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特产
广东省民俗文化
龙潭龙母诞
龙潭龙母诞是指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九,以杏坛龙潭龙母庙为核心的龙母信仰活动。龙母信仰在龙潭的繁衍,可追溯至南宋咸淳年间。宋咸淳元年(1265)即已建成龙母庙,明清年间重修、重建活动不绝,明嘉靖年间、乾隆四十四年(1779)、道光五年(1825)、光绪二十四年(1898)均有重修,龙母信仰经宋、明、清、民国流传至今。龙潭龙母诞主要包括信众祈福、龙船朝拜、彩龙竞渡三部分。信众拜祭以寿金、元宝、鲜花、水果等在殿前焚香祝祷;龙船朝拜指各地龙船汇集龙母庙前,卸下龙头、龙尾,抬到龙母像前的神案参拜,并抬着龙头、龙尾在神像前走一圈,点头参拜,感谢龙母一年照应,祈祷来年顺风顺水;中午十二点至下午三四点,前
均安关帝出游
均安关帝出游是指每年农历九月初四至十二日,均安信众迎关帝、侯王神銮,巡游原江尾洲十三乡(现均安镇镇境,昔日横跨顺德的江尾堡、鼎新堡、福岸堡、云步堡、白藤堡等五个乡堡。出游所覆盖的十三个乡,都在西江尾段的磨刀沙上,故民间统称为江尾洲十三乡),以求消灾赐福的民俗活动。传说现均安镇境一带的关帝信仰源自宋代,明洪武年间,同祀关公与侯王的帝王古庙建成,清咸丰元年(1851),附近五条村扩建帝王古庙,故庙宇俗称为“五股庙”。扩建后,农历五月十三日至廿一日的庙会之期,关帝、侯王神銮在江尾洲十三乡巡游九天,举行盛大的出游,后将赛会改为农历九月初四至十二日举行。之后,关帝出游一直延续。直至抗战前,仍有出游活动。
大良鱼灯制作技艺
清末民国,顺德时和年丰之际,大良鱼灯会名动一时,成为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齐名的盛会,鱼灯制作技艺也备受推崇。大良鱼灯最显著的特点,是仿真度高。像真度高低与否,直接体现艺人技艺的高低,精湛艺人制作的鱼灯,骨架大小、鱼鳞颜色恍如真鱼,清代诗人评论鱼灯时,曾多次强调灯形的逼真:“行过溪桥光照水,双双鳞影误真鱼”,能让“世人真假都难辨”。有关鱼灯制作技艺的比赛,也以精细度、逼真度作判断胜负的重要依据。正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形象逼真,鱼灯的制作工序较多,制作周期相当长,大的鱼灯制作周期近一个月,大约需九个工序,且均严谨地保留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不少工序费心费力。扎竹架要求艺人经验老到,扎工要巧,扎口需
龙眼点睛民俗
龙眼点睛民俗又称龙头祭,是指农历五月初三,顺德大良、容桂、勒流、杏坛、伦教,南海西樵、中山等地的龙舟,汇聚在勒流龙眼村南约坊汉太尉相公庙,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辈进行点睛。点睛后的龙舟不再是盲龙,生猛而充满灵气。龙眼村古称龙渚,四面环水,村民“举步登舟”,具赛龙的传统,人们也赴龙渚太尉庙为龙头点睛。“龙渚”地名渐渐被“龙眼”替代。民国年间,龙眼村龙眼点睛风俗相当兴盛。龙眼村的龙眼点睛习俗是一项独立、完整的民俗活动,它有成套的、自成系统的瑰丽璀璨仪式,包括迎龙、抚龙、接龙、参拜、点睛、赠物、回龙、龙宴、游龙、庆龙等。它并非龙舟竞渡、龙母诞等活动的附属组成部分,也不针对单独的庆典、竞渡活动。因此,它与
双皮奶制作技艺
洁若凝脂的双皮奶,上层奶皮甘香浓郁,下层奶皮滋润可口,其色、香、味可用“甘香酥滑奶双皮,玉液凝脂润雪肌”来形容。双皮奶最迟创于清末民国年间,据说由大良迎恩市其记奶品店创制。后来双皮奶制作的店家董孝华在大良华盖路开设民信牛奶店,并将技艺传予董兆祥、董洁文。20世纪50年代,董洁文在大良华盖路开创仁信双皮奶店。双皮奶的制作工艺基本现在仍是手工操作,一份合格的双皮奶,全程需一个半小时。其工序流程大致为:在未经稀释的鲜水牛奶中,加入适量优质白糖——慢火煮——静置冷却,待奶面上凝结成一层薄薄的奶皮——将牛奶倒出,仅留奶皮——将牛奶混合蛋清,重新注入奶皮内——入锅炖熟。在整个流程中,倒牛奶和重新注入的工序
装风蟮
