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特产
河北省民俗文化
武安平调落子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落子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新乡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等地区。武安平调俗称大戏,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怀调与武安地方民间音乐结合的产物。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早期文场主要用二弦、轧琴、板胡等伴奏,后又增添了二胡、中胡、唢呐、笛子等;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器外,另有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为“四大扇”。平调角色行当齐全,有红生、小生、老生、配生、青衣、小旦、彩旦、老旦、
冀中笙管乐·胜芳音乐会
冀中笙管乐·胜芳音乐会胜芳镇地处廊坊市霸州以东35公里处。清乾隆时,该镇先后建起了十二道“音乐会”,其中以胜芳镇南音乐会最为著名。胜芳镇南音乐会是寺院佛教音乐流传民间的产物,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胜芳镇南音乐会风格古朴,自创会以来,历经数百年而变异甚微。其演奏方式、演奏内容(曲牌)、使用乐器等都有严格定规,鲜有改动。霸州胜芳镇音乐会现能演奏三十多支曲牌,最擅长大套曲【清吹】、【山坡羊】等。曲目中既有佛教乐曲,也有俗世风格的村调,雅俗兼具,深受民众喜爱。除参与当地丧事民俗活动外,镇南音乐会每年还要出庙会演奏三次,并主办胜芳“琉璃佛”(即冰灯大会)。胜芳元宵灯会期间,镇南音乐会是惟一可以参加“摆会
冀中笙管乐·高桥音乐会
冀中笙管乐·高桥音乐会“高桥村音乐”为僧传吹打乐,相传系由清康熙年间云游至此的正定大王庙乐僧广达和尚所传的佛乐演变而来,俗称“和尚经”。其演奏时由管子领奏,有3个和尚诵经,12个乐师演奏。高桥村音乐会靠家族方式传承延续,自诞生之日起,即以尚姓人为主要乐师。尚家不仅世代精通“点笙”,且谙熟音律古韵,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桥村音乐流传久远而不走形。高桥村音乐属当地“北音乐”(又称“经”),有别于俗世民众自娱自乐的“南音乐”(俗称“会”)。北音乐乐器形制较小,音乐节奏较快,乐手着装也不同于“南音乐”。高桥村音乐原有曲谱3册,现仅存1册,收录乐曲47首,现乐手仅能演奏其中的二十余首,其中《锦堂月》等数支
安国药市
安国市为保定市辖区,南距省会石家庄100公里。安国药王庙始建于东汉,祭拜东汉光武帝刘秀二1将之一的丕彤(字伟君)。自南宋咸淳年间始,安国药市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庙会有“春五秋七”之说,即春庙五个月,秋庙七个月,经年不断。春庙的正期是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传说这天为药王生日,所以成为春庙最盛的一天。冬庙则以农历十月十五日为正期,传说这天为药王祭日,盛况与春庙正日相同。药王市有其独特的参拜礼仪。演戏、抬大供、献鼎、树伞、塑金身、挂匾、献袍、捐地、劳役等多种形式。礼仪则分三拜九叩和四叩礼等数种,另供面食、三牲祭品。其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随着药王庙会声望日隆,药材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清代中期逐渐形成
易水砚制作技艺
易水砚乃中国名砚,产于古易州(今河北易县)。《易州志》载:“砚台,产于台坛村。”“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千百年来易水砚以其优等石料和独特艺术风格名扬天下。易水砚制作技艺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唐诗赞曰:“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适忆最深处,应名著石人。”宋代时,易水砚更为皇族垂青,名列宫庭贡品中名砚之首。明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易水砚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快,不伤笔毫,墨汁滋润而不易蒸发干涸,具备砚石所要求的发墨、储墨、润笔、励毫四大条件。2008年,易水砚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
孟姜女故事传说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啊!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人好、活好、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老两口更是把她当成掌上明珠。这时候,秦始皇开始到处抓夫修长城。有一个叫范喜良的公子,是个书生,吓得从家里跑了出来。他跑得口干舌燥,刚想歇脚,找点水喝,忽听见一阵人喊马叫和咚咚的乱跑声。原来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来不及跑了,就跳过了旁边一堵垣墙。原来这垣墙里是孟家的后花园。这功夫,恰巧赶上孟姜女跟着丫环出来逛花园。孟姜女冷不丁地
葛渔城重阁会
安次区葛渔城镇重阁会始于乾隆年间,从山西传入。当时从山西来的一位农民,给本镇西街高财主扛活,用所挣工钱筹建起这道花会,为本地民众调制了一道喜闻乐见的精神大餐。重阁会表演由上下两层演员组成戏剧人物造型,表演以下面的演员为主。下面的“底座”选身强力壮、善于表演和舞蹈的男演员,装扮成男角色;上层的“二节人”选形象好、善于表演的儿童(10岁左右),扮成女角色。托举儿童的道具称为“芯子”,是铁铸的双搭肩背架,中间伸出一根铁杆。“芯子”佩戴在“底座”背上,儿童的下半部分固定在铁杆上,着成人戏服,双臂舞动,风姿卓越,裙袖招招,飘飘欲仙。由于要稳住上面的“二节人”,“底座”的身体要保持平衡,舞步极为讲究,难度
