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特产
江苏省民俗文化
打硪号子
打硪号子在泗阳县来安街道、南刘集乡、八集乡、李口镇、里仁乡、穿城镇、三庄乡、张家圩镇、愛园镇、裴圩镇等地流布。收录在图书《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增补)中。它是农村在农忙的时候农民唱的一首劳动号子,它最初是由劳动号子演变而来,具有一定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大兴旱船
一、简介“旱船”本意陆地上的船,因其外观妆扮花俏又常称“花船”。跑旱船(或玩花船)是江苏省宿迁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大兴旱船最具代表性,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大旱年间当地百姓祭祀求雨的一种形式,同时也蕴含了当地群众对往日渔民生活的怀旧。大兴旱船分单船、双船和多船表演,以舞为主、说唱为辅,形象地塑造行船时的动作情景。因其唱词诙谐,表演滑稽,场面热闹而倍受当地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大兴旱船伴随着宿迁的庙会、乡会、民俗节日,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民间文艺形式,其历史悠久,传播广泛。据史料记载,明朝以前,在宿迁城东约20公里的大兴一带,北有白鹿湖、南有仓基湖,水
皂河正月初九龙王庙会
皂河龙王庙会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为庙会之日,人们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皂河敕建安澜龙王庙祭祀水神,祈求平安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及民俗商贸活动。该庙会起源于明孝帝弘治八年(1495年),后经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数次驻跸于此,使龙王庙会更是名声大振。每年届时都有众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拜佛,祈福纳祥。数百年来,岁岁如此,从未间断过,可谓江苏地方一大民俗景观。【历史渊源】皂河正月初九庙会,起源于明代。史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黄河水从河南兰封县、商丘南下,经徐州直冲宿迁的皂河镇,然后南下至清河交汇于运河,致使宿迁皂河地区洪灾频发,民不聊生。人们为了祈求平安,在皂河镇南端建了一座“草堂
大兴吹打乐
宿豫大兴吹打乐是在民间的婚丧嫁娶及各种庆典、岁时节庆活动中演奏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该项目主要分布在大兴镇,活动于宿豫区、宿城区、泗阳、沭阳、泗洪、新沂、淮阴等地区。大兴镇位于宿豫区城东18公里处,宿泗路、兴张路贯穿其境,交通便捷,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社会文明,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大兴吹打乐以殷、鲍班子为代表,两支会班子各10—16人组成,演奏中“文、武”场配合默契,连续演奏数小时不觉累,演奏曲牌常新常换。根据殷家吹打乐班子老艺人回忆,殷家吹打乐班子已相传170余年。大兴民间吹打乐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极具地域特色的演奏风格。它音质纯正,音色宏亮,“气足音满”,既具
洪泽湖渔鼓
洪泽湖渔鼓也称端鼓舞,是旧时神汉为渔民烧纸还愿或神坛祈祷时,在其特定的区域内说唱与舞蹈相结合一种舞蹈形式。源于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境内的穆墩岛(洪泽湖中唯一的岛)及洪泽湖湖区一带。泗洪县地处淮河中游,洪泽湖西畔,总面积2730平方公里,人口105万,拥有洪泽湖40%的水面,有国家级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洪泽湖渔鼓渊源有二:其一《中国舞蹈誌·江苏卷》载:“端鼓舞”源于满族人的风俗——跳神。随着民间南北文化的交流,传到洪泽湖区,成为湖区渔民驱邪、敬湖神、保佑丰收的民俗。其二,据洪泽湖湖区有关(家谱)“端鼓起于唐”的记载追忆:当年唐王为超度世上无主冤魂,在洪泽湖穆墩岛
