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特产
山东省民俗文化
丘处机传说
整理者李朝莉“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这是清朝乾隆皇帝为长春真人丘处机题写的对联,也是对丘处机一生的高度评价。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金代登州栖霞县人,全真七子之一,著名的道学家、思想家、养生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玄风庆会录》、《鸣道集》及《后祖全书》等。丘处机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出生起就带着传奇色彩。传说丘处机出生时“满舍异香,红光冲天”,邻居们远远看着,还以为丘家失火了,等都赶到丘家救火时才发现并没有着火,而是丘家有男婴降生。人们都觉得很奇怪,纷纷认定“寒舍吐焰,此人不凡”。关于丘处机的一些动人传说也在民间广为
莱阳梨的传说
莱阳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素有“半岛陆路旱码头”之称。“莱阳梨的传说”故事流传很广,大部分学者认为该故事起源于明末,形成于清初,是先有梨后有传说。据《莱阳县志》载:“相传邑人于茌平得来”,至今在莱阳照旺庄镇芦儿港村梨园还有一株400多年的老梨树,树干生长仍很健壮,年株产量近三、四百公斤。莱阳梨的传说讲述了古时候有个姓董的书生进京赶考,病倒在莱阳境内,多方求医诊疗,不见好转。无奈灰心回转,行至五龙河畔见一片茂密梨园,遇一位长者,手捧一个金黄色的茌梨,对书生讲:“每日饭后食此梨一枚,一个月后病必痊愈。”书生接梨张口一咬,梨到口中并没有咀嚼便已化了,如蜜如乳,如酥如饴。只觉五脏滋润,六腑
蓬莱烧纸调
烧纸是起源于宋代,在蓬莱东、南、东北部地区乡间流传的一种风俗性祭祀活动,用以求福求财求平安和祭奠祖先。整个仪式由开坛、请神、安神、搭棚、封灯、劈山、搬亡人、歇坛、故事、送神等10个阶段组成。烧纸调是整个烧纸仪式活动的伴曲,含鼓乐和唱曲两部分。唱由有九腔十八调。九腔主要有大腔、悲腔、急腔、大悲腔、四大腔、娃娃腔、对口腔、接神腔等;十八调主要有接神调、安神调、封灯调、送神调、三棒鼓、慢板、悲调、靠山调、喜盈门调、流水调、搬亡人调、答文良调等。烧纸调旋律婉转,节奏富于变化。演唱故事时,唱腔遵循“接神、安神送神”的程式,中间根据故事内容自由选择调式。烧纸调的伴奏乐器为单皮鼓。单皮鼓形似蒲扇,使用时
黄县民居雕刻技艺
整理者马铭荣黄县民居雕刻技艺是以砖雕、木雕、石雕三种雕刻技艺结合使用。砖雕技艺最早起源于秦代,宋代是其成熟期;石雕技艺最早起源于北朝时期,明清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木雕技艺最早起源于明初,明中叶技艺逐渐成熟,至清代技艺达到鼎盛。当时那些家境殷实的建造房屋,必然运用黄县民居雕刻技艺,这是富有、气派的象征。砖雕技艺,俗称“硬花活”,是把质地坚细的青灰砖经过精致的雕镂制作成建筑装饰的过程,工艺分“捏活”和“刻活”两种。“捏活”是先把加工配制的粘土泥巴,用手工或模具制成所需形状、图案,然后入窑焙烧;“刻活”是把精选烧好的青砖用刻刀经修砖、放样、打坯、出细、打磨、修补等工序刻制各种图案,图案可以单独成型,
黄县窗染花
整理者遇兴东黄县窗染花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天皮亮”(用云母制作的窗饰)是其最早表现形式,时称黄县窗染。后来,黄县人又吸取东北地区剪纸和外来木版年画染色技法精华,创造出剪刻与色彩点染相结合的窗饰制作技法,称为黄县窗染花。黄县窗染花民间制作艺人在黄县(今龙口市)各乡镇均有分布,几乎村村都有,其中,大多数是农村妇女。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技艺逐渐流传到周边县市和地区。现在当地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在牛牛居、菜园泊、赵家庄、北关等东城区的十几个村庄。黄县窗染花的制作原料为白纸(普通薄白纸、生熟宣纸均可),制作工具有剪刀、刻刀、毛笔、品色、石蜡(后用桐油、清漆替代)等。黄县窗染花制作时
徐福东渡民间传说
整理者遇兴东徐福,字君房,黄县(今龙口市)徐乡人,秦代著名方士,我国伟大的航海家。有关徐福的传说很多,早在汉代起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是历代人民在史实的依据下创造出来的,是祖国民间文学宝库中闪闪发光的珠玑。相传2200多年前,徐福利用秦始皇出巡祭拜名山大川封禅求仙和寻找仙药求长生的心理,于公元前219年,趁秦始皇东巡出游的机会,在黄县莱山月主祠以方士的身份觐见秦始皇,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愿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秦始皇闻后大悦,令其随同前行巡游。当大队人马南至琅琊台时,秦始皇授权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五谷百工等入海求仙药,船队历经磨难,终不得药,郁郁而归。徐福再次
棒槌花边技艺
棒槌花边制作技艺(牟平)整理者葛笑蕾棒槌花边属于抽纱的一种,采用上等棉线,按设计样稿的布局,运用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特制的小棒槌手工编织而成。棒槌花边源于欧洲传统的手工花边,19世纪末经西方传教士传入山东而得以迅速发展,当时主要集中于烟台和潍坊地区,产品以出口为主。据史料记载,“历年以来,借此艺为生活之妇女,烟台一埠数以千计。”牟平盛产的棒槌小花边又称码花边、长条花边、辊子花边,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花边精细匀称,光洁整齐,淡雅古朴,美观大方,主要用于装饰手帕、服装、枕套、被单、窗帘等。1955年,牟平绣花厂成立,全县17个乡镇均设有绣花生产组,生产工人近7万人,棒槌花边也由原来的单工种发展到
