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廊坊 > 三河特产
三河民俗文化
廊坊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三河、宝坻、香河一带的农村。自清乾隆中叶,木板大鼓名家李文通从家乡逃荒来京东行艺,在京东广为流行的民歌小调“靠山调”基础上,革新加工,又经过邓殿奎、陈连登、于七、王宪章、于景元、陈怀德、魏西庚等传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京东大鼓这种北方特有的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曲艺形式。京东大鼓是一种用京东方言演唱的鼓曲。演唱形式为一人站唱,击鼓为节,旁有伴奏,与铁片大鼓、单琴大鼓表演基本相同。过去,在撂地说书阶段,还曾有一种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员坐抱三弦,边弹边唱,其右脚踩一箭击鼓(以矮鼓架支撑,置于地上),左腿上绑一节子板(五块板儿)以司节奏,也颇能招揽观众。京东大鼓在廊坊地区的广泛流播,初
十美图
三河市新集镇行仁庄村有一道民间花会名叫十美图。这是根据封建帝王隋炀帝荒淫无道腐化骄奢的生活创作加工而成的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花会,歌颂了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可以说这是一道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健康美好,善恶分明的民间花会。经考证查实十美图是我省乃至全国唯一以十美图为名称,讽刺隋炀帝为内容,流传久远的民间花会。十美图产生年代应为明末清初,根据是:一、十美图服饰是清以前明代的服饰;二、所用道具解差用的“戒棍”、婆子用的“棒槌”等物系民间流传下来的清以前的道具,十美图的歌词,其内容也应该是百姓批判讽刺隋炀帝荒淫无道为内容的歌词。十美图表现了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道极度腐败昏庸
三河大鼓
三河市燕郊镇因春秋战国时期地处燕国城郊而得名,有“天子脚下,御驾行宫”之美誉。燕郊镇半壁店村的大鼓会成立于清朝同治年间,当时一名姓善的宫廷太监受礼部指派,到燕郊行宫为皇族清明节到遵化东陵扫墓做前期准备。因为燕郊行宫为第一驿站,因此,迎送仪式要格外隆重,需组建一个鼓乐队以壮声威。最后选中了吴姓旗人居多的半壁店村,由该村庄头吴殿林牵头组建起一支有十六面大鼓的大鼓会,因是同治年间,由善氏太监倡建的,故称鼓会名为“同善大鼓会”。从此,每到清明节,在燕郊行宫迎送皇差的仪仗当中,同善大鼓会就成了最为瞩目的一支队伍。后来,又因此会是仿清宫廷太平鼓的表演制式,所以会的全名又成了今天的“同善太平大鼓会”。其功能
三河燕山大板
“燕山大板”是河北三河特有的一种曲种。1975年由刘燕,王德华,胡嘉良在借鉴清代就流传于民间的莲花落、霸王鞭曲调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作,吸收了燕山一带的民间小调,如硪歌、小悲调、八板腔以及影调、评剧、北方二人转的特点与精华,创作出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近二十种曲牌和多样板式的一种新曲种。燕山大板属快板类曲种,与传统快板书所用竹板形同略小。演唱形式不拘一格,可一人单唱,也可多人群唱,边舞边唱。演唱者一手执大板,一手执小板(亦称“节子”)。根据乐曲的拍式与唱段内容,借鉴舞蹈中各舞姿及“河北落子”部分击板动作,加以发挥、创新,双手有机配合,打击出不同节奏的点式和花样。燕山大板的表演形式活泼新颖,
三河太极通背拳
通背拳是我国传统的著名拳种,流行广泛的有劈挂通臂、白猿通臂、五行通臂、如意通臂、太极通臂等流派。“通背拳”最早何人所创众说纷纭,已无从查考,旧社会武术门户之见颇深,所以通背拳一直秘密流传相承。太极通背拳,又称五猴通背拳,是通背拳的一个分支,属内家拳派系,是由人称“臂圣”的清末著名拳师张策所创。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太极通臂拳的传承在三河有据可查的是从祁门少祁派祁太昌的通臂拳算起已是七代。其中的六代传人李忠最为有名,是公认的太极通臂拳的掌门人和传承普及的关键人物。太极通背拳是“通背拳”中的主要流派,据其锻炼法则和搏击特点,属上三门的武当内家拳术。太极通背拳的风格特点是:浑厚自然、刚柔相济、
段甲岭庙会
段甲岭庙会时间为四月初八,四月初八日,本为佛诞节,属于我国佛教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之一。即释迦牟尼的生日纪念。佛诞节流传到民间,又形成了庙会。据三河县志,段甲岭的庙宇有娘娘庙,水月庵,茶棚庵,有老人讲段甲岭庙会原为四月十八,在北方地区则传说农历四月十八日为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生日,所以应该有此可能。
