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特产
河北省民俗文化
大名郭八火烧制作技艺
“郭八火烧”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创业人郭致忠,祖籍大名城西大韩道村人,曾在北京(原顺天府)学艺,清光绪二十一年(1887)年回到大名,以经营火烧为业。因他从顺天府学艺而来,堂号首取“天”字,并希望买卖兴隆,又取“兴”字,故立店铺“天兴火烧铺”。郭致忠小名叫“郭八”,因此,当地人便把他经营的火烧铺叫作“郭八火烧铺”。“郭八火烧”更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技艺,驰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郭八火烧”佐料齐全,制作精细。用料以白面十斤计算,配白油七两半,香油七两半,花椒、小茴香、食盐适量。郭八火烧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白面用开水烫三成,改用温水把面揉匀和成面块,然后将面块擀薄加料卷合,并打制成园厚饼型,放
洒河桥花灯
洒河桥花灯会是由古老的河灯演变而来。洒河桥花灯集绘画、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以优美的姿态而闻名。花会以优美的舞姿,独特的演技套路,百看不厌,久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洒河桥花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繁夺目的色彩和灯光,构成了绚丽多姿的艺术品。每逢元宵佳节,男女老幼争相观看跑花灯,是迁西人民文化先进、生活幸福的美好盛景。整个花灯制作过程非常复杂,每年的春节前就必须将制作各种花的纸、颜料及各种材料预备齐全,然后由老艺人时建华的传承人刘玉环、鲁金海2人带领家里人从腊月二十六至正月初十半个月的时间,赶制出二十至三十盆各种花卉,组装到花盆上,制作的花卉品种有牡丹、菊花、梨花、桃花、苹果花、
丰宁滕氏布糊画
布糊画的宗源是满族独有的传统艺术“补花”。起源于女真时期,是最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的民族工艺。图案用针线补在靴、帽、衣服的前胸、后背、弓囊、箭囊、烟荷包、枕头顶之上,所以称为“补花”。“滕氏布糊画”是在继承清代皇家宫廷传统布糊艺术基础上,集绘画、堆秀、绢人、浮雕、唐卡、刺绣、裱糊、布贴画、景泰蓝等众多工艺之精华之大成。布糊画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之一,自形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漫长的发展历程,跨越了近代、现代、当代三个阶段,呈现出迥异的时代特征。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布糊画资源、灵活的布糊画结构、多样的艺术流派,它以自己独有的艺术形态和文化资源,充盈着民间艺术的宝库。布糊画坚持
左卫墙围画
墙围画,也叫炕围画,是一种民间的室内装饰画,具体步骤分打底、画边、画空、罩面等几道工序。墙围画历史渊源比较悠久。怀安县地处寒温地带,过去农村中家家户户都有火炕取暖御寒,炕上的墙面极易脱落起皮、经常蹭脏衣物被褥,于是人们先以刷墙所用的白土,调以胶水,在环炕的墙上涂一高约二尺的“围子”,这样既保护了墙面,又使人们避免弄脏衣物。实用性有了,但无美感,于是人们又以墨线绘以简单的线条边饰,中间再画几枝兰叶墨花,逐渐形成了最初形式的墙围画。经过衍变发展,改以颜料做底,色彩画花,桐油涂罩,既鲜艳亮豁,又坚固耐久。墙围脏污了,以湿布揩擦,则又光亮如新。墙围画也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此后又经过多少年无数民间画
刘氏酥饼五仁蛋黄皮月饼工艺
刘氏酥饼五仁蛋黄皮月饼技艺渊起于元朝末年,古时称之为“胡饼”。据《明史》记载,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军师刘伯温见士兵们出征时饮食不便,于是按周易命理五行之说,自制了胡饼给士兵吃,士兵们食后欢欣鼓舞,最终朱元璋大获全胜,刘氏胡饼也因此在当时极富盛名。刘氏后人从明朝起制饼至今已有数百年。清光绪年间第17代传人刘季造在祖传工艺和配料上结合百家之长,完善了刘氏酥饼的口味,并逐渐形成用煸炒后的五仁馅料中加入蛋黄等原料,秘制而成。新中国成立后,刘振海先生继承祖辈技艺,重现了五仁蛋黄皮月饼工艺。如今,刘氏酥饼五仁蛋黄皮月饼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享誉盛名的美食佳品。刘氏祖先根据周易命理五行之说“金、
