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特产
江苏省民俗文化
临淮渔家婚俗
临淮渔家婚俗,是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及洪泽湖湖区地域性婚俗。它长期流传于临淮一带和洪泽湖湖区,主要分布在临淮镇二河、胜利、洪胜、徐圩等村组、渔场,洪泽湖湖区渔船、渔场有广泛流布。这里历代渔民以水为家,其无论是捕捞生产还是生活都在船上,往往是一家多船,各有其用,各尽所有。临淮渔家婚俗(礼仪)的起源,具体已无法考证,应是自古流传。这是由于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所留下和形成的特别的渔家水上婚俗(礼仪)习惯。也是临淮特定地区,特定年代而保存下来的地方性传统民俗。临淮渔家婚俗内容有:提(说)媒、定亲(合贴)、婚娶、回门船。其礼仪还包括:大礼、迎亲、过轿船、跨喜船、双打鱼、喜酒会,还有诸多的禁忌、相关辞令
泗洪泗州戏
一、简介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江苏省地方戏剧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洪泽湖西岸和淮河两岸的大部分地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1736—1795)。因艺人多为古泗州人,又因唱腔有“泗州调”的唱法,故于1952年定名为“泗州戏”。它与柳琴戏、淮海戏同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其最初阶段主要是以说唱形式出现的,艺人三三两两走村串户“唱门子”,仅用竹板或木梆子敲击节拍,唱一些庄稼话或反映农村生活片断的“篇子”,这些“篇子”叫“门头词”。泗州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洪泽湖畔、淮河两岸。是从民间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地方剧种二、历史起
淮红戏
一、简介淮红剧是原县级宿迁市的唯一地方剧种。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又有“百曲”之称。因其主调为淮安[满江红]而得名“淮红”。唱[满江红]、[鸳鸯句]、[穿心子]、[数落]、[凤阳歌]、[魏调]。以旱船的歌舞形式,演唱简短故事或颂扬功德、祝贺吉庆的唱词。因而,淮红剧在宿迁城乡及周边睢宁、新沂、沭阳、泗阳、泗洪、淮阴、涟水、灌南等地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宿迁淮红戏同丹阳丹剧、海门山歌剧一起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枝花”,受到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江谓清、惠裕宇、欧阳惠林等接见。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了解和演唱该剧的艺人越来越少,濒临失传。淮红戏的生存状况已引起我市
泗洪鸿鹄皮影
一、简介泗洪鸿鹄皮影是苏北地区乃至江苏省唯一传承下来的民间皮影戏剧种。它起源于西汉,鼎盛于清末民国初期,五十年代初,泗洪双沟镇皮影戏艺人马永明承师傅之意,成立“泗洪鸿鹄皮影戏团”,“鸿鹄皮影”因此而得名。鸿鹄皮影戏是集剧本创作、皮人(影人)制作、操作技巧与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戏曲表演艺术,唱腔形式多样,朴实明快,不拘一格,除使用地方剧种的泗洲戏调、黄梅戏调之外,还具有自己独创的“皮影梆子调”,剧目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历史演义、神话故事,也有现代的爱情生活、-童话等等。鸿鹄皮影戏艺人马永明独创了皮人(影人)变脸的艺术,这在全国皮影业中绝无仅有。泗洪鸿鹄皮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它的诞生到数代人相传
三月十五来龙庵庙会
来龙古寺,一座曾远近闻名的苏北名寺,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关于这座古寺,民间有着许多传奇故事。一代佛教大师燃灯和尚圆寂后成为肉身干尸,众徒将其供奉于殿内。百姓为敬仰大师,把燃灯和尚诞辰的3月15日作为来龙庵庙会日,一直到1964年的“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时干尸被焚烧,庙宇被拆除,庙会一度中止。2005年浙江东阳灵山寺住持释刚如应众人倡议,在来龙镇区西面出资恢复重建来龙庵(更名为来龙古寺),建成燃灯大师供奉殿、厢房围墙,并开工建设大雄宝殿等庙宇,2007年张家港香山寺住持法禅法师续建大雄宝殿落成,此后来龙古寺开始恢复性建设,规模日趋扩大,2006年3月15日来龙庵庙会正式恢复。早期庙
