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特产
浙江省民俗文化
绍兴大书
曲艺《绍兴大书》的前身——评书(分南北两大派),起源于东汉、隋、唐,兴盛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民国,直至解放初期。历经绍兴籍民间评书艺人传承、创新和提炼,又学习、借鉴当时苏州、杭州以及上海等地评书艺人名家的技艺和经验,逐步自成体系,日臻完善。绍兴民众将此种用纯正绍兴方言开讲的评书艺术俗称“绍兴大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一时。评书艺人在绍兴城乡、余姚、慈溪、上虞、新昌、嵊州等地许多茶馆、酒肆、书场开讲,观(听)众座无虚席,书迷十分踊跃。当时,最为著名的绍兴大书艺人有章志华、黄天福、李永鑫等,他们开讲的书目有:《三国演义》、《金台传奇》、《济公》、《隋唐演义》、《七侠五义》、《薛仁贵征东》、《西
绍兴婚礼习俗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人类历史上,婚姻是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密切相关的行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了颇为复杂的婚制、婚俗和婚礼。因而,必然受到公众的重视和关注。在绍兴当地,传统的婚俗礼仪沿袭了先秦时代婚嫁中的“三书六礼”古习,即聘书、礼书、迎亲书谓之“三书”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谓之“六礼”,之后又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新的格局,婚礼过程中的名目繁多,不胜枚举,较之古代单调的“六礼”有着更加鲜明的民俗特征和越文化特色。从先秦时代开始,就约定俗成一套男女结合的“文礼”,经历代统治者倡导,因时因地繁衍变成二、三十道程序。旧时,绍兴婚礼习俗的全过程包括换庚
绍兴哭嫁歌
哭嫁歌是旧时绍兴农村婚俗嫁女儿时唱的歌,旧习女儿出嫁将上花轿时她的母亲边哭边唱此歌,不仅表达了母亲对女儿出嫁的不舍之情,歌中还表达了母亲对女儿嫁入婆家后幸福生活的祝福。《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在反复哭泣唱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每句旋律均由高音级进下降,旋律中装饰音运用较多,在句尾时常加进呜咽与抽泣声,以表现妇女悲痛压抑的情绪。《哭嫁歌》的音乐形成固曲牌,哭唱词形成固定篇章,内容极为丰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200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绍兴市非物质文
绍兴锡箔锻制技艺
锡箔,又称锡箔纸,为祭祀品。锡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时候,如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绍兴的锡箔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至清宣统时得到迅速发展,鼎盛时绍兴有箔铺(坊)两千余家,产品两百余种,年产量逾三百万块(每块三千张),生产工人十余万人,为此绍兴有“锡半城”之称,是绍兴最主要的产业之一。绍兴的锡箔主要是用来祭祀之用,产品远销中国和南洋许多国家。民国时期,为绍兴锡箔业鼎盛时期。至建国后因时代变迁而渐趋衰落。九十年代后,锡箔业重新兴起,这一古老的产业被重新挖掘,杨汛桥为绍兴锡箔制作的代表,这项手工技艺一直没有失传,现在仍有人在从事这手工技艺。绍兴锡箔制作精良,品类益繁,适应各地习俗。制作艺人已练就一
绍兴赛龙舟
“赛龙舟”绍兴人俗称“划泥鳅龙船”。一般赛龙舟只在端午,是纪念屈原的一项活动,但绍兴的赛龙舟却在农历三月、五月各一次。三月赛龙舟,是纪念马臻马太守的一次民间活动,东汉永和太守马臻首筑鉴湖,遭馋遇害后,被绍兴百姓尊为湖神。是个盛大的节会。从前,包括“十里湖塘”在内的鉴湖上,每年逢三月十三这一天,当地百姓都自发搞这项有特色的民祭活动。“乡堡各张凌波军,群龙波浪争掀腾”到了赛龙舟的日子,各乡村的龙舟队一起上阵,旁边还有拉拉队助威,场面很壮观。湖面上龙舟竞渡(周身雕满龙鳞,长有百尺,健儿奋力划舟行如飞);灯船(在船上有健儿表演各种特技,或旋飙轮,或标杆,或架秋千等);歌舫(歌舫上有各种戏班子演出)。湖
绍兴霉制品制作技艺
