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特产
江苏省民俗文化
谈庄秧歌灯
秧歌流行于北方,江南没有秧歌”,这是长期以来的一种流行说法。其实,地处江南水乡的金坛城东乡谈庄村却留存着极具特色的秧歌———谈庄秧歌灯。谈庄秧歌灯源自清代。咸丰十年春,太平军攻打金坛城,遭清军及本地土豪劣绅之反动力量负隅顽抗,经浴血激战死伤无数后终于破城克敌。金坛百姓为庆祝太平军胜利,在戴王府前搭起高台表演各种形式的节目,其中就有秧歌灯。自太平天国的辉煌后,秧歌灯消失了几十年,于民国二十七年由传人陈传宝等领头在谈庄复兴。因秧歌灯活动的季节一般在春夏间,故始称为“谈庄舞秧灯”,后来又叫作“秧歌灯”,并频繁在金坛、武进、丹阳交界地区及茅山、句容一带演出。此后,秧歌灯年年延续,至现在已是第五代传人了
湿地地锅泥鳅
主料:野生泥鳅1000g配料:油、盐、酱、醋、糖、椒皮做法:泥鳅去头尾及内脏待用,锅烧热后把泥鳅和调料一起下锅翻炒后,加水烧开,泥鳅熟即可。功效及营养价值: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在医药上具有较高价值,中医认为,泥鳅味甘、性平,能调中益气、祛湿解毒、滋阴清热、通络补益肾气。《本草纲目》中记载,泥鳅有“暖中益气”之功效,能解渴酒、利小便、壮阳、收痔。生泥鳅外面的那层滑液能清肝、利胆、消炎,对肝炎、胆囊炎都有帮助。
穆墩岛杂鱼锅贴
主料:小杂鱼500g配料:精粉做法:小杂鱼宰杀洗净,精粉加水调和擀成面片,锅烧热加葱姜炸香,加入小杂鱼和调料,锅开后把面皮贴在鱼锅上至熟即可。功效及营养价值:杂鱼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鱼肉中富含丰富的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D等和一定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鱼肉中脂肪含量虽低,但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而且鱼肉中的维生素D、钙、磷,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
临淮带刺鱼丸
主料:白水鱼500g配料:盐、味精、蛋清、葱、姜做法:白水鱼宰杀洗净,去掉脊骨大刺剁成泥状加入盐、味精、蛋清搅拌均匀,放入水中能漂起即可;锅加水烧开,把剁好的鱼糊,挤成球状下锅烧熟即可。功效及营养价值:具有滋补健胃、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止嗽下气的功效,并且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常吃还有养肝补血、泽肤养发健美的功效。
洪泽湖甲鱼羹
主料:甲鱼肉250g配料:熟鸡丁100g做法:野生甲鱼宰杀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去皮洗净,放在锅中煮15分钟,拆骨取肉,切成丁状,和切好的熟鸡丁一起下锅,煮10分钟后即可使用。功效及营养价值:所含营养极高,易被人体吸收,香、鲜、细腻、口感好,具有补肾补脑,养阴散瘀,消痞除症,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之功效。
半城韭菜河蚬羹
主料:河蚬、韭菜配料:淀粉、蛋清、白胡椒粉做法:河蚬洗净,韭菜加工切末;在锅中放入适量清水,河蚬放入锅中,待水烧开,勾入玉米淀粉,打进蛋清,加入适量白胡椒粉,放入韭菜末,装盘即可。功效及营养价值:蚬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蚬肉中所含微量的钴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有较好效果。
洪泽湖鹅
洪泽湖鹅是全省首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家禽新品种。洪泽湖鹅跟别的地方的鹅不一样,这里的鹅最好不要腌制,因为肉太嫩,一腌就不合算了。洪泽湖鹅嘴巴刁得很,只吃原粮和牧草,全县专门种植了25000亩养鹅用的牧草,因此是绝对的无公害产品为此。现在,洪泽湖鹅不仅“跑”遍了全国,鹅产品已进入欧美市场。
睢宁儿童画
睢宁儿童画蜚声海内外,其天真无邪、童趣率真为世人留下深刻印象,是文化部命名的唯一“儿童画之乡”,千余幅作品在国际上获奖,有四幅作品长期存放在于联合国总部大厅,是国家外交部馈赠国外友人的礼品,1总书记、1总理、李肇星外长在出访时多次将睢宁儿童画馈赠国际友人和外国政要。
春江江鲜烹饪技艺
新北区春江镇位于长江之畔,江中有录安洲岛。江边有滩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就是优质鱼类活动的区域。一年四季之中,随着潮涨潮退,刀鱼、鲥鱼、鮰鱼、河豚、江蟹等30多种江鲜源源不断上市。河豚、刀鱼、鲥鱼称为“长江三鲜”,以鲜、嫩、美闻名于世。江鲜的鲜美,令人回味无穷。自唐宋以来,江南地区吃长江江鲜便风气盛行。在漫长的岁月中,春江临江的渔民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形成了一整套江鲜饮食习俗,尤其是对江鲜的烹制技艺的日臻完善,颇具地方特色。“拼死吃河豚”就是大文豪苏东坡在常州任团练副使时所言,更有“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等佳诗绝句流传于世。时至今日,每逢初春季节,外地食者便接踵而来,使春
