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侗族傩戏咚咚推
“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咚咚推”起源难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为龙姓侗族人,明永乐十七年(1419)从本省靖州迁来。龙姓人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依此推论,这种傩戏,很有可能是明代由靖州传来的。天井寨旧时有盘古庙、飞山庙各一座,春节期间每庙一年,轮流祭祀,祭祀时必演“咚咚推”。每逢天灾或瘟疫时,也要演唱“咚咚推”。“咚咚推”有简单情节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戏剧雏形的傩戏。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语。它的剧目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癞子偷牛》、《老
荆河戏
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明末清初秦腔戏班随李自成军来到澧州,艺人们四处流散,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荆河戏弹腔的“南北路”,荆河戏基本成型。荆河戏的传统剧目较为丰富,保存下来的有五百多出,其中包括整本戏四百五十多出,散折戏六十多出。这些剧目基本出于元明杂剧传奇、章回小说、民间故事,代表性剧目包括《百子图》、《楚宫抚琴》、《大回荆州》、《双驸马》、《沙滩会》、《翠屏山》、《反武
望城剪纸
望城剪纸是长沙地区流传盛广的两种民间工艺,展现出长沙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长沙棕编是以棕叶编制而成的小工艺品。棕榈为常绿乔木,长沙县农村各地都有种植,民间艺人采集棕叶,编织成鸟、虫、虾、鹤、蛇、青蛙等各种昆虫动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被誉为“江南一绝”。因其多为鲜叶编织,易枯变形,艺人研究改进,将鲜叶进行处理,编后染漆,经久不变,色彩鲜明,形态更为逼真,曾参加德国莱比锡世界博览会,获得好评。”望城剪纸的影响更为广泛,内容纯朴秀美、风格多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基本上代表湘中一带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以湘江为界,分河西;河东两大风格。河西的剪纸与凿花,两者皆兼,先打画稿,很讲究构图的平衡,受皮影戏影
青山唢呐
石鼓民间唢呐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其唢呐传人更是一代胜过一代,石鼓镇安乐村陈庆丰是石鼓唢呐的精英人物,1956年,陈庆丰与朱梅江、王雨池、左元和、袁碧琪共五人创谱《哭懵懂》,并将此曲谱在湘潭县农村群众艺术观摩会演时首演成功,获一等奖。同年年底,他们以湘潭地区代表队身份,参加湖南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会演,《哭懵懂》节目再次获奖。随后,省会演领导小组将陈庆丰、朱梅江、左元和三人列入湖南省代表团成员,1957年他们带着《哭懵懂》曲目上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哭懵懂》被评为优秀节目,并代表全国进驻中南海怀仁堂作了汇报演出,当时1、1、宋
长沙花鼓戏(浏阳)
长沙花鼓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汉族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而来,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十二属县——长沙、善化(今望城)、湘阴、浏阳、醴陵、湘乡、宁乡、益阳、安化、茶陵、攸县等地。长沙花鼓戏形成、流行的广大地区各地方言有较大差别,旧称“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随着艺术交流的频繁,逐渐演变为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2008年,长沙花鼓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起源——民间歌舞说唱艺术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清代中期以前,长沙一带
凤凰文武茶灯
凤凰文武茶灯是传统民间歌舞,它集歌、舞、戏、杂技、乐于一身,主要流行于凤凰县南部的广大地区。凤凰文武茶灯以扇为主要表演道具,表演者身段优美,婀娜多姿。一般为双人表演,为小丑与小旦,也可4人、6人、8人群体表演。2012年,茶灯被列为第二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灯主要流传在湖南凤凰县南部水打田乡、林峰乡黄罗寨村、新场乡的山口村、茨岩乡的小垅、寸金、茶田的砂罗村等广大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农耕文化十分丰富,同时多是大山和丘陵地带,山上林木苍翠,四季花草葱茏,鸟语花香,奇山秀水,环境十分优美。特别是茶灯的发源地水打田乡南部与麻阳县接壤,距古麻阳县城城址锦河镇较近,是明清时期凤凰通往麻
侗族芦笙
2006年,侗族芦笙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局为保护主体。竹子是制造芦笙的主要材料,如楠竹、紫竹、锦竹、水竹、绵竹、白竹、苦竹等,其中白竹是制作芦笙的最佳材料。制作芦笙一般都采用三年以上的老竹。为了制作理想的芦笙,侗族匠人们采伐竹子时,非常讲究季节性,大都在每年的立秋以后和立春以前,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在这个季节里采伐的竹子比较坚硬,而且不会生虫。侗族的芦笙基本上都装有二至三个共鸣筒,起到扩大音量的作用。共鸣筒的音响频率同竹管的音响频率必须同等才能产生共鸣,否则是徒劳的。一般说,共鸣筒的长度为竹管长度的四分之一左右,侗
侗锦织造技艺
