡萝卜的宝地。”村民像念广告词一样向记者说,“在仓颉庙地盘上长出的胡萝卜粗细均匀、黄芯细、红肉厚、汁饱满、色鲜亮,既能炖煮,也可凉拌食用,村里小孩还当水果吃,还能榨汁,更是制作岐山臊子面的最佳底菜。”目前仓颉庙村的胡萝卜,已经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产品鉴定中心的认定,已经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没有任何有损于人体健康的有害成分。已经成为城市人餐桌上的绿色健康蔬菜。因为仓颉庙的胡萝卜像水果一样甜脆爽口,
岐山锅盔
岐山锅盔(烙馍)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唐、宋以来,岐山城多驿店,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岐山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明、清以来,做卖锅盔者遍布县城四周,光绪时期的张聪、刘有学;民国时期的邢呆子、赵乾儿、张广善;解放以来的庞天红、席金卵等,皆为此行能手。岐山油酥锅盔是在传统锅盔的基础上,经反复试验,用现代电烤箱适温调整下,使调料充分随温而散发出来的,质感硬;食之酥;口味香醇;存放持久等特点.而深受岐山人对外馈赠送礼外出旅游之佳品.本品采用传统杠压工艺.调味品选用传统配方调和而成.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选用岐山传统小麦上好精面粉;大油;作料调和而成食
岐山党参
党参,以根条肥大、粗实、纹多、味甜而著名。党参是健脾、滋胃、润肺、养血、鼓励清阳、震动中气的重要药物。能使血色素增加,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等,其功能不亚于人参。党参还是极佳补品,生津液、活内伤、健脾胃,对妇女血崩等病疗效尤佳,是颇受欢迎的中药补品。年平均产量为35吨。其外销市场分国内与国外。
岐山核桃
核桃是食疗佳品。无论是配药用,还是单独生吃、水煮、作糖蘸、烧菜,都有补血养气、补肾填精、止咳平喘、润燥通便等良好功效。核桃的食法很多,将核桃加适量盐水煮,喝水吃渣可治肾虚腰痛、遗精、阳痿、健忘、耳鸣、尿频等症。核桃与薏仁、栗子等同煮作粥吃,能治尿频、遗精、大便溏泻、五更泻等病症。核桃与芝麻、莲子同做糖蘸,能补心健脑,还能治盗汗。生吃核桃与桂圆肉、山楂,能改善心脏功能。核桃还广泛用于治疗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胃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