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特产
广西民俗文化
三江侗乡四月八祭牛节
俗话说得好,“苗坡山上祭牛节,侗乡楼坪赛糯黑”,这是苗江河畔上的苗族同胞和侗族同胞的耳熟能详的话题。每逢四月八,只要你踏行苗江,走到三省坡下,不管是苗村还是侗寨,无论你-到哪,当感到困倦时,只要停下来歇歇脚,当你走进任何一家农户,都会尝到又香又黑的糯米饭和陈酿已久的酸鱼酸菜,再加上两斤重阳酒,肯定会让你感到回味无穷。四月八,是侗、苗两族一年一度的祭牛节,只是祭拜的风俗和方式不一。过节的前一天(四月初七),他们都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过节工作。清早,腊汉(后生仔)约上腊妹(心上人女朋友)一起上山去采黑糯米树叶;中老年人也有分工,男的上山割草,甚至要割那最富有营养的嫩草回家喂牛过佳节;中午,妇女们就在
三江侗族款文化
侗款能从遥远的年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即使它的法律效用今天已经消失,但作为一种珍贵的艺术,它仍然是侗族文化中一粒璀璨的明珠。侗族合款组织主要分布在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开始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阶段,它是以地域为纽带的村与村、寨与寨联盟的社会组织,其范围或大或小。“小款”是由一、二十个相邻的村寨组成;“大款”是由若干个“小款”联合组成。[宋]朱辅《溪蛮丛笑》中称“彼此相结,歃血为盟”,“缓急为援,名曰门款”。清代乾隆二十九年的《柳州府志》卷十一说:怀远民间遇有偷盗,即“鸣众集款,不与齿,故里中鲜有敢为盗者”。在侗族地区流传的《从前我们做大款》的款词中,有“头在古州,尾在柳州”的大款。三
融水古龙坡会
古龙坡会既是一个集娱乐与商业为一体的盛会,也是传统民族体育运动会,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六举行。主要活动内容有芦笙赛、踩堂歌、斗马、斗鸟、赛马、舞狮、对歌、鸟枪射击、芒蒿表演等。其中以芦笙赛和斗马最为热烈。届时,除苗族外,附近的壮、侗、瑶、汉等各族群众也都来参加。节期一般为期两天,头天入坡,第二天封坡,如遇好天气则长达三至五天。融水县香粉乡的古龙坡会最为出名,其举办地就在乡政府附近的一块约900平方米的坡地。届时,方圆数十里的苗族男女,拿着芦笙,扛着鸟枪,牵着马匹,打着花伞,穿红戴绿,排着队列从山梁上、村道间、河溪旁朝着古龙坡赶来。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彩带在飘动。当万人汇集后,整个坡地就成了人的海洋
柳州苗族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喜迎新春,预祝一年农历风调雨顺、农业收的节日,是苗族地区最为普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在水安太乡举行的芦笙节(又称为十三坡会)最为典型。其场面闹非凡,气氛炙热如火,充满着原始而古朴的狂欢情结。届时,随着十三声响亮的鸟枪声划破长空,十三位德高望重的“头”(领头人)举起十三碗糯米水酒,“呀一一呜”的欢呼声在满两三万人的场坪上此起彼伏。场内数千把大小芦笙即刻同时吹,刹那间笙歌响彻云霄、惊天动地,如惊涛骇浪,似排山倒,犹滚滚雷鸣。穿着百褶裙,戴着雪白的、叮当作响的银饰的“达配”(苗家姑娘),围绕着吹芦笙的“达亨”(苗家后生),跳起了欢乐优美的踩堂舞。“达亨”们使劲地吹,“达配”们尽情
扶绥县民俗风情
扶绥县居住有十二个少数民族,其中汉、壮人口最多,扶绥县民风民俗习惯以壮、汉族的风俗习惯为主,由于受传统的骆越文化影响,经过数千年以来的传承和不断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壮乡的文化、生活、民俗、习惯。有唱春牛、三穿花、白鹭舞等民间传统舞蹈。有游神节、赶歌坡、丰收节等传统节日和壮族婚嫁、丧葬等传统习俗。民间还保留有给长寿老人“添口粮、增福寿”的习俗。如今,具有远古壮族文化的是崖壁画、彩茶剧、“三月三”赶歌坡等风情在扶绥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扶绥县民族、语言分布扶绥县是以壮族蓝衣壮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聚居县,全县主要有:壮、汉、瑶三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317420人、汉族人口59775人、瑶族人
扶绥唱春牛
唱春牛,当地群众俗称“唱梅屈”。在我县起源时间约在三百年前,流传在山圩、东门、柳桥、昌平等地。唱春牛原本是拟兽道具民间歌舞,内容最早是颂扬耕牛在一年中为农家丰收做出的贡献。后来发展成为戏剧形式,内容逐渐汇进庆贺五谷丰登、祝愿风调雨顺、歌唱社会主义新风尚等内容。曲调主要是采用左江采茶曲子,并吸收彩调、师公戏等成分,其道白和唱词有的采用平话、白话、也有采用壮话等语言,形成了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民间唱春牛戏。2011年参加“魅力北部湾”群众文化优秀节目展演荣获二等奖。
融水县苗族民俗
