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温岭市特产
温岭市民俗文化
大奏鼓
大奏鼓是流传在石塘镇箬山一带渔区的民间舞蹈。大奏鼓舞蹈动作粗犷而滑稽,边奏边舞,舞者全为男性,服饰打扮却是女性,在汉族舞蹈中不多见,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据福建《惠安县志》和《琅轩陈氏宗谱》载,箬山陈姓为十七世纪中叶由惠安迁入,大奏鼓(当时叫“大典鼓”)亦随之带入,距今有360余年历史。由于长期来石塘为半岛偏僻之地,大奏鼓才得以流传下来。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奏鼓逐渐被冷落,文革时期已销声匿迹。1979年初,在我市文化部门的组织下,里箬村的一批老人,重新跳起已消失近二十年的大典鼓。当时,钟永余、陈其盈、陈其胜等人参与挖掘整理,并改名《大奏鼓》上报,后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并被拍入电视专题片《
泽国三月三庙会
泽国三月三庙会,亦称迎赛会,历史悠久。传说明末崇祯年间,有舅甥俩上京赴考途径泽国惠通庙,偶然发现井水有毒,极力劝说乡民不信,舅舅跳井阻拦,被人拉上来已是全身发黑中毒身亡,外甥见状即昏死在身旁,这天农历三月初三日。当地百姓为纪念周、章二人,改“惠通庙”为“雄镇庙”、塑起黑脸舅舅与红脸外甥奉为周、章二大神。后被封为周、章二大元帅。从此,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泽国镇都举行盛大“迎圣庙会”,据史料载“杂耍、天皇花鼓、莲花、舞花棍、踏地戏、走高桡、千秋扛、立吊梗、-阁等应有尽有遐迩闻名,不同凡响,迎圣队伍长达数里,为各地迎圣会之最。”因历史原因,自1957年最后一次举行过迎庙会后,停了近半个世纪。自
松门白鲞制作技艺
松门白鲞,即生产于松门镇由新鲜大黄鱼作原料精制而成的黄鱼鲞。有关黄鱼鲞的记载,最早见于周代阖庐十年(公元前505)。据清人王克恭引《吴地记》记载“吴王归,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所司云:‘曝干’。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据张聘文《台州府志》载:“松门岛在海中,屿上生松,通小洋,产鱼,曝之为鲞,极为佳品”。明嘉靖《太平县志》载:甲鱼、鲛鱼皮、鱼膘等被列为朝廷岁贡。永乐年间,松门制鲞业益盛,南北渔船、客商皆云集交易。尤其黄鱼鲞、乌贼鲞、虾米、海蜇等品质最优,指为宫廷贡品。据《浙江工商年鉴》载,民国35年,全县(主要在松门)水产加工品中有黄鱼鲞1411.5吨。历史上大黄鱼居浙江四大经
温岭工艺草编帽
温岭工艺草编帽是利用天然的植物纤维为材料,经拧、缠、勾、编、钉、缝等几十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具有传统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温岭的草编工艺始于清代中后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温岭的草编帽就已远销国外。目前,省内具代表性的草编工艺帽生产基地是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草编产品有帽、包、垫、片等近千个品种。该公司将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与现代工艺美术有机结合,产品出口欧美多个国家。公司的工艺草编帽被列为浙江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曾获昆明世博会金奖和“中国工艺美术品博览会”多个奖项。温岭工艺草编帽基本特征:一是能耗低、无污染、绿色环保。工艺草编帽采用纯天然草料制作,编织生产过程与佩戴使用,均无污染。二是既传统
王氏大花灯
王氏大花灯制作是分布在石桥头镇上王村的一种特大型彩灯扎制技艺,大花灯主要用于元宵迎灯活动,早在清末民国初就以“高、大、精”而名闻台州六县。王氏大花灯制作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康熙二十年。现存石碑《两保碑文》有“嘉庆十六年”“迎灯”等字样。当地民间长期流传的“上王桥头迎大灯,小家桥头雪流星,杨家桥头芥菜剥见茎,下黄桥头姑娘抢走无处寻”民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迎灯之盛况。王氏大花灯分为龙、凤两盏宝塔式的大花灯,形似宝塔,塔身有七层,每一层的蚤檐上下和灯壁四周都贴有各色各样的凿纸作品和人物花鸟画,灯顶还有打开的宝伞与特别夸张的葫芦状宝刹。灯体高度初为12-16米,后来发展到超过20米。整灯由灯脚、灯
