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阿坝州 > 九寨沟特产
九寨沟民俗文化
舞
,白马人之方言,意为吉祥面具舞,汉语俗称“十二相舞”。它源于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时期,是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带有一定的祭祀性。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舞一般有七、九、十一人表演。其舞蹈组合的第一套动作叫“纽”,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动和神灵面前表演,包括祭祀祖神和祀山;第二套动作叫“尕”,一般在场坝里表演;第三套动作称“央”,是一套祝福的舞蹈,多用于走村串户、礼拜长辈、互道祝愿。“阿里尕”,汉语俗称跳小鬼,它是双人舞,代表一公一母,其中“母”的这一方为男扮女装。整个舞蹈展演了白马人男欢女爱的情景。舞的领舞戴号称百兽之王、森林之王的狮头面具,其余舞者
南坪曲子
南坪曲子是流行于川西北高原九寨沟县(原南坪县)一带汉族(含少数回族、白马藏族)自弹自唱的民间艺术,曾经被成为“南坪琵琶弹唱”。在清朝雍正、嘉庆年间,由陕、甘移民迁入而流行。2008年6月7日,四川省九寨沟县申报的“南坪曲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587Ⅱ-88。“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南坪曲子的起源,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嘉庆年间,陕、甘移民迁入,在近两百年的衍移融流中,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南方与北方的民间文化及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南坪曲子。流行于川西北高原九寨沟县一带汉族(含少数回族)民间自弹自唱的说唱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