蔚县拜灯山
蔚县上苏庄村拜灯山是民间民俗社火活动的一个种类,经历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孕育雏型期、明末清初的成型期、清末民初与民间社火、戏曲相结合的丰富完善期和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拜灯山活动的基本内容有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等四部分。点灯山时,首先准备好祭祀供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儿、灯盏、麻油等。点灯山的人由三到五名有文化的村民组成,在灯山楼内的层层木架上由上向下将数百个灯盏摆出花边儿和文字图案,把浸过麻油的灯捻儿插入灯盏,一一注满油。夜幕降临后,用蜡烛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呈现出灯火字画。拜灯山时,选一名父母双全的男童扮为“灯官”,坐在由四名青壮年村民扮成“衙役”抬着的独杆轿上,村
耿村民间故事
耿村隶属河北省藁城市常安镇,西距藁城市12公里,古属中山国。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辰死后封王葬于此地。为纪念耿再辰而设立的四月初一到初四的耿王庙会吸引着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和各路商贾。庙会中有唱大戏、说书、担经舞、打扇鼓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目表演。20世纪40年代,耿村仅有四百余人,大小店铺、作坊却有一百余家,故有“小村大集”、“一京二卫三耿村”之美誉。外出经商、游历、当兵的耿村人,返乡时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说。天长日久,这里逐渐成为了商品集散地和民间文学传播地,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村民中讲故事听故事的传统至今仍很盛行。1987年以来,相关部门组织对耿村故事传承状况作了11次普查。目前,
雄县古乐
雄县赵岗村古乐存“天籁”,该村音乐会演奏技巧较高超。由于民间活动是自发性的,而且“音乐会”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常常较难继续,而该村音乐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88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年轻人,四代传人共同演奏,正是这种传承有序地继承,所以该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气,在管子等乐器上音准控制很好。该村音乐会还会演奏一首打击乐套曲。该乐曲属于“变奏曲”,即一首乐曲可作多次变化演奏。该乐曲节奏复杂,音色对比强烈,气势磅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乐曲。
香河安头屯中幡
安头屯镇位于香河县城东南7公里。安头屯中幡起源于隋唐,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唐宋时期,在北运河航运过程中,当时帆用在船上,借以增加船的航速和调整船的航向。后来帆被用在民间玩耍,在玩耍中逐渐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经过人们多少年的改进与创新,才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民间表演艺术团体,取名为中幡会。中幡分筒、面、楼三部分,筒长1丈8尺,控制幡速减轻下垂惯力,幡面衬风,使幡的重心稳固平衡,仗杆衬幡面,飘带美妆幡容。目前,安头屯中幡已形成成熟的中幡表演动作100多个动作。其中前把幡变换手法有起幡托塔、摘肩托塔、晃肋托塔、托塔盘肘等30多个动作;后把幡变换手法有插剑脑件、插花脑件、左插剑灌耳蹿裆牙件等几十个动作;
燕青拳
燕青拳,中国拳术之一,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独具风格: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落。各种拳套大多由各种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50多个动作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滚、掳等击法,下肢有跳、截、挂、缠等腿法,配合靠、闪、定、缩等身法,组成技击性较强的攻防技术。其步法强调插裆套步,闪展腾挪,窜蹦跳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燕青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燕青拳又称秘宗拳、颜青拳、弥祖拳、迷踪拳、迷踪艺。燕青之称,传为《水浒传》中燕青所传;又云燕青为官府所辑之人,故隐姓埋
安次区笙管乐·军卢村音乐会
军卢村隶属安次区杨税务乡。杨税务乡是廊坊第一大乡,境内横跨两条省级公路,龙河、五干渠、丰收渠环绕全乡,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军卢村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远在义和团运动之前,村中就有自娱的团体,名为音乐会,这种民间乐队的组织形式一直活跃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军卢村音乐会有个冯兆来,平时喜欢弄枪使棒,爱打抱不平,并经常主动协助邻里解决民事纠纷,因此在村民中有很高威信。义和团传入军卢村之后,村民便公推他为义和团的大师兄(即义和团中的首领)。冯兆来喜爱音乐,尤其善吹管子,他是军卢村音乐会的主要成员,当义和团在军卢村三关庙前设坛举义之后,音乐会的全体成员便都参加了义和团。冯兆来认为,义和团不但要有武,
