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宝鸡特产
宝鸡特产介绍
宝鸡柴胡
柴胡,是一味常见的中药。作为全国柴胡的主产地之一,目前,宝鸡柴胡的种植面积达11万亩,涉及陈仓区、麟游县、太白县等地,年销售收入1.6亿元。近年来,在推动宝鸡柴胡产业发展和保护中,该市发布了种植技术规程,推进了标准化种植,在大力实施宝鸡柴胡迈向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征程中,名不见经传的宝鸡柴胡展示出兴农富民的大作为。陈仓区在历史上就是野生柴胡较多的区域,曾被誉为“药材之乡”,当地村民也一直有上山挖药的习惯。后来随着中药材用量急剧增加,野生柴胡已不能满足需求,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在陕西、山西等省开展了野生变家种实验,基于药典对柴胡品种的规定和大量文献对柴胡品质的研究,柴胡栽培主要选取北柴胡。因
岐山马勺脸谱
岐山马勺脸谱与社火紧密相关联,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商时期,马勺原本是先民的一种生活用具。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桐木、椿木、桃木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马勺脸谱的图案内容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间传说,具有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型,其寓意为镇定、避邪、驱赶寂寞冷清,表现人们祝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当今的马勺脸谱,出自民间贫苦资深艺人之手。他们以深厚扎实的画工,配以多层次的图案,使作品显出大红大绿的关中西部特色,风格稳定,意境深远。其粗犷的造型,稚拙的纹样,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想象,线条穿插变化,使得忠奸善恶各具特色,既单纯又细腻,个性清新自由、大胆、夸张、异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广大劳
岐山铡面
此小吃的筋性较强,以上白面粉为主料,因切制时不用菜刀,而用铡刀(农村人饲养马、牛时铡草用的铡刀),故称铡面。岐山是周人始祖后稷(神农)发迹之地,盛产小麦,尤擅长面食,本品是陕西西府(宝鸡)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制法:将面粉加水和在一起,拌硬,再用木杠子压软,反复压数次,直到能擀为止。用擀杖擀成0.15厘米厚,然后用铡刀切成如韭菜叶宽的面条。面条煮熟捞出后用时令鲜菜经水汆后作菜码,调入精盐、芝麻油、辣子油、香醋即成。特点:细、薄、筋、酿、酸辣香味突出,口感爽滑,易于消化。多种营养素混合食用,既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也富含多种维生素、纤维素。
麻花油茶
早点食品,长期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喝油茶必食麻花,吃麻花也少不了油茶;也有单吃麻花或单喝油茶的。街头饮食摊点都是麻花油茶兼有。制法:将面粉与精盐、五香粉拌匀。炒锅内放入牛油,用中火化开,待油温升至二成热,先将拌过调料的面粉放入油内,迅速搅炒,当锅内出现油面块时,随时用手掰碎,边搅边掰,至油面块全部掰碎均匀,将其余拌过调料的面粉陆续放入,继续搅炒至面熟时,改用小火焙2—3分钟,成为油面。锅内添入清水,用旺火烧开,徐徐下入油面,慢慢搅动。另将面粉用30℃温水和成稠面糊,陆续倒入锅内,边倒边搅,用中火烧开待油茶泛泡时即成。若加入芝麻和花生米,别有风味。食用时将麻花泡入油茶内,泡热泡软,
宝鸡空膛酥
宝鸡传统风味小吃。因形如燕窝,又名燕窝火烧。以蓝田籍面点师程恒顺制作的为佳。原料:面粉、菜籽油、精盐、五香粉。制法:(1)将上白面粉1千克倒人盆内,用60%热水400克拌成面絮,掺人酵面l50克,再徐徐倒入热水l50克,揉成面团,盖上湿布,发酵4小时。待发酵后,先将碱面7克用开水溶化,掺入面团内揉搓均匀,饧十几分钟后,再将碱面lo克化水后分两次倒人。将面团揉搓至柔韧光滑。(2)在案上抹一层油,将面团揪成10个面剂,搓成23厘米长的条,用手掌拍扁,擀成10厘米宽、l.6厘米厚的面片,抹上菜籽油少许,撒上精盐l0克、五香粉3克,右手从右端卷起成圆柱形,用刀顺切两片,刀口向外,搓圆,再拧成螺旋状,将
宝鸡羊肉火烧
