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民俗文化
跳钟馗
传统舞蹈跳钟馗中的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赐福镇宅圣君。关于钟馗舞,唐朝即有,后传入歙县,民间俗称跳钟馗、嬉钟馗。歙县的跳钟馗活动大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最有代表性的是流传在雄村义成、郑村堨田、徽城镇渔梁的跳钟馗。三地的跳钟馗在角色、装扮、表演套路、道具上都有不同之处,各有千秋。雄村义成跳钟馗,只有鬼卒而无五毒,主要以蝙蝠引路,驱五鬼,醉酒舞,喷火等形式来表演,着重于“跳”和“醉”上下功夫,形成独特的舞姿。在跳的过程中,表演各种民间技艺,寓意是保一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突出“钟馗出巡”情节,它以壮观、威武的气势取胜,且原始古朴,原生态味浓厚。郑村
莲湘舞(和县打莲湘)
在和县南部乡村,民间把打莲湘叫做“打花棍”;在北部乡村如乌江、香泉一带,因为每年祭祀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时,都有民间打莲湘的表演,因此又称作“霸王鞭”。相传,打莲湘系过去乞讨者,利用手中的打狗棍,边乞讨边表演,慢慢演化而来。据文献记载,和县的打莲湘,最初是从祭祀霸王项羽的民间表演中慢慢演变而来,表演形式有单人表演和多人表演,道具、服装基本统一。打莲湘在本地流传较广,近年来,因与广场舞结合,表演性很强,而且因为击打身体多部位,很具健身效果。近年来,和县老年大学成立“打莲湘”表演队,对服装、道具、表演形式等都进行了创新,参与各类演出,深受好评。
红茶制作技艺(池州润思)
池州祁红茶精制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光绪年间,形成于皖南地区的祁红茶创制成功之后,主要外销销往西方国家,为达到整洁美观和外销船运时茶叶体积减小的目的,祁红茶有了精制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池州祁红茶的手工精制技艺日臻成熟并基本固定成型。20世纪60年代始,随着机械制茶的兴起,祁红茶精制开始由单纯的手工向机械化转变,依据手工制作原理,形成了一套祁红茶机械化精制工艺用于规模化生产,但祁红茶的手工精制技艺一直延续至今,并主要分布在池州市的石台、东至、贵池以及黄山市的祁门、黟县等地。制作时一般采用毛茶单级付制多级收回的方式进行,毛茶付制毛火烘干取料后,按照本身路、长身路、圆身路、轻身路四路制作。各路头尾
龙山寺庙会
 龙山寺位于风光旖旎的龙山西麓,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502-519)年间,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自古以来,每逢清明时节,龙山上下,花红树绿。前来龙山寺礼佛踏青的信众、儒士和乡民络绎不绝,逐渐形成了方圆百里内屡盛不衰的传统庙会。近年来,随着游人的大量涌入全椒,龙山寺庙会的知名度声震大江南北。庙会时间也由清明一天持续数日,参会人员的身份更是扩大到居士香客、善男信女、文人墨客、远商近贾以及各地游客。庙会期间,各界人士慕名而来。通向龙山寺山门的大道上,每天车流人潮,数以万计。龙山寺内外,求签卜卦,登山踏青,旅游观光,生意买卖,贸易洽谈及文艺演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龙山寺庙会也由礼
三塔寺庙会
三塔寺,号称“江北第一寺”。农历正月十五为三塔寺传统庙会。每年这一天,三塔寺内,香烟袅袅,香火旺盛,信众们通过跪拜菩萨,磕头烧香,祈求平安;百姓们则通过上三香、点红烛、系红绳等方式进行祈福活动;三塔寺外,各类小商小贩的摊点有序分布,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游客们在庙会上品美食,购特产,一边游玩一边感受传统民俗中蕴含的文化魅力。
界首庙会
界首庙会又称“二月二龙抬头”庙会,是全椒县界首街的传统习俗。相传在西汉年间某年,界首久旱无雨,民不聊生。有一老道云游至此,动了恻隐之心,便打坐一棵百年老银杏树下作法七七四十九天,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终于唤醒了沉睡三年的龙,于是界首开始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乡民特建一座庙宇以纪念恩人老道,庙宇落成之日也正值农历二月初二。从此,每年这一天,四乡百姓都来庙宇朝拜老道,借此交换一些小农具和种子。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二月二龙抬头庙会,一直沿袭至今。  庙会期间,界首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家家户户燃放鞭炮,摆酒设宴。庙会上既有形式各异的皖东民间艺术展示,还有农家手工自制的工艺精巧的日用
