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特产
黔东南州特产介绍第9页
镶竹荪
产地:中国贵州。历史:竹荪又名竹参,属真菌类,是贵州山区的著名特产,因为生长在茂密而潮湿的竹林中,故名。它质地细腻,味道鲜美,特别适合于制汤菜。70年代初,美国基辛格博士来我国访问,曾品尝了用贵州竹荪烹制的“芙蓉竹荪”,因其清鲜异常,受到好评。镶竹荪是黔式宴席上的一道珍贵工艺菜。特点:用竹荪和鸡脯肉蒸制而成。成菜色泽银白,竹荪脆嫩,汤汁乳白,口味清鲜。工艺:将干竹荪放入清水浸软,用刀划破一面。将鸡脯肉茸、鱼肉茸和肥猪肉茸,加蛋清、精盐、葱、姜末、味精、干淀粉,拌和成馅,塞入划破的竹荪内,中间插入一枚火腿丝,再以竹荪裹住肉馅,上笼蒸熟取出。晾凉后,用刀切成斜条,用蒸碗码好,再上笼蒸热,出笼时,浇
天柱腌鱼
产地:中国贵州。历史:腌鱼原名糍鱼,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菜肴,至今已有二百数十年历史。《贵州通志风俗》记载:侗族人民“每年夏历十一月寅日为岁首,必备酒脯,糍鱼祀祖,击铜鼓,吹芦笙竟日。”腌鱼可长期贮存,风味独特。特点:用鲜鱼腌制而成。成菜鱼肉鲜嫩,香味浓郁,鲜香入味。工艺:将鲤鱼或草鱼宰杀,去内脏,浸漂。净木桶用韭菜擦拭,进行消毒和去除木腥味。将糯米饭、辣椒面、米酒、生姜、大蒜、花椒、土硝,同浸漂出来的盐水混合拌成腌糟,铺在桶底,约3.3厘米厚,将适量腌糟塞入鱼腹内,并用腌糟擦拭鱼皮,立即装入腌桶。每装一层鱼,面上覆盖一层腌糟,用手扒平压紧,上面铺上水芋叶或棕叶、笋壳叶,再压上草帘,腌制一个
传统中药材三七
镇远60年代人工栽培成功,现有基地20余亩。一般为亩产商品三七110.3公斤,亩产值达1.1万元,创利2250元,经济益显著,开发前景良好。(镇远县)
五倍子(镇远)
五倍子富含单宁酸,是药用和制革、染料工业的重要原料。镇远自然条件适宜于倍芽虫寄主----盐肤木的生长。五倍子采集量2500公斤以上。县里规划发展成片五倍子10万亩,逐步把这一自然优势转为经济优势。(镇远县)
镇远白山羊
镇远白山羊为镇远地方优良品种。具有耐粗饲,性情温顺,抗病力强,肉质鲜香,皮肉兼用等特点。一般6--8月龄交配产羔,又羔率为60.67%,年繁殖率为161.8%,繁殖性,产量高。镇远草山资源丰富,集约经营发展镇远白山羊潜力很大。(镇远县)
青毛茶
青毛茶为镇远特产,明示清初曾为朝廷“贡品”,因其主产地在羊场镇,故又名“羊场贡茶”。1956年国家曾指定为出口商品。经化验,几茶素总量100.9--177mg%,氨基酸总量1256--1575.7mg%,水浸出物36.4--40.3%。具有香味浓长,汤色清澈,味纯回甜等特点。年产量150吨,开发前景广阔。(镇远县)
镇远桐油
镇远是全国油桐生产基地县之一。现有油桐面积5万亩,年收油桐籽4000吨,年产优质桐油1200吨以上,畅销日本、美国、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拟发展至10万亩,前景广阔。(镇远县)
传统夏令消暑品----果用瓜
传统夏令消暑品----果用瓜镇远是黔东和湘西地区享有盛誉的果用瓜(西瓜、甜瓜、香瓜)的传统生产基地,年产量5000吨以上。镇远西瓜大小适中,皮薄、汁多,含糖量高;甜瓜大小如拳头,含糖丰富,清脆可口;香瓜呈椭园形,皮薄,馨香诱人。均为消暑佳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镇远县)
镇远水蜜桃
镇远水蜜桃是黔东地区久负盛名的水果。端阳节期间上市,年产量子100吨以上。成熟时果色白果透红,果径50--60毫米,含有丰富的糖类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清甜可口,营养价值高。已大量行销省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镇远县)
罐罐鸡
罐罐鸡起源于清代末年,因用笔筒形瓦罐盛鸡蒸制而得名。罐罐鸡的选料、用料、制作工艺很讲究,风味别具一格,颇受四方宾客的赞扬。成为遵义地区的名菜肴,也是宴请客人席中常用的座汤菜。罐罐鸡可根据招待不同对象,配以不同的原料。一般只需在砍匀的鸡块中,配入水发墨鱼、柏松的姜块、白胡椒、葱节及食盐少许,然后装入罐内,上笼用猛火蒸几小时即可。若高级筵席用,还需加鲢鱼、莲米,名贵药材“三七”、“天麻”等,不仅鸡肉把嫩,汤清味鲜,营养丰富,还有祛瘀血、止痛、治头晕病等功能,是高级的滋补品。在席上,每人一份,吃法讲究,很卫生。如用来作小吃的配汤,则又是一番风味。(黔东南)
黔东南苗族酸鱼汤
