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无锡市特产
无锡市特产介绍第5页
梅花糕
梅花糕是无锡独有的特产。它选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玫瑰等各种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白糖、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即成。此糕呈金黄色,形如梅花,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小笼馒头
无锡小笼馒头,是无锡的传统名点,已有百年历史。它选用上等面粉制作、选料精细,小笼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等特色。馒头紧酵皮薄、馅多卤足、鲜嫩味美,秋冬时,馅心中加入熬熟的蟹黄油,即为著名的"蟹粉小笼",食时鲜美可口。(无锡)
太湖白鱼
又名太湖翘嘴红鱼白,为太湖地区优质经济鱼类。其肉质洁白细嫩,味鲜美。一年四季都可捕捞,以插秧季节的品质为佳。古时称“莳里白”,有“色莹如银,鲜美冠时”之誉。食法以清炖为佳,也可煎食。(无锡)太湖白鱼亦称“鲦”“头尾俱向上”而得名,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是食肉性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尚未养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捞。白鱼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是太湖名贵鱼类。《吴郡志》载:“白鱼出太湖者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当时白鱼已作为贡品上贡皇庭。白鱼大多在太湖敞水域中生长,以小鱼虾为食,是太湖自繁睡鱼类,一年四季均可捕获,在六.七月生殖产卵期捕捞产量最高。《吴郡志》有“吴人以芒种日谓之
宜兴紫砂陶
宜兴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古朴的色泽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紫砂陶有壶、杯、瓶、盆等上千个品种,其中紫砂茶壶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等独特优点。1984年,竹简紫砂茶具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赢得金奖。除紫砂陶外,还有被誉为“东方的绿宝石”的宜兴青瓷,以及均陶、精陶、彩陶和工艺美术陶。(无锡)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无锡油面筋
无锡油面筋的生产始于清乾隆时代(18世纪中叶),至今已有230多年历史。当初的制法是将筛过的麸皮加盐水用人力踏成生麸(又称面筋),再将生麸捏成块状,投入沸油锅内煎炸,成为球形中空的油面筋。清水油面筋的称呼在清代末年(19世纪中期)出现,第一家挂出“清水油面筋”招牌的是笆斗弄的马成茂面筋店。无锡油面筋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来鲜美可口,含有很高的维生素与蛋白质,如塞进肉瓤烧煮,则别具风味。(无锡)
无锡“肉骨头”
无锡“肉骨头”的历史有100多年。无锡肉骨头其实根本不是“骨头”,而是挑选近肋骨处的精肉连同肋骨一起烧成。作料有茴香、酱油、陈酒,烧煮时必须用面粉将锅沿封住,用文火烧,烧至喷香酥烂,出锅前用冰糖收膏。其肉汁甜香成糊状,俗称“老汁”。出售肉骨头时,将老汁浇在熟肉上,使汁与肉拌和。无锡肉骨头色、香、味俱佳,看来酱红色,闻时浓香扑鼻,吃进口油而不腻、烂而不糊、甜咸适中无锡肉骨头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三凤桥肉庄为代表,北派以陆稿荐肉庄为代表。南派用笼圈垫锅,紧汤烧煮;北派使用木接口宽汤烧煮,用菱粉收汤。目前烧煮排骨较著名的店家有三凤桥肉庄、陆稿荐肉庄、裕兴肉店、老三珍肉店等。(无锡)
太湖清水蟹
系“中华绒螯蟹”。我国著名淡水蟹种之一。以其肉嫩肥美,蟹黄饱满溢香而令人神往。每年深秋是大蟹上市的季节,俗有“九月团脐(雌)十月尖(雄)”的说法。无锡一带食蟹除蒸煮外,尚有醉蟹、面拖蟹、炒蟹黄油、蟹肉炖蛋等等的吃法,还有蟹粉小笼馒头等点心小吃应时。(无锡)
马山芋头
产于马山地区和太湖沿岸一带。以产量高、品质好、软糯细腻、香甜适口而享有盛名。马山芋头的维生素和矿物含量较高,具有清热化痰、消肿止痛、润肠通便等药用价值。中秋时分,家人团聚,亲友往还,品尝桂花糖芋头,是欢度佳节的传统习俗。(无锡)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大浮杨梅
产于市郊大浮山、马迹山。有近千年栽培史。江南是杨梅的发源地,古称杨梅为"吴越佳果"。大浮杨梅肉厚核小,酸甜可口,有乌梅、白荔枝、大叶细蒂等10多个品种。成果有只止渴开胃、益气生津等功效。无锡人还喜食"酒浸杨梅"。以杨梅浸酒,兑少量红糖,可去湿、止泻、消暑、御寒。(无锡)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江阴黑杜酒