神山寺庙会
神山寺庙会,是全椒民众十分喜爱的千年古盛会。据佛书记载,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生之日,神山寺落成后,寺中众僧为求寺庙0常转,香火鼎盛,就选择了观音菩萨二月十九诞辰日为神山寺落成开光典礼日。于是每年这天,十里八乡的民众便会来到神山寺烧香拜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为神山寺庙会日,并成为习俗流传至今。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神山寺庙会已经成为将祭祀活动、集市贸易和文化娱乐活动融为一体的文化载体,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每年都会吸引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以及长三角的香客、游客来此祈福。庙会举办前后,尽管天气乍暖还寒,但四面八方的信众、游客、商贾纷至沓
朱桥板龙灯
宣州区朱桥板龙灯主要流行于宣城市的广德、郎溪、泾县等地,相传是清代光绪八年朱桥何村的张姓大户人家发起的。1882年,由当地知名人士出资筹划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场龙灯会,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朱桥板龙灯规模宏伟,气势壮观。龙队由老龙队和子龙队组成,老龙共59节,一次表演需要256人之多;子龙通常12节,一次表演需要28人,每至闰年时,子龙还要增加一节。过去龙灯采用的是蜡烛,油灯,现代扎灯时,龙头,龙尾带电瓶,龙身装有电池,四周安灯,板龙起舞时远观宛如蛟龙游动,200多人踩着锣鼓铿锵有力的节奏,走着各种阵势,人走灯移,景象十分壮观。当地的习俗是板龙灯每三年玩一次,每年腊月三十日之前祭拜仪式。板龙灯每
剪纸(张氏剪纸)
张氏剪纸当前的传承人为张秀珍,她的爷爷和父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木匠,掌握有较高的手工雕刻技术,常在家具和木板上雕刻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图案,高超的雕刻技术来源于他们深厚的剪纸功底。张秀珍自小酷爱剪纸,在祖辈父辈的熏陶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练就了一手较高的民间剪纸技艺。她可用剪刀、纸张无需作画就能随手剪出各种图案作品来。在剪纸所用的材料上,最早多为普通彩纸,易褪色且不易长期存放,后张氏剪纸开始使用绫子布作原材料,由于绫子布光滑柔软,不易剪出作品,因此使用绫子布作原料时,须将绫子布进行一次拖裱,拖裱后的绫子布就硬挺一些,很好使用,而后剪出所用图形,再把剪出的图形粘贴在另一张绫子布上,就形成了一幅套色剪纸作
火马舞
火马舞《昭君和番》,又称火马舞《扮昭君》。它不仅为广场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民间舞蹈,而且可在舞台演出。民间舞蹈《昭君和番》自清代道光年间起源于绩溪岭北一带。该舞所表现的是汉代昭君率宫女离别亲人,策马奔赴蒙古草原与匈奴呼汗邪单于成亲,加强了民族团结。历代艺术家都曾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塑造了王昭君的形象,但运用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塑造昭君这位汉族姑娘的形象还为鲜见。该民间舞蹈由村姑扮昭君与送亲的宫女,共十九人。她们身系着篾扎纸糊的马头与马尾,马身内点亮蜡烛。一村姑扮王昭君,骑枣红马,身背琵琶,着彩装,披斗篷。其他十六位宫女骑白马,着彩装,披斗篷。有的村庄表演时,宫女穿软靠,插翎和靠旗。另由两名孩童擎举由篾
绿茶制作技艺(岳西翠兰)