温岭石雕
温岭石雕是指分布于温岭,以花岗岩、青石为主要材料,以仿古建筑和大型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温岭石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温岭人文特征和时代精神。据《温岭县志》载温岭石矿开采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石雕艺术早在宋代就已兴起,明嘉靖年间为鼎盛时期。民谣传颂:“黄岩蜜橘天台钟,太平石工雁荡松”,说的就是当时温岭石雕的盛况。今存还有南宋名臣王居安墓前的石虎、石羊,明代兵部尚书赵大佑墓前的石柱、圆雕石虎等雕塑,造型逼真,雕工细腻——堪称中国石雕艺术中的精品之作,《台州地名通览》称其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温岭被称为“中国四大石雕之乡”之一。艺人主要分布在温岭城
石桥头八蛮舞
八蛮舞是流传在石桥头镇的一种民间灯舞,俗称“滚八蛮”。八蛮即八兽:麒麟、狮子、老虎、独角兽、赖豺、白象、犀牛和狮子吼。石桥头街元宵迎灯历史久远,民间灯舞“滚八蛮”是当地元宵灯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流传至公社化时期。文革期间“滚八蛮”被禁止,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恢复。2005年开始,石桥八蛮舞经常被邀请参与周边乡村的庙会游乡踩街等民俗活动。八蛮舞的表演形式是以八兽灯为主,外加猴子、白鹤、八角和蝴蝶、4盏小彩灯。开场时,4盏小彩灯在锣鼓伴奏下小蹿步舞至表演场所的四角,8位大汉各举兽灯进场起舞。基本舞步为小蹿步,中间穿插有十字步、跳花步、拼步、跌步等花。舞姿粗犷有力,体现了神兽的威武和凶蛮。
石桥头米塑
石桥头米塑是指分布在石桥头镇,用米糕捏制各种动物(俗称糕人糕马)的手工技艺。石桥头米塑的具体作品有:麒麟、狮子、独角兽、白象、老虎、狮子吼、犀牛、獭豺和十二生肖中全部动物造型。石桥头米塑历史悠久,在当地民俗活动中,米塑糕人糕马有祈求吉祥之寓意。同时又是供人观赏的手工艺品。按传统习俗,石桥头镇每年元宵都要举行三夜的迎灯活动,迎灯期间,每个自然村都要有祭品摆设,其中米塑糕人糕马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另外,石桥头当地建造桥梁,祭桥要有糕人糕马为祭品。女婿或岳父家建房上梁吉日,送糕人糕马也是必不可少的礼数,此习俗沿用至今。石桥头米塑的基本特征一是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造型小巧,色彩浓艳,手法细腻。米塑作
章氏骨伤疗法
章氏骨伤科始创于清道光三年(1823),至今已180余年。传承七代,在正骨手法、中药内服外敷、杉树皮固定治疗风湿痹痛、骨折筋伤等骨伤疾病独树一帜,形成理论体系,成为骨伤科的一大流派之一。清道光初年,章正传得云游武僧传授伤科,以外疗为主。清道光末年,其子章如奎,在黄岩开设保春堂伤科。至第三代传人章玉堂,总结出一套内外兼治的理、法、方、药,以中草药和祖传的指法点穴相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对创伤病人,用儿茶煎汤冲洗清疮,珍珠散生肌收口。第五代传人章显法,融合现代科技,使传统骨伤疗法得到跃升。1、临证时注重整体观,重视内脏气血等关系,重视摸诊,强调手摸心会。2、强调筋骨并重,有独特的点穴理筋手法。总结出
六份五兽
六份五兽是流行在城北街道六份村一带的一种民间灯舞,它由“麒麟”、“白象”、“独角兽”、“老虎”、“狮子”五种兽灯和两组牌灯及打击乐队组成。一般在春节元宵及重大节庆活动期间举行。六份五兽的造型特别,个体形状大,每一只兽灯身长180厘米——200厘米,而且每一只兽灯都需要两个人来舞。表演的套路是由固定程式和即兴发挥相结合,以走灯、蹦灯、转灯、窜跳、索油索等套路进行。伴奏打击乐曲牌以二唤、龙狮锣鼓为主。六份五兽约有100多年历史,据老辈人讲是在清朝末期从隔壁的长屿传入的,解放初期最红火,文革期间基本绝迹。1999年重新兴起,于2000元旦参加了在市体育馆举办“温岭市新千年曙光节”演出;2002年全市