军下庙会
军下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为军下庙会。据传农历三月十五是王母娘娘生日。旧时,军下建有娘娘庙一座。该庙位于鲍邱河东岸,整个建筑东西宽24米,南北长80米,占地约3亩。建有三层殿宇。前殿内供王母娘娘塑像,中殿塑有云霄、碧霄泥像,后殿供奉如来佛像。该庙始建于明万历28年(1600年),1927年重修,文革中被毁。每年庙会,有来自各地的演出团体来村演出,周围村庄的村民来此赶庙会,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本地经济的发展。
孤山庙会
孤山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为孤山娘娘庙会。孤山位于三河市西北部,原山上有塔、有庙。孤山塔建于辽代,塔内有一弥勒佛雕像。山顶建有一普济寺,占地200平方米,有三层大殿。孤山塔1967年被毁,普济寺毁于1951年。三月初一庙会是当地和周边乡村的盛大节日,每逢庙会,孤山脚下,潮白河畔,热闹非常。各种商贩接踵而来,还有外来演出团体、各地花会前来表演。登山远眺是庙会期间群众喜欢的活动之一。在孤山南麓,沿108磴石阶可以直抵山顶,也可以登木梯到塔内扔铜钱,听水响。登上孤山山巅,京东百里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一收眼底,通州燃灯佛塔如在眼前,远眺京城万千气象
燕郊庙会
燕郊庙会燕郊庙会历史悠久,相传从唐宋以来就开始盛行。燕郊镇的庙会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天齐庙会,一个是正月二十八的火神庙会。天齐庙会正名为敕建东岳庙。位于燕郊镇大街西门外100米偏西路北,占地约50亩。分为东西两大院落,西边院落为东岳庙(天齐庙),东边院落为火神庙。东岳庙座北朝南,规模宏大,气宇轩昂、富丽堂皇。步上九级石阶是天齐庙山门,中间是大门,两旁各有一小门,一拱三瓮;穿过山门,迎面就是巍峨的天齐大帝主殿,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殿外依次矗立各种石碑。大殿供奉的是东岳天齐大帝,大殿两侧是配殿,东厢殿是传说中的神怪塑像,西厢殿供奉千手千眼佛。据《辞海》记载:东岳大帝:道教所
灵山庙会
灵山庙会灵山庙会始因灵山寺。灵山之巅建有辽塔,山之西侧半山腰有灵山寺,不知建于何年,只知清同治年间对灵山寺进行修葺,并将竣工之日定为“灵山庙会”。据民国二十四年《三河县新志》载:清同治元年正月至二年四月,以众护法募化之资,重修灵山寺的正殿、东西配殿和寺门、围墙,并于寺前建戏楼。此工程竣工于同治二年四月十五日。是日,灵山寺重新“开光”庆典,香火缭绕,戏楼唱戏,各路花会也前来助兴,各地商家闻讯也纷纷赶来,有买有卖,十里八村,男女老幼齐来观光,好不热闹。从此,这一天就被定为灵山庙会,传承至今。每年逢庙会期间,商贾云集,高跷、旱船等道道花会,游人如织,买卖兴隆;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求财求子,保佑平安;
三河城关庙会
城关庙会昔时,三河县城四面城墙高垒,东西南北四门外又修有瓮城(围绕城门外的小城)。城内中心有中心阁,城里城外有多处庙宇:东面城里有关帝庙,城外有财神庙、玉皇庙;西面城里有城隍庙、地藏庵、孔庙,城外有灵官庙、药王庙;南面城里有火神庙、奎星楼、娘娘庙、大寺庙,城外有三官庙;北面城里有彭公祠、真武庙,城外有娘娘庙、天齐庙。庙宇众多,常年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五月十一南门外和西门外举办庙会。庙会期间,光是从各地来的花会就有48道之多,有秧歌、旱船、十不闲、五虎棍、大头会、耍中幡、耍狮子、耍龙灯、小车会、高跷会、炒子、大鼓(16面)、高堂会、拉洋片等等。另外,还搭戏台唱大戏,不光十里八村的人扶老
三河通背拳
通背拳是我国传统的著名拳种,流行广泛的有劈挂通臂、白猿通臂、五行通臂、如意通臂、太极通臂等流派。“通背拳”最早何人所创众说纷纭,已无从查考,旧社会武术门户之见颇深,所以通背拳一直秘密流传相承。太极通背拳,又称五猴通背拳,是通背拳的一个分支,属内家拳派系,是由人称“臂圣”的清末著名拳师张策所创。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太极通臂拳的传承在三河有据可查的是从祁门少祁派祁太昌的通臂拳算起已是七代。其中的六代传人李忠最为有名,是公认的太极通臂拳的掌门人和传承普及的关键人物。太极通背拳是“通背拳”中的主要流派,据其锻炼法则和搏击特点,属上三门的武当内家拳术。太极通背拳的风格特点是:浑厚自然、刚柔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