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特产
江苏省民俗文化
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苏州评话至迟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时期,成立有行会组织光裕社。至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演《水浒》的姚士章等名家。苏州评话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表演以第三人称即说书人的口吻来统领叙述,中间插入第一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进行摹学。摹学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举止叫做“起角色”,第三人称的说演称“表”,第一人称的说演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也有用作念诵表演的部分韵文,包括赋赞
吴歌
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吴歌源远流长,《楚辞·招魂》即有“吴蔡讴,奏大吕些”的记载。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吴歌编入《清商曲辞》的《吴声曲》。明代冯梦龙采录宋元到明中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辑录成《山歌》、《挂枝儿》。清代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经书商刊刻、文人传抄和民间艺人的口传,保存了大量长篇叙事吴歌。“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发起了歌谣运动,《晨报副镌》于1920年起连载吴歌,其后陆续出版了《吴歌甲集》(顾颉刚)、《吴歌乙集》(王翼之)、《吴歌丙集》(王君纲)、《
高邮民歌
高邮民歌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是高邮市高邮湖以及里下河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高邮民歌有着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的特点。经典代表作:数鸭蛋、高邮西北乡、送夫参军、我的家乡在高邮高邮民歌共在上海世博会、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957年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60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春节联欢晚会、央视七套第二届形象歌曲音乐电视展播(荣获城市类最佳城市歌曲奖)、中国江海文化艺术展示周、京杭
海门山歌
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传统戏剧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2008年6月,江苏省海门市申报的“”海门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遗产序号:593Ⅱ-94。海门山歌剧的演出范围除了海门本地外,还包括整个南通地区和江浙沪的吴语区。海门山剧团不仅是个专业戏曲团体,也是海门山歌传播的载体,山歌发展的基地和山歌演员的人才库。清代中期,江南朝个海门地区大量移民,搿星移民就把吴歌传进沙地地区。经过海门等地方个老百姓世代口头传唱,弗断修饰创造,逐点逐点发展成功海门山歌。民国24年(1935
苏剧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1912年对白南词有了简单的化装表演形式,1941年朱国梁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尝试将对白南词发展为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苏剧,让苏剧和昆曲在一起混合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剧健康成长起来。苏剧的音乐唱腔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词,三是滩簧曲调。因深受昆曲的影响,所以苏剧的音乐风格婉转清丽,细腻动人,同时保留苏滩通俗流畅的风韵。其伴奏以二胡为主,兼用江南丝竹。常用的传统曲调有太平调、弦索调、费家调、柴调、迷魂调、银绞丝、流水板等数十种,另外还有源自昆曲的【
七峰碧螺春制作技艺
海虞茶叶有限公司位于海虞镇境内的七峰山中部,这里七座山丘连缀成串,山势平缓、土质肥沃;山上修竹茂林,植被丰茂。七峰北濒长江,长年受长江水气、雾气润泽,年平均温度在16℃以上,更兼雨量充沛,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据《常昭合志》记载,明清之际,福山大慈教寺政治鼎盛时期,“有免粮田120多亩”。僧人在殿山南麓种植茶树,有专人管理,采摘、炒制,名“寺前茶”。供寺内僧众和香客、游客饮用。明相国邑人严讷曾题诗:“山中老树旧槎桠,再茂重将古刹遮。新杆含风翻贝叶,繁枝积雨润袈裟。菩提妙语三生石,天女时常四散花。道是空门空不尽,客来扫叶为烹茶。后来,“寺前茶“的种植和炒制工艺渐渐流入民间。民国时期,殿
南辰跑马灯
跑马灯是江苏省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但连云港市东海县“南辰跑马灯”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一是它演绎了宋代杨门女将抗击外族入侵的故事;二是表演中保留了古朴的祭祀风俗;三是它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大场”用跑马来显示激烈的战斗场景,而“小场”则用多种富于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犹如百戏杂陈,各唱各调,来营造欢庆胜利的热烈氛围。南辰跑马灯最早源于宋代,演出时分为祭祀、大场、小场三个部分。祭祀:为保佑出征将士早日凯旋归来,祈求百姓丰衣足食、国泰民安,演出前所有演员在村中长者的引导下,列队至村口,燃放鞭炮、烧火纸,口诵祭词,祭拜祖先和上苍。大场:表演者17人,均为男性。演员分五组,马、灯、卒各一,最后