常熟沙家浜水乡婚俗
沙家浜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势低洼,河流成网,南临阳澄湖,北靠昆承湖,境内有十大低洼圩田,水面占全镇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旧时陆路交通闭塞,水上交通十分发达。自古以来在沙家浜便留传有“36个浜”,如湖家浜、晏家浜、徐家浜等,和“72个滃”,如潘家滃、谢家滃、倪家滃等,还有“泾”,如周泾、新泾、张泾、蛇泾等,素有“开门就见水,抬脚就动橹”之说。所以,沙家浜镇自古以来每家每户都拥有自已的船,不管是走亲戚、逛集市、还是田间地头干农活或是结婚走亲,都离不开船,就连小贩都要划着小船沿着河滩挨家挨户进行叫卖。所以沙家浜水乡的独特“水”文化也由此孕育而生。正是有了这独特的水上交通,才造就了独特的“沙家浜水乡婚俗”,
南京牛首山踏春习俗
牛首山踏春习俗始于东晋,盛行于唐代,传承至今。到牛首山踏春人群主要以南京地区的市民和牛首山周边群众为主,全国各地及海外友人也有慕名而来的。牛首山踏春是南京地区古老的民间习俗,每年春季慕名前往踏青的游人如梭,牛首山遂成为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春牛首”,与“秋栖霞”齐名。牛首山踏春习俗的主要内容:一是踏青健身。人们利用闲暇时间,结伴同行参加春牛首踏春活动健身娱乐。二是观光赏景。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三景“牛首烟岚”、“献花清兴”、“祖堂振锡”都在牛首山。牛首山有拱北峰、伏虎洞、神蛇洞、摩崖石刻、感应泉、舍身台、沐英湖、弘觉寺、唐塔、岳飞抗金故垒、南唐二陵、郑和墓等名胜古迹,其周边的狮子山、吉山、
吴江芦墟摇快船民间竞技活动
芦墟摇快船是一种流传在吴江东南部分湖水乡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竞技赛船活动。据分湖诗人沈昌眉的《长公吟草》中的五言长诗《上已日观赛船》和叶小凤的《古戌寒笳记》中的“龙船”记述,芦墟一带明代就有此项活动。据史籍记载,《摇快船》的出现与“猛将会”等庙会(民间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吴江分湖北岸芦墟镇草里村的“庄家圩庙”,供奉的就是“刘猛将”。此庙据说建于六百年前,而鼎盛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该庙重建时拆下的旧正梁上刻有“嘉庆二年修建”。历史上,该地每年春节连续三天(农历初四至初六)举行“猛将会”。届时,要把“刘王老爷”用轿子抬出,途经西湾、高树、窑港、北栅港进入芦墟镇,俗称“刘王老爷出会”。出会时除一般
南京妈祖庙会
南京妈祖庙会自明代迄今,时兴时衰,绵延不绝。妈祖庙会主要集中在每年春季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前后,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动。因其融入了古都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内涵,显示出与沿海等地妈祖宫庙活动不同的文化魅力。南京及周边地区民间流传着“三月二十三,乌龟(赑屭)爬下关”的谚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前后,民众齐集于下关,祭祀天妃,祈求平安,逐步演变为集文化商贸活动于一体的庙会。1899年后,南京对外开埠,妈祖庙会繁盛一时。后因战乱,庙会时断时续。妈祖宫庙是妈祖庙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建筑风格和布局与其他宗教的庙宇不同,钟楼、鼓楼、戏台、梳妆楼、寝殿等都非常独特。妈祖庙会中表演的民间艺术主
南京民间赏梅习俗
中国是梅花的故乡,梅花至少在西汉时就被引种栽培和应用,迄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民间赏梅、咏梅习俗盛行,存有大量咏梅的诗文。南京植梅盛于南朝,赏梅之风历代相沿。据史书记载,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城南梅岭岗均为植梅、赏梅之佳地。位于钟山脚下的梅花山是南京地区一处重要的观梅、赏梅的“文化空间”。梅花山面积约102公顷,依山栽植梅花3万余株,品种有220多个,有“天下第一梅山”之称。梅花山上建有“观梅轩”,登轩观梅,漫山遍野的梅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南京民间植梅与赏梅历史悠久,历六朝至今不衰。唐代诗人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诗云:“昨日北湖梅,开花已满枝;今朝白门柳,夹道已青丝。”北湖即
高淳桠溪祠山庙会
