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特产
河北省民俗文化
冀东段派评书
段派评书起始人为唐山市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段少舫的父亲段荣华(1901—1976)。他二十三岁携全家由京郊来唐山,在同和灰局以扛活为生,养家糊口。二十八岁改行,拜评书艺人尹福斌学说评书,一出道便红遍东三省及京、津、唐、秦一带。段派评书的代表人当属著名评书、鼓书表演艺术家段少舫。她8岁随父学艺,14岁拜师肖庆文,16岁成名于曲坛。曾任唐山市曲艺团编导室主任、河北省曲协副主席、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长书教师,唐山市残疾人艺术团名誉团长。她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上世纪60年代初,传统书目遭到-,她与其父段荣华率先说新唱新,以长篇评书和鼓书的方式推出了《赤胆忠心》、《苦菜花》、《小城春秋》等优秀现代书目,同样获
正定三角村高跷
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县位于冀中平原,滹沱河北岸,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毗邻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历史悠久,其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繁荣。三角村高跷正是在这片沃土上生长的一枝奇葩。相传正定县三角村高跷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三角村高跷与其他民间花会一样完成了由田间娱乐到文武兼备、角色分明、内容丰富、自成一体的蜕变,成为民间节庆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相传慈禧太后避难西安返京途经正定,从正定车站转乘火车时,在欢迎队伍中,三角村的高跷队表演博得慈禧太后喜欢。自此,三角村高跷在正定的民间艺术表演中崭露头角,每逢节庆,三角村高跷队就经常在本村及
巨鹿洪拳
巨鹿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人们自古崇文尚武。巨鹿夏旧城洪拳就以该县夏旧城村为中心,传承了近千年。相传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其手下夏、肖两位武将原本为表兄弟。二人告老还乡途中,在巨鹿夏旧城遇强匪夺财害命,二人拔刀相助,救下乡民。百姓见二人侠肝义胆,武艺超群,出于感激,苦苦相留,并帮他们在荒地上建起草庐。从此夏、肖两家在此开垦荒地,男耕女织,传授武功。二人所传武功就是后世所指的太祖大洪拳,亦称红拳。后因思乡心切,落叶归根,回到浙江老家。并对家乡父老诉说了巨鹿授徒之事。洪拳从此在夏旧城世代相传。夏旧城洪拳源于峨眉派八大门之一的洪门拳。其特点是正面攻敌,大开
杨氏青萍剑
青萍剑是我国四大剑法之一,在武林中享有盛名,尤其在河北沧州一带流传较广。青萍,又名浮萍,常漂浮于水平面之上,寄身流波,随风摩倾,来去飘忽,任其自然,点点青翠溶于起伏荡漾之中。雍容坦荡,悠然陶然,给人以洒脱无羁,轻松明快的感觉。古人喜剑,往往视剑为重器,宝而藏之,“青萍剑”就是这样命名的。东汉陈琳在《答东阿王笺》中就有语云,“君侯体高世之才,秉青萍,干将之器”。唐代诗人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一文中亦云:“庶青萍,结绿,长阶于薛,卞之门”。文中青萍均系青萍剑之代称,可见在东汉、唐就已有青萍剑的名字。据传青萍剑能切玉断金,吹毛立刃,锐利无比。演练起来,形如高山流瀑,长河泻波。虽起伏跌宕,而无间断塞滞之
李氏迷踪拳
青县是片神奇的土地,古来兵家必争,镖客武师云集,人民勇敢强悍,习武风盛,武乡声远。1992年沧州被国家命名为武术之乡,青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青县流传的二十多个拳种中,李氏迷踪拳是主要拳种之一,很具青县特色。关于此拳的创立和流传,没有史料记载,只有历代拳师的口传,基本的说法是“此拳出自少林,由达摩首创”。后有拳术奇人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并予以充实和发展,形成一套拳术,因那时把武术叫武艺,因而称“迷踪艺”,在寺内传播的同时,传到社会上。在后来的传流中,又有武术贤才(姓名不详)将道家的阴阳八卦理论吸收进来,为拳术基础,在内容上也有新的发展。使迷踪拳成为释、道并存,理论技术完备,特点突出的拳种。可见