侗锦,古城“纶织”,是侗族女性通过母女和近亲代代相传的纯手工艺品。侗锦织造技艺已有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最早可溯源至“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代,现已成为展示中国“女织”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侗锦织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素锦用黑白棉线织造而成;彩锦用黑白线和彩线交织成花而成。侗锦根据用途的不同,还可分为日用锦、寿锦、法锦等。其中日用锦又分为12种类型——被面、垫毯、衣服布料、头帕、背带、盖布、绑腿等,寿锦专门用于老人死后垫棺,法锦则专门用于祭祀时作为挂单和祭师披挂的法毯等。侗锦用斜架式的织机进行编织。以经线
花瑶呜哇山歌
花瑶呜哇山歌是一种“高腔山歌”,它是花瑶人民在田野山岗劳动时自我愉悦,自我抒情的歌曲,是花瑶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反映了神秘花瑶人独特的审美观念、思想感情和民族心理。花瑶呜哇山歌一般用汉语来演唱,是随着瑶、汉民族大融合形成而发展的,是汉文化与当地花瑶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花瑶呜哇山歌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号子,具有协调和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被称为民歌中的绝唱。花瑶呜哇山歌渊源流长,千百年来,花瑶人独自居住在封闭的大山里,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给了花瑶人无限的热情和灵感。呜哇山歌是花瑶人灵感的呐喊,热情的呼唤。它产生于花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
酉水船工号子
酉水船工号子,指酉水河段船工的劳动时号子,在酉水上下游之间的湖南省保靖县河段最流行。较之其他地区,沉淀在这里的酉水船工号子传唱形式最古老、内容最完备。酉水船工号子分为橹号子、桨号子、纤号子、卸货号子等,品类达50多个,曲调、节奏各异,所反映的内容分为历史传说类、水路分段记述类和风俗生活类,彼此间相互穿插、相互糅合。列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水发源于湖北省鹤峰西北部,蜿蜒流经湘西自治州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等县,汇入沅水,是湘西土著文化的发源地,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湘西与外界物资交流和文明传递的主要渠道。一艘艘依靠人力划桨撑篙拉纤的木船,将湘西的桐油、五倍子、兽皮、药材等
常德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为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邻地区如常德全区、湘西、怀化的部分城镇,湖北南部的公安、石首、松滋、长阳、五峰、鹤峰等地。在常德花鼓戏流行最盛的常德地区,古为三苗、南蛮之地,自古巫风昌盛。三闾大夫屈原曾在这一带改陋词,附巫音,作《九歌》之曲。民间巫傩之风,绵延不绝。明中叶以来,常德一带民间歌舞活跃,蕴含楚文化的各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为常德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据记载,清代道光初年,常德花鼓戏已有了上演夜戏的戏班。1983年春,从常德石门县唐代建筑夹山寺戏残碑中,发现了记载清代中叶常德花鼓戏活动的可靠记载。常德、桃源、汉寿一带俗称为“灯
苗族四月八“跳花节”
“四月八”是苗族人民的祭祖节、英雄节和联欢节。相传“四月八”是为了苗族同胞为纪念英雄“亚努”,追思他的英勇业绩的重要节日。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的节日。凤凰县民族风情浓郁,每年农历四月八,苗族男女青年都要来到跳花坪跳花跳月,赶“苗族边边场”,尽情对歌跳舞,谈情说爱。“四月八”也因此被称为“东方情人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四月八”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如今的欢庆活动处处彰显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四月八”活动入苗族的其他民俗文化元素:苗族“苗狮”、“唢呐”、“木叶”、“接龙舞”等民俗风情内容。苗族“四月八”活动释放着苗族群众热爱生活的热情,在传承和展示民族文化活动中,让国
盘王大歌
《盘王大歌》,又称《盘王大歌书》《还愿歌》《鼠干歌》《流乐书下卷》,现存于世的歌本约八千行。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抄本是清乾隆年间的,主要流传于口头上,有三十六段、二十四段与十二段三种版本,后两种版本是前一种版本的摘选本。三十六段本包括三十六歌、七曲,它记录了瑶族的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号称瑶族的“懂宗收”——百科全书。2008年,盘王大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盘王大歌》主要流传在瑶族聚居地区。江华瑶族自治县是保存《盘王大歌》最为丰富的地方。瑶族传为盘王的后裔。历史上,瑶族的迁徙极其频繁。他们在迁徙过程中,爬山越岭、漂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途中渡海
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弹腔和少部分昆腔在内而以高腔为主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省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波及贵州、四川省的部分地区。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得到发展,老艺人杜风林组建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戏班“大红班”,到各地巡回演出,辰河高腔开始走向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辰河高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48本“目连戏”及《黄金印》、《红袍记》、《一品忠》、《琵琶记》、《装疯油锅》等剧目,在湘西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辰河高腔曲调丰富,有曲牌五百余支,适合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主要曲牌有【归朝欢】、【降皇龙】、【浪淘沙】、【淘金令】、【扑
