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特产
山东省民俗文化
鲁班传说
鲁班传说是山东地方民间传说之一。春秋战国是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手工工匠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和生产工具的变革为工艺技术的提高创造了条件。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个工匠,名叫公输盘。公输盘在这个时期对工艺制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最早记载鲁班事迹的是《墨子》,在《礼记·檀弓》、《风俗通义》、《水经注》、《述异记》、《酉阳杂俎》以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也有著录。2008年6月7日,鲁班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栖霞泥塑
栖霞泥塑属于北方泥塑。做塑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正是栖霞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解放前,胶东有个十分有名的民间泥塑艺人时开武,他13岁时拜蓬莱栾家口村民间泥塑艺人万文富为师。师徒二人都曾受邀制作过蓬莱阁内的彩色泥塑及胶东周边庙宇内的塑像。时开武出徒后,落户栖霞丰粟村。由于所塑神像栩栩如生,在栖霞及周边地区名气很大,被人争相聘请做庙里的泥塑。当时有句顺口溜:“老时堆完泥,泥人会喘气;老时画上彩,神仙会眨眼”。后来,时开武把他平生掌握的所有泥塑技艺传授给了最小的徒弟———陈家村的陈孟吉。泥塑艺术家陈玉录自幼受其父陈孟吉的影响,爱上泥塑,30多年来对传统民俗泥塑进行研究创作。他在传承
胶东全真道教音乐
胶东道教音乐是山东省烟台市的传统民间音乐。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追随王重阳在创派时的七个胶东道人,被称为“全真七子”。七子在胶东山沟中,萌发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道教创新派系的全真道北七真人。该派倡扬儒、释、道“三教圆融”、“识心见性”,并寓音乐于该教之中——“寓乐于道”。山东道教经韵,流行于泰山“碧霞寺”及鲁南地区道观通用“十方韵”,此韵为全国全真道自清以来全真派宫观通用谱,“崂山韵”则是山东崂山及胶东地区乃至东北地区较长时期所用韵。以胶东道教音乐为代表的山东道教经韵为不可多得稍忽疏即失的山东地方文化珍藏。胶东道教音乐,携带着近二十多个世纪的记忆,迈着蹒跚的步履,在齐鲁土地上缓缓而行。历
黄县抬阁
黄县抬阁是黄县(今龙口市)境内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及嫁娶婚庆等喜庆事件不可缺少的表演节目,是吹奏、鼓乐、传统秧歌、抬阁四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总和。目前,黄县抬阁活跃地主要分布在大陈家乡(今北马镇)单家庙村及城关镇(今东莱街道)。据传,黄县抬阁起源于宋代的鼓吹乐,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起源之初,原为皇室专属;元代以后,由于历史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鼓吹乐由官办逐渐向民间发展;明、清虽仍由官府设置,仍沿用鼓吹之名,但其乐器编制与应用场合早已迭经演化,民间的诸种流派经过职业、半职业艺人或寺院艺僧的创新也已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近代各类新兴乐种;清后期,聪明的黄县人,在鼓与吹的基础上,增加了传统秧歌和抬阁
胶东花饽饽习俗
整理者邢建国赵娜胶东花饽饽习俗历史悠久,至今仍然流传于烟台市区、莱州、蓬莱、龙口、招远、栖霞、牟平及周边地区。聪明、勤劳的胶东农村妇女在各种传统节日期间,用面团做出鸳鸯、鲤鱼、龙、凤、寿桃等寓意造型,蒸熟凉透,再点染五彩缤纷的颜色,便成了一件件非常生动的艺术品,用以祭祀、观赏、食用或馈赠亲友等。胶东花饽饽可塑性强,有很好的表现力,捏制风格古朴自然,造型或敦厚或灵巧,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和心理意识的综合载体。制作流程为: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等。它以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有“圣虫”(“神虫”)、“花馍”、“巧饽饽”等名称,是民间托物寄情、喜庆丰收、祈福长寿的生活
鲁南五大调
鲁南五大调又称郯马调、郯马五大调,是流行于山东省南部的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地的传统民歌套曲。因集中流行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马头一带而得名的郯马五大调。2008年,临沂市郯马五大调与日照市同类项目合并为鲁南五大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集中流行于郯城县的郯城镇、马头镇,尤以马头镇的和平街、胜利街等村街传唱的人最多。郯马五大调这一传统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其中有些曲牌如满江红、淮调、大寄生草等远在13-17世纪(元明两代)就有了,但关于其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在明朝时从云南、贵州等地传来的,又有人说是在17-19世纪(明清时期)从江苏的扬州、灌县一带传入的。
麒麟传说
