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桂林特产
桂林特产介绍
平乐油茶
平乐油茶已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茶,顾名思义就是既有油,也有茶。油可以不同,茶必须是我们平乐的石崖茶。此外,还需加上生姜、大蒜、花生、葱头等原材料。来自平乐本地的8支参赛队的大厨们各自大展身手,使用传统工具石坎、擂钵进行制作,不到一会儿,现场茶香四溢,让围观的群众蠢蠢欲动,争相品尝。“平乐油茶香又香,又有茶叶还有姜,另外放点花生米,再加点我们平乐特产的石崖茶,打起油茶香喷喷,女人吃了变媚姑娘,男人吃了就雄赳赳、气昂昂,就跨过鸭绿江!”热心群众彭烈生现场作的打油诗,不仅说出了平乐油茶的原材料,而且还说出了油茶的好处。说起油茶的好处,有的参赛选手就在这方面做起了文章,除了必须的原材料外,还
沙子丸子
平乐县沙子村是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的村落,有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享有“影视拍摄基地”美誉的沙子村,不仅有建于清朝的石板街、石拱桥,还有秀美的茶江和江边的古码头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这个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的村落里,当然也少不了百年传承下来的美食文化。沙子丸子就是沙子人民百年传承美食之一。蒋征洪是土生土长的沙子人,他们家族从太祖父辈就开始制作沙子丸子。制作沙子丸子技艺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已有百年历史,技艺便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蒋师傅介绍,沙子丸子是由馄饨渐渐演变而来,是在馄饨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沙子丸子普遍的吃法就是作为炖汤和冬天火锅的食材,加热后便可以食用。沙子丸子口感鲜,
平乐月柿
月柿是我国南方的重要果类之一,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月柿种植历史,主要盛产于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区。广西特别是平乐县、恭城县、阳朔县一带的月柿,由于地理环境优良,生产的月柿和月柿饼品质优良,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平乐县现有月柿生产面积6000多公顷,年产量86000多吨,年销售鲜果约18000多吨,月柿饼加工67000多吨。8-9月份是鲜果销售量季,10-12月份是月柿饼加工和销售的主要时期,此期也销售一部分鲜果。平乐县二塘镇是全县主要的月柿饼销售集散地,每年的10-12月份是月柿饼加工与销售的旺季,这几个每天傍晚持续到次日早上都是月柿饼销售的旺市,柿饼摆满了街道和马路边,吸引了全国成百上千的老
石塘生姜
“味辣、皮薄、肉嫩、鲜脆”是全州石塘生姜的特点,作为“全州三辣”土特产品之一,以“五指姜”为上品的石塘生姜每年上市时都能热销一空,甚至远销湖北、广东、福建以及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近年来,随着标准化生产新技术的引入,石塘生姜从产量到品质都有了提升,带动了全州全县的产业辐射。今年,全州县生姜种植面积2.85万亩,生姜产量12万吨,平均售价6000元/吨,产值达7.2亿元。“石塘镇种植效益得到提高,也辐射带动了安和、两河、凤凰等周边乡镇规模化种植石塘生姜。种生姜已经成为了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项目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现辖行政区域。《全州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石塘生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通知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平乐慈姑
慈姑秋种冬长,春节前后上市,广西各地均可种植,尤其以桂中地区的柳江县,桂东地区的八步区、平乐县,右江河谷的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等地居多。通常情况下,慈姑在早稻收割后种植,实行慈姑与水稻轮作。近年来,广西又积极探索出慈姑套种栽培模式。慈姑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消炎解毒、生津润肺、健胃止咳等作用,是人们喜爱的日常蔬菜品种之一,特别是桂东北城乡居民食用慈姑已成为一种习惯,是当地人们每年春节必备菜品。
地灵花猪
地灵花猪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水产畜牧站龙胜县所辖龙胜镇、龙脊镇、泗水乡、江底乡、马堤乡、伟江乡、平等镇、乐江乡、瓢里镇、三门镇等10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3′28″~110°21′41″,北纬25°29′21″~26°12′10″
阳朔九龙藤蜂蜜