海州童子戏
海州(今连云港市)童子戏属傩的一支,它起源甚早,和古代的巫觋活动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海州自古巫风盛行,考古学家在连云港市锦屏山将军崖遗存的原始社会岩画中,就发现许多巫的形象和“皇舞祭天”、“执干戚舞”的傩舞场面,海州童子戏艺人至今仍自称为“乡人傩”,而乡人傩正是古代每年乡间举行的驱鬼除疫的重要仪式。明代以后的海州地方志中,均有傩戏的零星记载,约清乾隆年间,童子戏的演出已由“娱神”向“娱人”方向发展,渐渐衍变为具有戏曲形态的海州童子戏。海州童子戏的演出,至今仍保留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傩祭仪式。如“烧猪”、“牛栏会”等,都有一系列的“设坛”、“请亡”、“踩门八字”、“安坐”、“过桥”、“升文”、“送圣
工鼓锣
工鼓锣又名淮海锣鼓,是流行于苏北大地广泛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形式。据研究,它的原始形态和大禹治水(史载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处死东海县羽山)有关,据有关专家考证,大约在清代中叶,工鼓锣形成了完整的说唱形式。清同、光年间,在苏北地区极为盛行,不仅声名显著的艺人辈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争奇斗妍。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和民主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工鼓锣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各种“艺人救国会”、“艺人集训队”等进步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编唱了《打倒小东洋》、《伪军十叹》、《反扫荡》等新书目,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作用。一些艺人利用特殊身份,亲身参加革命战
汤沟酒酿造技艺
汤沟酒产于江苏省灌南县汤沟镇,“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这是我国清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洪昇在311年前为汤沟酒写下的诗句。正是汤沟酒,使灌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苏北小城名声鹊起,蜚声中外。汤沟酒起源于北宋年间,成名于明朝末年,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历史名酒之一。几百年来,汤沟酒以其独特的风格而博得众多文人墨客的讴歌赞颂。宋代的石曼卿、明代的吴承恩到清代的乾隆皇帝,都对汤沟酒赞赏有加。这首先要得益于汤沟酒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这儿原是一片沼泽,因黄河多次改道,带来的大量泥沙的淤积,使原湖沼上的粘土、淤泥、泥炭层之上,普遍加积了一层冲积粉砂质亚粘土或亚砂土层,不仅土质肥美,而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酿酒不可或
新安灯会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灯会的起源自古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然而据有关专家考证,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按民间传统,在元宵这天明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放焰火,喜猜谜语,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共乐融融。新安镇元宵灯会(又称元宵灯节)已有400多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灌南县地方史料记载,安徽商人程鹏于明万历年间建新安镇,有五庄八排、九庵十八庙,道路宽敞,交通便利,规模之大,周边少有。建镇后,逐渐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某一年庆祝建镇,适逢元宵节,于是家家扎灯,挂于门前,引
樱桃酒酿造技艺
樱桃酒酿造技艺历史悠久,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多处中国新石器时代樱桃用于酿酒的证据,考古工作者曾在商代和战国时期的古墓中发掘出樱桃的种子。《礼记》中就有“仲夏之日以会桃先荐寝庙”的记载,这里的“会桃”即樱桃,历史上樱桃曾被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果”。野樱桃在先秦时期的云台山较为常见,记载“泽如楔荆,实如楔荆”。连云港市云台山地区是最早酿造樱桃酒的地区,是公元前除了西亚地区以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地区。樱桃酒是一种同时含有大米、蜂蜜和水果成分的养生酒。我们的先人在享受型果酒的开发上更是世界最早,龙山文化时期果酒是稻米、蜂蜜、水果、添加树脂和香草的混合饮品,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加入酿酒原料的水果是我国原生的樱
肘股子
肘股子是一种古老的曲艺演唱形式,因演员在演唱时用肘部击打太平鼓而得名。肘股子流传于连云港市赣榆区,据《赣榆曲志简志》一书记载,明代崇祯年间境内出现艺人演唱肘股子,因一周姓尼姑演唱最佳,故又称“周姑子”。肘股子是一种以唱为主、唱念相间的民间曲艺,唱念全用赣榆地方方言。主要唱腔为“大花腔”、“小花腔”、“四平调”、“阴阳腔”等多种,其中“大花腔”旋律较快,热情奔放,多用于表达人物欢快的心情。“小花腔”松松舒畅,多用于叙事。“四平调”又称“老头腔”,多用于男性,中速而稳重。“阴阳腔”速度较慢,用于抒情咏叹,表现人物悲哀凄凉的情绪,所以又称“哀怜腔”。板式有慢板、散板、垛子板、流水板等。演唱时一韵到底
海州五大宫调