山东省济宁市的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麒麟之乡。嘉祥县是麒麟发祥之地,也是古圣贤孔子的故里。麒麟传说在这里流传了千百年,不仅有着丰富的传说内容,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文化,体现出人们追求幸福、追求吉祥的心理和愿望。在2008年,麒麟传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渊源】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神兽,古书说它“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罹罗网”。麒麟传说主要流传在山东省嘉祥县、巨野县及其周边地区。据《春秋》及其三传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获麟,获麟之地就在嘉祥。金皇统年间嘉祥置县,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嘉祥县城西现在
只楚庙鼓
只楚南上坊存有8面大鼓,有12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这几面百年大鼓,还有一段故事呢。相传,南上坊村东山上有座“龙母庙”。每逢天旱,村民便到庙前击鼓求雨。还别说,一求就灵,准下雨。所以,这一带的村民对“龙母”十分尊崇。在龙母庙前打的鼓,便被称为“庙鼓”。每年的正月初九,南上坊村的村民就一路打着庙鼓,浩浩荡荡抬着“龙母”塑像到毓璜顶赶庙会,场面十分热闹。这一风俗坚持了好多年,南上坊村的庙鼓表演也成了毓璜顶庙会的保留节目之一。1880年,德国驻烟台的盎斯商会得知这一风俗后,颇感兴趣,便赠给南上坊村16面黑色大鼓,上面印了盎斯商会的名号。德国人精明着呢。你想啊,每年庙会万人争看,到时候,这16面大鼓一抬
山东古筝乐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自秦、汉以来古筝从中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汉族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内蒙筝六个派系,其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其中,山东古筝乐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山东古筝乐是一种汉族民间音乐,以它丰富的曲目、刚劲内在的音乐气质和朴实优美的抒情性在全国享有盛名。山东筝派是在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传统的山东派古筝主要流传在鲁西南的菏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一带,素有“郓鄄筝琴之乡
烟台抽纱技艺
山东烟台是我国抽纱的传统重点产区。抽纱历史悠久。于十九世纪时由欧洲传教士传入。建同以来,生产发展很快,现有从业人员50多万人,产品销售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品种有雕平绣、威海满工扣锁、乳山扣眼、梭子花边、棒槌花边、手拿花边、网扣、钩针等,工艺技法十分丰富。雕平绣产于文登、烟台、牟平、乳山、莱阳等地,是在麻布、棉布上以丝光线绣制而成,运用雕镂、抽、勒、绣等多种工艺,图案严谨,多以牡丹、菊花、玫瑰、葡萄为主,配合各种卷草纹,层次分明。威海满工扣锁因主要产于威海市(旧称威海卫)而得名,即在台布、床罩上,用扣针锁好图案的轮廓,再裁去图案以外的底布,形成镂空,作品层次清晰,立体感强,具有雕镂的艺术效果
鲁西南鼓吹乐
鲁西南鼓吹乐是一种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器乐,它以嘉祥鼓吹乐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济宁、枣庄、菏泽三市及周边地区。鲁西南鼓吹乐主要依赖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而存在。依照传统习惯,民间将以一支唢呐为主奏,另配以笛、笙、小镲、鼓等乐器者,称“单大笛”(唢呐,当地俗称大笛);以两支唢呐为主奏,另配以小镲、云锣、汪锣、乐鼓等乐器者,称“对大笛”。此外,还有以锡笛为主奏的乐队和“咔戏”乐队等。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鲁西南鼓吹乐形成了丰富的曲目家族、多样的调类系统、精湛的演奏技艺、数以百计的民间乐班和数以千计的鼓乐传人。代表性曲目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一枝花》、《大合套》、《风搅雪》、《抬
仿古国画
仿古国画潍坊仿古国画产品1973年由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首创。1974年批量生产,成为70年代山东省特艺类较大商品之一。仿古国画分纸本、绢本、装裱3种,题材以山水、花鸟、人物为多。1974—1978年产品全部出口。1978年以后,转向绢面国画屏风生产,品种有四扇屏、六扇坐屏、台屏等。1982年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又创鎏金填彩屏,并于1986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
泰山剪纸
剪纸是泰安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多在春节或其他喜庆之日,用来装饰窗户、墙壁、天棚、灯笼、面缸、纸斗等。过去剪纸作者除一少部分是民间艺人外,大多为农村妇女,题材多为吉祥之物,或神祗偶像,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剪纸艺术突破实物装饰的范畴,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剪纸艺术工作者常以泰山雄奇瑰丽的风景为题材,或创作单幅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的插图、连环画、书画装帧,或制作幻灯、舞台美术等,创作出大批独具泰山风格的剪纸艺术品。泰安剪纸艺术以中国剪纸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剪纸学会副会长柯大先为代表。他先后发表近千幅作品,其作品热情讴了新时代、新风貌、新人物、新生活。1981年,他创作的
吕村年画