彩布拧台
河北省邯郸市大隐豹村,位于邯郸市西南8公里处,属于邯山区北张庄镇,因该村古时野草丛生,常有豹子隐居出没而得名。大隐豹村彩布拧台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民间技艺,是指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一个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楼。传明代永乐年间,由山西迁民带来此工艺,最早被冀南一带豪门望族用于搭建的灵棚,后被大隐豹村创造性地运用到搭建戏台、楼阁上,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至清末已趋于完善。凡遇太平盛世或丰年庆典,该村举办此项活动,至今至少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彩布拧台拧扎时间多在农历二月初八大隐豹庙会上,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动工,一直到农历二月初八庙会前竣工,前后时间一月左右。拧彩布
定瓷传统烧制技艺
河北省曲阳县涧磁、北镇、燕川一带,方圆20华里,总面积达一百五十多万平方米,是当年定瓷的发源地。定瓷始于唐,兴于北宋,失于元,是北方大地上繁衍几代而影响深远的一个窑系。因曲阳古时属定州辖区,故名“定瓷”。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归潜志》有联语“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中,唯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史载:江西景德镇、山西平定、四川彭县、辽宁上京、福建德化、北京龙泉务诸窑皆蜂起仿效,形成庞大的定窑系。定瓷传统烧制工艺极其复杂,从当地掘取石英、长石、黏土等原料,按一定配比加工成泥料,经陈腐后方可进行拉坯成型操作。宋
口梆子
口梆子源于山西中路梆子,张家口旧称张垣,亦称东口,口梆子故有“东口山西中路梆子”之称谓。口梆子剧目丰富,传统戏达五百多个,现经常上演剧目的有二百多个。剧目的主要来源有四个,一是继承于山西的传统戏,如《打金枝》、《秦香莲》等;二是本地传统戏,如《虎头牌》等;三是移植京剧等其他剧种剧目,如《杨门女将》等;四是改编和新编剧目,如《仙锅记》、《蝶双飞》、《梳妆楼》和《天漠滩》等。口梆子独特的戏曲成就和风格主要表现在唱腔上,唱腔有[头性]、[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七种板式,既成套数,也可自由整合,在继承了山西中路梆子的基本板式和声腔的基础上,吸收本地民歌、塞北民歌及周边
黄骅麒麟舞
麒麟舞盛行于黄骅市区西北部文化古乡齐家务一带农村,现有6支表演队,以大王庄为主干,分别活跃于大王庄、小王庄、桃园、卸甲、同居、乾符等地。每年元宵节人们舞起麒麟,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史料记载,麒麟舞原本是皇宫中的表演艺术,称之为“麒麟圣舞”,为皇家各类庆典中必有的演出。据老人们介绍,明朝灭亡之后,本地一位皇宫艺术家将他的麒麟舞绝技带回家乡,代代相承,才得以流传至今。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产生于明代的民间舞蹈麒麟舞中的麒麟造型,集龙头、鹿身、马蹄、牛尾、狼额于一身,身披五彩鳞甲。表演用的麒麟从头到脚最小的4米,最高的5米,高大雄壮,舞起来威武生风、
子位吹歌
吹歌是器乐演奏的一种形式,从古代鼓吹乐和清代铙歌乐发展而来,是打和吹的结合。保定定州子位村的吹歌以吹奏传统民歌、现代歌曲为内容,具有红火热烈,轻快活泼的演奏风格,是冀中器乐的代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子位吹歌以管子(小管)、小唢呐演奏为主,风格热烈火爆,情绪亢奋,速度较快,极富感染力。其演奏形式有两种:一是坐摊,即撂场演奏。演奏时围桌或横排而坐,多为两笙、两管、两唢呐,加以锣、镲、鼓;二是行进,即踩街演奏。其队形为云锣在前,笛、笙、唢呐、鼓、镲、铛、钹依次在后。子位吹歌演奏曲目广泛,既有传统民歌曲牌,又有地方戏曲唱腔和民间器乐曲牌等。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朝天子》、《茉莉花》等
劈挂拳
劈挂拳是典型的长击远打类传统拳种之一,是中国传统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盛名久远。古称披挂拳,亦名抹面拳,因多用掌,故而又称劈挂掌,擅长中,远距离克敌制胜,讲究放长击远,它将中国武术“一寸长、一长强”的技击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技击空间的控制,讲究远则长击,近则抽打,可收可放,可长可短,劈挂拳发展至今,技术体系完善,内容丰富多彩,拳械全面,不愧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劈挂拳历史悠久,在明代中期,就流行于民间。爱国将领戚继光(1528~1587)在《纪效新书》中,对劈挂拳就有精辟的论述。他说:“活足朝天而其柔也。”这是指劈挂拳腿法灵活对该拳“提膝护胸,伸足朝天,左右抹面(十字披红)”等腿法的妙用之赞
十番乐
滦平十番乐是滦平县张百湾的汉族民间音乐。融合了杠房音乐、宫廷音乐、古曲、戏曲曲牌、时令小调与民歌、寺庙音乐等丰富内容而成。其中有杠房音乐的凄凉、惆怅,又有宫廷音乐的优雅、庄严,又有古曲的柔和、委婉,又有寺庙乐的超凡脱俗。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乐,十番乐的音乐元素具有多元性特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上又分座乐和行乐,座乐(座棚演奏)主要用于做法事、丧事;行乐主要用于花会活动。十番乐演奏主要有《千秋岁》、《晴天歌》、《祭腔》、《夜深沉》、《苏武牧羊》、《天下同》、《关山月》等。十番乐班子有一套严紧的规矩,如演奏时服装整齐、干净、态度严肃认真,精神集中,目不斜视。对演奏不同乐器者有不同的要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