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佛山 > 南海特产
南海民俗文化
何广义堂十番
十番锣鼓也称十番古乐(以下简称“十番”),是一种古老的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音乐,起源于北方,盛行于江南,清代中期由安徽、江浙一带流落广东的艺人传入南海叠滘乡等地,流传南海至今已有200多年。十,泛指多数。番,是翻花样,有变化。十番即是指音乐演奏有多样变化,不同曲牌按不同的程式轮番演奏。十番乐器有常规和特殊两类。常规乐器有在流传的过程中吸收了本地八音锣鼓的群鼓、沙鼓、大钹、高边锣、大文锣、翘心锣、单打等民间常用乐器;特殊乐器有:十番鼓,又叫大班鼓。鼓身细长,由原木凿空蒙上牛皮,音色厚实;飞钹。钹厚0.7~1毫米,外圆直径210~230毫米;二锣,俗称“雍雍”、“东东”。大小与京小锣相仿,音色清越
官窑生菜会
狮山镇官窑,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北部,与三水、花都接壤。官窑,源于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南汉王在官窑设办陶窑而得名,古时素称为南粤辗转中原的中枢,享有“百粤通衢”的美誉。是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驿。官窑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并历经悠悠历史长河的荡涤,沉淀并形成了官窑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延绵400多年的“官窑生菜会”。“官窑生菜会”源于明代(据民间传说明代中期)、兴于清代(据清宣统《南海县志》卷六和清宣统庚戍续修版《南海县志》卷四记载)、盛于民国,并延续至今。官窑生菜会与凤山古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位于官窑驿市街尾的“凤山古庙”(又名白衣观音庙,当地简称白衣庙),前身为“白莲
金箔锻造技艺
金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工艺品,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今南京龙潭地区(江宁)是金箔的发源地,相传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佛山地处岭南地区,古为百越之地。据明代丘濬《广文献公开大庾岭路碑阴论》载:“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进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两宋时期,中原汉人大举南迁,将先进的生产技艺和文化带到岭南地区,金箔技艺也由中原移民传入古镇佛山,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明清时期,佛山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进入繁盛时期,佛山的金箔业非常发达。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实业志》记载:“清雍正二年,佛山祖庙大街就建有金箔行会馆,大小店号30多家。而随着佛山镇及邻乡各种民俗活动频繁,金箔
乐安花灯会
早在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在西隆堡(乐安)内设立黄鼎都(司)治所后,这里的村民便有正月十五“庆灯”的习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贺一番。每年正月初十为“开灯”,正月初九为乐安圩期,人们纷纷来乐安买灯,慢慢便形成灯地(市),专门摆卖花灯。卖灯的人多,造灯的人也不少。邻近的岗头村,几乎家家有人造花灯。曾有“工艺之乡”的美誉。到了清代的“康、雍、乾”年间,这里的花灯更为兴旺,出现万人空巷看花灯的欢乐场面。清光绪元年(1875年),一位姓麦的男子,婚后8年没有生育儿女,这一年正月初九,他陪同妻子去看花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了约30分钟,他的妻子觉得有点不舒服,便扶她坐在一块露出地面的石块之上。她感觉得很
盐步老龙
盐步老龙相传建造于570多年前,船身用传说千年不坏的坤甸木制成,身长36.8米,宽1.15米,水手座68个。配有南方传统龙舟的龙头、神位、百足旗、龙船鼓、龙标、龙尾等饰物。与一般龙舟所不同的是,老龙颌长白须,龙头用檀香木雕成,头上一对鹿角,口含龙珠(据传在1937年沉船中丢失)。头顶插有相传是慈禧太后所赐的12支雉鸡尾和1个金属制的“孖金钱”(两个相连一体的金钱)。盐步老龙被民间认为是珠江三角洲年岁最老的龙舟。1.盐步老龙与泮塘小龙结契的故事在南海盐步、广州荔湾区泮塘(民国25年以前属南海)一带,民间流传着一个与龙舟有关的美好故事: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水乡龙舟竞赛夺标之风极盛,胜者可赢得烧猪、