大名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
大名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创始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其创始人王湘云,原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自幼家贫跟随本家老人王珍学习肉食加工技艺。后随道台到大名官府当厨师,见大名交通便利、商业繁荣、饮食业发达,于是在大名城内道前街开设了以香肠、熟肉制品为主的店铺,又因大名府距离济南府约五百华里,故取店名“五百居”。他制作的香肠味道鲜美,经久畅销,店铺生意非常兴隆,遂落籍大名。五百居香肠成为当时官府佐餐和宴席的上等佳肴,是家庭招待贵宾必不可少的美食,行销省、府、道、县衙中,“五百居”也就成了当时名贵香肠的代称。五百居香肠与山东莱芜香肠、济南香肠同出一宗,旧称为“南肠”(因其主要香料产自南洋一带,故称南肠
“南宫碑体”书法艺术
100多年前,清末书坛泰斗张裕钊的入室弟子王洪钧先生由天津来到大名。大名县地处古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有漳河、卫河、马颊河,属黑龙港流域。大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为都。这里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王洪钧在这里开坛授徒。李鹤亭等一时俊才成为其高足。1949年李鹤亭、李守诚由大名移居邯郸市。邯郸市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全市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五级阶梯:西北部中山区、西部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盆地区、东部冲积平原。邯郸历史悠久,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南宫碑书法(李氏)创出了既不失南宫碑之基本特点,又呈现出不即不离,阴阳协调,
大名滴溜酒传统酿造工艺
大名酿酒历史源渊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即盛传“五鹿城”(今大名县固城村一带)盛产美酒。及至唐、宋时期最为兴盛,作坊遍布大名境内,城市酒铺林立,最为有名当属金滩镇陈氏酿酒作坊和城北关玉泉作坊。1946年,大名解放,由三家作坊合并成立国营大名县酒厂,1994年改为河北大名滴溜酒厂,国家中二型企业,1997年改制成为河北大名府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至今。关于滴溜酒的来历,相传唐朝万岁通天年间(公元689年),武则天启用狄仁杰为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府故城)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让百姓弃家进城,大修守城的作法,而是号令百姓返田耕作。原想进攻魏州的契丹军闻知狄仁杰在此,唯恐有诈,便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场
南小留木镟工艺
在广平县十里铺乡南小留村一直保留着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手工技艺——木镟工艺。据考证自明代时南小留村就有人做木镟生计,民国时期最为兴盛。解放前后,南小留村家家户户都有旋床,各户各院堆满木料,家中的男人几乎都会旋活。目前,该村木镟的主要传人王付生、郭玉生,自幼便随大人学习木镟技艺,经多年磨练终得学成,挑上旋床走南闯北,以卖旋货为生。木镟制做中,长方形木制框架叫旋床,旋床前有两个铁制的锥尖,一个镶在床身,一个镶在可以活动的木块儿上,用以固定旋货,紧紧挤压住被旋的木料;作为附属工具的车弓子主要以牛皮带拉弓,酷似赶马的鞭子,皮带缠绕住旋床上的木料,用弓来回拉动,便可使木料胚子不停滚动;旋刀分为大平刀、小平刀
二毛烧鸡制作技艺
