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特产
四川省民俗文化
九斗碗习俗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达摩会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成都民俗风情,与青羊宫庙会(打金章)、花会等共同形成了成都庙会。清代、民国时期以来,每逢新春佳节或有红白喜事,在川西农村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幅景象:数十上百人聚在一处,在一阵鞭炮响后,于漫天青烟中按男女的区别,辈分的高低,分散坐于一张张八仙桌旁,伸箸畅食,举杯畅饮。不远的地方,随地而挖的土灶上叠着高高的蒸笼,热气腾藤,简易的案板上堆满菜肴、餐具。腰拴一截油迹斑斑围裙的厨师飞快的挥舞手中的锅铲或菜刀,一碗碗菜流水一样的端上桌子,主人家不停的招呼客人说人手少,菜不好,大家多多原谅这就是川西坝子农村吃“九斗碗”的热闹场面。“九斗碗”是客家人传统敬归客佳
达摩会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达摩会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成都民俗风情,与青羊宫庙会(打金章)、花会等共同形成了成都庙会文化。作为民间自发民俗文化活动的“达摩会”托名于达摩祖师(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传说中古代各大武术门派的共同祖师,也说明“禅”的境界成为川中武林人士的精髓),于1909年由少林僧门第三代掌门周腾蛟等人发起,是中华国术界比武交流的盛会,并非也不属任何宗教组织。经历数十年,已经演化为老成都的文化民俗。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成都民俗风情,达摩会以团结国术同仁、推动国术发展为目的,以国术交流切磋、文化宣扬展示的手段,以文化胜地聚会、民众观摩参与的方式,在成都形成了一个民间国术文化圈,每年都吸
客家水龙节
洛带的客家龙舞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刘氏家族人。刘氏家族人在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刘家吉庆节日在古镇舞龙,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刘家龙舞直接从中国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家族内部传承,且一直没有中断,因此,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水龙九节,夏日伏旱,水龙则大显身手,是为祈雨。舞龙者皆-上身,只穿一条短裤,上下腾挪;观赏者用水枪、水盆泼射龙,前后追堵。客家人似水为财,泼得越湿,人越旺财,舞者和观者攻防进退,煞是刺激,刘家龙也成为客家文化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活动。水龙节在洛带古镇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客家人最早因为战
传统婚俗(川西传统婚俗、客家婚俗)
新都,地处川西平原,成都的北大门。受都江堰水利之便的润泽,历来物产丰富,水旱从人。长期以来,民间流行的传统婚礼习俗,虽然属于川派婚俗文化的内容,但它具有重庚帖、厚妆奁、讲礼节、崇尚信仰等特征,喜庆热闹而又不失庄重典雅。传统婚礼仪式,据地方文献记载,最早沿袭的是秦汉周制婚礼的“六礼”,也就是现在说的“汉婚”。“汉婚”注重礼节,重视夫妻之间的结发之情,不兴乐,不庆贺,没有后来唐宋时期的热闹。由于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婚礼仪式进一步发展。至民国时期,婚礼的内容越发丰富,形成了具有儒家文化特征的整套婚姻礼仪的流程。现川西传统婚礼主要流传于成都周边地区,以新都最为盛行。新都建治于春秋末期,为古蜀国三都之一。
固驿春台会
四川省邛崃市固驿镇位于邛崃市东部,距邛崃市11公里,距成都市64公里,国道318线新邛路段由西向东穿越其境,是邛崃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轴线,固驿镇正好是这条轴线重要节点,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其幅员面积50.1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181个村民小组,人口32695人。固驿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东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粮食产量、生猪年出栏量及水果年产量都位居邛崃市的前列,成为了主要的农业特色产业。《邛崃县志》载:固驿“自万历以来,二月十四胜会远近相至者甚多”,由此可见,明朝万历年间已具相当规模和影响。清朝定鼎后,移五省三民恢复四川生产
成都灯会
成都灯会作为我市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成都灯会西汉萌芽,东汉有形,唐代炽盛,近代成会,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其继承和发展,至今已举办了三十九届,是国内现今连续举办届数最多的灯会。在增进我市与外省市及国外的联系,以灯为媒广交朋友,促进我市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让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成都,认识成都起到较大的作用。“成都灯会”所处区域在成都市。成都地处四川省的中心,长江支流岷江的上游,它的周围是平原沃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无不称赞为是得天独厚的天府之国。据考证,成都从东汉开始的灯会,除战乱年代外,几乎每年元宵都曾举办
人日游草堂