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古称。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的艺术形式。海州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已久。明代嘉靖、隆庆以后,海州五大宫调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随盐业河运广为流传。由于地处苏、鲁接壤处,海州成为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历史上南北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通又诸调杂陈的特色。因交通闭塞等历史原因,这里的民间曲调很少受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各类曲牌得以世代相传并完整保存。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积蕴颇厚。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打枣竿】等虽几经传衍但仍保存
刘氏自然拳
刘氏自然拳无固定拳套,不讲着,不着相,以气为归,以不失自然为本旨。所谓“自然”,是通过循规蹈矩的苦练求得。刘氏自然拳入门之初,以舒筋法练习腰腿柔韧、关节灵活;以内圈手练习手眼身法步,要求“身似弯弓手似箭,眼似流星腿似磨”此后则习推手(即鬼推手),然后再加入踢法练习。刘氏自然拳功夫包括:以“子母球”练抓、斩、切、刺、抛、刷、点、拿等劲;以“沙包”练抓扣劲;以“捏纠木棒”练虎口劲;以“三角樁”练蹬踢法等。刘氏自然拳打法分十九字,有歌云:“生、擒、捉、拿、闪、躲、圆、滑,吞、吐、浮、沉,绵、软、巧、脆,化、妙、神字至上陈。”自然门技法要诀为:“吞身如鹤缩,吐手如蛇奔,活泼似猿猴,两足如磨心,若问真消
苏州端午习俗
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是苏州历代民众崇拜先贤的结果。苏州先民为“荆蛮族”,生活于水乡泽国,“断发文身”,自认为是“龙子”。据《吕氏春秋》记载,“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让位季历,偕奔‘荆蛮’,依当地民俗断发纹身,自称句吴”吴国的建立及吴国名将伍子胥的故事正是苏州端午习俗的源头。作为苏州端午习俗重要内容的“龙舟竞渡”与伍子胥也有关联。据《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五月胥江怒,水戏欢竞渡”等诗可以印证“苏州端午习俗”之“龙舟竞渡”,是越王勾践为褒奖伍子胥而提倡的纪念活动。这一起源的时间,比其他地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于公元前27
连云港贝雕
贝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重要种类。而连云港有200多公里的海岸线,盛产70多种贝类,连云港曾是我国四大贝雕画生产基地之一,流布区域集中在市内的赣榆区、连云区和东海县等地,后随产品流布至全国。连云港贝雕艺术历史悠久。从宋元至明清,这里的螺钿镶嵌和贝贴工艺就十分流行,富人家俱、家庭饰品等均有生产。从沿海各乡镇的贝串,贝堆到连云区,青口镇的规模化生产的贝雕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使贝雕艺术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产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大奖,“花果山牌”贝雕画行销全国,部分出口东南亚、欧洲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至20世纪70年代,连云港成为全国四大贝雕生产基地之一,有6家规模化工厂及许多零
支塘篮制作技艺
支塘篮,是以地名命名的一种特定竹篮。它以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经济环保而闻名于世。支塘篮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民国初期。花兴司、花荣叔侄在支塘南街陈家开设篾作场,持续30多年,闻名四乡。抗战前,里人杨友卿独资开设了竹行,为本地竹匠、农户提供毛竹、山竹、篾竹等原材料。1951年4月成立的支塘供销社,根据市场需要,设立了化肥农药竹木、五金交电、小农具等供应门市部。化肥农药竹木部设在东街张青莲故居后面木行场一带,店面里陈列着本地竹匠制作的多种优质竹制品,远销常熟、太仓、昆山等地的乡镇。支塘篮很有名,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支塘本地人往往不知支塘篮为“何物”。外乡的老百姓喜欢把这种四四方方的上市篮呼作“支
连云港木质渔船制作技艺
赣榆县石羊河畔的柘汪镇吴公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村里的居民相传为徐福制造楼船的“圬工”后裔,他们如今依然靠这种造船技术安身立命。造船技艺是民间手工技艺,已流传数千年之久。制作木质渔船首先要画图,一般都是由多年制作渔船经验的老船工亲自来画,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出大样、出样板。根据画好的样板,选用较硬的木头来做。选好制作地址,将可以浮船的地方在每月的潮水的时候用泥土把四边围好,把材料运进去,用石块铺垫若干个硬墩,放上主龙骨。再用很薄的木条制成船的各个部位的肋骨模型若干个,然后按模型尺寸要求制作真正的助骨和站柱。然后将浸泡了两至三天的红松木板用火烤成一定的弯曲度用螺丝固定成型。每一条船在整体组装结构
徐市羊肉制作技艺
徐市羊肉始盛于清代道光年间,以本地产山羊、湖羊为原料,其烹调方法独特,技艺祖代相传,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是苏、锡、沪一带著名的土特产。徐市人吃羊肉的历史比较悠久,据明代《里睦小志》论述,徐市地区就有一些农民从事杀羊、烧羊和卖羊肉。由于地处江南水乡,冬天天气阴冷潮湿,雨雪较多,湿气重,容易致病,羊肉具有抵御寒冷,增强体质,增加人体热量的特点。因此,当时很多人生病后,医生除配中药外,还特别关注冬季多吃羊肉。所以,农家有冬食羊肉进补的习惯。据《常熟食府》记载:在清代中叶,据徐市附近的智林,沈巷一带,有许多农家饲养肥山羊,肉质鲜嫩无比。每到冬天,开刀宰杀,煮肉上市,以此做小本经营谋生。当时,徐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