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特产
广西民俗文化
仡佬族拜树节
仡佬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隆林等地。农历正月十四中午,每家以两人为一组,带上米酒、猪肉、糯米饭出门拜树。选择高大的树,由近及远举行停工先在树前点燃鞭炮四响,一人向树身轻砍三刀,成嘴巴状,每砍一刀问答一句。然后将祭品塞进“树嘴”,用红纸封住,表示树饱劲足。接着除草、培土、植树造林。拜树节的来历仡佬人民拜树,并不是拜所有的树,而是只拜青刚树。因为青刚树是仡佬族的祖宗树,它同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的迁徙活动有关。仡佬族有一首民歌唱道:云南下来一条河,这里流来那里落。仡佬古时无住址,贵州迁来广西落。相传在古代,居住在贵州安顺等地的仡佬人民,曾经向广西的隆林迁徙。由仡佬族的“大房”(辈分最高者,下同)带着
月柿节
月柿节始于2003年,举办时间为每年中秋节至春节期间。月柿节举办地点在莲花镇红岩旅游景区,景区内设有主会场。届时,在会场举行开幕式,随即举行大型歌舞表演,邀请国内著名艺术家,歌唱家登台表演,同时举办经贸洽谈以及各种民间竞技活动。游人们在欣赏精彩歌舞节目的同时,可领略浓郁的瑶族风情,品尝独其特色的瑶乡风味小吃。
客家开春节
贺州市本地人以农历二月初二为“开春节”,这天各家各户备筵席,招待前来“越来越旺”的客人。以黄田镇最为热闹,节日当天全镇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并有舞狮、舞龙、跳舞、唱戏、抢花炮文艺-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家家宾客盈门酒席丰盈。至今,客家后嗣秉承祖籍文化特征,凡遇二月二便要举行“穿龙尾”活动,即用谷草、麦秆、彩纸、篾条等材料扎成龙形,以高昂的龙头、雄健的龙尾造型,分别悬在广东馆(南华馆)及祠堂的屋脊上祭祀,以祝贺龙抬头节。如今时届二月二,不少客家人照例或用水或用灶灰在地上画龙形,嘱咐小男孩这天理发,祈愿发蒙的娃娃沾龙之灵光。其讲究的俗信妇女尚在这天不纳针缝衣,蕴意“勿刺伤龙眼”。节令是日,客家人必食挂面,
黄姚龙灯节
贺州昭平县黄姚古镇,每年的农历七月半中元节,天气好的时候都在姚江举行水上舞龙灯活动,这在我国可能是很少见的一种舞龙方式。黄姚人扎的龙与人们常见的旱龙不同,因为人和龙都在水面上舞,所以人和龙必须漂浮在水面上。龙头像一间漂亮的小花房,扎着彩旗,龙门写着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对联。龙身至龙尾近百米长,是由一只只生柚子削去较尖的一面,挖开柚子芯,然后将柚子用麻绳串起来,在柚子上插上点燃的神香和红烛,龙头则用彩灯装饰。等到傍晚天黑以后,村头的锣鼓敲起来,庆祝的鞭炮声响起来,年青的小伙子也舞起了狮子,镇上男女老少纷纷往姚江边走去,人越聚越多,在一番祭祖祈祷后,舞狮队和锣鼓队登上了竹排,舞龙灯开始了!一
牛节
牛节汉族多数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节。这天,用枫树叶煮乌色糯火饭,先用菜叶包一团喂牛,同时念诵:“牛呀牛,你幸苦,好好吃饱肚;牛呀牛,你能干,犁田粑地是硬汉。”待牛吃饭后,主人牵牛下河洗澡,之后放到预先选好的草地上让牛饱食一天。这天,决不用牛劳作。南乡壮族以四月八日为“牛王节”,这天打扫牛栏,并在住房大门头和牛栏门头插枫树枝,在牛栏门口祭奉牛王。养水牛的以枫树蕊作汁蒸黑色糯米饭,养黄牛的则以山羌根块捶烂取汁蒸黄色糯米饭,除用菜叶包糯米饭喂牛外,还灌一杯糯米洒给牛吃。水口乡汉族四月八日除吃“乌米饭”外,晚上禁点灯,伟说这天夜里点灯会惹蚊子入屋,整年人们会有招致蚊子搔扰之苦。这天,用枫树叶煮乌色糯火饭
土瑶长桌酒
贺州土瑶青年结婚时不拜堂,无八音,只办喜酒。男家在新娘过门的头天夜里设筵,请六客房(新郎的亲朋宾客)饮宴。客人入席酒过三巡,便唱歌互相敬酒,边吃边唱,不休不歇,总不离席,困倦了只趴在桌边小憩,醒来后又投入唱和吃。筵席亦长设不撤,只调换热酒菜。第二天送新娘过门的亲家客(新娘的亲朋宾客)队伍临门,即参加长饮,直至第三天上午客人辞去。宴间,姑娘和小伙子会入席佐酒助兴。姑娘陪男客,小伙子陪女客。密密围坐,互喝交杯酒,有时佐酒者会有意以大块肥猪肉敬客,客人如不领情,他们则先自食一小口,将余下的一大半强行喂入客人嘴里。男女青年入席陪酒,使气氛活跃。土瑶,是贺州独有的一个瑶族支系,分布在八步区西南部大桂山山