“岳西翠兰”原产地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岳西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于1936年1月析霍山、舒城、潜山和太湖四县边陲新置,为古舒州、寿州结合部的核心深山地带。跨江淮分水岭,境内群峰林立,溪流交错,是国家级农业生态县。茶区终年云雾缭绕,漫射光多,茶叶内含物丰富,品质优异。岳西绿茶(岳西翠兰)手工制作技艺起源于地方历史名茶“小兰花茶”和“黄芽茶”。据史料记载,岳西县所在地区茶叶生产盛于唐宋。本县姚河乡一带原属舒城县,是小兰花茶的主产区。包家乡一带原属霍山县,是黄芽茶的主产区。山区民众世代事茶,长期的茶事交流与生活交往,使得这里多种制茶作技艺自然融合,并在民俗生活中形成独特的茶文化。上世纪八十
绿茶制作技艺(舒城小兰花)
舒城小兰花茶产于舒城县境内山区,因形似兰花,独具兰花清香而得名。舒城县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东麓,属皖西大别山茶区。境内青山环抱、林木葱茏,土质肥沃、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漫射光较多、无污染,土壤中含有硒、锌等稀有元素,终年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茶树良好的品质。茶叶采制时正值漫山兰花竟相吐蕊时节,茶叶吸附花香独具韵味。早在唐宋时代兰花茶既有盛名,并被列为贡品。“舒城小兰花茶”创制于清朝,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世界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国名茶研究选集》和《制茶学》中阐明,舒城小兰花茶与碧螺春、太平猴魁、涌溪火青、六安瓜片、铁观音等名茶同于清朝创制。1958年9
紫蓬山庙会
紫蓬山位于肥西县中部,属大别山余脉,被誉为“北九华”,有着灿烂的佛教文化遗风。山中古木参天,风光绮丽,素有“庐阳第一名山”之称。相传三国魏将李典镇守合肥,在山顶建庙祭祀七世祖汉代大将李陵,因而紫蓬山又称李陵山。因紫蓬山地处庐州西侧,李陵庙唐代赐名为西庐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紫蓬山西庐寺及其衍生的紫蓬山庙会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紫蓬山作为北九华山,它的佛教文化在民间积淀丰厚。早期的紫蓬山庙会香火鼎盛,声名远赫,香客结队而来,这种有组织的朝山叫乘旗。一支烧香队伍举一杆旗,组织者称香首。有组织朝山进香的乘旗,一杆旗内分旗、锣、驾、引四大部分,组织严密整齐。像这样有组织的烧香者,每杆旗都有三
九连麒麟灯会
九连麒麟灯会始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居住在九连村卧龙墩自然村俞姓族人,每逢丰收喜庆之年自发组织表演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相传三百多年前,九连村卧龙墩俞姓族人的先人居住在江西婺源地区,闲暇之余,俞姓族人的先人按照古代传说中描述的麒麟模样,结合狮子的制作方法,构思制做了一个外形奇特的麒麟,从其外部形状上看,狮头、鹿身、牛尾、马蹄、鱼鳞皮。九连麒麟区别我国传统“南软北硬”狮子的制作方法,全身有形有架,全部由竹篾编织而成,周身用五色条形彩纸作皮毛外衣,再用一些丝绸花布点缀,靓丽无比。当地人又称为“四不像”。这个造型奇特的麒麟制作完毕后,每逢春节或其他一些庆典活动,俞姓族人的先人都要举办麒
群龙朝神山
繁阳镇“群龙朝神山”大型民俗祭祀活动始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新春佳节之际,来朝神山大花娘娘庙祭祀的“龙灯”陆绎不绝,人山人海,场面壮观。此项活动源自一个美丽传说:横山本地一高姓姑娘受仙人点化成“大花娘娘”,后托梦给庙中主持:不想看戏想看龙灯。于是,龙灯都纷纷前来朝神山大花娘娘庙祭祀,“群龙朝神山”自此形成。当地还有“正月不朝山,龙灯会断腰”的说法。每年正月,全县六个镇的几十条龙灯,和周边南陵县、芜湖县、铜陵县、无为县的龙灯都纷纷前来朝神山大花娘娘庙祭祀。龙灯出灯前,必须举行开光仪式。选择黄道吉日,在灯堂将各家各户的灯板连接成灯。请来道士做道场,唱道经、诵檄文,杀鸡淋血,村民们
