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特产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
黑龙江羽毛画
黑龙江省的地方工艺品。用鸡、鸭、鹅、鸽、锦鸡、孔雀等各种鸟雀的羽毛作原料,经过洗、漂。染等工艺,借鉴国画、浮雕等表现手法,将各种颜色的羽毛按构图要求,运用平粘、对接粘、排列粘、悬浮粘。堆积粘等粘贴方法,制成一幅幅颜色鲜艳、具有光泽、造型生动、有立体感的羽毛画
鄂伦春族摩苏昆
鄂伦春族摩苏昆是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区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形成于清代末期。“摩苏昆”是鄂伦春语,意为“讲唱故事”。演出形式多为一个人徒口表演,没有乐器伴奏,说一段,唱一段,说唱结合。其内容多讲唱“莫日根”的英雄故事,曲调多不固定,且因流行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流传在逊克的多用【库亚若调】,流传在呼玛的多用【库尧勒调】,流传在黑河的多用【因交调】,属于“类型曲调”。还有根据节目不同而使用不同曲调的情形,如演出《阿尔旦滚滚蝶》时必用【四季来临的时候】,演出《双飞鸟的故事》必用【渡口河边】,演出《猎人和心爱的妻子》必用【妻子的礼物】,属于“定型专用调”。另有自由选用或借用各种曲调
赫哲族伊玛堪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据现有资料,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尔达鲁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西热勾》等。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堪大唱”,是指以说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英雄与传奇性的节目内容,如各种“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赫哲族人的创世传说;“小唱”即“伊玛堪小唱”,是指以唱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抒情性内容的短篇节目。
朝鲜族花甲礼
朝鲜族花甲礼系朝鲜族寿礼的重要礼仪之一。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把尊重老人视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礼节。朝鲜族同胞每逢60大寿都举办寿礼,叫做“回甲宴”或“花甲宴”。花甲宴是朝鲜族人民为60岁老人举行的生日宴。按古代干支纪年,60年作为一个循环单元,因此,将60周岁称作周甲或还甲。朝鲜族把60岁看成是人生道路上的分水岭,因此花甲礼也就特别隆重,是朝鲜族人民生活中重大的人生礼俗。关于花甲宴的由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高丽时代国王颁发了一条残酷的法规:人过60,不死即埋,后称高丽葬。一位姓金的穷人,把年过60的父亲藏入一座山的山洞之中,每天偷偷地给他送饭,始终没被人发觉。皇帝听说了高丽
牛角画
黑龙江地方工艺品。用牛羊角作原料,经过烧、雕、磨、粘等工艺拼制而成。利用牛羊角具有光泽的特点,经磨薄后有一定透明度,用来拼贴成花卉、鸟兽、蔬菜、瓜果、山水、人物等形象,或表现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能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
麦秸画
麦秸工艺画又称麦草画、麦秸画,是中国早已失传的隋朝宫廷工艺品。20世纪末,中国洛阳民间艺人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让麦秸工艺画重放异彩,享誉全世界麦秸工艺画采用中国盛产的优质麦秸,经过十几道工序经心制作而成它保留了麦秸的自然光泽,古色古香、形象逼真、环保、典雅.具有很高的收藏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它是装饰办公室、宾馆、饭店、家庭的高档艺术品,同时也是馈赠友人的最佳礼品它是热爱生命、热爱自然、追求富贵幸福的商业艺术!
