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石家庄 > 藁城特产
藁城民俗文化
耿村民间故事
耿村隶属河北省藁城市常安镇,西距藁城市12公里,古属中山国。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辰死后封王葬于此地。为纪念耿再辰而设立的四月初一到初四的耿王庙会吸引着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和各路商贾。庙会中有唱大戏、说书、担经舞、打扇鼓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目表演。20世纪40年代,耿村仅有四百余人,大小店铺、作坊却有一百余家,故有“小村大集”、“一京二卫三耿村”之美誉。外出经商、游历、当兵的耿村人,返乡时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说。天长日久,这里逐渐成为了商品集散地和民间文学传播地,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村民中讲故事听故事的传统至今仍很盛行。1987年以来,相关部门组织对耿村故事传承状况作了11次普查。目前,
藁城刘海的传说
刘海庄村位于藁城市东南15公里,东临定魏线南邻衡井线,藁贾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方便。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刘海庄就是非常有名的堡垒村和支前模范村。2009年2月,在刘海庄村出土了刻有“汉朝刘海大仙”的残碑,让广为流传的“刘海大仙”的传说得到了印证。相传,刘海原名刘强,乳名“海儿”,父亲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母亲是郭圣通皇后。刘海自幼受佛、儒、礼文化的熏陶,倡导礼让、包容、和谐、奉献,厌烦战争,主动把太子位让与其弟刘庄,并帮助刘庄成就帝业。据《通史》记载:这次太子位的更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流血和-的和平更换,这足以说明刘海是位大德、大贤、大孝及淡薄名利之人。汉明帝刘庄为感恩其兄刘强,把刘强封名
藁城宫面手工制作技艺
藁城宫面手工制作技艺是藁城市特色产业之一,辐射14个乡镇、239个行政村。各村宫面从业者、加工厂众多,形成了藁城独有的特色文化。宫面产业以贾市庄镇耿家庄村、西关镇丰上村等较为突出,其中当属贾市庄镇耿家庄村的藁城宫面纯手工制作技艺最具代表性。藁城宫面手工制作技艺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历时1300余年源远流长,为藁城一大名产。藁城宫面手工制作技艺系纯手工挂面,经无数次技艺改进,在唐代即成为具有地方风味的名特食品。在明朝时期,藁城一带的面食艺人就以精于制作挂面而驰名燕赵之地。清光绪年间,地方官吏曾以此进贡皇宫,列为宫廷佳品。《藁城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吾邑之挂面,系土人所艺,味极适口,相传数百载,曾
藁城西辛庄吹糖技艺
吹糖艺术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相传刘伯温为吹糖艺术祖师爷。藁城西辛庄吹糖艺术是藁城市民间文化的代表性项目,民间俗称吹糖人,最早是从宁晋县传过来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吹糖艺术主要用料是麦芽糖(糖稀),火炉、锯末为其辅助工具。锯末作为燃料用火炉加热糖稀,糖稀经过加热,温度达到100度以上时才可以吹制糖人。吹糖艺术主要功夫在“吹”上,一块糖坯在手,艺人边吹边捏创作成各种作品。吹糖艺术最早使用模具作为辅助工具来完成,外观保持麦芽糖本色,作品比较简单。后来才由民间艺人涂上颜色,并吹出各种复杂的艺术作品。吹糖艺术作品反映的是民间题材,有鲜活灵动的花鸟虫鱼,有现实生活的家禽百兽,也有富
藁城北周卦乱弹
藁城市北周卦乱弹是民间戏曲稀有剧种之一。据《石家庄地区戏曲资料汇编》载,乱弹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入,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了。自清道光五年(1825)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除藁城市北周卦乱弹同乐会及南大章等八个村有乱弹戏班外,晋县、元氏、高邑、赞皇等县都有戏班。乱弹戏大致分两路,即东路乱弹和西路乱弹。北周卦乱弹属西路乱弹。乱弹系多声腔剧种。其唱腔基本保持着清代的音调,演唱以乱弹腔为主。乱弹的男女声腔均为真声咬字而假声托腔,十分强调力度。特别是旦角唱腔,除音调较高外,假声时常带“吼”出的喉音,为乱弹的重要特征之一。乱弹的唱词为上下句结构,以七言和十言为基本句式。乱弹的行当亦分生旦净末丑五
藁城战鼓
藁城战鼓是藁城农村传统的民间艺术。据传,它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古时,战鼓是祈雨拜庙祭祀的必备舞队,久沿成习。新中国成立后,战鼓摆脱了旧的迷信束缚,成为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1949年10月1日,藁城战鼓四大流派之一的马庄鼓会,曾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其战鼓风采被永远定格在开国庆典新闻纪录影片的镜头之中。藁城战鼓是一种以大鼓、大铙、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的男性群体广场艺术。其吸收采纳许多武术动作,有“武术战鼓”之美称。清末,藁城战鼓队曾赴天津参加皇会演出,轰动京津,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藁城战鼓源于祭祀,产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旧时,寺庙极多,庙会频繁,庙会祭祀活动都要击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