宿迁柳琴戏
一、简介因柳琴戏与泗洲戏、淮海戏同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后经不断改良,演变发展而来,故常称其“拉魂腔”,也有的地方称“拉呼腔”、“拉后腔”等。主要分布在苏、鲁、豫、皖毗邻的大部分地区,“拉魂腔”剧种的不同流派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上世纪初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其在宿迁的发展,距今约250多年的历史。宿迁柳琴戏以宿豫皂河为中心,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口授心传”,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流行于宿迁地区的代表性地方戏之一。柳琴戏主奏乐器为柳叶琴。念白吸取了京剧的发声办法,在充分表现地方方言的基础上,使语言表达更形象生动,表演行式朴实、粗犷、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二、历史沿革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
童子戏
一、历史渊源童子戏起源于唐朝,由古老的祭祀舞蹈演变,与巫术有着密切关系,至清代中叶,它逐步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发展为一种戏剧样式。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因与龙虎山张天师有隙,设计欲加害他,李世民将关外的五兄弟乐师藏于金殿地下奏乐,佯称宫内有鬼作崇,要张天师捉鬼,张遂将五弟兄杀死,杀死的五兄弟冤魂不散,日夜在宫内闹腾,李世民帖出皇榜招贤驱鬼,玉皇大帝九仙女下凡揭榜。九仙女带领童子铺设坛场,开坛了愿,家概实免,领圣安宅,九仙女走后,童子就依她留下的关目,与官宦人家在宫内开坛驱鬼。以后,这种“开坛驱鬼”的形式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童子戏。沭阳古属楚地,有童子戏发源于江苏沭阳的说法。在春秋时期的楚地,盛
沭阳工鼓锣
一、发展沿革工鼓锣起源于沭阳,唱腔与道白全部都是沭阳方言,或是沭阳话夹上中州韵。工鼓锣数百年来,已分为四大门派,即东汪门、西汪门、郯门和方门。约在明朝中叶,苏北至山东一代曲艺分张、沙、杨、韩、邵、李、高、南、柴、桂十大门派。工鼓锣属“李门”。一百多年以来,灌云、涟水、泗阳等地的淮海鼓锣艺人都是由沭阳四门传艺过去的,高沟(当时属沭阳)有著名艺人汪同坤(距今140年左右),称“东汪门派”。大徒弟在灌云五丈河名余开发,唱《棋盘会》、《湘江会》等最拿手,二徒弟住涟水史家码,名朱有,唱《大周》、《大宋》最拿手。三徒弟乔开业住涟水灰墩,唱《十把穿金扇》最拿手。涟水现代著名艺人靳华章(已病逝)的师傅就是沭阳
贝雕画
贝雕艺人们,以传统的螺贝镶嵌技法为基础,采用中国画的构图章法,吸取牙雕、木雕等工艺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雕制出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浮雕式画面。画面上的重峦叠嶂,古柏苍松,行云流水、仙阁琼亭等,一件件古朴苍劲、自然洒脱而富有诗意。那引人入胜的《北戴河渔歌》贝雕画,近景是“鹰角亭”、“鸽子窝”矗立在怪石嶙刚之巅;远景是辽阔的大海里白帆点点,海鸥奋击蓝天,使北戴河的绿水青山、名胜古迹尽收画卷。其雕刻的花、鸟、虫、草形态逼真,《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小说、戏剧中的人物造型及服饰也雕刻的维妙维肖。艺人们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和形态,按照图案的设计要求,经过切磨镶嵌而成的。其工艺精细,
常州划龙舟
