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特产
广西民俗文化
跳盘王
跳盘王是盘瑶族支系教奉祖先和崇拜英雄的一种宗教仪式,源远流长。瑶族敬奉盘王,并当做祖先祭祀,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如下几种形式:一、图腾崇拜。瑶族先民把龙犬当着保护神,加以祭祀,晋代《搜神记》已提到瑶族先民“用糅杂血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行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餐,必扣槽蹭地而食,以为尽礼”。这种仪式比较简单,带有原始宗教色彩。二、还盘王愿。传说盘王夫妇原住南京十宝殿(店),会稽山一带,后入山居住,勤耕苦作,生了六男六女,繁衍成十二姓瑶人,盘王因狩猎丧生,日后其子孙受到民族压迫和自然灾害,背井离乡,漂洋过海,遇着狂风巨浪,木船有被漩下海底的危险。在这生死关
忻城县壮乡奇风异俗
小孩抓物测人生忻城县壮族人口众多,民俗独特。“小孩抓物”预测人生,是旧时壮家人预测小孩长大后志趣爱好的一种习俗。就是说,壮家小孩满一周岁时,父母为其筹办“满岁酒席”,有亲戚朋友前来庆贺。客人到来时,在入席前端坐主家堂屋两侧,堂屋中央摆放一张圆桌(亦有用竹子编制的餐桌,或用簸箕盖在一只箩筐上代替圆桌),桌子上面摆放许多物品,如有纸、笔、图书、针线包、剪刀、尺子、小孩玩具、钱币、饰品以及糯米团、鸡腿等物品,然后由小孩的父母(也有家族中长者)抱着或扶着小孩沿桌子边转一圈,让其任意取物。当小孩用手最先指到或最先拿到某一物品,由此预测小孩日后志趣爱好,贪廉愚智。如是男孩若最先拿到纸笔或图书者,视为日后他
平南大安消防节
消防演练一般是政府组织的活动,然而在广西平南县大安镇,群众们不但自发地每年定期进行消防演习,并且还为此成立了一个专门节日——大安镇消防节。大安镇消防节是一个被大火烧出来的节日。大安镇古称大乌圩,清代时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商铺林立,小巷纵横。但由于当时的建筑基本上以砖木、泥木结构为主,加上人们缺乏防火安全意识,大安镇在道光年间曾遭遇过一次特大火灾,损失极为惨重。火灾过后,镇上有识之士意识到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发动商号、店铺和街坊,组成义务灭火队。由居民捐资购置了消防水柜,装配了水枪、火钩、消防桶等灭火器械。镇里以街道为单位成立了镇兴社、永安社、乐群社等消防所,并制定了消防公约。民国五年(1916
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荣昌陶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据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考证,在广西近百年来,其传统工艺能够保持和继承并得到发展的只有壮锦及坭兴陶,为此,钦州坭兴陶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之一,也是钦州最名著名的特产之一。钦州坭兴陶的“窑变”艺术采用还原气氛进行一系列特殊工艺的处理,艺术品位极高,有“中国一绝”之称。选用钦州特有的陶土,无需添加任何陶瓷颜料,在烧制过程中,当炉盘上升到1200度的临界点时,偶有发现其极少部份胎体发生窜变现象,并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须打磨表层氧化物后才发现其真面目,
瑶族蝴蝶歌
瑶族蝴蝶歌流行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和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等地的瑶族聚居区。蝴蝶歌在瑶族二声部民歌中,用一种汉语方言土语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因为在歌的衬字词中,常出现“蝴的蝶”、“蝶的蝶”、“黄蜂”之类衬词,故此得名“蝴蝶歌”。瑶族蝴蝶歌流行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和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等地的瑶族聚居区。蝴蝶歌在瑶族二声部民歌中,用一种汉语方言土语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因为在歌的衬字词中,常出现“蝴的蝶”、“蝶的蝶”、“黄蜂”之类衬词,故此得名“蝴蝶歌”。2008年,瑶族蝴蝶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传承和保护瑶族蝴蝶歌,富川已先后投入60多万元用于莲山镇莲
