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 > 马尾区特产
马尾区特产介绍
福州捞化
老福州人对捞化的印象恐怕最为深刻,小时候,捞化是街边摊头的一碗捞化汤,烫上福州人最爱的细长米线,沾点福州人独爱的虾油,高汤中网罗猪血、花肠、黄喉、罗汉肉等猪杂内脏,让味道变得浓厚香醇。寒冬的早晨,一碗捞化热气扑腾而来,陪伴了食客整个冬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捞化的内容从最初的仅仅只有米粉演变得更加丰富,眼下福州人更喜欢用各种贝类、海鲜或猪腰鸭腱作为捞化的原料,鲜嫩甘美,再淋上古早味的虾油,就是一份地道的福州捞化。
琅岐红蟳
琅岐红蟳是福建福州马尾区的特产。据《福州名产志》记载,琅岐红蟳颇为名贵,曾被列为贡品。昔日,福州产妇坐月子首选琅岐红蟳补身子。提起红蟳,当地人无不引以为傲。根据《福州名产志》记载:“福州市沿海岸边都产有青蟹,以平潭‘金蟳’和琅岐的‘红蟳’最为名贵,久负盛名,曾列为贡品。”养蟳户陈善苏告诉记者,琅岐人工养蟳要追溯到1958年。琅岐红蟳的优良品质与琅岐岛的地理特征和养殖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琅岐位于闽江入海口,含盐度适中的半咸淡海水非常适合红蟳生长,岛上的金砂、凤窝、龙台、云龙等靠海区域是最适宜红蟳生长的地方。每年入春,养殖户或从闽江口捞上天然红蟳苗,或从广东购买天然蟳苗放入养殖场,红蟳的生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菊花鲈鱼
福州美食菊花鲈鱼属于闽菜,采用烧煨烹饪方法烹饪。菊花鲈鱼味道鲜美。福州美食菊花鲈鱼使用材料主料:鲈鱼、干淀粉调料:番茄酱50克;香醋15克;味精2.5克;白糖50克;精盐1.5克配料:花生油500克;干淀粉100克;湿淀粉10克;芥蓝菜叶2叶;肉清汤75克福州美食菊花鲈鱼做法:1.将鲈鱼去鳞剁掉头尾掏去内脏洗净后剖成两片剔去脊骨肋骨鱼肉面用直刀剞上1厘米宽距0.33厘米深花刀再用斜刀横剞1厘米宽距3成切断1块菊花鲈鱼坯按此法共切10块2.芥蓝菜叶洗净剪成菊花叶状下沸水锅氽熟取出肉清汤精盐香醋白糖番茄酱味精湿淀粉兑成卤汁3.炒锅置旺火下入花生油烧至七成热将鲈
七星鱼丸
七星鱼丸是福建著名的汤菜之一。它是用鱼肉、瘦猪肉、虾干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那一颗颗如核桃大小的雪白的鱼丸,漂浮于热气腾腾的汤面,如满天星斗布于空间。因此,海外华侨把它称为“七星鱼丸”。福州的“七星鱼丸”具有色泽洁白,有弹性而不腻,馅香而松,口味清甜爽滑等特点,久负盛名。七星鱼丸有个传说:古时候,闽江之畔有个渔民。一天,有位商人搭他的船南行经商,船出闽江口,进了大海,正遇台风袭击。船入港湾避风时,不幸触礁损坏。修船拖误了时间,粮断了,天天以鱼当饭。商人叹道:“天天有鱼,食之生厌。能不能换换别的口味?”船妇说:“船上粮已断,唯有薯粉一包。”心灵手巧的船妇便把刚钓到的一条大慢鱼,去皮除刺,把鱼肉剁细,
福州茉莉花茶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已有近千年历史。茉莉花是佛教四大圣花之一,秦汉时随佛教传入东南佛国福州,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由于宋代香疗的普及,中医对茶及茉莉花的保健作用充分认识,福州茉莉花茶在此环境下产生,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在《中国名茶志》里,福州茉莉花茶是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新中国成立至今,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均为福州出产。冰心曾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解放前,四川、湖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福州肉燕
福州肉燕燕皮是用精选猪后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细条,用木棰捣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细孔绢筛筛过的薯粉和适量清水,反复搅拌,不断压匀,初成硬坯,然后放在条板上,轧辗成薄片。敷上一薄层薯粉,折叠起来,略干为鲜燕皮。继续晾干为干燕皮,一般包装久贮一年不坏。包馅前,用刀切燕皮成约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馅选瘦猪肉和虾米、荸荠、紫菜等共剁成酱,后加少许酱油、葱白调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状,蒸熟即成肉燕。福州人常将“扁肉燕”与去壳鸭蛋相配作菜肴,因福州话“蛋”叫“卵”,“鸭卵”音谐“压乱”,取“压”了“乱”就会平安之意,故称“太平燕”,“燕”与“宴”同音,又称“太平宴”。“太平燕”是福
醉排骨