通草画
哈尔滨市制花厂于七十年代研制成功,主要原料通草,又名通脱木,是一种药材。通草本身洁白、光亮、具有丝绒感,易于染色、造型。制作时经过选料、漂草等工艺,再运用剪、窝、粘等手法,制成工艺画。用通草画表现的各种花卉,形象逼真、动人、尤以表现菊花更为突出。
羽毛画
黑龙江省的地方工艺品。用鸡、鸭、鹅、鸽、锦鸡、孔雀等各种鸟雀的羽毛作原料,经过洗、漂。染等工艺,借鉴国画、浮雕等表现手法,将各种颜色的羽毛按构图要求,运用平粘、对接粘、排列粘、悬浮粘。堆积粘等粘贴方法,制成一幅幅颜色鲜艳、具有光泽、造型生动、有立体感的羽毛画。
海伦剪纸
海伦县是“剪纸之乡”,传统的剪纸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为题材,造型简洁洗练。建国后增加反映新生活的内容,同时加强了装饰。阴刻用“面”表现,阳刻以,‘线”表现,还有用铝金纸衬色或用丝、绸、绒压色的剪法,更富于表现力。
达斡尔族乌钦
达斡尔族乌钦又作“乌春”,是达斡尔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富裕县和龙江县,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呼伦贝尔盟、喜桂图旗,以及新疆维吾尔族塔城地区等达斡尔族聚居地。乌钦本是在清朝年间由达斡尔族文人用满文创作并以吟诵调朗读的叙事体诗歌,后来民间艺人口头说唱表演这些作品,乌钦遂逐渐演变成含有“故事吟唱或故事说唱”之意的一个曲艺品种。乌钦最初的演出多为徒口吟唱,后来出现了艺人采用“华昌斯”(四弦琴)自拉自唱的情形。演唱的曲调也丰富起来,除了原有的吟诵调外,也采用叙事歌曲调和小唱曲调表演。乌钦的节目内容丰富,有讲唱民族英雄莫日根故事的,有
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
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是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罕伯岱村达斡尔族同胞世代传承的原创民歌,曲调热情奔放、柔婉多变,节奏鲜明,通常在野外生产劳动间隙见景生情、即兴演唱,并与舞蹈融为一体,在我国众多民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的词曲创作,充分体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纯朴、豪放、勇敢、坚强的民族性格。其旋律“达斡尔”即“开拓者”之意。现已挖掘整理22首,其余尚在继续整理中。内容积极健康,涉及生产生活、保护环境、警示教育等。作为罕伯岱村仅有的达斡尔族人口1600余人,又能较完整演唱出民歌的人数不超过10人,而且基本都处于60岁以上年龄层。多数村民,
达斡尔族体育竞技
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射箭运动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适应于达斡尔人的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的需要而兴起来的一项活动。直到清朝末年,射箭技艺的高低,仍是考核达斡尔族八旗兵武艺的标准之一。在民间,每当全氏族聚会时按各支系为单位组织射箭比赛的传统,一直保留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而,达斡尔族男子从儿童时代起就学习掌握射箭本领。他们称它为“讷莫”,以桦木,榆木或稠李子树为原料刮制上弦而制成。用于征战或射猎大兽的弓,把两层弓背片用胶粘合,以增强射击力,称为“瓦德尔·讷莫”。箭端装
松峰山庙会
松峰山庙会始于金熙宗年间,1148年召太一教始祖萧抱珍来金上京问道,为皇后治病。此后每年农历四月十七至十九日皆举办春季庙会。松峰山庙会分道神祭拜与商业购物两部分,其中道神祭拜为庙会核心内容。庙会从正月就开始准备,农历三月十六举行山神节,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四月十七午夜陆续有香客赴庙会,每一处要三叩九拜、请神上供、燃烛上香、攒香焚表及叩拜。每叩拜一次道士便鸣钟示神。叩拜毕向功德箱捐献功德钱,以示“谢山”。道士拜斗台设坛,左辅右弼北斗七星,坛中燃三台、十三盏灯,灯花一百零八支,讼北斗经、顺星诰、祈祷福禄寿。
杜尔伯特蒙古族婚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一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
海林满族民间采参习俗