广西壮族的生育习俗 拜花婆
过去,壮族小孩诞生后,曾流行拜花婆的习俗。“花婆”又叫“花神”,是壮族的生育之神,也是儿童的守护神。按照当地的迷信说法,一个个可爱的小宝宝,原本就是花婆家所种神花的花朵,但这些花朵却不肯轻易到人间落户。为了让育龄妇女尽快地生儿育女,让这些“花朵”早日降临人间,所以,壮乡人还在婴儿出生之前,就急急忙忙地举行一种“安花”、“架桥”仪式,即给花朵架一座“桥”,好让她平安渡河,到达求嗣之家。“安花”一般是请道公或师公喃摩,敬祀花神。仪式当中,要做几朵绢花,绑在一根棍子上做成花柱,然后请一位多子多福的男性老人扛着,把花柱安放在求嗣妇女的卧室门口,这位老人同时被认做义父。“安花”耗费很大,过去柳江壮族人“
广西文场
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叫“文玩子”、“小曲”等。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尤其是桂林、柳州、荔浦等地最为盛行。是广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曲艺形式。文场音乐委婉缠绵,柔和抒情,是流行于广西桂北一带地区的清唱艺术二文场音乐分为:大调、小调、码头调、过场音乐等四个部分。大调有:越调(又称月调)、丝弦(又称思贤)、南词、滩簧四个。越调适于表现喜悦轻快、舒畅的情调,也能表达悲哀、焦急的心情;丝弦宜于表现叹息、惆怅的情。本文从简介,主要概述,历史渊源,艺术流派等几个方面介绍广西文场。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简称文场,又名“文玩子”。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官话地区,尤以桂林、柳州、宜山、平乐、荔浦等地
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
“百鸟衣”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按时来到州府。古卡借献衣之机杀死土司,夫妻俩双双把家还。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11,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2007年,民间故事“百鸟衣”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文化传承巨作《百鸟衣》1955年,壮族著名作家韦其麟(横县校椅镇文村人)根据当地流传的“百鸟衣”故事创作了叙事长诗《百鸟衣》。这篇优秀叙事长诗的问世,使“百鸟衣”故事的传承进入空前的兴盛期。解放初期的广西,是当时中国的偏僻一角,但《百鸟衣》的出现,说
阳朔中秋歌节
中秋歌节年年中秋是歌节,木叶歌声满山间。木叶吹得山水笑,歌声唱得月更圆。。每年中秋节的晚上,明月当空,一片银辉,在所有的壮族村寨,到处都能听到笛声悠扬、山歌如潮。会山歌多数是以村以寨为单位,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扎成一堆,首先是用木叶吹奏,投石探路,按壮族山歌的调律,一曲又一曲地不断演奏,目的是寻找合适的对歌者,并达成彼此间的默契。找到对手后,即刻以歌代言,传情表意。许多的壮族男女青年都是通过会歌的形式,培养感情,成为恋人和夫妻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每年中秋节之夜,高田镇、普益乡的壮族青年把会山歌的地点转移到著名风景点月亮山下,吸引了全县以及邻县到那里会山歌。每年的参加者都都达到一二万人,成为
阳朔福利五月八节
