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潍坊 > 青州特产
青州民俗文化
山东清音
又名“平调三弦”、“平调清腔”,为山东稀有曲种之一。清末,由青州武大锣传至济南,再由其徒梨花传至济宁,授徒程四妮,四妮再传王凤玉、王凤仙,后分别传至曹州、濮阳。1900年左右,徐州曾有演出。后因其曲调过于委婉,难唱大书,渐被琴书、坠子取代。起初多为女艺人、盲艺人演唱。演唱时,手操琵琶,脚踏“摇金”(即铁尺、金牌,后改为手持),三弦琵琶伴奏。唱腔为七音宫调式,由“大清腔”、“曲溜子”派生出“评头”、“小清腔”、“串子”、“溜子”和“彩腔”5个板腔。传统书目仅知有《白蛇传》、《蜜蜂记》、《独占花魁》等中篇,以及取材于《红楼梦》及民间故事的唱段60余个。
花毽
毽子,是中国一项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的汉族民间体育活动。经常进行这项活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健康。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山东省青州市申报的“花毽”入选,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踢毽子起源于什么时候?又是何人首创?这早就是我国体育专家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有一种传说认为:毽“创自辕黄帝”。当时叫“毱”,不叫毽,是练习武士的一种器具。“毱”在中华大字典中解释为“皮毛丸”,显然,“皮毛丸”与毽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又一传说认为:“创自
龙虎斗打击
“龙虎斗”。采用南音乐器配合锣鼓,有时“清唱”小曲,以儿童为主唱者,往往采用轮流对唱的形式,别具一格,乐队的主要标志是在一只雕刻古雅的长型鼓架(形似轿子),上放置通鼓和小鼓各一面,由两个人扛鼓而行,司鼓者横进边打两面鼓,有时还兼助唱指挥,气氛昂扬高吭,被誉为“龙虎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