舞火猫
在桂东北最东端的贺州市东部,有一个地方叫南乡镇,它地处五岭之一的萌渚岭之南,四周万山矗立,周围群山环抱东南面与广东省连山县毗邻。该镇总人口两万多人口,96%是壮族,是一个典型的壮族乡。那里还保留有丰富多彩的壮族风情,如“舞火猫”、“舞狮龙”、对歌等。2月28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笔者随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组在该镇的旺黎村旺村寨见证了舞火猫的习俗。舞火猫的来历据当地老人介绍,南乡壮族的祖先刚来到南乡的时候,到处是荒山野岭,猛兽特别多,他们在那里开山开田地种庄稼。但是当时很多老鼠来偷吃他们的粮食,为了赶走老鼠,南乡壮族人养起了猫,猫把老鼠赶走了,五谷获得了丰收,人们从此安居乐业
贺州浮山歌节
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浮山庙炮期,解放前举行抢花炮、唱大戏等文化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已演变成对歌活动。农历五月十五日是歌节。浮山位于贺街镇大鸭村的贺江和大宁河交汇之处,四面环水。山上建有陈王祠、钓鱼台、环碧赛歌楼、沦浪亭等建筑。其山孤峰中流,形如巨大“玉印”,故又名玉印山,是贺县有名的旅游胜地。届时,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赶节,有湖南和广东等外省的来客。河滩上搭起座座歌台,中午歌手便纷纷登台赛歌。对歌多为即兴,随编随唱,有本地人山歌“里罗咳”和“连山调”、客家人山歌“叮咚叮”,也有瑶族山歌“拉发腔”,十分热闹。
跳傀堂
跳傀堂,又称跳鬼脚、跳庙、傩戏等,一般在庙会、诞期等场合表演。表演时,先演“戏头”请师傅,由两人同时演出,共跳同舞,锣鼓伴奏,节奏明快。“戏头”过后即开始正式表演,单人演出,不论表演什么角色,均戴上不同的面具,面具是根据表演的人物形象用木头雕刻而成。演员边跳边唱,主要表演神的历史故事或片段,文武神交替出演,演完一个接下来另一个人戴上另一个面具出台再演下一个神,个次不限,可演较长时间,表演动作简单、粗犷、热烈,音乐简单,主要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道具一般用木制的戟、刀、剑、护板、扇和旗令等。过去傀堂戏在玉林各县市不少地方都有流行,而今天只在福绵管理区的樟木、石和和博白县凤山、江宁
恭城桃花节
位于桂林恭城西岭乡,春季节,-菲菲的桃花,沾带晨露,漫山遍野地绽放,这是恭城最美丽的季节,桂林恭城桃花节就在这片粉红色的天堂中举行,届时,美丽的瑶族少女将在桃花树下舞歌起舞,青山碧水环绕的世外桃源中,春风弄忮头,人面桃花相映红。每年年2月26日-3月20日桃花节期间活动:1.游十里桃花长廊;2.观文物古迹,赏田园风光;3.观赏民族风情表演;4.山歌擂台赛;5.知青回眸文艺演出;6、品瑶乡风味美食恭城西岭近年来已经成为桂林春季旅游的一个品牌,每年一开春都吸引无数游客到达恭城西岭踏青、赏花,并可欣赏到瑶族绝活和山歌。
容县沙田柚节
玉林容县种植沙田柚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但沙田柚的成名却是在两百年前的一个深秋——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巡游江南,官人夏纪纲遂把家乡(广西容县)沙田村出产的“羊额子”献给皇上尝个鲜,却不料乾隆爷吃了竟大声赞好,还当即御赐果名“沙田柚”。自此,容县沙田柚被定为贡品,年年由金车彩马护送入朝,成为皇族喜爱的珍果。据清光绪《容县志》记述:沙田柚“实大如瓠,皮黄、上尖、下有圆脐,肉黄色白,味甜如蜜,曰蜜柚”;还说“以辛里沙田所产为最佳,近年四乡皆植,秋后金丸满树,获利颇厚,邻邑接枝分种。此后,外延各地,遍及岭南。”故广西桂林亦产沙田柚,广东梅县也产沙田柚,四川长寿也种沙田柚。但那口感与蜜
上林瑶族舞蹈