福利五月八节: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五月初八:圩上各户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灯到镇上公公、婆婆庙前燃放,然后福利五月八(6张)祭祀两庙中的一百余尊菩萨并将其抬、抱于大街上-。随队-的有文艺、体育队伍,舞狮、耍牌灯、踩高跷、八仙纸扎、锣鼓篷、故事台、旱船等等。-完毕则是民间文艺表演(唱桂戏等)、体育活动(球赛、棋赛等),伴随着各种商贸活动。这些活动一般为时五至十天。节日期间(当地人称赶会期),家家酿制苦瓜酿作自家主菜和款待宾客。福利“五月八”会期的来历,传说是人们在五月初八这天去祭祀公公、婆婆庙可多子多福、国泰民
广西闹八音
俗称:“吹鼓”。民间新居落成、娶妇、祝寿等类喜庆事,多诸八音演奏助兴。八音乐队多是民间自发组织,通常5-8人。乐器主要有唢呐、锣、钹等。玉林八音名目甚多,地方风格浓厚。牛戏又叫“勾嘴戏”或称“竹马戏”、“唱鹩”,是玉林的地方土戏。尽管戏名叫法不一,但其曲调、唱腔和演出方式大同小异。牛戏有固定的剧本,内容多为古代传奇故事。
广西八音
“广西八音”于2011年由玉林市玉州区文化馆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八音”又称“桂南八音”,是中国民间器乐的一个乐种,主要流布于南宁、玉林、贵港、钦州、梧州、贺州等地的汉族、壮族、瑶族聚居地。它曲调优美、嘹亮,演奏风格热烈、欢快,富有广西地方民族特色,是广西颇有影响的民间器乐艺术,其中以玉林的八音最具代表性。玉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古称“鬱林”,自史以来就有“千年古州”之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居住着西瓯、骆越等部落。秦始皇在岭南设郡时,玉林境地始有行政建制。在玉林建州的唐末宋初,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的民间乐曲开始传入广西,并很快流传广西南部。受这些外来民间乐曲的影响,广西南
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是独具宾阳民族特色的一种非常热闹、隆重、全国少有的传统节日(即一年一度的农历正月十一晚举行舞龙活动)。炮龙节距今已有150年历史了。炮龙比一般常见的彩龙要大,装裱简单,短有7节,长有11节不等;龙长有30-40米,龙头龙尾用竹篾扎制,用沙纸装裱,龙身用色布装配。举舞之前,一般由组织单位发动捐献,筹备,张贴龙路(即向全城各单位各户发出邀请喜贴),敬请当日炮竹增光。是日,黄昏时分,无论是舞龙人,还是鸣炮者,无论是父老乡亲还是贵客嘉宾,他们从四面八方奔踊到各个开光点,兴奋地等待着开光一刻。举舞时,组织单位首先举行开光(开光可分多个点)仪式。开光时,啪啪啪,总指挥准时发出三发信号弹,震撼人心
向都霜降歌节
向都霜降歌节的由来“霜降歌节自古有,为忆长奶奇功勋。故事如歌年年记,哥妹再唱一百年。”深秋时节,在天等县向都镇霜降歌节上听到这首悠远回旋的歌,更听到许多山歌手用歌声追忆一个逝去的壮民族女英雄——长奶夫人,以及她率领民众抵御外敌、抗击朝廷镇压的不朽功绩。长奶夫人是谁?她与霜降歌节有何关联?广西有两个霜降歌节,分别设在大新县下雷镇、天等县向都镇,其渊源相似,都是为了纪念长奶夫人,距今已逾百年。相传,长奶夫人是大新县下雷人,出身武术世家,武艺高强,因其双乳硕大且长而得名。古下雷镇地近交趾古国,经常被交趾人侵袭、抢夺财物,民众苦不堪言。为此,长奶夫人自发组织起“护乡同盟会”抵御外敌,赢得百姓赞扬,声
隆安佛手莲花舞
隆安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经统计,有龙舞、狮舞、麒麟舞、彩鸡舞、春牛舞、鱼虾舞等。1990年,该县文化馆根据《道公舞》创作的民族舞蹈《佛手莲花舞》参加南宁地区民间民族舞蹈音乐比赛,获得了舞蹈创作、表演三等奖,从此,《佛手莲花舞》成为隆安县的民族文化名片之一。“佛手莲花舞”原称“九莲灯莲花舞”,是隆安县雁江镇古老的民间艺术,据称,传入隆安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道公为逝者超度亡魂的道场中一段富有特色的舞蹈。有儿有女、子孙满堂、福禄寿全的老龄人逝后或二次葬后,当地人都要进行一种祭祀活动,活动开始前,先在逝者灵牌前安放一张师台,台面洒一层白
田林瑶族铜鼓舞