“人日”是我国的民俗活动之一,其历史悠久,自汉代以来,全国各地都有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习俗。“人日游草堂”则是成都独特民俗活动之一,其兴起于唐,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日游草堂”最初主要是成都市各界文人雅士的文化生活内容之一,后此风气逐渐影响广大普通百姓。因此,每年“人日”这天全市人民便会相邀相约扶老携幼游览草堂,凭吊诗圣,吟唱杜诗,赏梅祈福。抗日战争后,此俗渐衰。直到一九九二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为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倡恢复“人日游草堂”的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人日游草堂”秉承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特点,以诗歌为核心,配合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注意吸引群众参与,使“人日游
王泗风筝节
王泗镇放飞风筝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放风筝在王泗有着广泛性,“王泗风筝”节在川西平原已远近闻名。1996年3月在中国风筝协会的支持下举办了“王泗杯”全国风筝邀请赛有北京、上海、江苏、吉林、新疆等十五个省、市、自治区应邀参加,1998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发文举办98“王泗杯”第四届中国国际风筝会暨第八届全国风筝赛。风筝,是用重于空气的物质材料做成形态各异并经人工裱糊彩绘而成的飞行器,放飞时由人工操作,用绳索牵引由地面或水面升空飞行。放风筝人人喜爱,男、女、老、少皆宜,不受场地限制,是一个群众参与面广泛的运动项目。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该镇毛氏家族及后人,为了生存毛建中自己在农闲的时候,利用自己家
东坡初恋地旅游文化节
青神,山青水秀,地灵人杰,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求学、初恋之地,以一方水土文学巨匠,唤鱼联姻千古佳话永流传。每年“七夕”情人节期间,青神都要举办东坡初恋地旅游文化节:“情定中岩”户外集体婚礼,“我在青神等你”万人相亲会、“唤鱼联姻”情景再现文艺演出、东坡诗文朗诵会、特色婚庆坝坝宴等缤纷活动为无数情侣见证爱情、嘉许良缘。
傈僳族阔时节
僳僳族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但各地节期不一,云南省等众多傈僳族聚居地的阔拾节是公历12月20日起的半个月,而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的阔拾节由于封闭,又少受外界影响,仍保留着正月初一至十五这个时间,节期与汉族的春节统一,习俗极传统。【产生年代】族人居住,受制于当地张、吉二土司。明代洪武年间,傈僳人不堪官兵和土司欺压之苦而1逃迁,散居于川滇结合部的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明嘉靖年间,丽江纳西族木知府与相邻的西藏农奴主在维西一带争夺地盘,发生大规模械斗。窝勒(今攀枝花市郊区)一带的傈僳人,连年被征调往石鼓一带作战,以后又去到维西、华坪等地。清代嘉庆年间,住在维西的傈僳、纳西等族人民,联合1康普土司
彝族服饰(义诺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支来发明,制金打银阿合来发明,头盔铠甲吉博尔惹来发明”的记载。在汉文献中,有关彝族服饰最早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候王。”唐以后记载就越来越多,陈鼎《滇黔游记》载“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叶似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蛮书》(唐)途程第一云:“邛部台登(今凉山西昌、冕宁一带)中间,皆乌蛮也。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曵地。”《南诏野史》(下)载“黑倮倮,男挽发于耳
藏族尔苏射箭节
射箭节是藏族尔苏人神圣的节日,是在民族文化中最具内涵的节日。射箭节,藏称“措乃屋”,顾名思义,为射箭习武之节在每个的农历三月初一进行。藏族尔苏不同于别的地方的藏族,其语言、信仰、服饰、风俗都有自己的特色。射箭节是为纪念古时英雄车莫阿刚发明弓箭、教人狩猎、训练箭术抵御外敌、抗拒灾害、安排生产的节日而起的纪念性节日,也是祭祀和祈祷丰收而开展的传统活动。【产生年代】据《吴越春秋》记载,我国弓箭发明于距今5000年的黄帝时代。射箭在周代就被列入当时教育的内容之一,当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许多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举办各具民族形式的射箭比赛的记载。藏
大凉山彝族服饰
大凉山彝族服饰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在色彩的运用上,沿袭彝族人黑、红、黄为基调,追求一种纯朴而又强烈,鲜明而又庄重,简洁而又大方的理念;在服饰款式和结构上,有简与繁的节奏之美,动与静的变化之美;在服饰种类上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所以,彝族素有“衣冠之族”的美誉。