二毛烧鸡又名珍积成烧鸡,创始于清朝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直隶大名府城内,世代嫡传,采用百年老汤、祖方秘料传统加工工艺,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百年老字号名吃。清朝中后期,大名府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知府所在地,商贾云集。王青山扶持儿子王德兴在大名府开了珍积成烧鸡铺,来此应试的文武生员和达官贵人吃了珍积成烧鸡赞不绝口,相互传颂。清道光年间,一位新任知府大人,敲锣打鼓上任夸官,路过店铺前,闻香而落轿,品鸡问其名,随口吟诗曰:“夸官逍遥道,闻香品佳肴,适蓬设盛宴,必备‘珍积成’”。从此,珍积成烧鸡更是誉满全城,逢集社庙会,婚丧嫁娶,烧鸡总是被百姓一“抢”而空。清同治年间,王德兴将鸡铺和
大名大平调
大平调属板腔体梆戏,因其唱腔比“高调”(豫剧)低五度,故名平调;因其所用梆子特别大,故名大梆戏、大油梆;因其上演剧目多为朝纲大戏,演员阵容庞大,故名大平调。大平调起源时间可追溯到明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大平调属亮戏、板凳戏的一种,由开州平演变而成,与豫剧、老高调同根一源。大平调于清末自开封传入大名,初称老高调,由程庄老艺人朱梦坤改进并加入三弦伴奏,之后称大平调。平调流行的地区比较广泛,历史上有“平调的‘扬腔’和‘讴嗓’,五省八州唱得响”之说。所谓“五省”,是指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八州”指的是西至郑州、陈州;南至徐州、亳州;北达大名、磁州;东抵济宁、兖州。特别在鲁西南,
平乡乱弹
乱弹是深受平乡县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曾被专家称作戏曲活化石。它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乱弹分东西两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千秋,平乡乱弹属于西路乱弹。明末清初,平乡县东马延村艺人谭文玉走南闯北,学得一身唱功和技巧,在借鉴昆曲艺术的基础上,创立了东马延乱弹的雏形艺术。到清朝晚期,收谭新民为入室弟子,吴发甲(威县人)和吴发须(隆尧县人)为门外弟子。谭新民传谭代禄,谭代禄传谭奉元,延传到民国三十七年,才有第五代谭东玉、谭保群、赵东贵、谭东贵。当时,乱弹班社众多,名伶辈出,极盛一时,东马延乱弹剧团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解放后,东马延乱弹多次参加省市戏曲汇演并获奖,排演
沙河皮影戏
沙河皮影戏主要分布于高庙村、郭荣庄村、下解村,特别是高庙村皮影戏尤为活跃。高庙皮影俗称高庙影戏,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发展成熟于50年代,在沙河及邢-树一帜,是肥乡皮影戏传承到沙河而形成的。沙河市皮影戏的影人造型粗犷古朴,采用牛皮刻制,许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绘,这种雕、绘相法的风貌是冀南皮影的特色之一,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绘革”的遗风。牛皮去毛,刮净,熟制后拉展,固定,上桨,晾干,制成透明度好,柔韧性强的原皮。影人的人物由插儿(头部)和栽子(身子)组成。头部有各色脸谱,如正面人物,雕刻成镂空脸,弯回环形勾眉眼,通天鼻梁。反面人物则突出阴险狡诈的嘴脸,将眉夸大,一幅老奸巨滑怪
蔚州灯影戏
蔚州灯影戏目前主要分布在蔚县的蔚州镇、宋家庄镇、南杨庄乡等地一带。民间相传,灯影戏起始于汉文帝时期,辽金时期盛行,与冀东的滦、乐皮影为姊妹艺术。早期的影戏剧本称“影经”或“影卷”,辽代以前属盲人演出,到了金代,因受杂剧影响,开始向戏曲形式演变。蔚州灯影戏是从两个不同区域先后传入的。其一是明万历年间,由冀东的滦州一带传来,落户于蔚县东七里河村,其二是清光绪年间由陕西大荔一带沿传而来,落户于蔚县吕家庄村。从滦县一带传来的称皮影戏,当地民间称为东路影。从陕西大荔传来的称灯影戏,被当地民间称为西路影。两种表演形式均由人在幕后操纵,相传,历史上的蔚州灯影戏(含傀儡)能演出370多个剧目,代表剧目有《西游