烟台绒绣
烟台绒绣是用各种彩色毛线将图案绣制在一种特制的网眼布上。烟台绒绣以规整板挺,针法多变,色彩绚丽,绣工精致,形象逼真,层次明晰,立体感强,风格高雅而闻名。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东海日出》和毛主席纪念堂的《祖国大地》两幅绒绣巨画,即为烟台绒绣的代表作。烟台绒绣现有30多个品种,l万多个型号,线色达1300多种,工艺针法60多种。既能绣制图案丰富的提袋、靠垫、盘垫、地毯、壁毯等日用品和装饰品,又能绣制中外名画、彩色照片、人物肖像等高档艺术精品。其产品畅销中东、西欧、大洋洲及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绒绣是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用各色维绒线一格一针地绣制的一种手工艺品。每一针就是一个小色块,一个画面用
吴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源于杨式小架太极拳,始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后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1870——1942)与其弟子王茂斋(1862——1940)一起加以改进修润而成。它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武术界素称“南吴北王”。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柔轻灵,严密紧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成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王茂斋,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人,于十九世纪末在北京的麻刀铺学徒,有幸师从于全佑,得其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一生弟子众多,遍及北京、山东、东北等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王杰、赵崇佑、杨禹廷及同村人修丕勋等。修丕勋(1894-
鄄城砖塑
鄄城砖塑是山东省菏泽市特有的汉族传统建筑装饰,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鄄城砖塑以鄄城谢家砖塑为代表,谢家砖塑烧制于清代光绪年间,自谢光芳始,经谢振乾至谢学运,历三世,自成一派,谢家砖塑烧制的神庙、家祠等建筑艺术构件,闻名方圆千里,保持了汉族传统的民间捏塑和土陶工艺特色,其砖塑制品流传于鲁东豫西一带。鄄城谢家砖塑的作品主要有戏曲砖塑和花鸟砖塑两种,花鸟砖塑题材多样,手法朴实率真。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多运用变形、夸张、概括的手法,在制作方法上,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线条清晰流畅,层次分明
临清的书画艺术
临清的书画艺术临清在历史上,不仅曾是一座繁华的漕运名埠和商业都会,而且“百工云集,文昌兴盛”。其厚重的运河文化积淀,滋养了这块古老土地上历代书画艺术家们的灵感和才情,他们精研覃思,笔耕墨耨,在继承和弘扬传统书画艺术的过程中,为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著名的有宋代的王岩叟、明代方元焕、明末清初的临清周之恒等,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宋致中、刘如詹、宋萍轩、施佩秋(施展)、张西岑、徐相吾、朱士冀等人,联合组建了“临清美术联合社”。其中尤以书画家施佩秋为著。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批祖居或徙居临清的著名书画家,如张石帚、韩羽、傅二石、张彦青、黑伯龙等。他们曾在临清这片热土上勤奋创作,留下了许
芝罘岛秦始皇东巡、阳主庙传说等民间故事
整理者谭熠《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战国末期,秦王嬴政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自称“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齐地(今山东),祭高山大川之事。乃至渤海以东,芝黄(今山东黄县东面)、睡(今福山东南)、穷成山(今成山东角),登芝罘(今芝罘岛),立石。颂秦德焉而去。”这是秦始皇—登芝罘山,时年40岁,并立下第一块石碑,同时礼拜齐地八神之一——阳主。秦始皇一登芝罘时,曾修有始皇道,从今天幸福镇幸福八村的八里岗开始到芝罘大疃村,仍有遗迹可寻。据说,秦始皇东巡时,在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县)遇齐人徐市(即徐福),徐市告诉他:大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
祭孔大典