斗门区井岸镇黄金渔村,地处珠江出海口的鸡啼门水道。这里,濒临南海,咸淡水流交汇,浮游生物非常丰富,而且河面宽阔,水质肥美,水产种类繁多,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渔场。风鳝归属鱼纲鳗鲡科,有风它才会出没,因此而得名。风蟮多在咸淡水交界的水域中生活,以浮游生物为饵。每当春暖花开时,幼年期的风鳝多在淡水地带觅食;成年后喜好游向盐分较大的水域,并潜身海底;冬季刮北风时,体壮健硕的风鳝又返程择地繁殖。因此,鸡啼门水道上的黄金渔村水域当属风鳝最佳的栖息繁衍之地。风鳝是名贵水产品,成年风鳝长约两尺余,体重多达两斤左右,其头部略呈圆尖,长有较大的黑色耳廓,鳝背深灰色,鳝肚银白色。因其肉质肥而不腻,鲜美甘香,营养价值极
陈村粉制作技艺
陈村粉的制作,可追溯至民国年间的顺德陈村人黄但。黄但曾在多间粥粉店帮工学艺,后在南海西樵官山落脚,在陈村人李姓老板的粥粉店做工蒸河粉。约在1927年,黄但带着一门制粉手艺,回到陈村,因制粉精良而称著,又因“但”与“旦”一字音形相近,陈村人都习惯称黄但为“粉旦”。陈村粉制作从选米、洗米、刷米、浸米、磨米到调浆,均别有讲究。洗米要把米放在盆里狠搓十多分钟,然后再泡。洗米、刷米、浸米的时间,握力度、时间、温度等,要视天气寒暑而定。磨米须掌握一定速度,才能使到浆粉幼滑,否则浆粉过粗,影响质量。调浆这一程序,最为重要,稀稠度要极之准确,过稀过稠都影响效果。制作工序复杂而严谨的陈村粉,含天然纯正米香,薄可
河西紫竹观道教音乐
陆丰紫竹观道教音乐源远流长。远在晋代道教卢循等起义失败,部分余众分散到海陆丰,散居于沿海港门及岛屿,史称“卢亭”。从那时起,海陆丰就有了道教、道徒及其道观、道乐等。紫竹观源于宋代甲子门的玉清宫,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迁于陆丰县东海窖菜园仔称“觉生堂”,原址保存至今。清乾隆期间,又再迁于今陆丰市河西镇湖口大峰山,改“觉生堂”为“紫竹观”,俗称“湖口庵”。紫竹观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多平方米,整体建成前中后三殿,前殿供奉“王灵官”;中殿“玉皇大帝”,左右有吕纯阳邱长春等道教祖师;后殿:天官、地官、水官及南辰北斗星君等。属全真教龙门派之法脉。紫竹观道教音乐分为两部分:一为道徒
顺德烹调技艺
顺德菜是烹调方式有二十多种,主要有炒、蒸、煎、焖、炸、煲、炖等,有“顺德乳蜜之乡,言饮食,广州逊其精美”、“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记述和俗语。河塘鲜、奶制品烹制和凤城(大良)小炒是顺德烹调技艺的三大系列。其最大的特色是地道本色,选料鲜活,讲究原汁原味,并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原有的特性,相辅相成,清纯可口。而奶制品烹制独具特色。以含脂高的水牛奶为原料,将胶状液态牛奶炒成半固态热菜,创造出软炒法,在中国烹调技艺中少见。凤城小炒讲究“镬气”,即气热、气味、气色与气质的综合,也讲究勾芡精准。以简单做法体现材料的新鲜美味。顺德烹调技艺符合现今健康饮食的要求,不仅有味觉上的美感,也有视觉、嗅觉、触觉的美感,体
顺德永春拳
杏坛东马宁永春拳师承脉络清晰有序,开始传播最先因陈华顺。陈华顺别名找钱华,跟随著名永春拳传人、人称“佛山赞先生”的梁赞学艺,学成后传授给儿子陈汝棉、儿媳黎妙显和弟子雷汝济、陈锡侯、何建、陈孔大、吴小鲁、吴仲素、黎厚培和叶问等,成为将永春拳带到顺德并传授开来的第一人。杏坛东马宁永春拳其它地方相比,在拳械、套路、拳理、-、源流等的表述十分相似,但东马宁永春拳套路数量更丰富,共有拳术12套,棍术6套。与而今流行于欧美的拳术只有3套,棍术也只有1套。其招式、手法,实战性强,风格独特,能以连环扣打、锁子手法、大反擒拿术等克敌制胜。套路简单,招式多变,力量运用灵活而有弹性,气力消耗量少,实战中颇占优势。
顺德赛龙舟
