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特产
浙江省民俗文化
济公传说
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以天台为中心分布于浙江省境内,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六朝隋唐时期,天台就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南宋早期,道济降生于天台,佯狂济世,人称“济癫”。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明清以来,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天台的济公传说内容涉及降龙罗汉投胎的济公出世传说,神童李修元的少年济公传说,济公癫狂济世、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戏佞降魔的传说等。与济公相关的民俗风物传说也十分丰富。济公传说依附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同时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节的神奇
西湖绸伞制作技艺
西湖绸伞是杭州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既实用又具有观赏性。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西湖绸伞创制于1932年,当时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艺人受日本绢伞的启发,采用杭嘉湖特有的丝绸及富阳出产的淡竹制作,经刷花工艺把西湖风景图案装饰在伞面上,获得成功,故称西湖绸伞,当时,尤以著名艺人竹振斐的制伞工艺最为出色。西湖绸伞选材考究,绸伞加工程序多达18道,这些工序技术要求很高,装饰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刺绣工艺等手法,使其工艺精细,鲜明隽秀。西湖绸伞以纯手工制作的方式生产,现杭州西湖伞厂和个体作坊有艺人传承这项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制作西湖绸伞有18道工序,
蓝夹缬技艺
蓝夹缬技艺为我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其技艺曾普遍流传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市,至今下辖的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这些实物的残片,至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温州蓝夹缬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夹缬是浙南民间婚嫁必备用品,它以蓝靛(中药板蓝根的植株所制)为染液;表现以晚清至民国时流传的昆剧、乱弹、京剧等戏文情节为主要纹样,辅以花鸟虫兽等大吉
西施传说
西施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西施传说的发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诸暨,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古都。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物产传说(如“香榧眼”)、风俗传说(如“三江口水灯”)等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西施传说历史悠久,自发端流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其传播地域广泛,不但流传诸暨全境,辐射江浙乃至全国,甚至
渔网编织技艺
县内历史上的捕鱼网,多以黄麻、苎麻等编织而成,用薯榔或荔枝、龙眼树作染料;棉纱织的则用桐油、煤焦油作染料。但经海水浸泡,容易腐烂破损。50年代后期,随着化学工业发展,逐步改用化学纤维,既轻便又耐用。1959年木质浮子改用塑料浮子,陶瓷沉子改用铅沉子。到1966年,全县鱼网基本实现化纤化,并使用机械起网机拖网,定置网也使用起网机打桩。制作过程如下:1、先把荠麻拨细,再用纺车纺长,然后用拨车双股拼起来,就开始可以织网。2、先把线绕在梭上面,再拿来扎板,把梭上的线按扎板大小来索头,接着一皮一皮接下去,直到网具需要大小为止。3、先把织好的网具拿到烤道去煮,再煮到水开为止,然后闷一夜,第二天取出晒干,晒
岱山海盐晒制技艺
岱山制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乾元至永泰年间(758年-766年),境内已有盐事活动,隶翁山县(今舟山)富都监。至北宋初期,来境辟涂制盐者日众,遂正式建立盐场。熙宁五年(1072年),两浙提点刑狱、专提举盐事卢秉,按各地海水浓度,核定各场产盐分数。岱山场近海水咸,烧盐所得最多,定为十分。卢秉创制蔑盘,岱山场用其煎盐,盐色尤白。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岱山场为明州六场之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强令岛上居民迁徙内地。正统二年(1437年),裁岱山盐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海禁”开放,岱山展复。初时,官府只许民间煎盐自食,居民不加理睬,重辟海涂,私煎日盛。雍
唱新闻
唱新闻,岱山称之“岱山新闻”,又称“唱蓬蓬”,是舟山海岛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前身为舟山新闻。约于公元1895年经费阿水、周东海传入岱山,据艺人师承关系推算,已传承四代。岱山新闻艺人们在汲取舟山新闻精华的基础上,从曲调上大胆给以丰富和发展,成为舟山海洋说唱艺术中一朵奇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前,曾是丰富海岛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为广大渔农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娱乐教育功能和作用不容小觑。岱山新闻曲目丰富,仅传统书就有一百多部。其中除历史题材的曲目移植红曲、走书外,有相当一部分传统书与宁绍一带曲目基本相同。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闻艺人除演唱《1害死人》、《镇压1》、《农业发展纲要4