宝鸡传统风味小吃。原料:羊肉、面粉、葱、精盐、菜籽油为原料烤制而成。制法(以制两个为例):将净羊肉l0克切成细丝,放置碗内备用。将面粉25克用水搅拌,另将面粉25克用菜籽油l5克搅拌,各揪成等量面剂两个。将水面团用擀杖擀开,成为面片,再将油面团放在面片内,掺在一起,再擀开。将洗净的大葱45克切成葱花,取其一半放在外层,再将羊肉一半和调料、精盐放人里层,包住做成月饼大小的饼。共两个。然后入三扇鏊用木炭火烤,先放在鏊上层烤半熟,再移入下鏊一直烤至成熟。营养特点:色泽金黄,酥香适口。
陇县油旋
陇县传统风味食品。宣统三年(1911),陇县籍晚清名厨杨清秀在县城西大街北侧开设炒菜馆,兼营面点,生意兴隆,名噪一时。杨死后,其子杨贵祥继承父业,对父亲传授的油旋制作尤为擅长。民国26年(1937),杨传艺于阎汉成。阎汉成勤奋苦学,长进很快,在制作油旋上更有独到之处,名列县城陈明德、刘勤学、高天贵三大家之首,其制作技艺流传至今。制法:上白面粉置盆中,加入酵面、清水,和成面絮,揉成面团,用湿布盖严。待饧发后,加入菜籽油、精盐、碱面、五香粉(以花椒为主),反复揉搓均匀,成为油旋面团。面团揪成面剂,逐个用擀杖擀开,每个卷上研碎的核桃仁,用刀划成两半,拧紧,压平,抟成圆饼状,成为油旋坯。铁鏊子上抹一层
岐山油锅盔
岐山传统风味小吃。将上白面粉倒入盆内,加入酵面,熟猪油,将五香调料面、食盐撒入拌匀。用温水(水温根据季节分别为40—60℃左右),将面和好、揉匀,分为两等份。取一份放案板上,用木杠子边压边翻,压匀压和,再压成直径43厘米的圆形饼,上面粘芝麻压实,即成生锅盔坯。用油布把锅底擦光起火(用麦秸作燃料),用中火将锅烧热,把制好的生锅盔坯放入锅内,转为小火(要把麦秸撒开,使满锅底着火均匀),转动锅盔上花纹(火色),上好后翻过,上另一面花纹,转动几次后,盖锅盖,改用微火焖,每隔5至10分钟用小火烧一次,共烧5次,同时转动5次,5次烧完后,翻扣锅盔,用旺火连烧三大把柴后,停5分钟起锅即成(用料中不加熟猪油的
宝鸡油酥馍
宝鸡传统风味小吃。用菜籽油与面粉拌成块形,再加精盐、熟猪油、温水搅拌成不软不硬的面团,揪成面剂,然后用擀杖擀成圆形的饼,即成生馍坯。生馍坯放入铁锅,待稍有火色后取出,用刀切为两半,酷似月牙形,再放入锅内一直烙到熟透即成。特点:色泽金黄,口感酥润,味道油香,宜作主食。
陇县花糕
陇县传统风味小吃。以面粉为主料,经蒸制而成,可做成花卉、鸟、蛇等形态。是陕西陇县一带重阳节的传统风味小吃。花糕在制作技艺上非常细致和考究。主体部分是用小麦粉制成的馒头作为内馅,外面包上发酵好的皮面,做成圆锥形,表面嵌入核桃仁、花生仁、大枣,再用面团捏成蛇鸟、花朵之类附于其上,上笼蒸成。此外,人们还另用面团捏成蝎、蛇、蜘蛛、蛤蟆、鸟、花卉等,用食用色素加以粉饰点缀,置于笼中蒸熟。看起来五光十色,鲜艳夺目。制成的花糕大小不等,但一般底部直径和高度分别为33厘米左右。最大的用面粉1.5千克至4千克。特点:整个花糕形似山丘,从顶到底披红着绿,有花有鸟,形态可爱。重阳亲友间互赠花糕,寓意五谷丰登;花糕上
宝鸡松枝包子
宝鸡传统风味小吃。因笼底垫有松枝,熟后有松枝的清香,故名。特点:包子肉嫩汤鲜,咸淡恰到好处,味美适口。
六营泥塑
六营泥塑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于明清时期,蓬勃于本世纪初,是中国古老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留存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品之一,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六营泥塑采用六营特有的黑油板板土、白色封洗土、上等好棉花、糯米等六种天然材料,经过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阴干精抛、粉底、出线、装色、上光等十多道严密的工序精制而成,以瑞兽神化、风俗人物、花草鱼虫为主要造型,规模大到数米,小则几厘米,形成了5大类300多个品种。泥塑大都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色彩大红大绿,有古香古风,大俗大雅之韵,饱满热烈之美。六营泥塑是馈赠亲友、增福送喜、
凤翔民间社火马勺脸谱
凤翔民间社火马勺脸谱简称马勺脸谱,是在继承西府民间社火脸谱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兴的民间手工艺术品。马勺脸谱的制作一般先选用优质的桐木、柳木、桃木等为原材料,经民间工匠用特制刀具手工刻制而成。其谱式图案多取自《封神榜》、《三国演义》、民间传说及地方戏曲中具有法力、正义感的人物脸部造型。它从传说人物的容貌、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定程式的图案、变化的形体、鲜明对比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是各类人物的政治、道德、性格等形象的高度概括,并从中寓褒贬、别善恶、见气质、寄托爱憎。其风格独特、造型粗犷、线条优美、色彩强烈、给人以原始清新之感,极富民间气息。现又逐渐融合近代美学思想,在国内外
