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特产
吉林省民俗文化
伽倻琴艺术
伽倻琴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中国汉筝制成。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筝基本一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伽倻琴的种类大体可分为“正乐伽倻琴”(古制伽倻琴)、“散调伽倻琴”、现代用的“21弦伽倻琴”等三种。与汉筝(古筝)渊源颇深。历史渊源伽倻琴,是朝鲜族弹拨弦鸣乐器。朝鲜语称嘎呀高。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在我国东北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蜿蜒的图们江和鸭绿江畔,在长白山的林海雪原,居住着勤劳勇敢、多才多艺的朝鲜
朝鲜族回婚礼
回婚礼是为纪念结婚60周年而举行的贺礼,这种礼仪同花甲宴一样,形成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朝鲜族的先人们把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六十花甲子”的轮回称作“周甲”或“回甲”。在朝鲜族先人们的观念中,周甲成为一种特殊的时间概念,它不仅是60周年的代名词,而且含有长久和吉祥的寓意。回婚礼比普通婚礼还要盛大。这一天老两口穿着结婚礼服,接受摆满山珍海味的婚席。两位老人的子孙及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前来祝福、祝寿,热闹异常。举行回婚礼的人婚龄必须达到60周年,除此而外还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原配夫妻;二是所生子女都得健在,而且没有犯法服刑者。同时具备上述几个条件的人才有资格举行回婚礼。要想举
赵家传统古筝技艺
赵家传统古筝技艺,是由赵玉斋、赵登山师徒二人确立、源于山东古筝流派、并以赵家嫡系传人为主要继承人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古筝技艺。它既是对山东筝派传统技法的传承,又在新的时期融合了新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古筝艺术风格。山东筝派是在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主要流传于鲁西南的荷泽地区。近代山东筝派主要传承人张念胜于二十世纪初将山东筝派技艺带到吉林省,首次将山东古筝与东北民间艺术相结合。在其后的传承中,张念胜收徒樊西雨、张应易等,再传赵玉斋,再后传赵登山,直至赵登山1954年调入吉林省歌舞团,正式开创了古筝演奏技艺在吉林省传扬的新局面。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主要流传于吉林省,并在辽宁省、山
朝鲜族奚琴艺术
奚琴,属于擦弦乐器。又称胡琴、嵇琴、奚胡、乡胡等,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奚琴是朝鲜族人民喜欢使用的一处弓弦乐器,相传是我国宋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创造的,故得名。是在古代弹弦乐器弦鼗的基础上发展改革而成的,它当时不用弓,而是用竹片擦琴。唐宋时期的奚琴传入朝鲜,朝鲜成伣编《乐学轨范》(有1494年序)载:“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奚琴,全长65厘米。琴筒木或竹制,有半圆球形和长筒形两种,筒长13厘米,。前口蒙面径9.5厘米的桐木薄板。琴杆用乌木、紫檀或红木制作,为圆形柱状体、琴头呈弯月形朝前弯
吉林剪纸
吉林剪纸起源于满族,其选型精犷、朴素,不受视野和时空限制,富有关东特色。以往的剪纸多以满族传说和故事为题材,如:“人参娃娃”、“锁龙杆的传说”、“乌鸦救主”、“射猎”以及蔬菜、瓜果、劳动、家畜等为题材。质朴浑厚,刚劲豪放。剪纸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中记载了汉武帝“剪相封弟”的故事,《木兰辞》中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剪相”、“花黄”都是剪纸的形式。我国北方广大农村,妇女们从六七岁就开始学习剪纸,它也是刺绣的底样,是各种民间艺术的基础。剪纸主要用来表达喜庆祝福,红纸报喜,象征大吉大利;彩纸迎春,象征春回大地。这些鲜艳彩纸构成的环境,热烈喜庆,使人情绪兴奋。加上其多种吉祥祈福的
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朝鲜民族的传统乐器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朝鲜族乐器的演奏和制作方法随着朝鲜民族的迁入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得到继承和发展。目前,常用的朝鲜族传统乐器有30多种,均以竹木管乐器和打乐器为主,以弦乐器为辅。流传至今的弦乐器有伽倻琴、玄琴、牙筝、奚琴等;竹木管乐器有横笛、筒箫、短等;铜管乐器有唢呐和铮,打击乐器有长鼓、圆鼓、龙鼓、手鼓等。朝鲜族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奏出的音乐以旋律清新、流畅、婉转、轻快以及长短节奏丰富而著称,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是朝鲜族乐器的主要研究、开发、生产基地。朝鲜族民族乐器与中国的传统乐器有
朝鲜族传统婚礼
朝鲜族的先人们曾长期实行“男归女家婚”,即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在新娘家居住若干年,而后带领妻子儿女返回自己家里。到了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统治者在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认为这种婚娶习俗是“天地倒置”、“阳反从阴”的陋习,极力主张按照儒家观点推行在结婚当天把新娘接回新郎家的“亲迎”方式。但因习惯势力的阻挠,难以推行,于是创造出了把固有的“男归女家”方式与中国的“亲迎”方式折中的“半亲迎”方式。按照这种方式,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以后,只住两天,第三天带领新娘返回新郎家。半亲迎方式成为近代朝鲜民族的主要婚娶方式,现在所说的朝鲜族传统婚娶方式即指这种方式而言。中国朝鲜族在20世纪50