常州别称为龙城,即源于龙舟竞渡。常州自明代起,每年农历五月,就有划龙舟的民间习俗。据历史文献记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常州城中端午龙舟竞渡延续至初六日,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当时的常州著名文人、身为乾隆二十六年探花的赵翼有诗赞曰:“上至下虎丘,龙舟不及常州。”“岸边万扇摇风处,也似金鳞闪日光。”常州端午龙舟竞渡以清光绪三、四年间为最盛。又据《武进阳湖合志》记载: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常州城中心白云渡都要开展龙舟竞渡活动。白荡河内的龙舟竞渡,相传在18世纪60年代(即乾隆二十五年)之前,当时的白荡河面积辽阔,河水清澈见底,每年端午节前,沿荡各村纷纷整修龙船,训练青年划手。龙舟身长三丈,头尾高翘
观蝶节
观蝶节,又称蝴蝶节,双蝶节,流行于宜兴地区,源于宜兴的梁祝民间传说。宜兴是梁祝民间传说的起源地之一,每年阳春三月,宜兴张渚镇善卷洞的芳草花丛之间,飞舞着成千上万的彩蝶。其中一对硕大的蝴蝶,形影相随,黑色的被人们视为祝英台,黄色的被看作是梁山泊。据传,自唐代以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周边村民自发前来观蝶,恰与传统的踏青习俗合为一体,由此约定成俗,衍生为观蝶节。观蝶节有类似庙会的活动形式,以手执蝴蝶旗的旗手与护旗手为领队,依次有“蝶仙”、“神队”、“三十六行”、“武术”、“城隍”、“十殿”、“许愿”等行进队伍,前往碧鲜庵,一路鼓乐喧天。2002年后恢复举办,成为梁祝文化的民俗展示活动。四月江南,
吴江太湖制风枵茶待客习俗
在太湖南岸吴江市七都镇和桃源镇一带,历来有吃甜茶的习俗。风枵茶就是甜茶的一种,是用糯米饭糍干撒上白糖泡成的汤。吃甜茶一方面体现了当地人重人情,逢年过节或重大庆典,家里招待来客喜欢先叫人甜一甜,图个好口彩、好吉利,另一方面这也是当地数百年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风俗习惯。传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品尝过这一特色甜茶,连声称道。有民间歌谣唱得好:“洪钓一转天为云,纸薄冰莹鸭羽轻。看似平常最珍贵,只馈产妇与亲朋。”做风枵很有讲究,要做好很不容易。风枵茶制作技艺本地人称为摊风枵。摊风枵的工具主要是两件:一是“二尺四”(或更大一点)铁锅一口,二是锅铲一把。对铁锅的要求是从未烧过菜肴(不能沾过油);对锅铲的要
吴江平望猜灯谜传统民俗活动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平望镇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活动项目,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平望灯谜起源于民国,发展、兴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传统佳节,镇文化部门都要举办灯谜活动,有传统灯谜展猜、灯谜擂台赛等,不少谜题是由当地灯谜爱好者围绕平望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部门特色、单位专门用语等而创作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谜界先辈的扶持、培育下,一批灯谜新苗正在茁壮成长,为平望灯谜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和活力。平望灯谜题材广泛,寓意深刻,从艺术创作表现手法看,它是文学,是艺术。中华民族语言丰富,灯谜就是利用中国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之复杂变化
赣榆柳编
柳编是我国传统的一项手工艺产品。江苏省连云港地区有着种植杞柳的历史,柳编工艺源远流长。特别是民国初期,赣榆的草柳编工艺品已颇有名气。据《赣榆县志》记载:赣榆县的柳编制品曾在国内外工艺品赛事中获奖。赣榆柳编制作工艺技术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了连云港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连云港柳编工艺构思严谨、造型美观大方、纹理清晰、古朴典雅,以显工显艺为基本特征。柳编染色工艺、结合工艺、混编工艺、柳木结合家具、柳皮贴面家具等为艺术特色,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流传于世,还经上海、青岛等口岸销往世界各地。改革开放以来,柳编工艺成为连云港市农村创业致富的支柱产业,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许赞有著有《中国柳编工艺》一书,被国
金陵“茶”礼