北丁集跑驴
跑驴又称为小驴剧,是淮海地区主要剧中之一。跑驴流行于沭阳、涟水、泗阳、淮阴、灌云等地。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人口186万人。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土地平衍,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境内。沭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跑驴究竟产生哪朝哪代,何人创始?历史上无有记录考证。根据民间传说在宋代。在南宋时代,金兀术侵犯中原,康王赵构逃跑江南,长江以北被金兵占领,逃难艺人在农村流浪,他们编写了“-恨”“流浪苦”等节目,以柳条、竹枝作驴,双人表演,以混穷谋生,得到广大群众支持同
沭阳烙画
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便出现烙有竹梅的筷子,但烙画真正起源是在西汉,盛于东汉。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曾将烙画列为贡品。其后几经兴衰,曾一度失传,直到清代光绪三年,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转,逐渐形成以江苏、河北等地的几大派系,而在江苏又以沭阳烙画为首。烙画原以铁针为工具,在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材料方面,也从单一的木制材料发展到在木板宣纸、丝绢等材料上绘画。烙画技法也发展出润色、烫刻、渲染、细描和熏烘等。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
沭阳打莲湘
传说沭阳的打莲湘舞蹈与秦汉时期一位名叫莲湘的少女有关。秦汉时期,沭阳有一位聪明活泼、勤劳美丽的农家少女名叫莲湘。有一次,她用竹子烧水做饭,当竹子在火中燃烧时发出清脆的噼噼啪啪声,且很有节奏,莲湘听着这个声音,便用手中本来用以拨火的一截竹竿敲击地面和身体,并扭动腰肢,在灶堂前翩翩起舞。以后,每次做饭时,她都这样用以竹竿敲击地面并跳舞,久而久之把一根竹竿玩得得心应手,十分熟练,她还自编了一个套路教给和她要好的姐妹们,大家经常在一起在敲打竹竿起舞,不仅娱乐强身,而且打在身上,还十分舒服,有健体的作用。由于在平时跳的时候没有烧火的噼啪声音伴奏,显得十分单调,莲湘就和姐妹们在竹竿两头挖洞,里面串上铜钱,
高渡花船
高渡花船是每年春节、元霄节是必不可少的民间文化活动形式,庙会及盛大-、庆祝大典等到亦是非有不可的,如迎接子弟兵凯旋归来、庆战役大捷、城市解放,主要以广场为场地。内容都是表现社会公德、优良民风、民间故事等。形式幽默风趣、滑稽、逗人以乐。花船,彩色服饰,各种人物因人而异。花船队的表演是泗阳县旧时一种重要的民间的习俗。旱船是依照船的外形,选用细竹竿或竹篾等轻质材料做成船形,在船形上和船身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布裙或直接围缀海蓝色的布裙。在船楼上装饰以红绸、纸花和其它的装饰物,把船装饰的十分艳丽。旱船舞的主要演员有船娘(有时为两人)、艄公、傻大婆、伴舞的年轻姑娘若干等等。艄公又称艄搭子,表演时撑船用竹竿
洋河酒酿造技艺
洋河酒酿造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明、清,尚可考证的历史已有四百多年,是中国传统的老牌八大名酒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宿迁市洋河镇,地处全球北纬33度黄金酿酒带,坐落在世界三大名酒湿地产区之一的洪泽湖大湿地上,江苏省宿迁市的宿城、宿豫、泗洪三县区交汇处,面临徐淮公路,背靠京杭运河,交通畅达,酒业兴旺,市场繁荣。拥有“三河两湖一湿地”(淮河、古黄河、大运河,洪泽湖、骆马湖,洪泽湖大湿地)的生态水系,自然生态良好,水源优质,土壤独特,是不可复制的白酒酿造产区,极宜酿酒。数百年来,洋河酒酿造技艺独特,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完善,至今仍完整延用。制曲工艺以小麦、大麦、豌豆为原料,按一定比例,人工踩制,曲房内自然