北白砂龙舞
北白砂村位于鹿泉市北部,该村周围地下有厚层白砂,故以白砂为村名。鹿泉市北白砂舞龙是一项传统民间花会表演活动。该活动发源于清代初期,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北白砂舞龙是当地重大节庆活动的助兴表演活动,因其龙身长、套路多、阵容大而闻名于世。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途经北白砂村,当地百姓舞龙相迎。乾隆看到巨龙翻飞,似活龙再现,龙颜大悦,亲赐“腾云龙会”四字以示表彰。此后北白砂龙会名声大震,为北武当山庙会和重大节庆活动的保留表演项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北白砂农民组织了“腾云舞龙队”,他们继承前辈舞龙技艺和风格,对舞龙的套路、鼓点、服装、造型加以充实完善,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表演风格。北白砂舞龙,
鹊王台酒酿造技艺
内丘酿酒的最早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扁鹊为赵简子治愈五日不醒之症,赐田四万亩于鹊山(古时称蓬山),恰逢瘟疫流行,扁鹊造酒入药,送于四周乡邻,解万民于水火,后人感其恩德,为之建庙修祠,供奉至今。内丘酿酒经过历代沿革到元明时期,酿造技艺基本成型,至今未曾停止。解放后,鹊酒作坊实现公私合营,划归食品厂管理,生产工艺得到有效保护,并且进一步向其他省市的白酒学习。改革开放后,于1989年引入民间资本,成立内丘县酒厂,后改为邢台市贵宾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鹊王台酒酿造技艺有四大特色,有别于其它白酒种类。一、原料和辅料的选择。酿造鹊王台酒,只选择种植于湿地的钻天红高粱。这种高粱根部长期浸于水中,根系发达,土壤中的
平山北冶抬皇杠
“平山北冶抬皇杠”是起源并流传于北冶乡天桂山一带的极具当地民俗特色的舞蹈。表演者的装束为红、黄两色相映衬的古装打扮,两人抬一杠,杠杆用硬木做成,丈余长,中间粗,两头细,带有韧性,适合抬杠。杠箱四面绘有各种图案,杠箱两头各顶一个大铁环,上系铜铃铛,铁环用竹篾挑起,行走时发出叮当叮当的清脆声。杠箱上插满五彩小旗,中间是一立柱,柱上挂着鸡毛猴,行进中上下攒动。表演队伍前头是压杠官做引领,身穿官衣,头戴官帽,手持令旗,扮相风趣逗人,动作滑稽可爱。“抬皇杠”表演的基本动作内容有:串四门、青龙过道、横队单上、纵队双上、原地十字步、前后转身、杠下单转、杠下双转、双人换位、驼背下腰、腰间顶杠、倒转、顺转、起杠
平山王母祭典
平山王母祭典是平山县王母村一带村民为祭拜本土出生的女神王母娘娘而自发形成的以道教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民俗文化活动。传说,在汉代以前,王母村一带因桑姓聚居而被称为桑家街。该地流传有这样的传说:“王母娘娘本系该村桑氏之女,因哥嫂不贤,常逼其牧牛、纺织,后遇仙人,嫁配天庭,赐封王母”。西汉时,汉武帝听说王母的故事后,曾“谒王母于此(王母村),饮以琼浆,奏以霓裳,修建王母阁于其(仙台山)上,后人于阁下定居,以其取名王母。”明清两代《平山县志》对汉武帝拜谒王母并建王母阁一事均有记载。之后,王母阁香火日盛,遂在王母村一带形成了王母祭典习俗。王母阁影响很大,县邑内外参拜进香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全国各地都有人慕
吴桥杂技·马戏
吴桥杂技有着两千多年的沿革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平衡技巧、人体竞技、耍弄技巧、手彩魔术、道具魔术、仿生表演,滑稽表演、动物驯演、马术表演等十几个表演门类,上千个表演节目。在这浩繁的表演节目中,《马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桥杂技》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传承历史最长,承载历史文化最多的吴桥杂技代表作品。清中晚期,吴桥马戏达到鼎盛,涌现出“现代马戏之父”孙福有、“马骠子快腿刘”、“马戏王”刘荣贵、“大花鞋”刘国栋、“四大金刚”张宪树父子等众多享誉全国,影响世界的杂技名人名班。“马戏王”刘荣贵的同乐马戏班,代表了当时吴桥马戏表演的最高水平。吴桥马戏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1.马术:马上单人表
李派太极拳
