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特产
北京市民俗文化
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
历史上大栅栏不仅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还有比较集中的娱乐场所和众多的民间花会活动。五斗斋高跷秧歌所指的“五斗斋”,原为大栅栏地区的一条街巷的名称,今在佘家胡同内。因该花会的创始人居住在五斗斋,故取名五斗斋高跷秧歌,沿用至今。五斗斋高跷秧歌会原称“万寿无疆、随意乐善、太平歌唱秧歌老会”,起会于清乾隆年间。五斗斋的高跷秧歌在为慈禧六十岁祝寿表演时,慈禧对秧歌中“小头行”的表演十分赞赏,特赐“太子冠”取代原本的“孩儿发”。五斗斋高跷秧歌从此名声大振。延至清末,由艺人宝三、项六、焦文汉为会头。参加过各种庙会活动。市内活动最多的地区,当数坐落在今宣武区南横街东口的江南城隍庙庙会。及至军阀混战时期,花会活动
通州运河龙灯
两条通州的运河龙灯在结束厂甸庙会的演出后,日前“光荣退休”,被请进国家博物馆“颐养天年”。通州区县镇的运河龙灯是特有的传统龙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一般龙灯的龙头为圆形,而县运河龙灯的龙头为方形。这是因为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所以县龙灯融会了南北龙灯的特点,形成其独特的风格。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两条龙灯,均身分7节,身长17米,仅一个龙头就重十余公斤。目前,龙灯表演队的队员们正在制作新龙灯,龙骨和龙尾已经完成,月底新龙灯就可以“上岗”了。72岁的副队长冯乃良担心,艺人们渐渐变老会让运河龙灯面临人走艺绝的危险。为抢救运河龙灯,市文化局已将其列入市第一批10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之一,并
龙泉务童子大鼓
位于门头沟区龙泉镇龙泉务村的“中心合义童子大鼓老会”,是在1934年由村里开白灰窑的李福旺等十几户出资成立的。其传承脉络比较清晰,由发起到现在打大鼓的会员传承了六期,打锅子(花钹)会员传承了八期。童子大鼓在走会时,队伍的排列顺序非常讲究,大体的排列形式、走会的顺序为:小蓝旗、门旗、前领框子、甩子、锅子队伍、大鼓队伍、小黄旗。走会过程中,会头指挥全队的鼓点变化,一般都是通过一面“头鼓”发出暗号。童子大鼓的表演是由大鼓和锅子(花钹)两部分组成。大鼓的击打表演是整个会档的核心,不仅起着伴奏的作用,而且是整个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泉务童子大鼓老会的鼓点有40多套,目前留存的花鼓点套路有:“震天雷”、“
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又名郊庙乐,是一种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乐。它是明清两朝举行祭祀、朝会及宴飨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也是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宫廷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因中国古人信奉“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尊雅乐为“华夏正声”,故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均设立专职1和职能部门负责有关音乐事宜。明初,太祖朱元璋将雅乐更名为中和韶乐,清朝沿用至今。中和韶乐的主要特点是:五声音阶的运用;一字一音,保存和延续了先秦雅乐的特征;八音具备;有乐必有歌;突出钟声磬韵,体现“金声玉振”的特色。天坛神乐署位于天坛外坛西部。创立于明初,它是明清两朝的礼乐学府,是培养乐舞生和演陈礼乐的场所。初名
京西幡乐
京西幡乐是门头沟西部山区传承了四百余年的民间吹打乐,是古幡会祭祀佛道儒时演奏的祭祀音乐。京西幡乐依托京西古幡会而产生。古乐曲主要由祭祀孔子的音乐组成。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现已发展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位于京西门头沟百花山脚下的千军台村和庄户村历史悠久,每年正月十五的古幡盛会至今已流传了几百年,充满了明清古代遗风,形成了京西独特的民间风俗画卷。两村的古幡会在几百年来几经停顿和重制。京西幡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吹奏乐和打击乐两部分。吹奏乐器由笙、管、笛、唢呐、云锣、大鼓、小钹组成。打击乐器由大铙数个、大钹数个,小两个、铛子一个、大鼓一面组成。古幡乐曲吹打乐代表作是《柳公宴》、《焚火赞》等;打击
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
腐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佐餐小菜,公元5世纪魏代古藉中即有记载;王致和腐乳始创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细、软、鲜、香,是“中华老字号”。2008年,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创始人王致和是安徽举人,他于清康熙八年进京赶考,住在北京的安徽会馆。王致和在备考期间,以卖豆腐为生,为了保存卖剩下的豆腐,他利用老家作腐乳的方法将豆腐保存起来,却在不经意间发明了臭豆腐这一独特的腐乳品种,臭豆腐生意越做越红火,王致和干脆弃学从商,于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在前门外延寿寺街创办“王致和南酱园”,前店后厂,从此做起了腐乳生意。王致和腐乳酿造技
顺义曾庄大鼓
