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 > 苍南县特产
苍南县民俗文化
蓝夹缬技艺
蓝夹缬技艺为我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其技艺曾普遍流传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市,至今下辖的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这些实物的残片,至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温州蓝夹缬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夹缬是浙南民间婚嫁必备用品,它以蓝靛(中药板蓝根的植株所制)为染液;表现以晚清至民国时流传的昆剧、乱弹、京剧等戏文情节为主要纹样,辅以花鸟虫兽等大吉
苍南点色剪纸
苍南点色剪纸是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一种民间艺术。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纸扎艺术,主要用于祭奠、太平纸龙等纸扎装饰,作品形式多样。点色剪纸的制作是采用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技法,采用薄薄的白色生宣纸,用独特的刻刀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用白纸剪刻成图案,再根据不同场景点染各种色彩的,也有直接以金银纸和色彩纸剪刻镂空套拼而成图案的。苍南的民间剪纸艺术由简入繁,从粗到细,剪、刻技艺日臻成熟和完美,其表现形式有单色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镂金托色剪纸等。点色剪纸的主要载体有礼品册、画框、画轴、台挂历、宫灯、扇面等。表现的人物方面的题材,多是戏曲故事,通过夸张变形手段、精湛刻制;表现的花鸟鱼虫方面题材,大多寓意某种
蒲城拔五更
每年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浙南蒲城照例盛行“拔五更”民俗活动。整个活动30多个环节,天天都有出新出彩的节目,不仅有出巡、抢彩球、放烟花等,还有戏曲、音舞、扎灯等多种艺术。届时人流如潮,热闹非凡。地理位置:在浙闽交界的苍南县蒲壮所城,为该地特异风俗之一。及于浙南闽东滨海地区。历史沿革:起于明代隆庆、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抗倭斗争时期,再现了当时早起晨操练兵士和庆祝抗倭胜利的动人情景。此俗世代相传,年年都有,只在“文革”时期停歇。主要价值:满足滨海地区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富有地方特色的独特民俗风情,有凝聚民心构建和谐的积极意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可从中发掘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多。
苍南参龙
参龙,流行于温州地区的苍南、平阳、乐清等地与舞龙灯等民间风俗相结合的说唱艺术。表演时,参龙师身披大红绸,边敲大堂鼓,边唱七言一句的参龙词,一打锣手在一旁和着参龙师敲打鼓点的节奏敲大锣增添气氛。参龙唱词分仪式词、插词和正文三种形式。仪式词是结合舞龙和划龙舟活动的相关仪式所唱的词文,不同仪式和不同场境有不同内容的词文。插词,是参龙师据应邀方香案摆设的变化和不同场境,穿插正文即兴演唱的词文。这类词文,由参龙师即兴编唱。正文,即演唱古代传记、短篇、中篇的故事、小说的词文,一般在举行相关仪式之后,或龙灯(龙船)在某个地方较长时间停顿、表演之时演唱。参龙词,没有道白,均为七言韵文体裁。词文格调高雅、生动活
苍南“八仙戏”
苍南农村向有演大戏迎新春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村村镇镇锣鼓声不断,京剧、越剧、瓯剧、婺剧等唱腔把苍南农村闹腾得红红火火。苍南人演大戏时,在第一天演正本大戏之前,打过头通,还要“打八仙”(即演八仙戏),以讨个吉祥的彩头。何谓八仙戏八仙戏,民间百姓称“打八仙”、“八仙庆寿”,温州一带艺人统称之为“八仙”。“八仙”是一种吉祥小戏,也是在正戏开演之前演出的折子小戏,分“大八仙”和“小八仙”。苍南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中,发现龙港镇戏剧协会主席高福玉先生保存了15套“八仙”剧本,其中“大八仙”有《三张桌》(又名文武会)、《天官八仙》、《七星八仙》、《赐福》、《上寿》、《狮子鹤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