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1851---1917),原河北省武清县(今属天津市)人。一生酷爱武术事业,-精深,功力非凡而神奇,历任清醇王府武术教师,清宫武术总教师兼全军武术总教长。御称其技“盖世神功”、赐号“黑风大侠”,封三品带刀侍卫。李瑞东生于书香豪门,自幼酷爱武术,故广招天下寒侠、武林高真为师,或义结金兰,以至倾尽百顷田产。正因精诚所至,乃得百家精妙。一生主要求艺六大名师:跟李老随学戳脚,随董海川学八卦,随杨露禅(实乃王兰亭代师传艺)学太极,随龙禅法师学少林,随岳青山学岳家心意-,随甘淡然学江南派太极。先生集百家所长,融南北太极之精,终于在“武当悟修金蟾派太极功”基础上衍发创新,标新立异,形
藁城刘海的传说
刘海庄村位于藁城市东南15公里,东临定魏线南邻衡井线,藁贾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方便。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刘海庄就是非常有名的堡垒村和支前模范村。2009年2月,在刘海庄村出土了刻有“汉朝刘海大仙”的残碑,让广为流传的“刘海大仙”的传说得到了印证。相传,刘海原名刘强,乳名“海儿”,父亲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母亲是郭圣通皇后。刘海自幼受佛、儒、礼文化的熏陶,倡导礼让、包容、和谐、奉献,厌烦战争,主动把太子位让与其弟刘庄,并帮助刘庄成就帝业。据《通史》记载:这次太子位的更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流血和-的和平更换,这足以说明刘海是位大德、大贤、大孝及淡薄名利之人。汉明帝刘庄为感恩其兄刘强,把刘强封名
蠡县戳脚
蠡县地处河北省腹地,保定市南50公里。交通、通讯便利,电力设施完备。蠡县是河北省著名的“武术之乡”,是“戳脚”的发源地。自嘉庆年间传入了蠡县,其分布在赵锻庄、南沙口、北沙口、朱佐等20余个村。戳脚全名“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又名九番鸳鸯脚、九枝子、趟子腿,是中国古老拳种之一。自宋代中国传统武术分门立户为四大名门:赤,伯,蠢,温。戳脚拳属温家流派,称枝子门,是十大拳种之一,属少林宗法。《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情节就使用了戳脚中的玉环步鸳鸯脚;“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鲁智深以脚“点翻”邓龙的情节,“点”是戳脚腿法中较独特的用语,可见,戳脚的历史可以溯源到元末明初。由光绪年间在豫、鲁、冀三
赵州桥的传说
赵州桥的传说是流传在河北省赵县一带的民间故事。它靠口头传承至今,脍炙人口,历久弥新。在赵州桥的传说中,处处描绘着仙人与桥的故事,为赵州桥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增添了一份梦幻般的色彩。“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首民间小调《小放牛》就是因赵州桥的传说故事而形成的,赵州桥的传说也借着歌谣而流传更为广泛。赵州桥的传说已深深扎根赵州大地,几乎每个人都会如数家珍地讲述它的传说,并随口吟唱几句众人耳熟能详的美丽传说故事,表达老百姓对赵州桥的赞颂和对建桥者的崇拜。赵州桥的传说是对民众
阴阳八盘掌
河北省雄县位于冀中平原,地势平坦,四季分明,是一座历史悠久、物阜境优的文明古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西倚“华北明珠”白洋淀,北靠中国小商品集散地白沟,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洋淀温泉城座落雄县,并与之构成金三角经济发展圈。雄县资源丰富,产业特色突出,可概括为:“一气、二城、三水、四业、五大特色”,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前景,是商家投资置业的风水宝地。阴阳八盘掌简称八盘掌,清朝时期称阴阳八卦掌,是根据阴阳八卦所含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总结实战的经验而集成的一套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法。阴阳八盘掌是以内修练气结丹、外修练形博击为主,先天辅后天、后天返先天成为无极之体,以合于大自然之阴阳八卦,即可以通过身心的磨练将
郭氏铁板浮雕
