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唐山市 > 丰南特产
丰南民俗文化
丰南篓子灯
篓子灯,又称“椅子灯”,流传在河北东部的丰南区、丰润区等环渤海地区。因面具是用鱼篓和太师椅制作,表演时面具内燃蜡烛而得名。其产生无文字可考。篓子灯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遗留在民间的傩舞,是河北东部一带驱鬼逐疫活动的遗存。丰南区傅庄子村的篓子灯,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风貌,具有地域性特色,是河北东部一带为数不多的民间傩舞,可谓古燕赵“乡人傩”的活化石。传统的篓子灯表演由六名男子分别扮演五个小鬼和一个判官(钟馗)。舞者头戴面具,不化妆,着便装。小鬼的面具是以竹篾或秫篾编制而成的鱼篓为骨架,眼、鼻处留孔,篓子外面糊毛头纸,彩绘而成。判官的面具是以太师椅为骨架,外糊毛头纸彩绘而成。太师椅的两个横撑落在舞者肩上,
孙氏银器制作技艺
在丰南,传统金银打制工艺源远流长,其种类大概包括:首饰、摆件、酒具、乃至于封建社会时王公贵族的饮食起居,冠袍带履等各个方面,历朝历代皆对此趋之若鹜,也因此造就了许多能工巧匠。由于银器制品原料昂贵,致使此项工艺更多服务于上层社会,普通百姓只能通过首饰与小件有所接触,历代权贵为了让此工艺更好的为自己服务,制定了许多如“父传子”、“兄传弟”等规定,设立了如唐宗时期的“官作”;明清时期的“造办处”等场所,对工匠进行了垄断性的保护。也正因如此,也使得此工艺能够绵绵不绝,传承至今。孙立生,丰南人,1969年出生,常年从事银质工艺品制作,是民间俗称的“银匠”。多年来在手工艺制作上,小有成就。孙立生从事此行业
丰南渔民号子
丰南渔民号子(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民号子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古时称“劝力之歌”。它既有鼓舞情绪、调节精神的作用,又有指挥生产、协调动作、统一行动的功能。作为渔民生产和劳动中传唱的古老歌谣和精神号令,渔民号子在丰南沿海区域流传已久。在盐场和滩涂深处,便是冀东著名的渔场。历史记载,早在汉魏时期,这里的渔业生产,就和“万灶煮海”的盐业一样,兴旺红火。丰南渔民号子,产生并流行于丰南沿海黑沿子、东田庄一带。它和产生于劳动的古老歌谣一样,是渔民们在漫长的劳动斗争生活中创作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劳动歌曲。在出航捕鱼的过程中,他们一边劳作,一边哼唱,协调动作,鼓舞士气,愉悦心灵
丰南翟氏锔瓷
丰南翟氏锔瓷(2013年入选唐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锔瓷技艺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而产生的,是服务于人们的行业。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锔瓷技艺始于宋代,自宋以来不断发展繁荣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日用瓷器商品充裕,锔瓷走进了历史,但锔瓷精湛的技艺在丰南得以传承下来。翟国辉,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六街人,2008年拜民间锔瓷艺人张善华为师学锔瓷。翟国辉心灵手巧,更重要的是热爱此项技艺,对其中蕴藏的奥妙潜心钻研,2006年至2009年间一度收购残瓷(重点收藏唐山窑生产瓷器)和具本地特色古旧物,专注推动锔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至今,期间所做锔瓷事迹被燕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