虞姬传说
虞姬,秦末人,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随征夫人。在项羽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和楚汉征战中,虞姬一直随项羽出征,转战南北,生死不离,相辅项羽,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兵困垓下时,虞姬为使项羽剪断牵挂,以便突出重围,东山再起,她毅然拔剑自刎,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虞姬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的美丽传说极为丰富,有爱情传说、性格传说、地名传说、植物传说、军旅传说等。这些传说短小精精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美丽生动,传布十分广泛。虞姬传说主要区域分布在江苏省北部虞姬故里的沭阳县,其他以及宿迁、徐州、新沂、淮安、泗阳、连云港等地。另外,安徽省灵壁县、泗县、定远、和县等及河南省内荥阳等地也流传关于虞
苏北大鼓
一、简介苏北大鼓又名宿迁大鼓,民间惯称“说大书”,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曲艺志》编篡中定名为苏北大鼓。清嘉庆年间,苏北大鼓形成于苏北的宿迁、睢宁一带,主要流布于宿迁、徐州、淮阴、连云港及鲁南、豫东、皖东北等广大区域。它是用宿迁方言进行说唱,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大地方曲艺形式。二、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受北方梨花大鼓的影响,苏北大鼓形成于宿迁和睢宁地区。形成后迅速向周边地区发展,成为苏北宿、徐、淮、连从艺人数最多的一大曲种。因其唱腔、师传和艺人所处地域不同,到清末,已形成十大门派。设家谱跑字三十个字,至今已传至二十二世(静字)。演唱书目长篇有六十多部,涌现了
刻纸门花
刻纸门花也称“半城刻纸”。这一传统美术诞生于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及洪泽湖湖区民间。主要分布在该镇各渔村、渔船和渔场。本县临淮镇、洪泽县劳子山镇有流布。半城刻纸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一是半城自古繁华富庶,渔民百姓,凡逢年过节、婚嫁寿诞,户户都要贴大红色的刻纸门花,已形成习俗。二是半城渔民有跳洪泽湖渔鼓舞和演唱端鼓腔的习俗,在举行祭祀、请河神、续家谱、开捕和灯会的时候,必须挂上绘画与刻纸的图案,这也大大促进了半城刻纸的发展。半城刻纸门花主要以刻灯会时悬挂的神符、绘画、神像为主,同时刻鞋花、灯花,随着时代的变迁转为刻喜庆的图案,在逢年过节、婚嫁寿诞等场合贴于船头、门窗,以增加喜庆气氛。半城刻纸在内容上,
六路周
“六路周”属于黄淮流域平原地区民间原生态传统竞技性俗棋之一种,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益游艺活动。经典文献中除围棋、象棋外,迄今未见有关于此种民间地棋的确切记载。该棋艺盛行于黄淮流域平原,进而广布于西藏(当地称“藏久”)、陕甘宁各省区称(当地称“掐方”),特别是我省苏北地区及周边冀鲁豫皖等毗邻省市的广大民间地区(名称有“大方”、“六洲棋”、“地棋”、“六路周”等,各地互不相同)。它是这一地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农闲季节或劳动间隙,三五个人聚在一起,或蹲下,或席地而坐,树枝在地上一画,就下起棋来。这种满含本土气息的棋类,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这块平坦肥沃的平原上,为生活在这
沭阳根雕艺术