远景舞九狮
舞九狮是松门镇远景村传统的灯舞项目,由近三十人组合,类似舞龙。所谓九狮,即一头母狮和八只小狮子,外加一头麒麟、一个棒球、两个排灯、两盏大红灯和一支锣鼓队。舞九狮的伴奏系民间打击乐,以狮子锣鼓为主。据老辈人说,远景舞九狮是上世纪初传入的,主要是在庙会中舞,解放初土改时尤盛,《温岭县志》亦有记载。舞九狮表演前,先是麒麟嘴喷火焰绕场,以开路、驱散人群和扩大场地。麒麟所喷火焰是用和木炭粉以一定比例加细铜粉等制成。接着由一人手持棒球,手动球转,引出母狮,八只小狮随后跟上。母狮先作谢礼动作,一般为三鞠躬,然后昂首起舞,圆场,顺三圈,倒三圈,再做猛狮下山,翻滚亲仔等套路。八只小狮你追我赶,时而对戏,时而穿
陈氏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指流传于温峤镇上保村陈佩德家的手工印刷工艺。十一世纪中叶,北宋的毕昇以泥为材料制成字模,发明了活字印刷。从此,活字印刷术一直传承了上千年,所用的字模由泥模改为木模,再由木模改成后来的铅字,印刷操作也由手工操作改为机械印刷。温峤镇上保村陈佩德、陈飞父子的活字印刷,从排版到印刷直至装订等工序,基本保留最原始的手工操作法,只不过大量的字模采用了铅字,少数冷僻字仍用木字模或橡胶字模。陈氏一家的活字印刷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初。陈佩德的太公和爷爷均为晚清的秀才,学会了印刷,为佛堂和乡里邻间印制佛经、契约及家族宗谱等。后因陈寿富亡故而一度中断。在陈佩德、陈飞父子的努力下,陈家活字印刷逐渐名声大振,已
温岭洞房经
温岭“洞房经”是存在于温岭各地的传统习俗。唱“洞房经”是我国东南地区具有典型特征的婚俗文化现象,它与古吴越和百越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洞房经”包括“念傧相”和唱“洞房经”两个部分。整个婚礼仪式都伴随着唱歌这一特定的形式,“唱”与“对唱”贯穿整个婚礼的始终,往往全由男性来完成。在婚礼的初始阶段,有称为“念傧相”的仪式,这种仪式由司仪边唱着仪式歌边进行;而唱“洞房经”则在之后的吃“洞房菜”和闹洞房中进行,内容包括“拜父母亲”、“八仙”、“开锁”、“开门”、“摆十三花”、“抱龙灯”等四十多项仪程。整个仪式内容丰富,持续时间较长。温岭“洞房经”是一种仍具有生命力的婚姻仪式歌,从民俗志和民间文学的研
打镴壶
打镴壶,即指以锡为材料,经熔化、浇板、裁剪、敲打、接缝、抛光等一系列工序,手工制作茶壶、酒壶、尿壶、暖锅、汤婆子及蜡台等镴制器皿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分布于新河等各大集镇。打镴壶历史悠久,在婚嫁、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少不了使用蜡台、酒壶等镴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铝制品、塑料制品和不锈钢制品的面市,镴器逐渐淡出,打镴行业及其制作技艺随之萎缩并接近消失。各种镴壶的制作流程大致相同:一是熔解或合金。用铁锅将锡料或旧的镴壶料熔解,或者再将铝、锡按照不同的比例熔合配成不同的合金,供不同器具之用。二是浇板。将液体状的溶液,通过浇口灌注到两块石棉板的中间,所需的面积及锡板的厚度,由夹在石棉板中间的小绳子决
戥秤制作
戥(deng)秤,一种小型杆秤,是古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材和香料的精密衡器,堪称我国古代度量衡器中的奇葩。最早的戥秤产生于宋代,至明、清两代,戥秤制作技艺达到高峰。清末民国初期,由于政局动荡,戥秤制作由盛而衰。后因废除16两制以及现代计量工具的面世,戥秤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泽国戥秤制作行业因商贸发展而产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泽国老街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初,在全国各地戥秤行业都销声匿迹的情况下,泽国戥秤因转业生产药用戥秤而再次呈现兴盛景象。九十年代初,泽国戥秤结束了大规模生产的历史。戥秤制作的主要特征是选料考究、工艺独特,做工精细、造型独特、寓意吉祥。一杆戥秤从选料、打磨、
谢祭酒系列故事