江阴黑杜酒为南方糯米制酒中之别品,相传也为杜康所创。该酒视之如胶墨,嗅之香味浓郁,入口甜而不腻,饮后补血健脾,向为孕妇产后调经活血补酒,品列江南名酒。(江阴)
母油船鸭
“母油船鸭”是秋冬季节的苏锡名菜。其肉质肥美鲜嫩,酥烂不碎,香味浓郁,风味独特,历来深受人们的欢迎“母油船鸭”始于无锡地区,是著名的太湖船菜。在百多年前,无锡地区游船较多,船家都在船上煮饭做菜,以供游客食用。江南水乡,河鸭居多,船家将整只鸭子放在陶罐中烹制,原汁原汤,香味浓厚,肉质酥烂肥嫩,受到游客欢迎,人们便称它为“船鸭”。后来苏州地区的厨师又改进制法,将带骨鸭改为出骨鸭,在鸭肚内又填入川冬菜、香葱、肉丝等配料,调料改用苏州著名的母油(从三伏天晒制到秋天的优质酱油,古名“秋油”),这样其滋味更佳,同时取名为“母油船鸭”。这款菜近百年来已成为太湖菜中最著名的传统名菜,如今,在苏州、无锡和上海的
梁溪脆鳝
梁溪是江苏无锡的别称,在无锡城西一条流经市区的河叫梁溪。相传它因南朝梁武帝时曾对其加以修浚而得名。也有的说是因为东汉名人梁鸿曾居于此地故得其名。无锡南滨大湖,西倚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城市。这里水产丰富,所产青鱼、鲫鱼、塘鲤鱼都鲜活肉嫩,特别是鳝鱼鲜肥细嫩,更受人们喜爱。据说在明末清初,无锡厨师就用活鳝,经开水煮熟去骨划丝,入油锅炸脆再用酒、酱油、糖、味精、五香料制成浓卤烩煮,鳝丝甜鲜松脆,是佐酒的上等佳肴。后来,此菜便闻名全城,驰名江苏各地,成为无锡著名的传统风味菜,现在上海许多苏锡风味菜馆都经营此菜。(无锡)
无锡肉骨头
“无锡肉骨头”又称“酱排骨”,是无锡历史悠久的著名地方风味菜肴。它肉质酥烂,味香浓郁,肥而不腻,甜咸适口,色泽紫红,香气扑鼻。相传此菜始于宋朝,由无锡城里一家熟肉店在被其接济过的“济公活佛”的帮助下创制而成,“无锡肉骨头”便由此出名,历代相传。到了清朝,无锡南门的“莫兴盛”经营的酱肉排骨亦很出名。后来无锡三风桥附近的余慎肉食店,高薪聘请烧肉师傅,吸取别店的经验,在选料、调味、操作等方面加以改进,专门选无锡出产的细皮白肉猪的大排和方肉为原料,用纯黄豆制的酱油、上品老酒、糖等烹制,将方肉与排骨同煮,使汤汁更加浓醇和鲜美。这样烹制出来的排骨,不仅外浓味鲜,肉松骨酥,而且香味浓郁,异常入味。在清末时,
油豆腐干
油豆腐干,无锡传统小吃。将老豆腐用刀切成1厘米厚,逐块放入油锅煎成金黄色,盛入碗中,用剪刀剪碎,浇上熟酱油、甜面酱、葱末、姜末、白糖等佐料即可食用。此小吃香气诱人,外脆内嫩,颇受市民喜爱。(无锡)
惠山油酥
惠山油酥,原名“重油烧饼”,无锡著名特产。相传元末明初,由惠山寺僧人创制,因其形状似寺内“四大金刚”塑像的肚脐,被僧人誉为“金刚肚脐”一直沿袭至今。惠山油酥采用纯素油,精白粉、芝麻、果仁、瓜丝等原料,经烘制而成。它品形规整,色泽金黄,酥松香甜,甜中带咸,具有独特风格,数百年盛销不衰。(无锡)
清水油面筋
无锡油面筋很出名,饭店用它配料,可翻多种菜肴,家常用于佐饭、做菜、烧汤均宜。无锡民间还有个习俗,逢到节日合家团聚,饭桌上少不了一碗肉酿油面筋,以示团团圆圆,增加快乐气氛。油面筋早已成为无锡著名的土特产了。说起油面筋的来历,最早还是尼姑庵里的一位师太油炸出来的。过去去惠山,得经五里街。五里街梢有座大德桥,桥畔有座尼姑庵。这庵堂靠近惠山,环境清静,四时霸节菩萨生日,无锡城厢老太太来此念佛坐夜的不少,有时念七佛,在庵里一住就是六七天。庵里有个烧饭师太,烧出来的素斋有些名气。俗话说“豆腐百叶,没啥花样”,她烧出的就不一般,会翻名堂,味道又好。师太烧素斋,惯常用生麸当主料,红烧的,炒丝的,煮汤的,真是吃
三凤桥酱排骨
三凤桥酱排骨,俗称无锡肉骨头,从问世到现在已有近140年历史,为无锡著名的三大特产之一。三凤桥酱排骨产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前后),无锡南门莫盛兴饭馆为了充分利用剩下的背脊和胸肋骨,加调味作料,煮透焖酥,起名为酱排骨,当作下酒菜出售。1927年,慎馀肉庄(三凤桥肉庄的前身)开张后,对肉骨头的烧制技术作了改进,味道得到了明显的改进。随着无锡经济的发展,外地游客日益增多,肉骨头深受大家青睐,一时间三凤桥酱排骨声名鹊起。作为无锡地区的三大特产之一,三凤桥酱排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百余年风雨而不衰。三凤桥酱排骨是采用猪肉肋排或草排,配以八角、桂皮等多种天然香料,运用独特的烧制方法,烧制出的
太湖三宝
无锡太湖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湖内“太湖银鱼、太湖白虾、梅齐鱼(风尾鱼)”为太湖三宝。尤其是通体无鳞、晶莹透明、洁自如银的太湖银鱼,更是受到国内外嘉宾的青睬(无锡)
水果特产
无锡四季花果飘香,盛产水蜜桃、柑桔、巨峰葡萄、杨梅、梨等水果,其中无锡水蜜桃,以色泽鲜艳,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而驰名中外,被誉为“果中皇后”(无锡)
“无锡肉骨头”
无锡市的食品工业更具特色,骨酥肉香、美味鲜的“无锡肉骨头”,色泽黄亮、皮薄松脆的清水油面筋,椒盐葱香、人口酥松的惠山油酥,形成无锡三大风味土特产,久负盛名,锡销国内外(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