朝鲜族扇子舞
相传扇子舞起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古朝鲜族人,在祭祀神灵檀君、祈求上天保佑的仪式上时,必用老成女子,也称“巫人”。巫人行巫的目地是与神灵沟通,上祈民愿,下传神的旨意。在行巫时,最初是手持矛而舞,后改用扇子,通常是右手持扇,左手持铃,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这大概是扇子舞的雏形。扇子舞大约在朝鲜王朝初期发展成为一种宗教仪式舞蹈“巫舞”,这时舞者是左手持扇,右手持铃,并发展成了集体舞的形式。同巫人的扇子舞不同的是,巫舞庄重、整齐。扇子舞后来又融入了朝鲜人其它的舞蹈中,形成了祠堂牌扇子舞。在这个舞蹈中,舞者用扇子把脸遮住,横线碎步跑出,来到表演场地中央后原地转几圈,然后将扇子一
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朝鲜民族传统乐器制作技艺已有二千年的悠久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朝鲜族乐器的演奏和制作方法随着朝鲜民族的迁入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得到继承和发展,是研究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珍贵历史资料。2008年,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朝鲜族民族乐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奏出的音乐以旋律清新、流畅、婉转、轻快以及长短节奏丰富而著称,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目前,常用的朝鲜族传统乐器有30多种,均以竹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以弦乐器为辅。流传至今的竹木乐器有横笛、筒箫、短箫等,打击乐器有长鼓、圆鼓、龙鼓、手鼓等,弦乐器有伽倻琴、玄琴、牙筝、奚琴等。
朝鲜族柶戏
“柶戏”也称“掷柶”或“尤茨”,是朝鲜族特有的一种民俗游戏活动。最早见于朝鲜三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料记载夫余族时代将五种家畜分为五个部落,为了使这些家畜多多繁殖,人们发明了这一游戏,游戏中的“道”指的是猪;“盖”指的是狗;“格儿”指的是羊;“尤茨”指的是牛;“冒”指的是马。古时候“柶戏”一般在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期间举行,有卜卦当年的吉凶祸福,农事凶丰之意。现在的“柶戏”规则里已没有了家畜名,玩游戏是按点数的多少来走棋。由于“柶戏”的玩法简单、趣味性强、不受人数限制。所以每逢“元宵节”、“秋夕节”等朝鲜族传统节日,都会举行大型的、群众性的“柶戏”比赛。“柶戏”的玩法很简单,主要由
朝鲜族象棋
象棋起源于3000年前的古印度,最初称为“恰图兰卡”(shaturanga梵文音译)。东经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发展为中国象棋,朝鲜象棋、日本将棋。朝鲜象棋又称高丽将棋,在高丽王朝时期就已传入了朝鲜,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象棋起初叫象戏,到了朝鲜王朝初期改名为象棋。朝鲜王朝时期,象棋得到广泛普及,在农村成为老人消遣的游戏。19世纪中叶,随着朝鲜人移居中国,朝鲜族象棋传入中国并在民间得到传承和发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之后,曾由政府牵头组织过一些象棋比赛,但后来曾一度销声匿迹。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朝鲜族象棋活动才开始活跃起来。朝鲜族象棋源于中国传统象棋,并且密不可分。经过
朝鲜族尤茨
“尤茨”是朝鲜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融文化、体育、游戏于一体的民俗活动,掷“尤茨”也称“掷柶”或“柶戏”,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尤茨”是从三国时期以前流传下来的朝鲜族特有的民俗游戏,一般在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期间举行。历史资料记载夫余族时代将五种家畜分为五个部落,为了使这些家畜多多繁殖,人们发明了这一游戏。早期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掷尤茨的目的是卜卦当年的吉凶祸福,农事凶丰。“月亮尤茨”就是其中之一。在元宵节晚上月亮升起天空之后,饭桌上舀一碗清水,共同行礼,掷“月亮尤茨”。“月亮尤茨”的作法是在铜钱的面上写“月、火、水、木、金、土、日”字样,这是代表天上的星辰。古代人认为星辰主宰人生的吉凶祸福、农事
朝鲜族刀舞
刀舞,是一种由剑舞演化而来的舞蹈。关于刀舞的由来,还有一段令人神往的传说。新罗国有位名叫黄昌郎的壮士,7岁的时候就能挥舞长剑表演,气势如虹。他一人来到百济市舞剑,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深深为队的剑术所吸引。百济王听说以后,召黄昌郎入宫表演。,黄昌郎借舞剑之机,刺杀百济王,结果最终被人杀害。新罗国的人民为了缅怀黄昌郎的义举,面带假面具,手持折半的刀,照他从前表演的舞姿跳舞。刀舞于是由此而来。刀舞与剑舞,雄壮,勇猛,跃动性强的气质贯穿舞蹈的全过程,舞蹈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勇敢、大胆、智慧、乐观的民族气概。舞蹈姿式刚柔相济,激抒并存像疾风般的,向前冲,左右猛刺,强屈身。轻快猛移等动作,浪漫的舞态,给人以