曾庄大鼓流传于顺义区杨镇一带,为曾庄村传统的民间花会。曾庄大鼓原名大鼓,是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相传于明、清时随山西、河南的移民传入本地。源、流已不可考。平谷的万庄子村、杨桥村、兴隆庄村和顺义的曾庄村等均有大鼓会,且有交流。曾庄的大鼓以鼓型大、分量重而有别于平谷的大鼓,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数百年来,曾庄的大鼓以鼓形古朴大方,声音浑厚宏亮,套路花样繁多,鼓队声势浩大等独特风格而久负盛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历史上,曾庄大鼓声名远振。每年的三河庙会(农历三月十五)、丫髻山庙会(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麻林山庙会(农历四月二十七)等,曾庄大鼓均赴会表演,村民们至今仍传作美谈。民国初年,三
菊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菊花白酒是北京的地方特色酒,历史悠久,最早产于1862年,最初只供给皇宫内廷享用,延至同治皇帝登基,菊花白酿制配方始流传至民间。2008年,菊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古时曾有“重阳节赏菊花饮菊花酒”的习俗,寻常百姓多以菊花浸泡酒中,存放一定时日,至重阳节取出饮用。由于菊花酒有清冽芬芳、滋阴养阳之功效,更为宫廷帝王所推崇。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研制,在民间菊花酒的基础上,发展为宫廷御用“菊花白”酒。至清代中晚期,为皇宫提供的生活用品部分转让给民间承办,“仁和”即是为皇宫专事酿造“菊花白”的酒坊。该酒坊于1862年由三位出宫的太监出资创办,承传至今。菊花白
牛坊村“花钹大鼓
牛坊村“花钹大鼓”――轻盈洒脱昌平区后牛坊村“花钹大鼓”,是由十面大鼓和十二名舞钹儿童组成。它的特点可归纳为“轻盈洒脱”。“轻盈”主要体现在步伐上,该舞主要步伐为“跑跳步”,这一舞步贯穿全舞,不但给人以轻盈欢快的愉悦感,而且充分体现了儿童蹦蹦跳跳活泼好动的特点,配合“跑跳步”步伐,双臂时而作“双对钹”,时而作“自击钹”,时而“掏钹”,时而“晃钹”,时而自转,时而双人互绕,恰似一个个忽大忽小变幻无穷的珍珠在场上不停的旋转,浑然洒脱,流畅自然。在队形变化上,也突出体现了这一风格特点,例如:“龙通通”,在横排二、四、二的队列上,全体做“起鼓转”,忽而巧妙的变成了一大圈,四人顺时针行进,四人逆时针行进
黄坎“花钹大鼓”
怀柔县黄坎村的“花钹大鼓”――舒展飘逸怀柔县黄坎村的“花钹大鼓”,也称“花钹子”、“锅子”。据当地艺人介绍:黄坎村的“花钹大鼓”,是在两百年前由一位流落到此的山东人传授的。由于承传的原故,从舞蹈音乐的演奏方法上以至表演风格上就有了差异。首先从服饰上看,舞钹少年上穿黑剑衣、下穿红彩裤,较明显地流露出戏剧中武生装素的痕迹;在动作风格上武生身段表现的更为突出,如“弓箭步击钹”:舞钹者右脚前迈步成“弓箭步”,上身前俯,双手钹于右大腿下方击钹;“打七下”套路动作中的勾右脚“前踢腿”,同时,双手于右大腿下方击钹;这两个动作幅度和难度都很大,特别是勾脚踢腿是典型的戏剧中武生功底。在“小折儿”套路动作中的“双
西铁营“花钹大鼓”
丰台区西铁营“花钹大鼓”――沉稳庄重丰台区西铁营村的“花钹大鼓”,原称“大鼓老会”,因靠近都城,清朝晚年曾受过“皇封”,因此被称为“神胆”,并把大鼓帮上的荷花图案改为“龙”的图案,服装和新“文账(供演员休息和换服装用的凉棚)”都改用了黄色,以显示此会的尊贵,艺人们也引以为傲,自此该会的身价倍增。在表演风格上受其影响,首先在规模上就显得格外威严壮观:在“走会”表演中,第一组排列,是由四名男子各挑副“笼晃(圆形盒、有五层,内装食品、供品和服装)”,笼晃上沿儿插有四面黄地儿蓝边儿的三角旗,旗头用绳子对角连接,绳上系有小铃铛,铃铛随扁担的颤动发出悦耳的响声,以此来显示皇威;第二组由八名男子左手持金龙形
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是讲究与现场观众互动的表演艺术,然而,曾几何起,随着书馆的消失,“北京评书”也逐渐失去了其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其传承人连丽如为此心急如焚,却几开书馆终不成。宣武区政府了解情况后,决定将新建成的文化馆多功能厅无偿提供给连丽如开“宣南书馆”,从此,评书爱好者奔走相告,越聚越多······2月21日下午1点,宣武区文化馆多功能厅里人声鼎沸,像是一群老朋友在举办一场聚会,大家互相熟稔地问着好,彼此招呼着落座、看茶,其间有老有少。人群中,一位言谈爽朗的老太太显然是这场“聚会”的中心人物。“这就是连丽如连先生。”一位20来岁的小伙子向记者介绍,“我们都是连先生的‘粉丝’,自从前年宣南书馆开
京韵大鼓
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以京韵大鼓闻名全国的首推刘宝全。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有张小轩、白云鹏。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票友张云肪等人编写厂一些新曲目,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崔子明创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起
北京烤肉制作技艺