融水苗族自治县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但也有相同之处。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或多或少都有变化,原因是生活富裕了,节日内容增多,往来礼品、红白事礼品、节日供品数量增多、数额增大,但一个民族内部各居住区域也不尽同,倒是不同民族之间有趋同之势,例如,结婚送礼品除了传统的东西外,各民族都有送衣柜、电器、席梦思、摩托车等。下面就分别叙述主要是苗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居住。苗族依山为寨聚族而居,一般小寨10余户,大寨多达500余户。房房建筑多半是曲回廓的吊脚木楼,吊脚楼结构紧凑,不用铁钉,柱连梁,环环相扣,工艺水平很高,楼的两侧建有偏厦,屋顶盖杉皮或瓦片。楼上设走廊,从走廊开
融水苗年
苗族传统节日中以过苗年最隆重、最热闹,苗年的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地习惯不同,大致分三类:第一类以闰年的农历第十二个月的初一为年;第二类以农历十二月第一或第二个卯日为年;第三类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年。一个自然屯的村民一般同一天过年,年节期三五日或七八日不等。苗年的活动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是祭祀祖先。家家户户杀猪或宰鸡鸭,烧香放炮,祈年拜祖。二是吹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中青年男女都参加,许多老年人也临场指点。是日,村村寨寨笙歌伴舞,热闹非凡。三是走寨结同年。这是一项很有趣的社交活动。全村男女几十或百人甚至几百多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的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在村前以三曲
融水芒蒿节
芒蒿节芒蒿,是苗族人民传说中的一种善良、健康长寿的动物。装扮芒蒿,则是苗族人民欢庆新春佳节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芒蒿节,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在融水安陲乡举行。每到节日这天,前来观看芒蒿活动的人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装扮成芒蒿的后生头戴芒蒿面具,身披芒草,手脚涂黑。化装就绪,随着一声鼓响,芒蒿们从山上狂奔而下,人们不约而同地鼓掌欢呼。然后,在人群中跳起粗犷、豪迈、奔放的芒蒿舞。芒蒿舞不用乐器伴奏,而是敲锣作节拍,节奏明快。舞后,芒蒿们在锣鼓声中,走村串巷,向人们恭祝新年健康长寿。在苗族人们的心目中,芒蒿是正直、友善、勤劳、勇敢、吉祥、幸福的象征。
横县壮族采茶戏
横县壮族采茶戏属桂南壮族采茶戏的一种,它广泛流传于广西横县的六景、峦城、南乡、百合以及相邻的宾阳、邕宁、灵山、钦州等广大地区,于清代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距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横县壮族采茶戏亦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是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戏剧。横县壮族采茶戏有开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红茶等10多种表演形式。所演唱的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其角色分小生、小旦、小丑,器乐是以锣、鼓、钹、木鱼等击乐和唢呐、笛子、二胡等器乐为伴奏,道具有彩带、钱鞭、花扇和手绢。表演程式以载歌载舞为主,念白多为韵白。采茶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
融水烧鱼节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高文村,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高文苗寨都会举行传统的“烧鱼节”,众村民欢聚一堂,举行芦笙踩堂、烧鱼、野餐等活动。烧鱼节当日,当地村民从四面八方来聚会,一起观看芦笙踩堂等传统文化活动,烤田鲤、吃野餐,享受丰收喜悦。
良双村闹鱼节
闹鱼节是良双村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十六举行,以示人们对睦邻和谐、生活美满的追求,有预祝丰收之意。闹鱼节当日,苗家儿女从四面八方赶来,集中到良双村的小河里放鱼、抢鱼,在炎炎夏日里消暑纳凉,其乐融融。
杆洞百鸟衣坡会
融水县杆洞乡正月十二日,赶坡姑娘大都穿上美丽漂亮的百鸟衣盛装,因而取名为百鸟衣坡会。百鸟衣,顾名思义就是用百鸟的羽毛装饰而成。传统百鸟衣的主要材料有土黑亮布、土珍珠(一种树的坚果)、刺绣和白色鸟羽绒,经精心制作而成。作为百鸟衣发源地的杆洞乡至今还保留着三件年代久远的百鸟衣,其中罗氏家族留存的一件距今已200多年(乾隆1787年)。1989年后,新款的百鸟衣很快在苗山各地流行起来。百鸟衣节每两年或四年举行一次,届时来自桂黔两省(区)交界的各村寨芦笙队陆续到达坡场,几十堂芦笙,2000多把芦笙遍及坡会,大芦笙和地筒上分别写着“民族大团结”、“太平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语。当几十堂
安陲芒蒿坡会