海洋鱼类传统加工技艺
岱山地处舟山渔场中心,渔业历史悠久,捕捞品种众多,鱼类约140多种,蟹虾类约40余种,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盐渍、冰鲜、风干、晒干、糟、料等多种传统加工工艺方法,成品分为干品、腌品、糟品、醉品,盛销国内,以及东南亚地区,久负盛名。鱼类加工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510余年之前“吴王制鲞”的传说,吴王尝“曝干”的黄鱼,觉得这剖腹晒制的黄鱼肉味道十分香美,即亲书“美下着鱼”,创造了一个“鲞”字,流传下来。另有史载“王者备物,近者腥之,远者干之,因其宜也。”说的是远在内陆的周代王室,能吃到的海水产品,即为经过烘制和煮熟后经日晒或风吹而干燥的鱼虾食品。北魏时,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多种鱼类加工技艺,有鱼酱法
传统儿童游戏
传统儿童游戏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产生于人们生活实践中。过去生活水平不高,一些对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有益的传统游戏给海岛儿童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以至这些游戏代代相传。流传于岱山的传统儿童游戏种类繁多,一部分是由于各地人口流动文化交流所传入,另一部分则是岱山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且改编过的符合海岛地域特色的民间游戏。可以分为:1、体能竞技类:老鹰捉小鸡、斗牛、官兵抲强盗、挤窝猪、掰手腕、跳绳、跳胡同、抬轿子、跳四方、手推车、跳山羊、造房子、打水底功、打船仗等。2、敏捷技巧类:甩三角、甩四角、滚铁环、打弹子、叠沙包、接结子、剪刀石头布、翻花绳、跳皮筋、抢四角、打李逵、踢毽子、挑棒子、滚铜板、红灯绿灯马上开
诸暨西路乱弹
诸暨乱弹又名“西路乱弹”,是浙江省以演唱乱弹为主,常与杭嘉湖水路班合流,兼演徽戏、梆子和少数调腔剧目的多声腔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演员多为诸暨艺人,主要流行诸暨周围一带,如杭州、绍兴、金华等地区的部分县区。“乱弹”一词,含义有三:一是自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拨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清初刘献廷(1648-1695)《广阳杂记》卷3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此为目前所知最早有关乱弹腔之记载与描述。后亦以此称梆子腔系统之戏曲。《桃花扇》作者孔尚仁(1648-1718)作有《乱弹词》:“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翠华系皇帝仪仗中
前童元宵行会
前童元宵行会正月十五闹元宵习俗全国各地都有。宁海闹元宵则别具一格,是在正月十四的夜里进行,主要以抬鼓亭、舞狮子、踏彩船、放铳花、祭祖先为主要形式的行会活动,民间习称“行会”。现今前童古镇、黄坛镇还保留有元宵行会习俗,尤以前童元宵行会著名。前童元宵行会,是宁海前童塔山童氏族人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的迎神祭祖、欢庆佳节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一场延续五百年的盛会,鼓亭抬阁秋千巡游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走街串巷的巡游队伍,昭显着童姓子孙的兴旺发达,是前童民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塔山童氏族谱》记载,前童元宵行会始于明中叶,盛于明末清初。是为了纪念明代水利功臣童濠带领族人开渠凿砩,灌溉农田的功德。聚民心修水利
宁波金银彩绣
宁波金银彩绣是在真丝质地的面料上用各色彩线绣制、金线和银线盘绣而成的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有的民间风格、丰富的形象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彩绣,顾名思义就是运用金银线作为基材,辅以各种色线,在真丝质地上绣制的作品。那它表现的主题,主要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麒麟、福禄寿等吉祥图案,还吸收了敦煌壁画中藻井及戏剧补子图案,结合宁波刺绣盘金、盘银的传统针法,创造了独具匠心的地方风格,制做的戏剧服装也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称赞。2011年6月宁波金银彩绣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谓金银彩绣,是一种在丝质地上用金线(银线),结合各色彩线刺绣而成的手工艺品。它的历史相
象山晒盐技艺
象山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海,海陆岸线长,浅海滩涂面积广阔,海水盐度年均30.8‰,日照时间长,风力资源丰富,具备晒海的优良条件,是浙江省三大产盐县之一。象山晒盐历史悠久,唐代已用土法煎盐,宋时已有刮泥淋卤和泼灰制卤法,并用煎熬结晶,元人称晒盐为“熬波”。清嘉庆开始,从舟山引进板晒法结晶,清末又引进缸坦晒法结晶,成为盐业生产工艺上的一大变革。上世纪60年代后试验成功平滩晒法,采用新技术,并用机器逐渐代替手工操作,传统晒盐技艺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它以海水作为基本原料,并利用海边滩涂及其咸泥(或人工制作掺杂的灰土),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手工劳作制成盐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能等自然结晶