铜鼓舞是木柄瑶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流传于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瑶怒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祖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山花。铜鼓是木柄瑶祖先迁徙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全寨都要跳铜鼓舞,纪念先人,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由族中长老主持,举行一年一度的“起宝”仪式,把誉为一公一母的两个铜鼓挖出来,摆上香案,供上供品。祭完铜鼓后,主持人便指挥寨中青年把三面鼓挂起来。由主祭人先打一轮,之后别人才能轮流着打。鸣鼓开始时,动作缓慢轻柔,逐渐加快,鼓点高亢激昂,最后如疾
龙垌
在天等西南部乡村,至今仍保留着一个最古老、最隆重、最热闹的壮族民间节日——“龙垌”。“龙垌”是方言土语。“龙”是“下”、“下去”、“出去”、“去”、“到”的意思;“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较宽阔的田地,二是指行政区划地名——一般专指当地人社会活动和生产生活活动的中心。“龙垌”表示“去”到“垌”那地方了。起初,龙垌的活动项目以祭祀求神、请灯祈福为主,比较单一。后来新增了舞狮跳桌、山歌对唱、聚客共餐、拔河球赛、杂耍表演和物资交流等。这些活动项目不管是旧的还是新的,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的场所:庙!庙是这些活动的载体和平台。因此,我们可以说,龙垌就是庙会,或者说龙垌是从庙会衍化过来的。天等的先民们历来崇拜自
宁明歌圩
歌圩是本县壮族民间一种传统性文娱活动,以男女青年对歌谈情为特点。此俗源远流长,始于何时,尚无确证。每年春夏秋三季皆有,多于农历二三月间,定期定点举行,每次圩期一至两天。届时,青年男女盛装艳服,从四面八方趋集圩场。商贾、屠贩、沽酒、熟食列肆以待。昔时,有的歌圩尚有唱彩调、斗鸡、斗画眉、放花炮等活动。今之歌圩,有的仍唱彩调、赛球、开赛歌台等。老少亦去趁热闹。歌圩上人山人海,一般数千人,多的上万人。本县各处歌圩各有特点。寨安一带,远道男女青年,早一日到圩,村民备糕粉待客,当晚对歌终夜,圩日夜晚进入对歌0。峙浪、桐棉等地,青年于白天散圩后,分散到附近村庄晚上对歌。桐棉一带,女子在歌圩上看中唱歌对象后,
马山打榔
打榔古称“打舂堂”,是马山壮瑶人民民间流行的一项体育活动。打舂堂历史悠久,-刘恂的《岭表录异》云:“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盘舷,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打舂堂之习,世代相传,每逢正月初一至元宵为自由娱乐期,妇女三五成群,作打舂堂之乐,其意预祝丰年,故有谚云:“正月舂堂声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在马山县东部山区有许多村寨一直保持着这一特有的习俗,每逢节庆之日,打榔便成了村村寨寨壮、瑶群众自娱自乐的表演节目,有些村寨还自发组织业余农民剧团,在各村寨间巡回演出,很得广大群众的欢迎,特别是古寨瑶族乡古寨村农民剧团的
马山打陀螺
马山打陀螺历史悠久,是青少年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据考证,明代思恩府在乔利举行一次打陀螺比赛,几天几夜,热闹非凡,从而传扬临近府县。古时的马山是打陀螺较早的地区之一。世世代代都有打陀螺的习惯。马山陀螺形状象漏斗,比较常用的陀螺,头部象个成熟了柑果一样,脚高二寸五左右,脚粗如大人拇指头样,选用最坚硬的木来制作。陀螺比赛以打准旋久为胜,马山打陀螺的类型有四种:一是“带棒陀螺”,即甲方用绳绑紧陀螺的脚根,乙方放旋陀螺于地上,甲方拿着绑好的陀螺朝对方旋于地上的陀螺猛击,对方陀螺顿时死掉,甲方即胜,否则是败,败者得放(旋)给胜者得吃(打)。二是“同级陀螺”,这种打法一对一打。三是“父子陀螺”。这种打法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