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特产
山东省民俗文化
鱼台县麦秆画
麦秆画是我国早已失传的隋朝宫廷工艺品。20世纪80年代,艺术工作者研究挖掘了这一中华绝技,并借助现代化技术推陈出新,使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瑰宝重放异彩,被文化部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鱼台县麦秆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樊心玲把两者有机结合,以麦秆为原料,经过浸泡、熏、蒸、漂等多道工序,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纹理和质感,将普通的麦秸巧妙制作成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工艺精品。
踩寸子
踩寸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盛行于临淄。“寸子”是一种木制道具,30厘米左右,寸子底部套着绣花小鞋,表演者踩在寸子上走动时,宽而长的裤腿可以盖住寸子的木柱。有一种若隐若现、风姿绰约的视觉效果。踩寸子的动作和唱词都充满了乡土气息,使观众倍感轻松自在。表演以风趣幽默、积极向上为主调,唱词取材于民间故事和民间小调,将勤劳、善良、孝悌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寓教于乐,引导人们弃恶从善。踩寸子的鼓点源于淄博地区世代传承的鼓谱。踩寸子表演队伍里主要有花姐、领子、花船、官轿、丑角、箍匠、跑驴、霸王鞭等角色。2006年,踩寸子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博山内画瓶
原称内画鼻烟壶,产于博山区。系在透明琉璃瓶内壁作画,故称内画。属珍贵工艺美术品。使用特殊工具,将竹签削尖使弯,制成构形竹笔,蘸以颜料,伸入瓶口于内壁上作画。瓶口狭窄,操作不易,且不能起稿、涂改,故非技艺娴熟、胸有成竹者,难以胜任。博山协顺庄商人王风诰在北京内画大师周乐元家见到内画瓶及内画竹笔,感其神奇奥妙,回博山后便专心研习内画技术。稍后,博山民间画师毕荣九、薛京万等人亦得其技法,并逐渐形成具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山东画派,与北京、衡水画派同享盛誉。博山内画瓶是一种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袖珍工艺品。内画即用特制的弯形细竹笔,在口小如豆的瓶内绘出山水花卉、人物禽兽等画面。作画时,既不打草稿,又不
滨州剪纸
山东滨州惠民地区流行剪纸,多为窗花或者刺绣底样,其形式较胶东地区的粗犷些。其剪纸中以对称(折剪)式的人物很有特色。滨州剪纸,久负盛名,起源已无从可考。《野获编》载:“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山东蒲台县民妇唐赛儿能剪纸为人马。”可见剪纸在滨州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滨州剪纸结构严谨,古朴浑厚,拙中蕴灵。题材广泛,多豪放粗犷之作,与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一脉相承。现已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鄄城斗鸡
斗鸡是我县一项富有特色的民间杂技。具有如下特点:1.娱乐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需要与日俱增。作为我国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斗鸡杂艺理应成为劳动人民生活娱乐的一部分,特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式下,喜闻乐见的斗鸡项目很受广大农民欢迎。2.传统性。中国斗鸡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斗鸡就在奴隶主阶层流行,唐宋盛行于宫廷,以后传播于民间,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传统娱乐项目,并为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长胜不衰。3.普及性。斗鸡项目操作简单,场地和设施要求不高,只要能饲养和训练斗鸡就可开展比赛,而饲养斗鸡恰是劳动人民的拿手好戏,因而普及性较高。但是培育和训练较高水平的斗鸡则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
山东草编
山东的民间草编,据1959年发现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0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民间草编织工艺按料的不同可分为麦秸草编、玉米皮编、蒲草编、琅琊草编、马拌草编、三棱草编、稻草编、麻编、山箭草(民间又称“油草”)编等等。其中以麦秸草编、玉米皮、蒲草编最为普遍。按编织物的用途分类,属于用器类的有篓、筐、盒、盘、箱、茶垫、坐垫、箸笼、饭包、笊篱、菜筛、锅盖、扇子、花盆套、纸篓、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属于衣着一类的有草帽(有礼帽、童帽、斗笠、太阳帽、麻帽种种)、草鞋(有传统的冬季穿用的“蒲窝”,也有各式拖鞋与凉鞋)、蓑衣、玉米皮凉衫等等,家具一类的有草屏风等;建筑及室内装饰类有草地