生活百味,酸、甜、苦、辣,酸当家。黔东南是“吃酸”的故乡。日常生活的家宴、宴会、红、白喜事中,酸食无处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爱好。难怪当地乡谚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车”(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道出了黔东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风格。    在世界“吃在中国”。在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盐、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同为吃辣,湘、贵、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谓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戏说。具体而言,贵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东南又与贵州其他地区不一样,强调和突出的是第一个字“酸”,而其他地区则强调和
望谟板栗
望谟板栗贵州省望谟县现辖行政区域,王母街道办、平洞街道办、新屯街道办、蔗香镇、油迈瑶族乡、乐元镇、石屯镇、边饶镇、打易镇、郊纳镇、乐旺镇、大观镇、麻山镇、昂武镇、桑郎镇,共15个乡镇(街道),总面积3018平方公里。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茯苓
茯苓,是一种多孔菌科的真菌寄生植物,常以松树为基质营腐物寄生,药用其干燥菌核。茯苓性平淡,味甘和,无毒性。因其商品规格不同,疗效也各异。茯苓个和茯苓块,主要功能是健牌和胃,益气安神,宁心,祛除湿热,行水止泄。善长治疗心腹胀满,气虚劳伤,痰饮,水肿,腹泻,健忘失眠,心悸,眩晕等病症;茯苓皮专用于治疗水湿浮肿,为利水消肿之良药。茯苓还可配制凉茶和制作茯苓糕点等美味可口之食品,用途极为广泛。贵州省是茯苓的盛产之地,产量也很高。主要产地在黔东南州的凯里、黎平等地。所产茯苓均以体重结实,外皮色棕褐,无裂隙,断面向白而细腻,嚼之粘性强为佳,品质居全国之首位,闻名中外。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贸易市场深受欢迎
侗果
这是侗家招待贵宾的一种特产美食。制作方法是:将蒸好的糯米舂粑,边舂边撒上野甜藤水,制成糍粑晾上一天,半软半硬即切成手指大的块,阴干后,再用菜油炸,然后把炒香的芝麻撒上,又香又甜又脆的侗果就制成了。黔东南侗果是侗族人在传统节日上祭祀的常用供品,同时也是待客茶点,流行于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剑河等县。经长时间不断的改进提高,目前已发展为当地苗、瑶、水、汉等各民族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爱吃的名点。在黔东南每年农历的“三月三”节里,侗果为当地的必备之食。通常在节前,侗家姑嫂、妯娌、婆媳、母女们便开始三五成群地加工侗果。加工侗果必须用当地野生植物的甜藤作为增甜剂,目的
香禾
黔东南自治州黎平、从江、榕江等地特产香禾--稻中的珍品。香禾叶、茎、花、种子都有香味。扬花时节,一亩香禾十里香。香禾品种很多,香味最浓郁、经济价值较高的有白毛香禾、把塘香禾、红毛香禾、大香禾等。香禾芒长穗大粒饱,一般产300公斤上下,粒谷粒黄、白、黑、红色,不同品种颜色深浅不一。香禾耐瘠、耐阴、耐寒、抗锈,从江一县,常年种植面积达400公顷。香禾饭香气四溢,糯性,营养丰富。经分析,香禾蛋白质、赖氨酸、脂肪等含量,都超过一般优质稻米。
镇远陈年道菜
镇远陈年道菜已有500多年的生产历史。相传,最初由贵州镇远县青龙洞中的道士所创,故称“道菜”。由于此菜储藏愈久,品质愈佳,味道愈美,因而又称“陈年道菜”。镇远是贵州东部的水陆码头和交通要道,又是许多商品的集散地。随着客商往来,陈年道菜的美名也享誉四方。到了清代,曾为进奉皇室的贡品。镇远陈年道菜专选取当地生产的头大、叶长、苔短的特等青菜作主料,经过选料、搓盐、翻晒、揉搓、剔筋、甑蒸、喷酒等十四道工序,精心加工制成。要求选好的青菜先去掉老帮叶,在阳光下曝晒。晒至菜叶发软,用水洗净,再挂起晾晒。待晒到八成干时,加盐揉搓(一般每百斤干青菜苔加盐二十斤)。搓好后,放缸里腌一夜;然后取出再晒,再揉,反复搓
贵州民族织锦
贵州民族织锦,当地群众叫做“织花”。她是祖国兄弟民族民间染织工艺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山花,播馥传俏于贵州高原清水江两岸;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民中世代相传,是贵州各族妇女朝暮接触的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贵州民族织锦的织造,是用土机进行手工数纱挑织,即挑经织纬和纬线起花。它分素锦和彩锦两大类。素锦多以黑白为基调,属通经通纬织造,如黔东南从江一带的侗锦和丹寨的苗锦。彩锦则多以通经断纬或通纬断纬相结合,其织造工艺较素锦要复杂得多,如黔西南的兴义市依锦和黔东南台江一带的苗锦。贵州民族织锦多属几何图案,其取材主要来源于各族人民劳动生活中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和花鸟虫鱼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