耿福兴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耿福兴大酒店”坐落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境内的凤凰美食街,是一个有着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耿福兴”的前身为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耿福兴”饺面馆。以经营面条、包子为主。其聘请的小刀面制作能手韩光远的小刀面,工艺独到、技艺精湛,小刀面的口感润滑劲韧,又配以鲜美的虾籽等原料制作的虾籽面,远近闻名。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耿福兴”已成为与“一品轩”、“同庆楼”等齐名的芜湖几大著名餐馆之一。其间,已应聘加盟该店的著名白案点心师傅刘厚富、黄家洽等人大胆创新,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独特美味——大闸蟹与芜湖的小笼汤包结合起来——即在小笼汤包的馅中加进蟹黄、蟹肉,制作成味道鲜美的蟹黄汤包,成为芜湖独
莲湘舞
莲湘舞是流传于望江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因其道具而得名。在本县有“打连响”、“打铃枪”、“打连厢”等叫法。表演者手中的“莲湘”,通常用一根三尺左右,比拇指约粗的竹竿,将其两端刻出槽子,插上销子,串上铜钱或金属圆圈,横竖间隔,两端系红绸带或铜铃、绣球,敲击时便会发出清脆的“嚓嚓”声。表演时敲打肩、臂、胸、背、手、脚、腿,可作舞、打、跳、跃、蹲、站、行的连续动作。可一人独打,也能群舞。动作活泼,节奏鲜明。且歌且舞,演唱的大都是本地区的民歌小调。后发展到专业人员为此作词作曲。其流传与发展主要在本县境内的新坝乡、金堤乡、高士镇、凉泉乡、沈冲乡、华阳镇、雷池乡和县城内等地区。早在明清时代望江县就有莲湘舞流传
徽州毛笔制作技艺
徽州制笔始创于南宋年间,代表人物有黟县吕大渊,歙县的吕道人,汪伯立等制笔大师,据《新安态》记载,北宋年间汪伯立所制毛笔曾为贡品,兴盛一时。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用笔不断出现,甚至键盘已替代了昔日的纸笔,走上了主流,传统制笔业呈现日益衰落的态势,然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制笔这一传统技艺又有了新的发展,伴随着书画及旅游的深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屯溪老街有了杨文笔庄,并注册了商标,目前徽州制笔主要传承人为黄山市徽笔工艺研究所所长——黄山杨文笔庄主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杨文。徽笔有200多个品种,主要有羊毫、狼毫、兼毫等,近年来,随着徽笔对外的影响和书画家的需要,黄山市徽笔工艺研究所在原有的品种上开发了一系列新品
利源手工制麻技艺
苎麻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也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草,中国宝。是公认的天然纤维之王。清嘉庆《黟县志》载:“苎,亦称苎麻,丛生数十茎。宿根在土,至春自生,不须栽种。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处自脱,得里如筋者,煮之,以绩为布。”黟县种植苎麻历史悠久,纺织麻布历史也长,清《徽城竹枝词》中就有“土布惟黟织木棉”的诗句。清道光年间抄稿本《黟山竹枝词》中也有“少妇椎妆总布裙,踏春未肯去寻春;宵来深宅月如水,同纺木棉邀比邻。”的记载。苎麻茎皮纤维长,柔韧色白,不皱不缩,拉力强,富弹性,耐水湿,耐热力;制成麻布牢固耐用,不轻易抽纱,即使破损也容易修补。麻布制成麻袋用处广,特别适应广大山区
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淮南市八公山区)
寿州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说:“寿州瓷黄、茶色紫。”“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寿州窑列唐代六大名窑第五位。黄釉瓷是其最大特点。古代,黄色是富贵的象征,被历代统治者所崇尚,寿州窑黄瓷填补了当时“南青北白”无黄釉的空档。在陶瓷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1000多年以来,寿州窑制陶技术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以父传子、师传徒的形式,薪火不断,延续至今。寿州窑器物主要有碗、盏、盘、罐、壶、注子、钵、瓶、枕、水盂、砖、碾轮、玩具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