闻名于胶东半岛的吕村年画,发祥于莱州市平里店镇吕村。生产规模虽不抵中国“四大年画”产地,却也因其乡土气息浓厚、工艺流程独特、墨彩交融艳丽、手工绘制精细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和中外客商的青睐。吕村年画,来自于民间,拥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底蕴和百姓根基,其题材多是祭祖、消灾、赐福、贺官、庆寿、烟火接续等。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渔樵耕读,才子佳人,琴棋书画。也有创造喜气洋洋新年气氛的福禄寿喜、自然风光、花鸟鱼虫、红男绿女等。如,(影)、(影)屏、文武财神、菩萨、门神等。吕村年画融版画、传统国画和民间壁画技法于一体,经过了几代人的刻苦探索和潜心研磨,形成了今天这种勾线填色、水墨色彩相交融的民间工笔年画风格。相传
泰山道教音乐
泰山道教音乐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宗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即做道场)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自秦代开始泰山就有了方士、道家,经两晋南北朝的蜕变换新,到隋唐得到长足的发展。唐宋以后,碧霞元君受到了民众广泛的尊崇,泰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加神圣,泰山道教伴随着泰山独特的神文化现象发展起来,泰山神无与伦比的地位成就了泰山道教文化的鼎盛,泰山道教文化的鼎盛孕育了泰山道教音乐的繁荣。2008年,泰山道教音乐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泰山道教音乐历史悠久,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泰山道教音乐自诞生之日起便融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相传,招远有个李员外,年逾花甲,膝下无子。夫人张氏,每日念经拜佛,祈求送子娘娘送子。五月十三日这天,夫人烧香念经,似睡非睡。这时,天突然阴得很,大风骤起,一会儿,大雨夹着雹子,铺天盖地下起来。这时,见一条黑龙,霹雷火闪朝她怀中扑来,吓得她一身冷汗,醒来是个梦。自觉腹中闷胀,从此身怀有孕。十月期满,生下麟儿。张氏一看,是一条小龙,吓得昏过去了。李员外得知夫人添喜,万分高兴,躲在门外,听得婴儿啼哭。推门进来一看,满屋红光,夫人怀中卧着一条黑龙,正在吃奶。他认定是妖怪,便举起菜刀,朝着黑龙砍去。咔喳一下,竟将那黑龙的尾巴,砍去有三尺,黑龙疼痛难忍,腾空而去。后来,人们叫他秃尾巴老李。几年后,秃尾巴老
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初为盲人所创,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说书兼算卦。到了清嘉庆之后,才结合【靠山调】慢慢发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调。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胶东大鼓是流行于胶东半岛上的一种鼓曲形式,大致可分为三路。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该曲种产生已有250年左右的历史。胶东大鼓的伴奏乐器有鼓、板和三弦。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将盲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各个历史时期,特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又名“犁铧大鼓”,或作“梨花大鼓”。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清末以前,山东大鼓一直活跃于农村,著名艺人有郭老占、何老凤、范其凤、李老凤等,以后白妞(王小玉)、黑妞进入城市演唱,女艺人大量增加。享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郭大妮等。20世纪30年代以后享名曲坛的是所谓的“四大玉”,即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之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继
大杆号吹奏乐
在传说“八仙过海”的地方—蓬莱,时时都能听到阵阵富有阳刚之美的声声号角。这就是著名的蓬莱大杆号吹奏乐,它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蓬莱大杆号又名“喇叭”、“招军”、“先锋”、“号角”,是无孔无键、直管吹奏的铜管乐器。它虽构造简单但有较难的吹奏方法和复杂的技巧,能够演奏出g-g2两个八度,声音高亢、粗犷。它在我国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中有所记载。古代的大杆号在军中用于操典、演兵、战斗等武事活动中,后经长期演变,流传到民间,便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乐器。大杆号吹奏乐经过历代吹奏艺人漫长的实践,广泛应用于起轿、催妆、落轿、贺新房、祭海等民间俗事活动、各种节日
胶东道教音乐
胶东道教音乐,携带着近二十多个世纪的记忆,迈着蹒跚的步履,在齐鲁土地上缓缓而行。历史演进至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胶东山沟中——今牟平昆嵛山“烟霞洞”,萌发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道教创新派系的全真道北七真人。该教派倡扬儒、释、道“三教圆融”、“识心见性”,并寓音乐于该教之中——“寓乐于道”。受到皇封后,蔚然成为盛行全国的大教派。由此,追随王重阳在创派时的七个胶东道人,被称为“全真七子”。其中栖霞丘处机(号长春),建树颇大,史学界称“长春弘教”。这位宗教领袖在临终前,设计了全真道向道乡化发展的构想。村庙道人与村民比邻而居,自称“道不离俗”、“以俗养道”,他们保存为数不少的传统文化遗产。比如芝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