顺德河道纵横,乡人熟水性,善舟楫。赛龙舟的记录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明清两代,赛龙舟的记录频现于志书及散落乡间的牌匾。清初顺德赛龙舟已形成较完整的规则、流程,并将赛龙舟与该地年景丰饶与否,紧密联系。顺德赛龙舟可分为“游龙”和“赛龙”两大类。“游龙”又名“趁景”、“出游”,注重华丽装饰与表演技巧。“赛龙”又称“斗标”、“竞渡”。可分为赛龙船和赛龙艇两种。注重考验速度、耐力与技巧。竞渡前后,有一系列仪式。“浴佛节”(四月初八)前后,择好吉时,燃放爆竹,将河涌、祠堂内的龙舟请出、清洗。竞渡前,需安装好龙头龙尾,即“转龙头”,以及进行龙头祭。竞渡过程主要包括采青、挂红、抢青、放龙(出龙)、放头、比、抢红
观音信俗
观音是顺德人广泛信仰的神灵,自宋代起便有容桂观音堂、龙江紫云阁,之后,祀奉观音的庙宇在顺德各地兴起,信众良多。传说正月廿六日是观音一年查点钱库一次的日子,子时会大开金库贷款助民,信众“借库”、“还库”,可求财运畅通。观音信俗是指当日信众到观音庙虔诚祈祷,并举办生菜会、烧大炮等一系列民俗活动。这一信俗主要流行于顺德的容桂、勒流、龙江一带,包含了借库、还库、生菜会、烧大炮等环节。正月廿五晚至廿六凌晨,信众准备素斋祭品,向观音祈拜借库,取生菜红包及“寿金”(纸锭);去年借库之人,需送回五六只纸锭,同时以祭品、现钱“还库”,是为“有借有还”。借还库时,举办生菜会、烧大炮活动。以生菜包裹蚬肉、生菜、韭菜
真步堂天文历算
真步堂天文历算是指顺德龙江蔡氏家族四代人创立、传承的一种天文历法演算方式。创始人蔡绶彩精研历法,在光绪十七年(1891)在广州市高第街创立真步堂。他著有《七正经纬历书》、《弧角七政图算》等著作,创立了“以图代算”的天文计算方式,成为“浑仪代算法”的补充,达到“求立命十二宫七政到平面地平”的科学效果,成为广东省择日名家。真步堂天文历算在历代天文运算法则的基础上,以蔡氏天文计算法则为依据,追求完好地协调太阳、月亮周期在历法上的推算模式,以实现阴阳合一。较好地保存着传统天文历法的成果及各种民间风俗的指引细则,具有非常丰富的民俗学信息,是解读珠三角地区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具有珍贵的民俗学价
顺德广绣
广绣与潮绣合称粤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而顺德广绣是广绣工艺水平的重要代表。顺德广绣,在清初便已有一定水平。清康熙年间顺德龙山的左氏,刺绣精妙,望之如绘画。乾隆至道光年间的“一口通商”政策,更刺激了顺德广绣的生产与出口。咸丰年间,顺德广绣已有固定祭祀活动,于八月廿五日祭祀日娘(古时顺德大良一位有名的女红师傅)。所产的刺绣,不仅在国内流通,还是出口国外的大宗商品。民国年间,顺德广绣行业日益发展,从业人员众多。顺德广绣的工艺水平较高,制作的双面实用绣品,正反面图案纹理均工整利落、难分轩轾,绣品手感柔软,金银垫绣立体感强,富丽堂皇。色调上,以饱满的色彩为主,颜色层次多而瑰丽,明暗过渡效果明显,具有工
虾米糍
“虾米糍”在斗门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它从往日的午间小食到今天是人们的早点。在本地区最早制作“虾米糍”应是斗门八甲的汉坑、狮子头等地的客家人。据《香山县志》记载: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当时“斗门土城”(即现斗门旧街)就有一条“卖糍街”(现还存在)。还有设在骑楼店铺门前的糍档,以及过街串巷卖糍的小贩,这些大都是客家人。食具是用竹片制作成两边尖的叉。那些卖糍的挑着担子串街过巷叫卖:“猪肠糍、虾米糍、百叻隙(斗门方言,意为多种多样,乜都有)糍”。现在的早餐店,有的还做“虾米糍”。可见“虾米糍”是斗门镇一直流传至今的传统民间小食。2013年2月,虾米糍被列入斗门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
大赤坎村明火叉烧烧排骨是斗门当地民间一种传统美食,它既承传了广东叉烧的风味,又独创了自身的酱料配方和加工工艺。其特有的酱香和荔枝柴香,饮誉遐迩。近年来,众多来自港澳和周边地区的食客纷至沓来。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的加工工艺源于赵自强祖父赵池大(即赵佐修)。据传,民国初年,斗门大赤坎村少年赵池大通过“卖猪仔”的方式到了南洋菲律宾的马尼拉当童工,师从来自广东的擅长制作“叉烧”的老乡,干起了制作烧腊、经营餐馆的行当。几年间学有所成,便自立门户。他在承传传统技艺的同时,又独创了别具一格的酱料配方和加工工艺,确立了自己的品牌。他主营叉烧饭、叉烧包、叉烧酥,同时外卖叉烧烧排骨,在马尼拉华人中小有名气。后来,