绍兴霉制品的品种非常丰富,如臭豆腐、霉豆腐、霉千张、霉苋菜梗、霉毛豆、霉菜头、霉冬瓜等,都是最具有绍兴特色的街头小吃和风味菜肴。绍兴臭豆腐主要是利用霉苋菜梗卤浸泡豆腐制成的,再用油炸了吃,香臭融合、外脆里嫩,非常好吃。绍兴霉豆腐,官方称呼“绍兴腐乳”,又有“素扎肉”的雅称。块块四角见方,质地松酥细腻,味道鲜适,是价廉物美的佐餐佳品。绍兴腐乳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美誉。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和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名扬海外。人们常说,“吃绍兴腐乳能开胃增食”。绍兴腐乳还有解腻的作用,而作为菜肴的调味烹料也数上乘,若烧一品南乳肉、蒸豆腐、炒墨鱼等等,气香味鲜,别具一格。绍兴腐乳的种类有醉方、红丁方、红
绍兴纸扎
纸扎具最本土的一种民俗性、观赏性,乡土气息浓郁。纸扎品是葬礼习俗中的一种殡葬用品,为了能使死去的亲人能享受活着的待遇,甚至比活着更好,人们通常用纸扎品陪葬或焚烧,以前最常见的是纸花,现在有房子、汽车、家用电器等,很是逼真形象。纸扎手工制作,工艺很简单,生活用品为主,表达人们的一种生死观。先将毛竹劈成篾,然后用篾扎成该制作实物的形状,最后用纸或布根据不同形状,不同实物进行外包装,力求形体逼真,外表美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不同阶层的需求,不断改进制作物品及制作方法。随着殡葬改革,纯手工的纸扎品已不多见。200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稻作技艺
绍兴的稻作生产起源可追溯到7000年前,是目前为止亚洲乃至世界水稻种植起源地之一。出土的原始物证说明:越地远古时代的稻米,已从耕作、种植、采收、留种直到煮成米饭,形成了一系列的生产和加工流程。于越的稻作文化,既有河姆渡文化的根基,也兼有良渚文化的影响。相传帝尧之时,禹受舜之命,以疏导之法治理洪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毕功了溪,后“造井示民,教民鸟(岛)田”,在越北平原率领先民开垦土地、种植水稻,“复随陵陆而耕种”,扩大了水稻的种植范围。春秋战国时,绍兴曾为越国的首都,其稻作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较他地为盛,内容更加丰富。从出土的农具考证,按用途分有:起土具、除草具、收割具,可达到深耕,加厚熟土层,
上虞剪纸
上虞剪纸,历史悠久,唐宋时已盛行,特别是作为绣花剪纸母本图样,绣花剪纸就与鞋帽服饰以及各种绣品物件结下不懈之缘。由于绣花剪纸作品难以保存,所以历史年代很难考证。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立春日郊行》诗,记述了迎春习俗——鞭春牛与戴金幡彩胜。“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曲尘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浅浅波。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幕帆多。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金幡彩胜“之俗,是每逢立春日,妇女们用纸绢等剪成饰物或小幡(长幡下垂的旗)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用以欢庆春天来临,并互相馈赠。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在春日祭祀青神仪式中,就有丝织的“春幡”,民间盛行丝织品剪刻成小幡戴在头上,称为“剪彩
绍兴兰花栽培技艺
兰花我是国最古老的名贵花卉之一,它丰姿绰约,超凡脱俗,高雅纯洁,飘香幽远,是一种既高雅、美丽,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植物。因为它清雅含蓄,幽香四溢,数千年来人称“香祖”、“国香”、“空谷佳人”,享有“天下第一香”和美誉。兰花,单纯从一种植物而演变成兰文化,已历经数千年,兰花的栽培历史已有两千四百余年,兰花的栽培史也就是兰文化的发展史,绍兴素有兰乡之称,是中国春兰的故乡,其形成和发展深深扎根在古越这块肥沃土壤里,越王句践在兰渚种兰开创了古越兰文化的先河。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绍兴是越国都城,越王句践被打败后,退居会稽山,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曾在兰渚山下种植兰草,以迷惑敌人,句践不爱红花爱兰草,终于卓