芒蒿,是苗族民间传说中的娱乐神,是苗族人民勤劳善良、吉祥幸福、健康长寿的寄托。芒蒿节则是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安陲乡至今仍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传说古时候,苗山人烟稀少,恶兽猖獗,病疫蔓延,苗族人民深受其害。有个苗族后生决心为民除害,便制作了一副凶神恶煞的假面具戴上,身上披着芒草,手脚涂锅煤,变成“芒蒿”,出没深山和村落,砍杀凶顽,驱赶邪魔,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人畜兴旺,山寨活跃。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芒蒿,正月十七这天,请来头戴怪面具、身披芒草的“芒蒿”欢聚,以此祈求新年平安幸福。每年芒蒿节,随着一声鼓响,头戴怪面具、身披芒草、全身涂墨的芒蒿从山上狂奔而下。在节奏明快的铜鼓声伴奏下
洞头“二月二”花炮节
洞头“二月二”花炮节,是洞头民众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在融水洞头乡举办。该节日由来已久,到底始于哪一年,已无法考证。据洞头两位八十多岁老人回忆,七十多年前,洞头民众为了繁荣经济,便利水上运输,创办白公会,建白公庙,同时设立“二月二”抢花炮节。两位老人十多岁时,曾在现解放屯的地方观看过抢花炮。后来军阀混战、官府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花炮节无形中停止了。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洞头民众生活有了很大提高,纷纷要求恢复花炮节,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加强黔桂两省区人民的亲密关系。1986年在有关部门支持下,花炮节得以恢复。活动地点设在洞头村河滩两岸沙坪上。花炮节连续三天,内容丰富多
良寨乡砍旗节
砍旗,苗语叫“斗质”,其实是收旗,不过要经过一定仪式“砍”才能“收”。这就是良寨乡苗侗族群众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日。相传三国时期孔明为了平乱安邦,发明芦笙供给苗族群众娱乐,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十分喜爱和拥护。后来芦笙发展越来越多,仅苗山“十里长坡”,即今贵州的安里、湾里、根里、中里、潘里、斗里、台里,以及广西的大里、国里、林里(包括林浪、林姑、高棍、及格等)就有五千把。集中吹奏的地方是“邓背”(苗语),即今广西良寨乡大里村与北柳村交界的宽广坡地。由于芦笙声音过大,惊动了龙潭里的龙宫,龙父龙母派龙女上地面看究竟。赶坡的后生见了美貌出众的龙女,十分喜欢,但又怕大家被她迷住,影响吹芦笙,就把她送走。龙女想
安太十三坡会
安太乡地处融水苗族自治县中部,元宝山麓脚下,坡会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举行,故称十三坡。十三坡会点距乡政府所在地0.5公里,四面环山,绿树成荫,开阔的田垌里竖着十多根芦笙柱,一年一度的坡会活动就在这里举行。坡会当日,四邻村民,八方宾客向中心点云集,节日气氛热闹非凡,高时达四万人众。坡会活动内容多姿多彩,芦笙踩堂、斗马、赛马、斗鸟、民族工艺品展销,文艺演出等项目的展示,令人留连忘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芦笙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美丽的自然景观为外地游客所青睐,并且吸引了港澳台地区朋友及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外国人土,学者前来观光、采风。十三坡是自治县重点坡会之一。
阳朔民间对歌
民间对歌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融水斗马节
斗马节融水西北部山区的安太、洞头、四荣、香粉、安陲等乡苗民,喜欢斗马取乐。相传五百年前,姑娘都喜欢嫁给斗马的能手,情场上,要是出现几男爱一女的三角、四角恋爱,苗王就组织斗马比赛分输赢,以决定姑娘的归属。自然,斗马获胜者,姑娘就高高兴兴地嫁给他。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原来那种对婚姻裁决作用的斗马活动,逐渐变成了今天群众性的节日娱乐比赛活动。现在每年苗族的传统节日(如春社、新禾节、芦笙节等)都少不了斗马活动,1987年,县人民政府把县庆日--11月26日定为斗马节。2004年县党委、人民政府又决定把斗马节更改为融水芦笙·斗马节。
瑶族长鼓舞
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表演形式主要有4人合舞、双人对舞等。动作主要有造屋、制鼓、耍鼓、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湘南地区的瑶族,每年的农历10月16日都要跳芦笙伴奏的长鼓舞,祭奠盘王。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羊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权上。人们便挖空树心,剥下羊皮蒙成长鼓,日夜敲打以祭盘王。舞蹈动作是表示盘王及其子孙开辟千家峒的勤劳勇敢;低沉哀怨的芦笙曲,是再现盘王死前的痛苦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