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现在的祭孔大典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
戚姬传说
戚姬传说源于山东省定陶县,广为流传于我国的民间及世界华人中,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戚姬,本名戚懿,姬是其封号,定陶县戚家寨(今戚姬寺村)人,是中国古代的纺织先驱、音乐和歌舞名家。相传,楚汉战争时,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彭城一战,刘邦大败,逃至定陶境内戚家寨,幸得戚氏父女相救,遂与戚懿结为夫妻。公元前206年,刘邦在定陶称帝,封戚懿为姬,史称戚姬。戚姬从小聪慧灵巧,很有悟性,善养蚕种棉,所创花色陶布,汉以来即为御奉贡品。戚姬通音律、善歌舞,据东汉刘歌所撰写之《西京杂记》记述:“戚姬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又云:“戚姬姜鼓瑟磬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传说中的戚
平原老豆腐
平原老豆腐作为传统名吃已有数百年历史。其特点:多味佐料精心熬制汤料,豆腐洁白明亮,嫩而不松,卤清而不淡,油香而不腻,有肉味而不腥,有辣味而不呛。乾隆皇帝下江南过平原时,品尝后赞不绝口,下旨命老豆腐艺人入宫廷御膳帮厨,从此才有北京老豆腐。德州及周边不少县市,均挂平原老豆腐招牌以揽生意。(牟书会)
姑嫂塔的传说
莱州市城东六十华里,驿道镇台上村与周官村南三华里有一座山,因山巅建有两座塔,右一座塑有小姑像,左一座塑有嫂子像,两塔合称姑嫂塔,人们称这山也叫姑嫂塔。两塔东西相傍而立,高约7米,塔门向东。塔顶如葫芦状,用花岗岩雕刻而成。塔身用大青砖砌成,塔基为青石条所奠。塔东偏北有一座钟楼,内挂一口大钟,粗两人抱,敲时声传数十里,古时何用,无记载。(但看塔周围都有女墙相护,山势平坦处还修有两层,都是巨石而垒,很像是古代的哨所。立于山顶,四面八方的山川、道路、村落等一目了然,甚至能看清楚70里外西海中的帆船。古代战事多,在这里设哨卡而建警钟楼是顺理成章的。)山北崖陡,难攀登;东西坡较缓,有羊肠小道可上山;南有山
曹州绳艺
山东古曹州“牌子·花活”简称“牌花”。它起源于明清时期曹州辖区的名门望族绣楼之中的“女功”绳结技艺。“牌子”长约四寸,宽寸许,厚如铜钱,上有图文,以结装饰,以示“牌子”活的种类、等级。牌子活是古代后宫及皇亲国戚为了向民间名门望族征集庆典、婚嫁、重大节日等专用的吉祥陈设品及日用品采取的一种形式和方法。同时,也是民间向皇家及皇家后宫献礼、进贡的身份资格证明。古曹州“牌子·花活”当时与“牌子绣活”、“牌子绒绣”并称古曹州“绣楼女功”的三大绝活之一。是当时曹州诸名门望族及大家闺秀出阁前必修课程。它与普通民间流传的“巧活”、“挤花活”(现称中国绳结艺术、中国结)在系法上有本质区别。古曹州“牌子·花活”多
泰山织编画
泰山麻纤维本身属于纤维素束状纤维,横截面为空腔结构,纤维中含有大量的极性亲水基团,纤维的吸湿性非常好。特别是经改性脱胶后再梳理过程中,因纤维束纵向0而形成许多裂缝和孔洞,并且通过毛细管道与中腔连通,此种结构使泰山1纤维具有唯一的吸湿透气性能。经测试泰山1纤维中的1酚类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都有很好的抑菌效果。1纤维虽经脱胶和染整加工,仍然存留和吸附了微量的1酚类物质,极其微量1酚类物质的存在就足以灭杀霉菌类微生物。泰安市金飞虹织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为低碳、环保、可降解原材料并加入了全新豪华的提花图案设计,工艺严谨、高档典雅、花型逼真、色泽艳丽、质地考究,具有
栖霞穿花
“穿花舞”又名“戏灯穿花”,流传于胶东半岛腹地栖霞臧家庄镇泊子村一带,是手持花灯扮演各种戏曲人物的集音乐、戏曲、舞蹈、民歌等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表演艺术。栖霞的“戏灯穿花”由当地“民间小戏”(也叫“草台戏”)发展而来。“戏灯穿花”产生于元朝,发展于明清,清末民初兴盛于泊子村,并辐射到周围十多个村庄。在泊子村,男女老少都玩“灯”,家家户户都会跳“灯”。“戏灯穿花”一般由24人组成,男女各12人,主要有“头灯”一人,是演出的核心;另有身着不同戏装的男女“灯花儿”各数十名。“戏灯穿花”是“草台戏”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演出时,一般可分为“开台”和“收台”两种形式。“开台”即为戏班班主在临开演之前,带领已经化
单山渔号
单山渔号是渔民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头领唱,众船工随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民间演唱形式。其中有单人、双人起号、单人领号、众人合号等形式。三山岛街道单山村是单山渔号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单山渔号是借鉴于“川江号子”,综合自身海上捕捞作业的特点,形成独树一格的一支海洋民俗音乐之花。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海上捕捞中,全靠人力和风力的驱动才能完成劳动过程,需要二十多人协同操作。为便于操作和统一,便产生了这种喊唱形式的号子,并有专人负责领号。领号人根据海上捕捞的生产特点,根据摇橹和撒网等劳动节奏,编创出一些不同节奏、不同情绪、不同音调的号子。全套号子主要有抬船号——整网号——装前哨号——装后哨号——摇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