陆游与唐琬故事
南宋时期绍兴叫做山阴,这里有一座沈园。传说当时沈园的粉墙上曾题有两阙《钗头凤》词,第一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前妻唐琬所和。这两词浸润着对人生和命运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琬的爱情故事——唐琬与陆游的沈园情梦。陆游出生于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其母舅唐诚有一女儿名唐琬,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投合,青梅竹马。陆游与唐琬皆擅诗词,常借此倾诉衷肠。两家父母和亲朋好友,都认为是天造之合,于是就订下了这门亲上加亲的婚事。陆游20岁与唐琬结婚,两人琴瑟和谐,情爱弥深。不幸的是,婚后3年没有生育,加之陆游对于科举取仕没有上进心,沉湎于情爱,引起母亲唐
绍兴稻作习俗
绍兴的稻作生产起源可追溯到7000年前,是目前为止亚洲乃至世界水稻种植起源地之一。出土的原始物证说明:越地远古时代的稻米,已从耕作、种植、采收、留种直到煮成米饭,形成了一系列的生产和加工流程。于越的稻作文化,既有河姆渡文化的根基,也兼有良渚文化的影响。相传帝尧之时,禹受舜之命,以疏导之法治理洪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毕功了溪,后“造井示民,教民鸟(岛)田”,在越北平原率领先民开垦土地、种植水稻,“复随陵陆而耕种”,扩大了水稻的种植范围。春秋战国时,绍兴曾为越国的首都,其稻作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较他地为盛,内容更加丰富。从出土的农具考证,按用途分有:起土具、除草具、收割具,可达到深耕,加厚熟土层,
调无常
“调无常”者。无常有黑白之分,白无常戴白帽,穿白袍,摇破芭蕉扇;黑无常戴黑帽,穿黑袍,持铁索;另有男青年所扮“无常嫂”,戴钗着裙,手执红罗帕,与黑白无常调笑。尚有一小孩扮演小无常“阿领”。“调无常”仅以钹、鼓伴奏,乐声刻板单调,节奏明快。饰演无常者非专业演员,动作、言辞风趣诙谐。调无常,亦称“太平会”、“台下哑鬼会”,流传于旧绍兴府属各县。明、清以来,绍兴各地东岳庙庙会多上演调无常。内容为一支阴间执法队伍,捉住“罪犯”刘氏,令其受惩出丑,以宣扬惩恶扬善的主旨。扮演者15人左右,均画脸谱。扮无常者,头戴高帽,手执破扇,脚着草鞋;扮“牛头马面”者,头套纸糊面罩,上涂具像色彩;饰刘氏者,长发散披,颧
柯桥豆腐干制作技艺
柯桥豆腐干制作技艺始于明代,至清末民初成型,俗称“素火腿”。1928年的《旅行杂志》第二卷上有记:“过柯桥,农家提豆腐干,云集求售,每札售十铜元。闻之土人,本地所制,殊驰盛誉”。柯桥豆腐干以优质黄豆为原料,辅以为桂皮、大茴、丁香、冰糖、红酱、食盐、黄酒、酱色等。其制作工序繁多、特色明显、营养丰富,为绍兴一大地方名特产。柯桥豆腐干制作重工轻料、以工取胜,全部手工制作。传统的制作包括滤浆、烧浆、点花、上箱、划块、包裹、上榨、散包、出白、烧煮、焖焐、出道等12道主要工序,而其中的关键工序为点花。据旧传,它的制作过程共有72道转手,许多工序都很严密很有讲究。柯桥豆腐干始作者为老蒋元兴水作坊。鼎盛期
安昌腊肠制作技艺
腊肠俗称香肠,因在腊月晾制而称“腊肠”。每到冬令时节,古镇安昌的腊肠挂满民居廊沿窗前、沿街廊下,是岁末年夜饭必备之菜,意味“长久团圆”。安昌腊肠制作相传明嘉靖年间。清时,安昌镇上仕宦商贾聚集,对酒席上下酒之物,颇为讲究。有人开始改进制作方法,辅以佐料,香味优异。民国时期,镇上三元楼、明华楼、萃茂昌、同茂泉等酒肆自行晒制腊肠、鱼干等作“酤酒坯”招揽顾客,生意十分兴隆。安昌腊肠以手工灌制而成,制作工序包括刮肠、选料、切丁、漂洗、腌渍、灌肠、晾晒等。其制作用料十分考究,均选用上等精肉(以后腿精为佳),瘦肥搭配,以当地绍兴酒、手工酱油、糖等为佐料拌匀后灌入薄如蝉翼的猪小肠内,分段结扎后晾晒5-7天后即
堕民习俗
堕民又称“怯邻户”,明代称“丐户”,后世称为“堕民”。在浙江绍兴及属县亦称“丐户”或“乐户”。元明清时,浙江绍兴及属县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平民。数百年来,被视为“贱民”之一种,不得与一般平民削籍和通婚,与平民同列。堕民亦不许应科举,多任婚丧喜庆杂役等事。堕民虽与一般平民毗邻相处,然习俗殊异,地位低下,一直在悲苦和被人轻蔑的环境下度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堕民获得新生,与一般居民的界线完全消失,地位完全平等。明代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丐户》:“今绍兴有丐户者,俗名大贫,其人非丐,亦非必贫也。或云本名惰民,讹为此称。其人在里巷间,任猥下杂役,主办吉凶及牙侩之属,其妻入大家为栉工,及婚姻事执保监诸职,