瑶族舞蹈是瑶族人民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如在节目方面的“肖郎铁玖舞”瑶族叫“兴郎铁玖达努舞”。具有浓郁记叙性,由猴鼓舞等10个单独作舞组成。其中代表作品:《丰收牛角舞》,该舞蹈讲述上林瑶族人民在传统的生产生活中,盛有自娱自乐的文化艺术,每到丰收的季节,他们用牛角作为吉祥物,以悦耳的藤铃伴奏,男女青年互相追逐,尽情欢跳,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欢乐场面热烈激扬;《猴鼓舞》,该舞蹈讲述该舞蹈反映了瑶族人民勤劳纯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优良品质。舞蹈节奏欢快,舞姿奔放豪迈。该舞蹈曾于2001年参加原南宁地区农村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
上林传统民歌
传统民歌。“壮人自古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上林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壮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80%。这里的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源远流长、深厚独特的民族文化。“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上林县人民自古以来就喜爱唱山歌,古朴的民风民俗造就了上林人民爱山歌、唱山歌、听山歌、赶歌圩的传统。清朝康熙年间(1654—1722年),上林就有了民歌记载。上林的壮族、瑶族之间就以歌传情表意,歌瑶的内容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民歌、历史传说歌、儿歌、杂歌等64种,格式有五言、七言、十言和长短句参杂韵律。五言格式,又分四句一首,八句一首,十二等勒脚歌,也有成
邕宁舞春牛
广西邕宁县等地春节游艺活动。牛身用竹片编织而成,黑布或灰布做套。绵纸做头和角,画上中眼。两人一头一尾钻入布套中,边唱边舞。一人头包毛巾,手扶犁架跟在后面,做犁田状。其他人或提灯笼,或敲锣鼓,或领唱春牛歌。每到一村,先在土地庙前表演,叫做老虎入村投土地。然后挨家挨户预祝人寿年丰。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
壮族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上林、忻城等三县交界处的壮族地区,其中马山县东部的古寨乡、加方乡、里当乡和古零镇是分布的密集地带,壮族人民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史书上早有“壮人迭歌声合,含情凄婉,皆临居自撰,不能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的记载。壮族三声部民歌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活生产、恋爱、婚丧和乐神等过程中,内容主要反映壮民族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文化特质,表达壮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据学者推断,壮族三声部民歌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至今在马山、上林两县交界处仍有演唱。壮族三声部民歌表现的是壮族人民对宇宙自然的崇拜和信仰,以及对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歌颂
贺州瑶族服饰