九江赛龙舟
九江划龙舟活动已有100多年历史。早在清代光绪年间,九江端午节赛龙舟就已相当盛行。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版《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乡人每夏五月,必斗龙舟。舟首尾刻作龙形,阔可二尺许,长或十余丈,短亦数丈,可坐数十人。”当时流传的一首竹枝词,生动地描绘了九江赛龙舟的情景:“五月龙舟逐海游,兴来直闹到寒秋;一声鼓响如飞去,人力让他沙咀头。”古往今来,九江的龙舟盛会每年举行一次。解放前,每年在端午节或秋高气爽、鱼蚕丰熟的季节举行。当地群众把划龙舟作为愉悦身心、娱乐庆升平的一种民间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在九江划龙舟活动中,流传着很多为乡人津津乐道的趣事。例如,“中洲锣,杉桥舦(当地俗称舵为舦)”,所
黄岐“龙母诞锦龙盛会”
黄岐龙母诞锦龙盛会传说起源于龙母娘娘的一次漂移。据说,当初住在天宫里的娘娘下凡到肇庆市悦城镇附近的西江岸边,当地居民认为这是上天赐的福运,遂将下凡的娘娘奉为龙母,修建龙母庙,烧香祈福。有一年西江发洪水,悦城龙母顺水漂流,悄悄驾临南海黄岐的流溪河边。当木雕的龙母像搁浅在流溪河畔的一片沙地上后,便任凭洪水冲刷、潮汐翻卷,龙母也不愿离开流溪河。一天,一位有缘的善仁老翁与龙母相遇后,便将龙母请上岸,在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修建了一座“龙母古庙”,随大水漂来的龙母从此得以在黄岐长住下来。这就是“悦城龙母”变身“黄岐龙母”的由来。黄岐百姓认为龙母与黄岐有缘,百姓奉龙母为神灵,龙舟手则将龙母奉为“群龙之
西樵“半山扒龙舟”
远在明代弘治年间,西樵人在西樵山山腰筑堤蓄水,人们称为“天湖”。在此举办的“山顶扒龙舟”,属于游龙活动。首划之日,彩龙云0,锣鼓动四山,引来万人登山围观。为此,西樵人在天湖两端建起了龙珠亭、问龙亭等多个与龙舟有关的亭台;湖的南面还有一座三层楼高的“观龙楼”。每逢风调雨顺之年,西樵人就在天湖举行扒龙舟活动。1981年端午节,中断多年的“半山扒龙舟”传统民间活动在西樵山天湖重新举行,共有9条锦龙在天湖上作“群龙朝贺”、“双龙出海”、“赛龙夺锦”和“群龙戏水”等精彩表演。当日,西樵山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港澳知名人士马万祺等南海乡亲,海内外侨胞、南海周边市县和县内的观众约10万人观看了半山扒龙舟活动
扒龙舟
南海地处珠三角水网地带,扒龙舟是民间盛行的传统民俗活动。较有名的龙舟盛事有“盐步锦龙盛会”“九江赛龙舟”“黄岐龙母诞锦龙盛会”等。盐步锦龙盛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珠江三角洲发源最早、影响较广的民间龙舟活动之一。1984年,民间划龙舟活动被正式纳入体育运动项目,南海龙舟队在国内、国际龙舟赛上屡创佳绩。2002年10月,中国龙舟协会命名南海为“中国龙舟运动之乡”。国家体育总局在丹灶建立中国龙舟示范基地,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及电子科技设备,打造适合国际标准龙、小型龙(五人龙)的国际标准竞赛场地。2012年,“传统龙舟(丹灶扒龙舟)”和“大沥锦龙盛会”被列入南海区非物质文
南海醒狮
南海是南狮的发源地。明代开始,舞狮就成为南海民间重要的民俗活动,几乎每个较大的自然村都有狮队。每逢过节、庙会或庆典,各乡村都要举办舞狮盛会。规模较大且有传统的狮会有正月初一平洲狮会、正月初八里水狮会、正月初十小塘狮会、正月十一盐步狮会、正月十二松岗狮会、正月十四大沥狮会、正月二十六官窑生菜会狮会、正月二十六黄岐北村生菜会狮会等。南海醒狮以家族、师承、堂馆、社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大批的舞狮人才,在国际赛事中屡次夺冠,蜚声海内外。2002年10月,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命名南海为“中国龙狮运动之乡”。2006年,“南海醒狮(广东醒狮)”被列入广东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狮要讲究套路,也要有基本功,
麦边舞龙
舞龙也称龙舞、玩龙灯。正月初一,出行的鞭炮响过,人们相互拜年祝贺之后,便有数条布龙、纸龙、草龙、纷纷出动,在村里“游”起来,伴之以“咚咚咚”、“锵锵锵”热闹的锣鼓声,挨家挨户边走边舞,有时还要进屋绕堂一周。村民轻则鞭炮相迎,烟糖相赠,重则酒肉款待,条烟相送,有的还赠以红包,以示慰劳。本村“舞”过之后,再去邻近友好材。正月十五晚上,是舞龙的热潮,群龙飞舞,彩灯万盏,人们数十里相聚,热闹异常。龙有黄、青、白、赤、黑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龙的动势分行进(摇头、摆尾)、迎龙(头不时高举:尾摆个不停)、舞龙三种。领舞者手举红色绸制绣球,龙跟着绣球动作,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