阳朔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桂林市南面,世界著名的漓江贯穿南北,山清水秀.阳朔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丰富,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春秋适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为353.2天,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雨量156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为168.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29.7小时,8-10月昼夜温差达10℃以上。根据《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规划》(2013-2025年)阳朔县67.4%的面积属于漓江风景名胜保护区,同时属于南方咯斯特地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优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九龙藤蜜源植物生长,九龙藤花蜜源丰富。地域范围为阳朔县的白沙镇、兴坪镇、福利镇、高田镇、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灌阳陶器
县内水车乡是桂林地市陶器生产基地,被誉为“灌阳景德镇”。这里陶泥质量很好,从1762年开始生产第一件陶器起至1990年,已有228年历史。解放前,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只停留在一家一户生产几种工艺简单的生活用具,如酒壶、沙罐、水缸等。解放后,除户办作坊生产外,还兴建了乡办陶器厂,逐渐由手工生产改为机械生产,除生产日常生活用具外,还生产质量很好的花盆、花盘、龙头壶和大酒海等。1978年后,全州湘山酒厂需要的大酒海,全部由水车乡陶器厂生产供应,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19万元。除乡办陶器厂生产外,还有很多农户从事个体生产,如山燕头和弯门口两个自然村,共296户、1180人,其中有70%的家庭生产陶器,
灌阳桐油
桐油,是化工和国防等工业用油的珍品。据《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统计资料摘编》记载,民国时期灌阳就成为广西桐油主产区之一,年产桐油约占桂林地区桐油总产的60%。解放后,灌阳被列为广西桐油基地县,1990年全县种有油桐5000多亩,年产桐油50多万公斤,出口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灌阳山苍子
山苍子,又名山胡椒。1956年以前为野生,群众采摘其籽煮作清凉饮料和用作防治蚊虫叮咬。1957年,县商业、供销部门收购山苍子油出口,群众开始进行人工栽培和采摘其籽熬油出售。70年代后,因山苍子油价格不断上涨,人工栽培山苍子不断增加,1990年全县种有山苍子树388万多株,年产山苍子油7万多公斤,居广西和全国之冠。山苍子油,是一种高级芳香油料,可加工成多种香精和配制多种药品,经济价值很高,每年商业、供销部门收购约占全县土特产品收购总值的四分之一。
灌阳苎麻
苎麻,俗称青麻。种植历史悠久,据旧《灌阳县志》记载,1750年前已有苎麻种植。公元1800年前后从临桂县引进绿白麻种植,二十年后这个品种在县内成为主要苎麻品种。后又从平乐引进黑皮蔸种植,逐渐取代了绿白麻品种。民国时期苎麻种植较多,1949年全县达2710亩,总产量9.65万公斤。解放初期有所增加,1957年全县种植面积增至5966亩,总产16.43万公斤。60年代后,因扩种粮食作物,苎麻种植面积减少。80年代后逐渐恢复,因价格看涨,1987年种植面积达12317亩,总产88.84万公斤,为解放以来最多的一年。后因价格下跌,1990年仅有2355亩,总产为17.42万公斤。县内种植的苎麻,纤维支
红枣糯米酒
红枣糯米酒,是县酒厂继承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酿酒工艺相结合,于80年代初期研制开发的新品种。红枣糯米酒,采用著名的灌阳长枣和桂北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该产品酒度低(20度),呈红枣自然枣色、香醇芳郁、甜净爽口、营养丰富,具有开胃健脾、润肺、止咳、益血、补五脏、治虚损和防癌等功效,老少皆宜,一问世便深受人们喜爱、畅销县内外。1987年以前,因受设备等条件的限制,红枣糯米酒年产量仅3吨左右。此后,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视其开发,产量上升,1990年生产规模已达150吨。
灌阳长枣
灌阳长枣县内种植灌阳长枣历史悠久。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有长枣,当时观阳县(隋大业十三年改称灌阳县)属长沙国管辖,此陪葬的长枣很可能就是灌阳长枣。旧《灌阳县志》(康熙四十七年版)物产栏中记有灌阳长枣。民国时期已成为县内主要的园艺作物。1949年灌阳枣子总产达18.80万公斤,其中绝大多数为灌阳长枣。解放后,50年代初,全县枣树保持在11万株左右。60年代县内把枣子列为木本粮食作物而发展较快。70年代因受“以粮为主”的影响,灌阳长枣面积和产量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灌阳长枣生产,刺激了农民种枣的积极性。1988年,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把发展枣子列为全县六
鹅梨