鉴湖的故事
鉴湖作为历史名湖、文化名湖,让无数的人们魂牵梦绕。绍兴山水风光的特有魅力,就得益于东汉时期兴建的鉴湖,一望无际,方圆百里,鉴湖水与会稽山相互映衬,山川秀色令人目不暇接。为绍兴成为富甲江南的鱼米之乡奠定了基础,在孕育了鉴湖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美仑美奂的“鉴湖的故事”。“鉴湖的故事”自东汉以来,流传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可以说是和古越文化同步产生发展的,含有大量古越历史的信息,具有重要的民间文学价值、史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是我们研究古越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鉴湖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其类型众多,内容丰富。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物、地名、物产等,形成了一个蕴含着浓厚地域
绍兴银饰品制作技艺
绍兴银饰品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先秦、两汉史料记载:越国矿产资源丰富,民间冶炼业发达,境内的铜、锡、金、银、铁等矿产已大多被开发利用,为银饰品制作技艺在古越绍兴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据史料记载,吴越归宋时,贡奉之物中金银器皿颇多。2001年,从西湖雷峰塔地宫出土的吴越时期纯银鎏金金涂塔、鎏金纯银佛像等,便是最好的佐证。《吴越史年编年》记载:“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十二月,钱弘俶命造金涂塔八万四千,有颁至日本者”。1983年12月,临安文物馆曾征集到一尊吴越时期的金涂塔,在日本现也仍有钱弘俶赠送的金涂塔原物。塔身内壁刻有“吴越国王钱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这些银饰品、银涂金饰品
绍兴古桥名传说
绍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越国。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据清光绪癸巳(1893)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与世界闻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较,为该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桥梁密度的45倍,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誉为“万桥市”,又被称为中国的“古桥博物馆”。绍兴桥梁量多面广,在这众多桥梁中,桥名传说给绍兴的桥文化增添了许多丰富的内涵,把一座座原本冰冷的石桥给予了生命。在
绍兴石宕采凿技艺
绍兴的石宕开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越国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汉代发展成一个象模象样的特殊行业,为古城市政建设与构筑家庭院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建筑材料,也千锤百炼出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绍兴是水乡,也是石乡,更是一座用石头建筑起来,铺设开来,又用各种各样的石头装饰起来的千年古城。绍兴有丰富的石矿资源和较为特殊的石质条件,绍兴过去有会稽石、柯山石、东湖石、羊山石四大石材,十分有名。历史上,绍兴石宕分为两路。东路石宕在东湖、尧门山、坝口一带;西路石宕主要在柯山、马鞍山、下方桥羊山等处。绍兴石宕开采的最大特色是: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先是采石,继而造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