镬边糍
“镬边糍”在斗门地区已有较长的历史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农村居民家喻户晓的午间小食。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是朝九、晚四、中午十二。上午八、九点饭后下田耕作,几小时后的中午回家煮些小食当午餐,到下午四、五点放工才回家煮晚餐。午餐有多种小食,而“镬边糍”是较为普遍的午食。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席卷,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一别具特色的农村食物,逐渐淡出寻常百姓家,如今却又成为餐厅、旅游景点的美食。能吃上一顿爽口,甘滑的“镬边糍”,关键是米粉的制作:传统的米粉是人们在秋收后,用晚造优质籼稻米浸泡干水后用碓舂,边舂边加入适量已凉透的米饭,俗称“入饭”,用箩斗筛过后晒干。何为“镬边糍”?顾名思义是在镬边做成的糍
斗门赵氏皇族祭礼
斗门赵氏皇族祭礼”是宋朝皇族赵氏的传统祭祖仪式,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皇朝起,距今已有长达1052年的历史。“斗门赵氏皇族祭礼”祭祖仪式从中原流传至斗门地区的大赤坎、南门以及新会、台山等地的宋赵后裔聚居地已有700余年。上述地区的赵氏族人每逢春节、喜庆二事、春秋二祭,都以这种祭祖仪式,或集中在祖祠,或分散在家族内祭祀先人。清光绪年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最为盛行。以祠堂祭礼为例,首先设置祭坛,点燃香火,然后摆放猪牛羊三牲及其它祭祀品和供品等。参加人数因地制宜,男女老少均可参与。祭礼可分为新年祭祖礼、婚喜祭祖礼、春秋祭祖礼和进伙祭祖礼(进伙祭礼既可在祠堂内举行也可在家庭内举行)等,祭拜时
斗门莲洲地色
莲洲镇地色民间活动是大沙乡悦盛里(今称莲洲镇文锋村)的十位先民群体性创建的。于1941年兴起,流传至今。解放前后多在本地传统节日举办庆祝活动,文革期间,由于受“左”思潮的影响,此活动曾一度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市庆十周年,又得到大力的保护和支持。1991年至1993年春节曾在当地参加过舞龙、醒狮、地色表演及巡游活动。2006年至2008年春节参加了珠海市和斗门区举办的元宵民间艺术大巡游,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莲洲地色的发展距今已有66年的历史。在1941年以前,大沙乡多开展以舞龙醒狮和请戏为主的民间活动。当年春节,周瑞、徐福、罗先勤、罗结满、罗炳林、罗买焕、罗友、徐买炳、杨柏兆、罗春庆等
佛家拳
佛家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反清复明运动兴盛的时代,源自南少林。当时很多汉族志士不满满族的入侵和满清政府的残暴统治,掀起了反清复明运动。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不少人逃到南少林寻求庇护。一百多年前,清政府以少林寺的武僧包庇、勾结太平天国“反贼”意图谋反的罪名,出动数千清兵火烧少林寺,少林僧人死伤无数。少林武僧益加海大师为了躲避清兵的追杀,带着徒弟李华保(据称为李自成的儿子)借还俗之名伪装为卖艺人,一路南逃到了广东避难。1863年,他们沿珠江而下,来到了当时的香山县黄梁都的荔华两乡(现在的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和虎山村)。由于两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清廷不易觉察。而且两村自古就有习武的民风,村民热情好客,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