郭氏铁板浮雕制作技艺是利用各种锤、錾以及一套比较成熟的锻、錾技法,通过锻打、錾刻等手段,在一定厚度的铁板上,进行制作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的铁浮雕或铁器制品的一种技艺。19世纪初期,祖居山西浑源的郭天贵一次机缘巧合,救助了一位困顿的游方僧人,为报答施援之情,僧人把自己的手艺——庙宇法器的金属錾花(活)工艺,赠授给了郭天贵。郭天贵结合自家金属铸造工艺与錾花(活)工艺,成为了其技艺的雏形。从此,郭氏家族所制作的金属配件,开始向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方面转变。随着锻錾技艺的日臻完善,以及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郭氏家族利用此种技艺,从制作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门铺首、箱、柜包角等实用性金属配件,逐步发展到制作传
剪纸(邯郸剪纸)
剪纸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民众那个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民间生活中,原是剪出花草鱼虫,作为绣花衣、枕头顶、都堵、鞋脸儿等的花样儿,既有实用价值,又能增加美感;贴在窗格、墙壁等处剪纸,主要是想美化房屋,营造喜庆吉祥气氛,表现作者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情趣。复兴区民间剪纸属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形式之一,其代表性传承人有闫飞、王秀梅等人,她们的剪纸作品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图案,多么大的画幅,全是一把剪刀剪制而成的,从不用刀刻,小幅的剪纸可以坐下剪制,特大幅剪纸要站立剪制,技法简便易于掌握,虽是就一把剪刀和红纸,却能剪出栩栩如生、生动感人,特别令人喜爱。她们的剪纸作品表现力极强,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
南王力村高跷会
廊坊市广阳区南王力登云老会,俗称“高跷会”,在集体演出时配以小车会、秧歌会、龙灯等活动,以高跷会为主要活动方式,配有会旗。早在清朝年间,京南高跷会在本村盛行,那时候没有具体的组织,只是几个年轻人会耍,耍一些绝活,老百姓叫“疯高跷”,后来来了一位寻访的老人到此处,根据“疯高跷”的特点加以正规化,因表演者踩着高跷能在一两米的台子上上下自由,类似登云,所以形成今天的登云老会,也就是“高跷会”。当时最有名的是被称为“傻大挂子”和“铁腿钉”的两位艺人,曾进过皇城演出。高跷会因为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以十五岁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为主。南王力村所用的高跷总长一米二,表演时双脚离地八十公分。其特点是跷棍技艺过硬
顺平地平跷
顺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古城保定西郊,区位优势明显,京昆高速、京珠高速、保阜高速、107国道以及京广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境内的伊祁山相传就是千古圣贤尧帝出生的地方,因而又被称为尧乡。“地平跷”产生于河北中部的顺平县(原完县),是由“寸跷”演变而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乾隆(1636年-1795年)年间顺平(完县)极为盛行“寸跷”,民国以后经艺人冀连三、邓金河等人对“寸跷”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极具北方特色的“地平跷”。表演内容以反应农村生活爱情为题材,地平跷表演形式有双人舞和多人舞两种。地平跷以《将军令》、《高山流水》、《小二番》等为主要伴奏音乐。“颠颤”是地平跷舞蹈动作中最富有特色的
安国架鼓
架鼓,因将一面大鼓架在一个特制的方形木架上而得名。安国的架鼓,一般像桌面那样大,最大的直径可达五、六尺。每逢出会或为庆典、祭祀、迎亲、送新、接贵客演奏时,前有彩旗引导,车插架鼓队的队旗,架鼓装在平板马车或拖拉机、汽车的车厢里,四个身穿彩服的鼓手,站在鼓的四面敲打,四个人手里像擀面杖粗的鼓槌,一同起落,敲出同一套鼓点。鼓后边,三、四十名手持大钗或大铙的年轻小伙,随着鼓点击打,走到宽阔处,拍钗的小伙子拉开膀子,站满场子,边击边舞,时而前俯后跳,时而上下翻飞,配以惊天动地的鼓钗声小锣声,场面十分壮观,舞罢,随着节奏响起了清脆的小鼓小钗声,以替换钗、铙手小憩,不久,另一套架鼓点响起,钗铙手们又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