中文名称:醉排骨简介排骨入馔,由来已久。起初它只是寻常人家的一般菜肴,随着制作技艺的发展,北宋时已成为御宴佳肴,酒至四巡,所上的菜肴即是排骨。当时宴请诸国使者的国宴,酒至三巡,所上之菜,亦为排骨。明代《宋氏养生部》曾将排骨列入菜谱:“用胁肋骨肉相间者,斧为脔,水烹,加酒、盐、花椒、葱、腌顷之,投热油中煎熟。”此菜在明代风行江南,称为“油煎猪”。及至清代,排骨的制作更为精致。袁枚的《随园食单·排骨》记载:“取肋条排骨,精肥各半者,抽去当中直骨,以葱代之,炙用醋酱,频频刷上,不可太枯。”清代乾嘉以后,地方名厨又不断予以改进,使得排骨的制作方法日臻完美。“醉排骨”是福
炒西施舌
炒西施舌又名:沙蛤简介Title简介“西施舌”又名“沙蛤”,是福建著名的海珍。据传,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的身上,尔后沉入大海。从此沿海的泥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海蚌”贝类,人们称它为“西施舌”。福建地区很早就用“沙蛤”制成美味佳肴。“沙蛤”生长在浅海的泥沙中,肉质鲜嫩爽口,深受食客的欢迎。30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曾称赞“西施舌”是闽菜中色香味形俱佳的一种“神品”。炒西施舌本地网产地:福建类别:菜制作方法Title制
木金肉丸
选上等薯粉、白芋丝、肥膘肉为原料,调入红糖拌匀,佐以五香粉,还有的加芝麻、豆腐皮等,制成粘剂,放在铺上荷叶的蒸笼炊熟。用刀切成方形或菱形的,油煎而食;也有圆状,入蒸笼时,有意捏成团状,炊熟可食。香甜可口,油而不腻。民间在春节期间自蒸;市上以“木金肉丸”为名牌,风味独特。
马尾春卷
福州民间小吃。俗称春饼,选用精粉煎成,皮薄似蝉翼,“饼可映字”,又轻又薄。馅选鲜嫩的豆芽,佐以韭菜、笋碎、肉丝、豆腐干片等,炒熟备卷。食时,选摊开薄饼,自取包馅,先卷一边,两头覆紧,再卷成条状,便可入口。如果,把春卷投入油锅一炸,捞起便成油炸春卷,俗称炸春。近年有“迷你春卷”上市,便是已制成春饼,购回油炸,尤为方便。
迷你红龟粿
主要是糯米磨成浆,经过制作,依靠糖、花生、豆沙、油等佐料而成。时令和节俗不同,分为4大类。1)为圆形,内有虚有实,油炸或流滚粉成,如油、抱滚。抱滚外面滚上拌好的豆粉、黑芝麻和糖,宜边揉边吃。2)形扁圆,皮薄馅多,或蒸熟,或油炸,如糯米、菜丝、豆沙。3)粿多三角、四角、菱形,以蒸为主,也可油炸,如芋粿、九重粿、粳米、白八粿、糖粿。4)糕多圆形或三角,松软有弹性,以蒸为主,如盏糕、白发糕、荸荠糕。粿多是甜食的,也有花生粿、咸馅粿等是咸味的品种。
福州龙眼
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实清甜可口,龙眼干为滋补名品,以郊区红核仔、长乐扁匣榛等为名品,驰名中外。
佛跳墙
“佛跳墙”是一种高档次的菜式。原名福寿全,是福州名菜馆聚春园于清代同治年间首创。主要由鲍鱼、海参、鱼翅、鱼肚、鱼唇、蹄筋、火腿、瑶柱、冬菇等28种原料配制而成,加上绍兴酒等,贮入酒坛中,拌泥密封,以文火煨制10多小时而成。味美至极,芳香四溢,是秋冬两季的佳肴。难怪清时一秀才吟诗赞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一名由此而来。据传,清末福州杨桥巷“官钱庄”老板娘是浙江人,她对烹饪技艺颇有研究。有一天,“官钱庄”老板宴请布政司周莲,老板娘亲自下厨,选用鸡、鸭、猪肚、猪脚、羊肉、墨鱼干等20多种原料,一并装入绍兴酒坛,盖严坛口,用文火煨制荤厚味香的菜肴。周莲尝后赞不绝口。事后,周莲携衙厨郑
永泰芙蓉李
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化核加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永泰芙蓉李又名夫人李、浦李、永泰李,系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属蔷薇科、李属。芙蓉李又名中国李,是福建省特产,有700年的栽培历史。芙蓉李在福建闽东、闽北等地都有种植,以福建福安市、永泰县梧桐镇的最为出名,果实艳丽,甜酸适口,品质上乘。永泰县是全国最大的“永泰芙蓉李”生产基地原产地,截止2009年,永泰县有芙蓉李面积10万亩,总产量达3万多吨,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冠。永泰芙蓉李是一种既宜鲜食又可加工的优良品种。全县建起了三十几家蜜饯加工企业。永泰有名的“化核嘉应子”,就是选用芙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福州纸伞
南方多雨,伞因此成了福州人居家必备的工具之一。福州有一俗话叫“包袱伞”,意指福州人出门的包袱中必有伞,可见伞与福州人生活的关切程度。福州的纸伞业繁盛于清代,到了清末民初,全城纸伞店最多时达三百余家,其中以位于中亭街的“杨常利”伞店最为著名,杨常利的伞既能遮挡炎炎烈日而不发泡、不爆裂,还能抵挡倾盆大雨冲淋而不脱骨、不漏水,甚至伞面绘制的图案色泽也不会变。福州纸伞品种繁多,主要有花伞、明油伞、丝棉纸伞、蓝绿硼伞、双层花伞、绢印采画花和绢印套色童伞等。和其它工艺品一样,即便是小小一把纸伞,制作的工艺也是丝毫马虎不得的。伞骨必须是闽北5年以上的青山老竹,韧性大,弹力强,经过特殊处理,能防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