根雕艺术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沭阳根雕艺术是根据原材料的自然形态,因势造形、因才施艺“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制作而成,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然美,而且由其自然性又导出了他的唯一性。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沭阳县根雕艺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以兵作品巧妙运用材质的美感、动作飘逸、气势磅礴,而且善于发挥各种材质的特性,经过细心的揣摩,让心灵与自然对话,从而激发出创作灵感和思维火花,不仅具有很强的形
沭阳秧歌舞
秧歌舞是民间最古老的舞蹈形式,大约300多年历史,是群众性自娱自乐舞蹈,通俗易学,热烈活泼,极其体现民本特色和代表性,过去也称扭秧歌。据说,古时候人们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聚会活动,边唱边跳,祭祀农神,以祈求年成丰收。清朝中期,秧歌舞在沭阳渐渐兴起,解放前后比较盛行,人们常以集体扭秧歌的形式庆贺解放和胜利,庆贺丰收年景,后来在一些大型喜庆活动中,都会有秧歌舞表演,到80年代种群众性的活动就日益减少。秧歌舞一般在广场、街道上演出,多在节日期间和庆典活动中表演。过去在沭阳县各乡镇都有秧歌舞表演。现在主要流布于沭阳县张圩乡、胡集镇、塘沟镇、十字社区、庙头镇。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表演者有扭
打瓦
源自古代,年代已无法考证,上世纪60-70年代正值农村称为大集体,大人的闲暇时间较多,加上十年“文革”教学抓不紧,孩子们玩的时间也增多,该游戏也和其它游戏一样风行,后来改革开放,生活节奏加快,孩子们学业任务重,玩游戏的人也就少了。流传于沭阳县扎下镇、耿圩镇、悦来镇、庙头镇。打瓦就是用手中的瓦屯向前方地面支起的瓦屯摧打,以此煅炼观察判断能力、手臂协调控制能力,达到娱乐和健身的目的。娱乐性、体育游戏进行比赛。游戏规则为:一、画一条短横线并在线上支2块瓦,向另一方5步距离画一条平行长线二、站在短横线上向长横线扔瓦,靠近长线为头家,远离长线为2家,过线作末家三、站在长线上依次向支瓦催打,打中者,支瓦可
泗阳膘鸡制作技艺
泗阳膘鸡,又称“泗阳表鸡”。泗阳膘鸡的配料和制作方法极为讲究。先用瘦猪肉糊(回民用鸡肉)、鸡蛋黄、馒头屑(用以提喧)、淀粉、盐、葱、姜、胡椒粉、味精等材料放一起搅拌均匀,摊在蒸笼里的千张(百叶)上,约一寸厚,作为底层,然后再用绞碎的肥猪肉糊与去皮的熟山药糊、鸡蛋清、淀粉、盐、葱、蒜、姜(生姜最好取汁,葱、蒜用白不用青叶,以保持纯白色为佳)等材料搅拌均匀,摊在上层。上为白玉色,下为红褐色,两层相加约二寸厚。蒸熟后,切成三寸来长的片子或寸余方块备用。膘鸡的装碗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为“扣碗”,一种为“散烧”。泗阳一般农家,婚丧喜庆置办的宴席大都八碗八碟,也有十碗的,在八大碗或十大碗中,必不可少的是“
徐家杂技
徐家杂技是融杂技、魔术、马戏为一体的高难度技艺表演,它产生于19世纪末期,在最初融睢宁杂技与建湖十八团杂技于一体的基础上,经徐家几代人多年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深受观众欢迎。徐家杂技团培训基地在宿豫区顺河镇,属宿豫区座下镇。该镇地处的京杭大运河之旁、北依马陵山,其宿新路、宿沭路、宿泗路环绕穿城而过。该杂技起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农民农闲、田间均可表演比试,所以学起来比较容易,传承比较方便。其节目既可舞台演出,又可广场演出,有不少杂技节目能将单纯的杂技技巧赋予生活情绪,更具可看性。在传承中较好地体现了南派杂技特点,即集柔、美、险于一体,节目变化多端,轻捷柔软,绰约多姿,寓高难动作于轻松
归仁绿豆饼制作技艺
归仁绿豆饼也称“归仁小豆饼”,是宿迁市泗洪县归仁镇手工制作的豆制副食品。该制作技艺在本县有关乡镇和归仁周边地区有广泛流布。明万历四年(1576年),当地一-豆制品作坊在加工绿豆粉丝时,磨出尚好的绿豆糊,因天气连续阴雨,无法制作粉丝。家主便把家中的铁鏊子烧热,涂上油,把绿豆糊一滴一滴滴到鏊子上,形成圆形的小饼,铲起冷却后,炒菜食用,非常适口,一时在同行中广为流传,民众广泛接受。经过后期加工改进,增添相应辅料,从此诞生了“归仁绿豆饼”,其制作技艺得到后人的传承。归仁绿豆饼有选料讲究、纯手工制作的特点。正宗原料生产的归仁绿豆饼呈蛋黄色、半透明状,做菜时可以做清炒,红烧,炖鱼,也可做主食。有香脆、松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