高淳地处古丹阳大泽之滨,地势东低西高,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高淳是一片易旱易涝的地区。千百年来,高淳人民一直和洪旱灾害作斗争,对汉代的治水英雄祠山大帝张渤十分敬仰,世世代代加以祭祀。祠山大帝姓张名渤,字伯奇,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农历二月初八生。父亲张秉,效法大禹,治水有功。张渤立志继承父业,开河筑坝,造福于民,死后就安葬在横山。乡亲们怀念他,在他墓旁建庙祭祀,并将横山改名祠山,奉他为“祠山大帝”。祠山祭祀活动起源于西汉,鼎盛于明代。桠溪祠山祭祀活动则鼎盛于民国。民国年间,广德的祠山总会祭祀活动十分隆重,桠溪地区离广德比较近,桠溪老百姓都赶去烧香跪拜。后征得祠山祖庙同意,20世纪20年代
常熟沙家浜水乡服饰习俗
沙家浜水乡服饰是沙家浜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智慧的结晶,由于地处湖泊湿地,水陆两栖的劳作强度,使其服饰保持了一贯的“短打”、“合身”,方便劳动和起居。沙家浜水乡服饰的形成,除了环境因素之外,还与当地的物产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当地出产的白苎历来有名。白苎这种纺织原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喜雨喜肥,怕冻怕旱怕渍,而沙家浜水乡地区最适宜种植。沙家浜水乡服饰的古朴气息延续了以白苎作为原料的纺织物固有品质。沙家浜水乡服饰以男、女服饰为基本格局,根据年龄、季节等因素又派生出老年服饰、儿童服饰和季节装。沙家浜水乡服饰在栽缝方法上,有一整套步骤和针法,如:拼、滚、镶、贴、盘、绣、钉、缝、行、包、撬、拷
常熟湖甸龙舟会习俗
划龙舟习俗,在荆楚是为祭祀灵均,在吴越是为祭祀子胥,而在常熟是为祭祀李王。李王即宋代的-,他在生前就为民驱瘟免灾、救民于倒悬,特别是“卫海漕”有功于世,俨然水神,死后为当地的老百姓所怀念,特别是湖甸地区更是顶礼膜拜。常熟湖甸位于虞山南麓、尚湖之东。湖甸人家傍水而居,日常出没风波里,在水中讨生活,他们祈福于传说中的水神李王,于每年农历的春秋两季进行湖甸龙舟会。常熟湖甸龙舟会的独特处:除了祭祀李王外,再一个就是一年两度——第一次是“划青苗”,第二次是“秋报”。这在地方志中都有记载。湖甸龙舟会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农本思想的产物,为研究江南水乡的农耕文化提供了范例,有“活化石”之谓。它还是中国本土宗教——
丁嘴跑驴
一、简介跑驴是一种民间社火舞蹈,广泛流布于北方地区。丁嘴跑驴主要分布在宿迁市宿豫区大兴、丁嘴、仰化和泗阳三庄等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其特点主要源于当地生产生活习俗,伴以群众创造性的诙谐表演,传统的跑驴多为一人执驴形道具扮骑驴妇女,另一人扮赶驴人的双人表演,后逐渐出现多人群演,场面宏大、显得热闹非凡。二、历史渊源跑驴是一种民间社火舞蹈形式,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特别是我国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普遍存在。丁嘴跑驴是分布在江苏北部宿迁一带的一种跑驴舞蹈形式,据说,在清代中期已在民间盛行。当地有关跑驴说法很多,一曰根据神话《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倒骑毛驴”这一民间故事编创演绎的流传至今;二曰是由山东及徐州
苏州酒俗“说三道四”
很多人知道苏州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也留下了很深厚的茶文化。即使到现在,各种茶馆遍布苏州的大街小巷。其实,苏州人在喝酒方面也有很长的历史,只是由于苏州人的性格比较温和,所以和其他一些地方相比,在酒方面相对比较“低调”,而且因为喝的多是米酒之类的甜酒,所以苏州人的“酒俗”更是为外人所忽视。酒和其他地方一样,在苏州,酒同样被广泛应用在一年的节令民俗中。春节时,亲朋好友要互相邀请喝上几杯的,这杯酒就叫“年节酒”,一般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而到每年的端午时节,民间就有喝-酒的习俗,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喝了-酒能驱蛇虫、解五毒的。九九重阳之际,正是江南菊花盛开之时,苏州人这时就会喝上几杯菊花酒,因为菊花有祛
南京民间习俗 腊八
俗语说腊八粥,不分勺;腊八吃饭同一桌,吃好吃坏总是乐。阴历十二月叫腊月,初八叫腊八。腊八这一天,南京人用糯米、薏仁米、赤豆、莲子、红枣、白果、栗子、花生米、核桃仁等熬成粥,香润甜口,民间叫作“腊八粥”。旧时老南京有句俗语:“第一腊八还能过,第二腊八急如火,第三腊八无处躲。”每年腊月初八、十八、廿八这几天为还债日,还不起债就得四处躲藏,也就没这份心思来品尝腊八粥了。每年腊月,寺庙中的僧人会在腊八这天煮出八宝五味粥祭天、祭佛,并将馈赠施主,因此老南京又称腊八粥为“佛粥”。腊月初八在民间还有一层许下心愿的意思。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有些人家有病人或有大难祈求佛祖保佑,到了腊八,天不亮就熬好一锅粥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