南京人说茶,含义较广,除茶叶茶外,还有果茶、糖茶、松子茶、元宝茶等多种。茶叶茶,是尽人皆知了。现在南京的名茶有“雨花茶”,明清年间南京的名茶要数“云雾茶”和“天阙茶”。云雾茶以钟山和摄山所产为最佳,而天阙茶仅产于牛首山。牛首古称“天阂”,因而得名。人们喜取摄山白乳泉和雨花台永宁泉的泉水沏茶。永宁泉,即第二泉,据说陆放翁在此品饮,赞曰“天下第二泉”,明代赵谦手书了第二泉匾额,清代许振祎(方伯)题写了一联:“独携天上团圞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用泉水沏茶清冽纯正,沁人心脾。果茶、糖茶、松子茶,虽称之谓“茶,其实并不用茶叶。清末民初,夫子庙得月台茶社以小碗加一二枚青果冲泡,清凉去火。新年玩灯之时,游者
“轧莲花”庙会
据苏州通安志记载:很久以前莲花寺内有一古井,井里藏匿着一条专门吞噬人畜的蛇妖。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隐藏在古井中的蛇精会吐出长长的红舌伸在水面上,缠绕成一朵莲花的形状,引诱愚昧无知的善男信女坐莲花升天跻身极乐。待人坐稳在“莲花”上,“花瓣”慢慢卷拢,把活生生的人卷噬入肚,葬身蛇腹。善良的人们不识其中奥妙,反而将“坐莲花”、“登仙界”越传越广,要求坐莲花的人越来越多,即使无缘坐莲花的人,也以一睹凡人升天的壮观为荣。因此,每逢坐莲花日,四面八方的人要来“轧闹猛”,这就是千年延续至今的“轧莲花”庙会盛况。“坐莲花、上西天、成仙人、登极乐”这事,传到当时一位苏州王状元母亲的耳朵里,老夫人也想“超凡脱俗,
张家港金村庙会
张家港市塘桥镇金村村水土清淑,民风纯朴,民生和美,庙会隆盛。金村庙会又名永昌庙会,历史悠久,它始于宋代,明清时期,由于金氏家业兴旺,名声威震四乡,金村庙会也越办越好。其时举办庙会主要靠地方上的乡绅和各自然村的社头联手出资举办,金村地方有臂锣社、开面社、高脚社、香社、红衣社、蓝衣社等。早期的金村庙会没有“出会”的形式,只是在金村集镇前街、后街上舞龙灯、调花篮、摇荡湖船、打莲湘、坐太保轿等民间习俗文化节目表演,场面壮观,非常热闹。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9年)以后,为纪念本地抗倭民族英雄金七,设立“出会”形式,目的是为了弘扬金七在抗倭中牺牲的英雄事迹,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出会”在金村周边的乡村
山塘水乡婚礼习俗
婚礼一:泛-舟,水乡婚礼清新典雅山塘街举行的水乡式婚礼,是粉墙黛瓦下的中式婚礼习俗。新人将穿戴着极具中国特色的凤冠霞帔,坐上姑苏小船,穿过座座小桥,徜徉于典雅的江南水乡,尽情体验传统婚俗古朴的喜庆文化、感受苏州作为“东方水城”的独特魅力。河畔路人送上的真诚祝福,伴着快乐的欢呼,一路荡漾爱的讯息。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烘衬下,婚礼进程热闹非凡。新郎、新娘、傧相、媒婆、伴郎、伴娘和娶亲队伍伴着喜悦的乐曲,浩浩荡荡迈向玉涵堂。整个婚礼仪式凸显了传统婚礼的古朴、欢庆、热闹和张扬。仪式流程:新娘家:新郎入场(鞭炮锣鼓,大红花轿配合)——新郎接新娘出发(新郎抛糖、抛红包)——新娘新郎上花船(新郎踢轿、新娘
惠山庙会
惠山庙会,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庙会最盛,是日为东岳大帝黄飞虎神诞,无锡东西南北城区8座庙内的老爷,都要去惠山进香,俗称“老大爷出会”。据方志记载,惠山庙会起源于明代,盛于清末民初。明清时期,无锡百业兴旺,市民社会相当典型化。尤其是近现代民族工商业家群体的崛起,并积极参与市民文化活动,使得惠山庙会达到鼎盛。各行业公会和各城区工商业者分别组织8支“老爷”巡游队伍,争奇斗胜,依次向惠山东岳庙行进,沿途大街小巷、隔河两岸,无不热闹非凡。每支巡游队伍,代表分布在各城区的庙神“老爷”,道具色彩缤纷,丝竹锣鼓响彻云霄,各式表演有文有武,是江南民间民俗文化的盛大展示。1994年后,恢复惠山庙会,深受本地民众
泰伯庙会
泰伯庙会,江南新春第一个庙会,于农历正月初九举行,传为泰伯生日。商王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与胞弟仲雍,让位奔吴,定居梅里,自号“勾吴”,被尊为吴氏始祖。东汉永兴二年(154)在梅里建泰伯庙,又称至德祠、让王庙,“岁时致祭奉祀,历代不废。”此后,逐渐演变为海内外吴氏宗亲寻根祭祖、农贸集市、探亲访友和文化娱乐的民间-风俗,其盛可达数十万之众。庙会内容有祭祀仪式、民间文艺表演、民间手工艺展示、小商品和土特产集市、经贸活动等,是江南地区诸庙会中对海外影响辐射力最大的民俗活动之一。简介:泰伯即吴太伯,相传正月初九是泰伯生日。泰伯三让王位,奔无锡梅里创建吴国,开创吴文化。人们为了纪念泰伯造福江南的业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