皮影戏(雾灵皮影)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俗称人头戏、影子戏。成熟于唐宋时代的-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雾灵皮影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共11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雾灵皮影艺术团团长闫贵宾
贯头山酒酿造技艺
迁安历史悠久,古迹遗址众多,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有史记载,夏朝时属冀州;商朝时为孤竹国地;周朝时为令支国;金朝大定7年(公元1167年)安喜县改称迁安县;1996年10月8日更名为“迁安市”。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属半山区县级市,地处燕山南麓,滦河岸边。东经118°26′至118°55′,北纬39°51′至40°15′之间。面积1208平方千米。人口72万。处于环渤海、环京津“两环战略”的前沿地带。贯头山酒业有限公司座落在迁安西部大五里乡贯头山旅游开发区内。迁安造酒历史悠久,传说起于黄帝,贯头山酒业公司现有魏晋时的古井仍在使用。我国的一些酿酒专家认为,贯头
永清河北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流行于河北省保定、廊坊、沧州、衡水、石家庄等地区。清初,这一带农村举办民间花会时,在“小乐会”、“旱船”等节目里多清唱一种“河西调”,俗称“娃娃”,即元明以来散曲中的曲牌[耍孩儿],老调的唱腔最初是在河西调的曲调的基础上变化产生的,早期演出剧目以生、净戏为主,生、净分行不分腔,都由老生扮演,同唱老生调,因此俗称为“老调”。老调逐渐以保定为中心发展为东西两路,东路注重做功和唱功,西路注重武打。永清县位于保定东北部,和霸州接壤,这里的老调源于东路老调。永清县河北老调的第一代传人黄万启出生于公元1869年,-传人陈志清出生于1970年。至-传人陈志清,老调已在老村流传了130余年
望都新颖调
保定望都县许家庄村有一位名叫马洛新的艺人,从小学唱丝弦戏。马洛新艺术全面,生、旦、净、末、丑都会,唱、念、做、打精通。大约在清道光十年(1830年),马洛新腿受伤而不能上台为戏班演戏挣钱了,被班主解雇回到了家乡许家庄村。回家务农后,见村里-成风,每逢年节愈是严重,一些年轻人日夜参赌。马洛新对村中这种-陋习深恶痛绝,再加之他对自幼学习的戏曲艺术难割难舍,便召集了一些年轻人,农闲时教他们演唱,并为他们排戏。排出戏后,又搭起舞台,租赁戏装,为村民们演戏娱乐,减少了村里的-现象。某年秋天,肃宁县一位吴姓人常挑担来许家庄村叫卖针线胰子(香皂)等物品。马洛新见这位吴姓的货郎叫唱的曲调很好听,而且还会几出《
阳原晋剧
阳原晋剧,原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建国后统称晋剧。清末民初,从山西晋中传入阳原。晋剧传入阳原后,逐渐融入了当地民俗文艺特色,借鉴了阳歌、二人台等精髓,道白通俗易懂、幽默诙谐。阳原晋剧的唱腔属板腔体,分“乱弹”、“腔儿”、“曲子”。乱弹是主要唱腔,有7种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腔儿有:五花、三花、走马、二指、导板腔、十三咳和四不象等7种,腔调特点是高亢,极富震撼力。伴奏乐器有大胡、二弦、三弦、四弦、马锣等。其表演最讲究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辫子功,经过八代艺人130多年的加工、改造、提升,逐渐发展、演变,形成阳原晋剧自己的特色。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
青廉村最早铸青铜器皿的是王三妮的老爷爷王老宗,王老宗跟何人学艺不详。王三妮的爷爷王拴柱15岁时跟父亲挑担走街串巷生火打铸铜壶、铜盘、铜勺、铜鞋扒子、铜烟锅、铜铺手、铜蜡台之类器物,20余岁就掌握了老爷爷的全部技术。王三妮的父亲王吉忠19岁跟其父王拴柱学铸铜手艺,解放后王吉忠因在生产队劳动而放弃了铸造铜器。为不使祖辈的铸铜工艺失传,同在生产队工作的王三妮开始自己筑炉化铜、和泥打型学习铸造铜器,并把父亲的各种技术工艺都记在了心里,以待研究发展。改革开放后,父亲去世了,王三妮在自家庭院内垒起了化铜的炉子进行铜器铸造。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主要分雕刻腊型、涂壳制范、脱腊、烧烤型壳、化铜浇铸、清砂、打磨、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