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炎陵山山麓。相传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来南方巡视,尝草采药,为民治病,不幸误尝毒草身亡,安葬于此。据史料载,从汉代起,祭祀炎帝已成习俗。炎帝是一位伟大人物,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炎陵县的“炎帝陵祭典”文化历史悠久,祭祀方式包括文祭、物祭、炎祭、乐祭、龙祭等。祭典分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民间祭祀连年累月不断,官方的公祭、告祭也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据史料记载,盛大的祭典于宋代就“三岁一举”,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之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一个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其
益阳弹词
益阳弹词是湖南民间说唱艺术中别具一格的曲艺形式,也是益阳的主要曲艺曲种。益阳,地处湘中,资水下游,洞庭湖滨,历来就是资水流域及洞庭湖滨各县物质集散地,誉称鱼米之乡。因经济活跃,文化繁荣故此冠以地名为曲种名称益阳弹词。在清咸丰年间,已广泛流传于益阳、沅江、南县、桃江、安化等地,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益阳弹词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道白与唱词、唱腔曲调和演唱程式,成为形式独特、采用湘语系益阳当地口语词汇说唱的地方曲艺。益阳弹词历史悠久,表演形式独特,地方色彩浓厚,对丰富和完善湖南乃至中国曲艺史,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发掘、抢救、保护益阳弹词,对全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丰
溆浦傩戏
溆浦傩戏是流传于湖南省怀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溆浦地处雪峰山区,四周峰峦叠嶂,海拔在700米以上。这里有着深厚的巫傩文化根基。屈原于楚顷襄王三年(前296)流放溆浦,前后达16年。他以这里的巫觋神祠为素材,创作了《九歌》等千古传诵的诗篇。同治《溆浦县志》载:“溆俗信神尚鬼由来已久,平民常年祷禳,不独延请僧道、巫觋昕夕拜祝,并为演剧酬神。”便是对溆浦傩戏演唱活动的描述。《溆浦县志》又载:“疾病祈赛中命于巫、神有桃源洞仙,云霄娘娘,梅山诸神,昼夜嬉戏,声辄四境。王逸有言:‘沅湘之间信鬼,其祀必使巫觋’,盖所以从未者远矣。”历史上,溆浦交通长期处于闭塞状态,因而这里古老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留。流
湘西三棒鼓
三棒鼓又名花鼓,是流行在湘鄂西龙山,来凤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曲艺。表演一般只3人,1人打鼓,1人敲锣,1人抛刀耍棍,亦有两个队或三、五个队联合演唱的。其内容丰富,道具轻便、不择场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茶楼酒肆,随时随处皆可演唱,深受群众欢迎。三棒鼓历史悠久,相传为凤阳花鼓演变而成。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扎》就有这样的记述:“吴越间妇女用三棒鼓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即唐三杖鼓也。以表演者轮翻抛动三根嵌有铜钱的棒子击鼓,边击边唱而得名。”清代传入龙山后,逐渐形成以西南官话为语言工具的地方曲艺形式。湘西三棒鼓曲目丰富,其演唱内容大致可分为传统鼓书、新编花鼓词、即兴创作三类。艺人们以
土家族梯玛歌
土家族梯玛歌,也作“土家族梯玛神歌”,是土家族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语演唱的古歌。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土家族聚居区,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浓郁,对土家族人文社会影响深远。格局宏大,篇幅浩繁,是一种吟唱式的长篇史诗,对土家族的历史、民族的迁徙、天文地理、信仰禁忌、宗教哲学、生产劳作、生活习俗等,都作了宝贵的记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珍贵文化遗产,被誉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梯玛歌》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珍贵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土家族聚居区,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浓郁,对
临武傩戏
临武傩戏又称“舞岳傩神”“大冲傩戏”,俗称“神狮子”。相传为油湾村17世祖王思能于明成化年间,在从师学习傩祭作法的过程中,有所创造丰富。而后油湾村的村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一代代心口相传,演变成了今天的临武傩戏。临武傩戏现存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大冲乡油湾自然村。历史上的油湾村由于偏僻封闭,交通不便,单一的农耕生产方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形和单一的生活环境,使临武油湾村傩戏世代相传,流传至今。2008年,临武傩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像各地的傩戏一样,临武傩戏剧目附着在傩祭仪式之中。这种傩祭,当地人称之为舞“神狮子”,主要通过村落、家族或个人1、还愿来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