鄄城抬阁
抬阁流传于菏泽市的鄄城县。主要分布于鄄城西南部的临卜镇崔楼村一带。抬阁明初发生、发展,经历明朝的产生为形成期。新中国初期为兴盛期,文革期间为沉寂期,文革后对抬阁艺术进行了抢救,为复苏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为振兴期。抬阁自抢救复苏以来有了新的发展:1983年县政府组织了大型抬阁表演,观众达5万余人。2005年初县政府在临卜镇成立了抬阁队。2005年县政府、文体局组织了大型抬阁表演,观者8万余人。抬阁是一种美术造型艺术:1.绑阁首先准备的道具有一个方桌,固定铁架的木桩,固定表演人物的铁架和故事人物的服装等。2.由本村辈分较长的老艺人绑阁,绑阁时外人不得观看,首先在方桌上固定竖立铁棒,桌上
杨家埠木板年画
杨家埠木板年画始于明朝末年,与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合称为我国三大民间年画。杨家埠木板年画浑厚、粗犷、朴实,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造型夸张,装饰性强,构图饱满,色彩鲜艳。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大门画、福字灯、四条屏、窗顶等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
临沂门笺
中国人过春节,有挂“门笺”(meijiān)的风俗,门笺是剪纸艺术的一种,俗称:“过门笺”、“门吊子”或“花纸”。其形状如小幡,纹饰如人胜。古时有用幡表达人们意愿的风俗。到南宋始把幡胜“元旦(即春节)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清初,“除夕贴挂钱”,已与现在流行的门笺相似。在山东省临沂市,门笺,亦称过门钱或花纸。每值新春佳节之际,家家户户不光张贴春联、门画,还在大门、二门、房门之上贴挂五颜六色的门笺,使节日气氛倍增,给人以火红、兴旺之感。临沂门笺泛指临沂市境内手工艺人制做的各色,各样的门笺。这些门笺从类型和色彩上归类分为:挖补门笺,苍山门笺,郯城门笺,莒县门笺,盛庄套色门笺。挖补门笺
老汉摔跤
大码头镇小码头村“老汉摔跤”已有近二百年历史,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素有“梅花一摔”之称,多次参加省、市、县演出并获奖,享有盛誉。早在清朝末年,河北一义和团姓王艺人,以表演“老汉摔跤”卖艺逃荒至小码头村,表演形式滑稽幽默,令人叹绝,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与小码头村梅花拳传人王佃林结拜为兄弟,成为王佃林家的房客,姓王艺人将老汉摔跤技艺传授给王佃林后,他们两人在小码头村拉起了民间艺术队伍“王家班”,每逢过年过节他们演出队走村串户到周边村庄进行演出,演出的内容有“秧歌”、“高跷”、“旱船”、“丑婆”、“骑驴”、“竹马”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受欢迎的节目是“老汉摔跤”,他们两人总是把“老汉摔跤”
内画
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淄博内画在全国享有盛名。艺术家们用特制的行笔,在口小如豆的瓶内反向作画,作画时,气收丹田之中,发力于手腕之上,精细之处非目力所能及,所以被誉为奇特瑰丽富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内画作品有高、中、低三个档次,材料有天然水晶、玻璃、人造水晶等,而形态由传统的圆弧状,发展到多棱形、球形、屏风、异形水晶等五十多种。淄博内画艺术家们所创作的《水浒一百单八将》、《百虎图》、《百骏图》、《清明上河图》、《十二金钗》等作品写人状物,尽皆佳妙。其中《水浒一百单八将》在四寸壶面上水陆纵横,营寨相连,或坐或骑或立或步,须眉清晰,神态逼真,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有的内画作品由国家领导人作为
香坊香油
香坊村村民多年来因榨出的香油色、香、味俱佳,备受客户青睐。香坊人榨香油的工序特别讲究,芝麻筛选的干净无杂,焙料的火候恰到好处,器皿干干净净,不掺杂使假。解放前,村内榨香油的户不多。他们把榨好的香油盛到干净的坛子里,用扁担挑着走村串乡四处叫卖,有时也用芝麻兑换。近至十里八里,远到百十里外。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吃香油的少,一般家庭都是菜做好后,用筷子蘸上一两滴,一家人买上二两香油就能吃上一年。这样的小买卖在当时赚不了大钱,也发不了大财,只能养家糊口。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香油的也多了,香坊村榨香油的人越发展越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香坊村的香油名气大了,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全村8
成武大平调