主要产于同安镇永福自然村,因形如鹅蛋,故名。其特点是:果实肥大、肉厚核小、肉质嫩白细腻,香甜多汁,味道甘蜜,素有“赛雪梨”之美称。鹅梨系由该村李连明于30年代从外地引入种植。解放前只有几户种植,面积不到5亩。解放初有15户种植,面积10多亩。1952年发展到25亩。60年代初发展到40多亩,70年代末发展到70多亩。目前全县鹅梨种植面积约80多亩。鹅梨为一年种多年收水果,投资成本低,嫁接和种植花费劳动亦少,种植后4~5年开始挂果,10年后进入盛果期,一般收果35~40年以上,株产150~250公斤。
大水李
产于同安镇大里村,是该地特有的水果品种,其特点是:个体特大(8~10个有1公斤)、肉厚核小、细嫩脆口、汁多味甜,有机酸成份少,可加工成话李、罐头等。堪称果类之佳品。大水李为大里村李连同、李秀知于20年代首先从外地引进种植。解放前,因人们消费水平低,市场上李子价格不高,故该项生产发展缓慢。至解放初期全村只有35户农民种植,面积20多亩共500多株。60年代前期,大水李发展加快,1961~1964年全村大水李种植面积增加到80多亩。60年代后期,每户只许留少数几株,多余部份收归集体,许多村民砍树毁果。加上管理粗放,致使李树面积大减。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中,毁树造田造地又砍去很大一部份果树。至8
平乐山楂
山楂,俗名“山梨子”,亦名“石梨子”。除平乐镇外,其余12个乡(镇)都有分布。尤以二塘、桥亭、附城、长滩、张家、大扒、源头等7个乡(镇)为多。全县有山楂树8万株以上,挂果树6万株。解放前,县内山楂树多为野生,少数为人工栽培。全县常年产鲜果约300吨,山楂干片约100吨。据中国植物研究所、广西茶叶研究所等有关部门测定,平乐山楂果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2%,铁和钙的含量也大,其中钙的含量在各种果品中占首位。既可鲜食,又可加工制成山楂片、山楂糕、山楂酱、山楂蜜饯等。还可制作果汁、果酒。解放以来,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山楂生产日益为人们重视。进入80年代,县内山区许多农民都把山楂视作致富门路而广为种植。19
平乐木薯淀粉
县内种植木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种植于山区及丘陵地带。木薯用途广泛,原薯粉可作辅助粮食,可制作糕饼,其粉渣可作饲料。用生木薯加工制成的淀粉,不仅是上好的烹调佐料,还是纺织、制鞋、橡胶、食品、化工等行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解放以来,全县木薯种植持续发展。特别是60年代初引进高产良种“红尾”木薯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逐年提高。1980年全县种植木薯23106亩,产木薯淀粉50万公斤。1989年全县收购木薯淀粉124.11万公斤。1990年由于受商品经济的制约,当年木薯淀粉收购量降至11.4吨。木薯淀粉制作简单,将刚收回的新鲜木薯洗净,经打浆、过滤、去渣、沉淀、晾干等几道工序即成。县内加
黄片糖
0糖为县内传统产品之一,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风格独特而久负盛名。其特点是:糖块薄而脆,两面色泽鲜黄且带腊光,中间夹有白色粉状,三线分明,软硬适中,香甜味浓,含水份少,极耐久藏。0糖性温而具滋补之功,既是产妇、儿童营养之佳品,又是制作糖果糕点饼干馅心的上等配料。主产于县内沙子、二塘、福兴等乡(镇),尤以沙子所产的0糖品质最佳。解放前,县内已有0糖出口。民国24年,出口量达61.25吨。解放后,全县糖蔗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特别是60年代以来,引进推广“印度蔗”、“台糖”、“桂踣”等一系列优良糖蔗新品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大为提高。1970年后,全县每年种植糖蔗都在1万亩以上,商业部门年平均收购
平乐甜柚
平乐县甜柚素以产量多质量优闻名于世。早在60年代初,平乐已列为自治区沙田柚生产基地县。县内所产甜柚颜色金黄,表皮光滑油亮,底部“金钱印”大而明显。一般个重1~1.5公斤,最大的有3.5公斤。平乐甜柚皮薄肉厚、籽少汁多、味蜜爽脆为显著特点。据广西柑桔研究所抽查分析,平乐甜柚可食部份占全果48.29%,果汁量占全果总重43.7%。可溶性固形物15.1%,维生素c含量为125.6毫克/100毫升;柠檬酸含量0.3436%,含糖量12.11%;糖酸比为37.38:1。年产一般在400万个左右,约占广西总产的四分之一。1980年后,每年都选送优良单株参加自治区柚类评比。1983~1985年,平乐选送的甜
平乐苎麻
苎麻,为平乐的传统特产之一。县内有黑皮蔸、绿自麻、大叶青、黄金串、满园串、红芽蔸和野麻7个品种。考古和史载资料表明,平乐是中国苎麻(B.nvea)的原产地之一。从境内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遗物中发现,男墓有兵器而无陶纺轮,女墓有陶纺轮而无兵器。墓葬显示的男女自然分工,女子主要从事纺织的情况,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平乐人已懂得种植苎麻并利用苎麻纤维织衣料了。唐代宪宗时(公元806~820年),桂管经略使辖下的昭、桂两州以当地所产茔麻纺制的“桂布”、“桂管布”,因价廉物美而载誉全国。有著名诗人白居易题诗为证:“桂布自如雪,吴棉软于云。布重棉且厚,为裘有余温”。宋咸平年间,仅昭、桂两地征收的兰麻布折原麻就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