朝鲜族拔草龙
拔草龙比赛是朝鲜族古老的传统民间游戏之一,起源于朝鲜半岛部族之间比拼力量并兼有运动性质的一种群众游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成为现代带有表演性质的深受朝鲜族群众喜爱的民间游戏之一。二十世纪初,随着大量朝鲜移民迁入延边地区而传入中国,主要流行于安图县。拔草龙比赛主要表通过力量的比拼,反映朝鲜族古老部落之间婚姻嫁娶的风俗文化特征。它即是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也是人民群众借以达到娱乐的一种方式。两条巨大的草龙头部相连,男女各为一方,男方即新郎方胜,则用牛车迎娶新娘;女方即新娘方胜,则留下新娘,然后约适当时机再做此比赛,直到男方胜利为止。但一般女方大多都表现出有限的谦让。草龙长约8米,重约130公斤,骨干
蒙古族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的意思。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畏兀儿蒙文。当时那达慕祝颂词中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瑕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项‘那达’、接连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公元1225年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上记载: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剌子模后,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以庆祝胜利。清代,那达慕逐步演变为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草原盛会。其规模、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当时,郭尔罗斯境内的蒙古族王公贵族,由旗或各个努特克、苏木为单位,每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对得胜者分别奖给全鞍马、牛羊等奖
梨树二人转
梨树县是著名的二人转之乡和二人转发源地之一。据考证,东北二人转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梨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追朔到清乾隆年间。到了国民时期,二人转在梨树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清代的演出规模,新人辈出,班伙济济,从艺的人虽超过看人,先后形成了岳家班、付家班、柴家班、金家班、李家班、孙家班等这些班组东征敦化、延吉、西入郑家屯、通辽、北上榆树、哈尔滨等地。1948年9年县政府对全县各戏班二人转艺人进行调查登记,著名艺人李财开办二人转小科班,学员有董孝芳,高春艳,郭玉琴等人。1950年,梨树成立“梨树艺人剧团”(现梨树地方戏曲剧团)文革期间,剧团解散,但这项艺术并因此枯竭。1980年恢复“梨树县地方戏团”建
蒙古族射箭
蒙古族的善骑射和尚武习俗,是渊源于战争和狩猎。射箭在蒙古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射箭活动得到迅速发展。射箭比赛,蒙古语称“苏日哈日布那”。神射手在草原上享有很高的荣誉。古代,在勇士的名字后面常加上“莫日根”或“-”,蒙古语的“莫日根”一词,有神箭手的含意。古代,蒙古族射箭使用的是牛角弓、皮筋弦、木制箭,射程只有一二十米远。现在的弓箭已经由钢弓、塑料弓、尼龙弓、玻璃弓、金属箭所代替。箭靶是用五种不同颜色涂成的“毡片靶”,靶中心是活的,箭射到中心就会掉下来,还有一种比赛是不设箭靶,从几十米远处射击地面上的目标,目标是堆砌起来的实物,呈塔形,射中目标为胜。比赛分静射
永吉民间弈棋(走五道)
永吉民间游艺走五道憋死牛、下联及赶大山等等游艺统称为永吉民间弈棋,其历史源远流长。在北方民族还没有文字记载时即已流传。最早记载北方民族下棋的人是宋朝人洪皓(1088-1155)所著的《松汉纪闻》。永吉民间流传的弈棋不受棋盘、棋子及相关器具制品的限制。其特点是在家中、庭院、野外或干活歇气儿及放牧空隙之时都可游戏。所需用品就地取材,在大石头、地面或其它平面上随时画个棋盘,用石子、土块儿、草棍、树叶儿或其它什么东西做棋子,即可开始游戏。永吉民间棋奕不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是儿童时期既开发智力又能培养竞争意识的一种非常好的游戏。这些弈棋玩法简单、规则统一,难度技巧适度,因此属于老少咸宜的益智游戏。主要流
盅碗舞
盅碗舞是自娱性的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亦称打盅子,原是喜庆节日中由男艺人表演的单人舞蹈。表演者双手各持一对盅子(极小的酒具),用食指、无名指夹位上面的盅子的边缘,中指扣于碗内,大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子,使两盅子之间留有空隙以碰击作响,当表演者和着乐曲的节拍轻抖双腕时,盅子即发出细碎、轻脆、银铃般美妙的声音,是一种技艺性很高的表演形式。盅碗舞的特点是肩部动作多。这是因为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白天骑马、套马、剪羊毛、挤奶、摔跤等动作都要动肩,所以形成盅碗舞的动作多以上半身为主。在过去,草原上表演开始时,艺人坐在地毯上轻击盅子,徐缓起舞;站起后双臂或伸或屈,或在胸前环绕,并在时进时退或绕圈行走的表演中,让动
筷子舞
在郭尔罗斯,筷子舞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场面轻松热烈。后-艺工作者的艺术加工,将单手执筷子改为双手执筷子。盅碗舞、筷子舞都是自娱性的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是一种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