大平调本名平调,是山东的梆子声腔系统的地方大戏剧种。因其唱腔音乐相对于高调(山东梆子)的音调低,故称之为平调。又因其击节的梆子特别大(约60余公分),历史上又曾称“大梆戏”,现在通称大平调。该剧种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已有500余年的生成发展史。大平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说它是由木偶戏或皮影戏演化而成,理由是大平调表演的身段亮相、上下场式都与木偶戏相近。其二,说它由秦腔演变来的。数百年来逐步发展,大平调蔚然成势,主要依靠该剧种三种流派的标新立异,即:河东平、东路平、西路平,成武县大平调即属于河东平,曾涌现出在戏曲界颇具影响的牛印合、牛印海、邵丙玉、牛光轩、马明銮等著名艺人。大平调经常上演的
潍城小磨香油
潍城小磨香油最早产于潍城区于河街道崔家村。崔家村也被当地人称作崔家庄。明洪武初年,-县崔氏三兄弟迁居至潍县城西大于河(旧称大圩河)西畔,并以姓氏命名为崔家庄。当时崔氏聪慧手巧,用小石磨将炒好的芝麻磨成糊状,再将芝麻糊放入大陶盆中,倒入适量开水,用木杠在盆中搅拌。待盆里漂出了一层油脂,散发出香味,又把木杠放下,将陶盆放在木杠上来回晃动,油层不断加厚。然后用木勺把油舀出,盛进容器挑到集市上去卖。后不断改进工艺,小磨磨制的芝麻油香味浓郁,渐渐传入皇宫,被皇帝命名为“香油”。又因这香油是用小石磨磨制的,人们又称其为“小磨香油”。小磨香油磨制工艺代代相传,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清乾隆年间,郑板桥刚上任
又一村“蒸包”
起源于1890年,在继承天津“狗不理”包子传统工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造型好,有嚼劲,选料精,满口香的独特风味。现在的“又一村”包子用半发面,肉馅内调进香油、酱油、葱、姜、高汤等十种佐料精制而成。曾荣获1990年山东省饮食业优质产品称号,2004年5月被授予“山东名小吃”称号。
成武担经
成武县位于鲁西南,属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带,秦时置县,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灿烂的文化。“担经”是鲁西南人民在庙会期间,根据当地习俗而形成的一种以娱神、娱人、教人、诵经为内容,以歌舞表演、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历史上,成武县多庙会,庙会上常有年迈的妇女,肩上挑着担子,一头是进香的香火,一头为了平衡衬个东西,口中念念有词。后来被改成担子用一寸宽、五尺长的竹片制成,用布或绢制成莲花盆、大鲤鱼、花灯笼、花篮等饰物分衬两头,也有的用手托着莲花盆,一手拿一把彩扇,边舞边唱小曲,以招来看客,向进香人化缘求善,这种活动就是“担经”。担经伴随着民间传统庙会的产
岗子刘驴肉
清乾隆年间,岗子刘村一郭姓村民,除农耕外以宰杀牲畜卖肉为生,由经营生肉逐步开设熟肉店。本村一刘姓村民同郭是亲戚,在店内干活,学得加工技艺后专门从事驴肉加工,成为岗子刘驴肉的传承人。驴肉也称鬼子肉,据传,驴前腿内侧不长毛处是驴的夜眼,因此又叫鬼子肉。岗子刘驴肉加工方法独特。选用肥壮的驴,饮足盐水拴在木桩上用鞭抽打,让驴急跑转圈出汗,这样宰杀的驴肉色泽鲜艳,无淤积血块,肉质松散通透,易于入味。宰杀放血切块后用清水浸泡,使残血浸出,然后摊晾,待血水淋干后,加入沙仁、丁香、肉豆蔻等十余种佐料下锅,开锅后把浮沫抛出,然后放上铁箅笼,把肉压在铁箅子的水面下,文火浸泡闷煮,先用小火煮半小时,再用大火煮2--
成武酱菜工艺技术
成武地处鲁西南,秦时置县,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著名的天然酱菜之乡。传统的成武酱菜手工技艺起源于武氏宫廷小菜,清雍正年间武氏后人始建“老银昌”酱园,乾隆赐名“紫琥珀”,慈禧太后赐匾“百年老店”。酱菜的腌制工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蔬菜贮藏和加工技术的结晶,成武酱菜的生产工艺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作,有“外无苍蝇,内无蛆虫”之独特功效。在全国同行业中独树一帜。成武酱菜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历经三年,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特别是酱制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完全是利用日晒夜露,自然发酵、浸渍,能使其形成多种特殊的酚香气味,具有驱蚊防蛆的功效,并能抑制多类细菌繁殖,从而形成了外
沾化三疣梭子蟹
俗称螃蟹,因其体呈梭形,背有三个隆起而得名。沾化沿海是其主产地。每年4~5月间,雌蟹游入近海产卵。蟹肉细嫩,洁白鲜美。未产卵之雌蟹,蟹黄盈满甲壳,色艳味香。自古骚人墨客咏蟹诗文颇多,吃法也甚讲究,如“芙蓉菊花蟹”、“雪丽大蟹”、“七星蟹黄”等。
马岭岗镇黄金梨
2002年,马岭岗镇掀起黄金梨的种植热潮。通过几年的发展,20多个行政村,5000余户群众共栽植黄金梨800公顷,亩均产值近万元,此一项全镇农民年增收1亿多元,成为马岭岗镇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黄金梨也成为马岭岗镇一个重要农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