谢祭酒的故事在温岭市范围内几乎家喻户晓。谢祭酒,名铎,号鸣治,1435年出生于太平县(今温岭市)大溪桃夏,明朝天顺八年进士。谢铎,大溪人的骄傲,他官至明代国子监祭酒。因而祖祖辈辈的大溪人都习惯尊称他为谢祭酒。谢铎故事在台州各地众说纷纭,温岭、黄岩的乡村,更是家喻户晓。因为谢铎在朝做官时十分清正,且诗才横溢,好与权贵作斗争,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如传说中的藏头诗《真老乌龟》“真正君子,老老贤人,乌纱盖顶,龟鹤长春”。还有顺口溜《炭篰灯》“知府自知府,挂灯是炭篰,谁人来嘲笑,揍00。”等等。当然,与其他民间传说一样,谢铎的故事也具精华与糟粕并存。有些故事格调低下,有些故事带有迷信色彩。谢铎的故
温岭道情
温岭道情是指分布于温岭市范围内的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道情艺术是民间曲艺形式中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道教的“道曲”,以道教事故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南床时开始用渔鼓和筒板为伴奏乐器,因此叫“渔鼓”。明清以来流传甚广,题材也有所扩大,在各地同民间歌谣相结合而发展成许多曲种。道情艺术的共同特点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多为单人演唱。既可以坐唱,也可以走唱,但一般均以坐唱为主,演唱时,左手握夹板,道情筒斜靠在左手臂上,右手三个指头拍打筒皮。道情演唱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为农村群众所喜闻乐见。温岭道情历史悠久,大约始于明末,盛于清代,尤以清末民初最为流行,当时在温岭境内,以东乡(新河、滨海箬横一带)最为
石塘小人节
石塘小人节是石塘、箬山一带,在七夕当日为16岁以下儿童向七娘妈祈愿的节日。该节日具有明显的闽南文化特性,与台南、高雄等地供奉织女“七娘妈”彩亭相类似。石塘先民于300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习俗随之落地生根,因当地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该习俗300多年来仍被民众完好保留。小人节祭祀程序:初七凌晨至中午,有小孩家庭在门口设供桌,摆彩亭、彩轿,点香烛,放七个酒盅,七色线、香蕉、西瓜、木耳等时鲜果蔬,还有糖龟(音jiu,)、刀肉、索糆、粽子等祭祀七娘妈。祭祀结束燃放鞭炮,焚化彩亭、彩轿以献给七娘妈,中午宴请客人,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小人节的鲜明特征:一是祈愿内容的独特性,专为祈愿儿童健康成长;二是所用祭品
温岭根艺
根雕艺术是一门以树根为材料的古老而又富于创造的传统造型艺术。温岭根雕艺术主要分布于太平、温峤、松门和泽国等地。台州根雕艺术始于清末,兴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初,以王曼卿为会长的“台州地区根雕协会”成立,温岭张宝祥加入,经常组织开展技艺切磋和交流,使台州的根雕艺术在继承“柴株人”风格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张宝祥作品有800多件。其中《云龙》获省金奖,《远古》参加省赛获银奖。根雕工艺凭借原始树根的天然肌理、脉络和块面等自然形态,经人工修饰雕凿处理后,以自然、直观的形体,呈现出独特的自然美和浪漫的艺术美,以含蓄朦胧的情趣,给人以无限遐想,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赏识,多为文人雅士的摆设与赏玩之物
矿工号子
矿工号子是分布于长屿石矿矿区的劳动号子。有着悠久的民间传承,至今仍在延续。长屿石矿位于新河镇西部,千百年来以生产优质建筑石材而名闻省内外,素有“石板之乡”之美称。自古来,当地居民建房均采用当地生产的石料构筑,并赋予柱头、石壁上还有精美的浮雕装饰,形成独特的石文化景观。改革开放以来,又创作了许多新石刻制品,有些石狮、石像等雕刻作品更远销海外,于是长屿又有了“石雕之乡”的美誉。长屿采矿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在整个采石过程中,为了减轻矿工们的疲劳、危险,由一名当班师傅领唱号子,其它工匠有节奏有顺序地进行吟唱。1500多年,他们以锤、錾为器,以石为琴,弹奏一曲又一曲的沉重深厚的音乐——矿工号子。有: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