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贺州瑶族服饰分过山瑶、土瑶、平地瑶三大类。其中,过山瑶服饰仅头饰就分尖头、平头、包帕等三类七种。如,尖头又分塔式、斜形、小尖头;平头又分包锦、缠纱;包帕又分单帕、重帕。贺州瑶族服饰的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历史特征。如大量的动物纹和植物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大量的人形纹及“”字纹,体现了瑶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佛道文化对瑶族的深刻影响。另外,贺州瑶族服饰还反映了瑶族人的年龄、婚否、爱情及社会地位等状况。研究和保护瑶族服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钦州贝雕画
贝雕画是以海滩所产的螺贝为原料,采用中国画技法,雕制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图案和画面,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在市区各百货商店、夜市、钦州港码头附近都可以买到。贝雕画是艺人巧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精心设计、雕琢、堆贴而创作出的高雅艺术品。贝雕画将国画的神韵、刺绣的空灵、玉雕的质感、珍珠的光泽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有极高而独特的艺术欣赏性。因其材质为日月精华固化而形成的具有灵光宝气、古代曾用之为货币的贝,而寓意画中有贝、室中有宝。民俗则认为其可辟邪聚宝,乃镇宅镇室之物。
全州瑶族婚礼舞
全州瑶族婚礼舞源于瑶乡冲鼓舞(也称长鼓舞)。传说瑶族祖先盘瓠打猎被羚羊伤害,后人猎获羚羊,录皮作鼓,击鼓踏歌祭奠祖先。舞在瑶乡甚为盛行,人人会跳,将冲鼓作为民族神圣之物,置于祖宗神龛之上。明代到瑶山开荒耕作充纳瑶家皇粮的蒋姓,也同跳冲鼓舞,自称为候补瑶民。这些传统舞蹈,有的因反动统治阶级实行民族歧视被禁失传,庆盘五的乐神活动也因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宗教意识的淡倾是逐渐消失。瑶族婚礼舞是在解放初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由我县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唐敦榕、唐建胜等深入东山瑶族乡经过艰辛劳动在冲鼓舞的基础上整理、加工、创作而成的反映瑶族婚姻习俗的民族风情舞,自此,瑶族冲鼓舞被搬上了艺术的舞台。该舞蹈表现的
平南大安春游
贵港平南县大安镇的春游活动,通常在春节期间的年初三到年初八前后举行。这项群众活动,脱胎于大安镇开埠以来至1950年止当地居民过年时游神祈福的风俗,是大安本土的“狂欢节”。春游活动开始时,各支队伍依次沿镇上主要街道-并巡城一周,人多时,数支春游队伍总长达2000米以上。每队行进百米左右均鸣炮三响,以壮声威,各自又以两面大锣开道,紧随其后的是五彩大旗、醒狮、舞龙,还有彩旗、铜鼓、儿童花环、八音、化妆表演和粤乐方队、车载戏剧各种造型以及三十组以上的台饰。但见一米见方的桌面上,摆放着来自各家各户的精美盆景、奇花异卉,还有巧手捏制的米、面造型的龙凤、鸟兽、鱼虫、禽畜、果等,栩栩如生,琳琅满目。人们都穿着
防城港国际海上龙舟节
防城港市国际海上龙舟节将扣人心弦的体育竞技与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国际特色等。龙舟节期间,还推出了防城港市国际海上龙舟节暨欢乐美食节名优特产品展销、美食活动及旅游推介、房地产交易博览会、等活动。几年来,这一独具匠心的“海上龙舟”赛事规格越办越高,参赛阵容越来越强,观赛群众越来越多,每年都有数万群众齐聚到西湾海堤为参赛的健儿呐喊助威,“海上龙舟”已成为防城港市响亮的文化品牌和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名片,有力地促进了防城港市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显著地提升了防城港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防城港市国际海上龙舟节的前身是港城中越(民间)龙舟邀请赛,首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