满族采参历史悠久,隋唐渤海靺鞨人已采参朝贡,明末努尔哈赤发谕集体采参,清朝历代帝王收授长白山野山参,使采参成为满族人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满族采参叫挖“棒槌”,进深山老林挖参叫“放山”。进山要准备“索拔棍”、挖参钎子、棒槌索、快斧子、手锯、剪子、背筐、狍子皮、吊锅等器具和物品,放山帮伙一般人为单数,进山黄道吉日为初三、六、九或初八、十八、二十八。进山前要拜山神爷,准备祭品,如达子香、馒头、猪头、供果等;进山后先选朝阳地搭建临时住房,晚上拢火堆;采参的各类清规戒律皆有满族特色。挖出人参者次日还要带着酒、猪头肉、水果、香、纸、红布(挂兆头)到挖出人参的地方“敬山”还愿。
阿城山神节
中国民俗有许多节日,而在嘉祥山区的风俗中有个独特的节日,就是农历三月十七的山神节,顾名思义,就是祭奉山神的节日。山神节是春节后的重要节日,山区广大农村群众都过这个节日。居住在嘉祥县的人们,许多活动都离不开山,雕刻,依山生存,靠山吃饭。古时候进山采石、入林伐木、上山狩猎、垦荒种地等都是在山里活动。因此,山沟里的人们把信仰山神做为生活中的心灵寄托。虔诚的人们把大山视为人类生存的灵气,山有神灵。山神是山区人们信仰的极尊之神。迷信的人们祈求山神保佑一年里平安吉祥,并赐福给山里人。农历三月十七,是山里人的节日。这天早晨,男人要到山神庙前上香烧纸,磕头许愿,挂红布条儿,祭拜山神,以求山神爷保佑全年平安吉
鄂伦春族萨满服饰
鄂伦春族是中国境内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及大、小兴安岭,以能骑善射著称于世。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和祭祀活动仪式。萨满在跳神之前,首先要把自己装扮起来。神衣,鄂伦春旗号称之为“萨玛”。多由鹿皮缝制。长约四尺左右。过膝、领口、袖口及对襟等部位都绣有各色云形花纹,并配有许多物件。主要有护肩、飘带、铜铃、铜镜等。整个神衣约有五、六十斤重。神帽,鄂伦春语称之为“奔波里”。它的骨架最早用约十公分厚的皮子制成,后逐渐用铁代替帽子系一铁圈,上面为十字形半圆顶,在十字半圆顶上多安有两只三杈或六杈的鹿角。铁圈和铁梁全用各色布条缠起来。帽
阿城满族莫勒真大会
莫勒真大会是满族传统的体育盛会,大会一般每年春秋举行,会上集中展示体育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莫勒真大会是满族传统文化的大会,也是研究满族文化的重要资源。莫勒真大会是满族群众的传统文化体育盛会,主要运动项目有男子珍珠球、女子狩猎、拔河、双飞舞、男子拉地弓等。还设有舞龙、民族舞、三人骑马戏、摔跤、武术等表演项目,这些都是女真人从以前的日常生活和军事锻炼中演变而来的项目,女真人善于骑射,爱好运动。
达斡尔族传统婚俗
达斡尔族人聚集的村落富拉尔基罕伯岱村,是黑龙江、嫩江流域最早的达斡尔族原始部落。从清初落居嫩江流域到现今,300多年漫长的历史空间,让以渔猎、放牧为生的达斡尔族人既创造了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达斡尔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其中极具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达斡尔族传统婚礼,就是达斡尔族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婚礼仪式程序犹如一部史诗般的生动画卷,婚礼前后的整个过程无不蕴含着达斡尔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按照传统习俗,达斡尔族人的婚礼要经过牵线、提亲、定亲、过彩礼定结婚日子及结婚五个步骤。从男方提亲开始,融入了古老的信仰文化、民族文化、性文化、道德文化等婚俗礼仪的达斡尔族传统婚俗便
达斡尔族统婚俗
达斡尔族传统婚俗,是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达斡尔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达斡尔民族特点的传统婚俗。这种民间文化现象能延续下来,不仅是对人类文明的充分体现,同时也反映出达斡尔族人对人类繁衍的推崇、对大自然的崇尚与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达斡尔族人聚集的村落富拉尔基罕伯岱村,是黑龙江、嫩江流域最早的达斡尔族原始部落。从清初落居嫩江流域到现在,300多年漫长的历史空间,让以渔猎、放牧为生的达斡尔族人既创造了本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达斡尔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其中极具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达斡尔族传统婚礼,就是达斡尔族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婚礼仪式程序犹如一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