绍兴宣卷
绍兴宣卷系具有宗教色彩的唱说文艺,主要用于祀神祈福。自唐以来即有,至清代发展成为曲艺。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称“宝卷”。艺人在演唱时,置卷本于桌,照本宣唱,故称宣卷。绍兴宣卷的卷本,总数百本左右。宣卷的内容,有的与佛教经籍有关,如《目连宝卷》、《刘香女宝卷》;有的与戏曲同目,与绍兴调腔同目的有《琵琶记》、《西厢记》、《循环报》、《粉玉镜》等,与绍剧或越剧同目的有《三官堂》、《凤凰图》、《碧玉簪》、《龙凤锁》、《双金花》、《卖花龙图》、《卖水龙图》、《割麦龙图》等,与苏州弹词、绍兴词调同目或来自民间传说故事的有《玉蜻蜓》、《珍珠塔》、《玉鸳鸯》、《碧玉钗》等。宝卷的格局,有唱有白,韵文与散文相间
岱山布袋木偶戏
布袋木偶戏又称作布袋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我们岱山俗称“下弄上”“小戏文”,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洲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后主要在福建、广东与台湾等地流传。大约于150多年前由宁波人朱潭山传入舟山,朱潭山被后人尊为舟山布袋木偶的始祖。朱潭山,出生于1847年前后,三十几岁时来舟山表演布袋木偶戏,时在清光绪初年(1880年前后)。朱潭山上演的木偶戏,又俗称“街戏”,独“脚戏”,凳“头戏”,在街市中上演,“演毕向观众索钱”(民国十二年(1923)编撰的《定海县志·风俗》有记载)。后有店家专请朱潭山表演,还愿酬神,这样“街戏”变成了“愿戏”。在朱潭山
绍剧
“君不闻,紧鼓斗残龙虎,急弦际会风云;伤壮志之未酬也,悲馒头华夏血染;奋大圣之金棒兮,扫鬼蜮玉宇澄清;回气荡胸,落尘震庭;声将海底翻起,调高冲霄遏云。是何戏哉!是何曲哉!是何唱哉!倾人间不平之戾气,寄吾越豪迈之风魂者也。”(洛地《绍剧发展史·序》)这便是数百年来传唱于江南越地的绍兴乱弹――绍剧。绍剧以生、旦、净、丑等齐全的脚色行当,披袍执笏搬演帝王将相的征战杀伐之剧;与道光、咸丰年间在绍兴兴发的,以一旦、一丑搬演“戏弄”段子的“鹦哥班”相比较,“乱弹班”在戏班的组织、搬演的剧作上,都较“鹦哥”班为“大”,“大班”是“鹦哥”小班的对称,故绍兴乱弹(班)又有绍兴大班之称。绍兴乱弹戏一直是绍兴社赛的
水乡社戏
绍兴水乡社戏是旧时在绍兴农村和城镇中组织的,具有酬神祀鬼性质的戏剧表演活动。社戏产生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歌舞。祭祀歌舞是古人献给鬼神的首份文艺礼物,也是社戏产生的最早源头。它们主要是为了农业性的生产祭祀而表演的节目。那时,最有影响的祭祀歌舞是由巫觋来表演的,而巫觋是古江南地区、特别是吴越的一大“特产”。在《越绝书》中多有巫觋墓的记载。如:“江东中巫葬者,越神巫无杜子孙也,死,勾践于中江而葬之”。汉以降,越觋的影响仍非常大,东汉《风俗通艺》中云:“武帝时迷于鬼神,尤信越巫。”绍兴水乡社戏在以后漫长历史过程中,经历了音乐、歌舞、武术、杂技、人物装扮等各种艺术表演形式无数次地积累、融
绍兴目连戏
绍兴目连戏,是指流传于浙江绍兴市及所属各县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文,是绍兴水乡“社戏”乃至整个民间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具有以下特点及意义:一是历史悠久。明代已盛行,祁彪佳《远山堂曲品》《祁忠敏公日记》,张岱《陶庵梦忆》均有记载。绍兴理学家王明阳将其与《西厢记》并称,谓其“辞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鲁迅称其“这是真的农民和手业工人的作品,由他们闲中扮演”。二是独具一格。与全国目连戏比较具有三大特征:1、唱腔独特。包括高腔、乱弹腔、忏卷调、念佛调、莲花落、秧歌调等,总称“目连调”,并有特殊乐器称为“目连号头”。2、出目独特。在近200出目中,《男吊》《女吊》《白神》等数十出为郑之珍本等外省各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绍兴酒是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根据所处位置及操作技艺不同,绍兴酒分“东帮”和“西帮”两大流派,地处绍兴城西东浦、阮社、湖塘等地的酿坊称为“西帮”,地处绍兴城东斗门、马山、孙端、皋埠、陶堰、东关等地的酿坊称为“东帮”。绍兴酿酒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顺民》有载:“越王苦会稽之耻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史称“箪醪劳师”。康熙《会稽县志》载:“箪醪河在县南;勾践师行之日,有献箪醪者,投之上流,与士卒共饮,战气百倍。今河中有泉,虽旱未尝涸”。“会稽”即今日绍兴,“醪”是一种带糟的浊酒。由此可见,早在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绍兴地区酿酒业已
细纹剪纸
细纹剪纸又名细纹刻纸,流行于乐清。最初多应用于龙船灯或窗棂装饰,后妇女用它作绣花底图,绣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称剪花。这种细纹刻纸,构图隽秀优美,刀法精妙人微。景细线纹阔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阔度薄纸能刻22刀,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且疏密有致,和谐美观。建国后,细纹刻纸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有创新,图案内容花鸟、人物兼备,其代表作细纹《军民鱼水情》、《课余》、《纺织姑娘》等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影响广泛。陈朝芬《八角双鱼》1956年获国际奖金,张侯光剪纸1987年全国剪纸大奖赛中获一等奖。(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