北京烤肉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原始的烤肉法是游牧民用猎刀切肉,再用马粪烤熟。公元六世纪,烤肉方法有了改进并有文字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所说的“腩炙”,据考证就是当时的烤肉,其方法即将肉切成小方块,用葱白和盐豉汁腌渍片刻,再上火烤制。至明代,皇宫内“每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炙羊肉”。明末清初,烤肉传到民间。其中“南宛北季”是京城最著名的烤肉店。“烤肉宛”开业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主营北京烤牛肉及北京清真风味菜系,是北京建店时间最早、资历最深的老字号之一。烤肉宛因店主姓宛,故得名。第三代传人宛玉魁正式立“宛记”字号,至第五代传人宛起瑞时,已成为驰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从古至今,饮茶文化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花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起源于宋朝,始于明朝,成于清朝。茉莉花茶是绿茶经多次与茉莉鲜花窨制而成的,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清朝末年,张昌翼开办的茶庄,卖的茉莉花茶在京城出了名,世代传承间就到了第三代张世显身上。1956年公私合营,在当时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背景下,张一元失去自己的特色。1992年王秀兰到张一元,通过拜师学艺、多方走访重新寻回张一元传统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由多道工序组成,采用福建烘绿茶——春茶作茶坯,初制过程主要有:萎凋、杀青、揉捻、烘焙。造型工艺茉莉花茶的茶坯采用造型
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
“盛锡福”于1911年创于天津,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北京营业,是京华老字号企业。创始人刘锡三在“盛锡福”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优秀的制帽技艺,促使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1众长,形成精良的制作技艺。2008年,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盛锡福皮帽制作工艺流程复杂,从皮毛裁制开始,道道工序都有讲究。盛锡福制作皮帽的毛皮原料有狐、貂、貉、獭等。在对裘皮原料的挑选上,精挑细选,严格达标的原材料才能采用。盛锡福加工制作一顶皮帽通常都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处理。配活儿要求毛的倒向要一致、毛的长短粗细密度要一致、毛的颜色软硬要一致;裁制皮毛时使用的工具如顶刀、人字刀、月牙刀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是流行在北京市的传统手工艺,创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内联升”,““内”是指皇宫大内,“联升”寓意着朝中百官穿着内联升制作的朝靴可以联升三级。内联升起初专门为皇亲国戚、官吏等制作千层底朝靴。清王朝结束后,内联升将制作官靴的技艺转移到制作千层底布鞋,名动京城。2008年,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内联升最初选址在北京东江米巷(今台基厂),创始人赵廷是天津武清县人。赵廷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学得一手制鞋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后来,由京城一位达官丁大将军出资万两白银入股,开办鞋店。当时,赵廷调查了北京制鞋业的状况,认为北京制作
琉璃烧制技艺
琉璃,也称流离,出自西域波斯,后被制成器皿,作为贡品传入中国,《周书·异域传下》:“波斯国出象牙,颇黎,琉璃。”《梁书·西北诸戎传》:“龟兹者西域之旧国也天监九年,遣使献方物十八年,又献琉璃罂。”琉璃原材料是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而成的釉料,添加各种金属矿物例如:铅、钡、铜、铁、锰、钴等等,由于各种矿物质属性不同故产生不同的颜色。琉璃明亮透底,流光溢彩,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及现代中式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通常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制造琉璃(即人造琉璃)的技术,是通过有大月氏商人传入中国的。《魏书·西戎传》:“大月氏国,世祖时其国商人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指通州到天津段运河(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它是运河船工为统一劳动步调,增加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效率而创作的民歌品种。运河船工号子的渊源,如今只能根据演唱者的回忆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它是以家庭、师徒、互学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如今运河号子的唯一传人是通州永顺镇盐滩村75岁的赵庆福。通州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早在秦代就有漕运活动。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定都北京,漕运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每年运粮漕船两万余艘,首尾衔接十几里,伴随浩浩荡荡宏伟船队的,是此起彼伏,气势磅礴的号子声。光绪末年,漕运废除,通州码头地位逐渐消失,但在运河上民间的客货运输直到1943年,运河因大旱断流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