凤翔草编
据《凤翔县志》记载,凤翔草编“起于北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凤翔草编工艺日臻成熟,作品早已成为一件件民间艺术品,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其制作技艺就是“凤翔三绝”中“女人手”的集中表现,可见凤翔女子的草编工艺精巧绝妙。凤翔草编主要以当地盛产的麦杆、马莲为原料,即麦杆的最上节(茎节),经挑麦杆、掐辫子、编制、熏、染色等工艺流程制作成生产生活用品、装饰用品、节日礼品等,如草帽、提篮、门帘、洗衣桶、柜垫、壁挂等等,其作品色泽明快自然,质地结实耐用,柔韧轻便,式样新颖独特,富于想象。改革开放以来,凤翔草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有山水风景、壁挂、风铃、立体小动物、节日礼品等10多个
凤翔罩金漆器
罩金漆器,是凤翔传统漆器工艺品,也是全国著名的漆器工艺品之一。罩金漆器璨烂辉煌,色调明快,防潮防腐,耐酸抗碱,坚固耐用,美观大方,且以放置愈久,光泽愈亮而著称。其工艺以平面、刀刻、镶嵌等为主。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为装饰环境、馈赠亲友之佳品。关中西部的凤翔县,是秦的发祥地,从近期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了相当精美的漆器工艺。明末以后,凤翔漆器名声大著,尤以罩金漆器独具一格,深受欢迎。凤翔罩金漆器制作工艺精细独特,先在成型物上处理底灰底漆,再以银箔按纹样轮廓摊贴,然后以毛笔描画渲染,最后统施透明漆罩之,这时银底转呈金色。罩金漆器正是由此得名。由于当地水土气候天然条件适宜
太白洋芋煎饼
洋芋,又名土豆,是一极常见的蔬菜,也是一极常见的主食。中国北方各地,老百姓的餐桌上,一年四季离不了。只是说到吃法,城市里人便简单、单调得多,而乡村中人则不同,想方设法地吃,花样百出,越吃越精。不过,老百姓是很有聪明、智慧的,既然不能不吃,便粗粮细作,想出了许多的办法,让普普通通的洋芋有了许多的变化,看好看,吃也好吃。洋芋煎饼做法:洋芋去皮,擦成末状物,加适量面粉,搅到像煎饼糊糊一样时,在平锅上煎熟,即成洋芋煎饼。许多人还给这洋芋糊中加了切碎的花椒叶,加了适量的盐或者五香粉。与麦面做的煎饼一样,可以卷各种菜肴食用。凤县人喜欢卷炒青椒丝、白菜丝和洋芋丝,也有卷生鲜凉菜的,如青辣子切末,拌上葱、蒜。
宝鸡搅团
搅团要好七十二搅。用玉米面、荞麦粉等做成不同品种的“水围城”、“鱼鱼”,可以烩着吃、炒着吃、凉调着吃。豆花泡馍豆花泡馍是宝鸡名小吃,用浓汁豆浆加佐料,将形似金叶馍片和豆花滚汤烩成一碗,浇上辣汁,豆花洁白,馍片
宝鸡荞面凉粉
荞面凉粉是宝鸡传统美味小吃,制作简便,就地取材,物美价廉,一般农家不仅喜欢吃,而且都会制作,民间叫“粗凉粉”。
关中马
【主产区与分布】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宝鸡市数量最多,拢县柳林质量最佳。【形成历史】关中地区是农业基地。五十年代初,农业和运输也都需要体大、力强、速力快的新类型马,而当时当地的马体格小,挽力和速力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决定引用良种公马对当地马进行多品种复杂育成杂交,以期培育一个具有60-75kg正常挽力、步伐轻快、时速4.5-4.8km、体重500kg以上、体高152cm左右、外形结构好、体质干燥结实、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挽乘兼用型马。新马种的培育工作先从陕西省柳林滩种马场开始,又以此为中心,然后扩大到全产区。其育种过程如下:从1950年开始,先选用英顿(后改称布琼尼马)、卡拉巴依和苏高血等
凤翔削筋面
削筋主要流行于宝鸡凤翔,地方特色十足。削筋具有筋而不硬、油而不腻、辣香爽口的特点。相传春秋时,秦穆公之爱女弄玉,擅长吹笛。而英俊小伙萧史,则擅长吹箫,萧史吹曲《凤求凰》于华山之巅,达于凤楼。少焉,白鹤舞宫院。穆公以为天作佳缘,以女妻。后二人笛箫唱和时,龙飞凤舞于庭,夫妇遂跨龙乘凤而去。萧史在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吹箫时,弄玉为之舞。衣巾随箫声而动,甚为壮观。公主化舞技于饮食之中,做出筋道、滑爽、香辣之面食献于穆公。公尝之大喜,赐名“萧巾面”。后该技艺传于民间,称为“削筋面”。因更贴近此面食特点,遂流传开来,迄今已两千余年。今西府人仍好此食。削筋在和面的时候要把面揉硬,然后将醒好的面团擀成一筷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