凉山彝族服饰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寒山区,人口约880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以睿智、勤劳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明。彝族先民为世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文化艺术,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凉山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异彩纷呈,在全国绝无仅有。【产生年代】据彝文古籍《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始创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而纺线织布,则始于彝族英雄支格阿鲁的母亲蒲嫫列依时代。在《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传》载:“哀牢夷知染采文绣蜀。”在彝族毕摩
彝族婚俗
彝族婚俗是一部“活态”的婚姻发展史,是研究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不可替代的资料。彝族婚姻的缔结,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与整个家族、姻亲、邻居都有关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而婚礼的仪礼过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绎,不论是穷古博今、互难才学的“克斯”、“克智”、“佐”等口头演述,还是优美动听的“牛牛伙”歌诗传唱,还是抒发离愁别绪、1包办婚姻的哭嫁歌等传统,抑或充满娱乐竞技色彩的泼水、摔跤、“蜀确”、打亲、迎亲仪式,抑或抢狗食、不落夫家、圆房之夜的抓扯等习俗,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独特的民俗情趣,具有多重文化价值。【产生年代】婚俗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过程而产生的伴随人类社
彝族《婚礼歌》
凉山彝族嫁娶过程中演唱《婚礼歌》,是彝族婚礼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参与人数众多,男女老少皆可。新娘出嫁前3—5天,寨子里的亲朋好友(由妇女组成)聚集到新娘家,即开始演唱娱乐,直到深夜才散去。气氛最浓、最热闹的是在新娘出嫁前一天晚上。当晚,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开导,以《阿嫫尼惹》开始传唱,随之《阿姨阿支》、《玻哈牛牛》、《喳扎喂洛左》等对唱相继展开。表演者身着盛装,或歌或舞,构成了一幅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产生年代】彝族婚礼歌是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的变迁发展,在古代岁月的流逝过程中产生和形成。从社会发展和人类婚姻的演进过程进行考察,从凉山彝族婚礼歌所反映出的内容实质作逆向探讨,寻找出它产生年代
摩梭人转湖节
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周围和木里县屋脚乡屋脚村利加咀组的摩梭人都属蒙古族,该民族十分崇拜自然和祖先,信仰“达巴教”和“1教”,崇尚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大自然产生了息息相关的联系,摩梭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无不充满着对各种神灵神山、海子(当地俗称的高原湖泊)的崇拜,转湖节就是摩梭人原始信仰的体现。【产生年代】摩梭人自称“纳”或“纳日”,史籍称“摩梭”或“摩挲”、“摩西”、“摩沙”等同音异字。摩梭人信奉达巴教,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传入当地后,他们在信仰达巴教的基础上信仰1教。达巴教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石祖、崇拜鬼神、崇拜女神、女祖先和女性,是典型的原始
彝族 “阿依蒙格”儿童节
“阿依蒙格(彝族儿童节)”是先民们为了抵御疾病对儿童的侵害而发起的节庆活动,在彝语北部方言所覆盖的大部分彝族地区都有流传。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四川省雷波县谷堆乡,才保留着完整的“阿依蒙格”仪式程序。【产生年代】关于“阿依蒙格”产生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据说,开天辟地时代,阴间住着一个叫“普兹普阿莫”(相当于阎王)的吃人魔王。他属蛇,在鼠年鼠月鼠日娶亲,蛇日就生了儿子,马日儿子得病,羊日为儿子治病,进行禳解仪式。但到猴日,儿子还是死了,鸡日出丧,0“库斯”即祭扫坟墓(目的是让死去的人得到安宁,不再骚扰活着的人)。在属羊日至属0进行禳解、送丧、“库斯”等仪式时,“普兹普阿莫”家都要从阳间抓人去当祭
青城洞经古乐
青城洞经古乐是指流行于都江堰市以青城山为中心的民间音乐,流传范围遍及都江堰市广大城镇和乡村,成为集民间小调、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之大成的洞经音乐独立流派。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境内的青城山也是中国道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被列1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青城洞经音乐最早的起源,跟青城山古代的巫觋音乐直接相关。蜀地的道教音乐大多起源于上古先民在举行巫觋活动时所演奏的祭祀音乐,青城洞经古乐也不例外,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青城山著名道祖杜光庭对天师道正一派科仪音乐的整理和完善,形成了道教音乐流派“南韵”(也称“广成韵”)以后,青城山道教音乐开始闻名于世,引起世人的关注,这也为青城洞经古
木里苗族服饰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先民们数千年前就劳动、生息、繁衍于长江中下游,秦汉时期聚居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后来一部分向西迁徙来到木里,到明清时期基本形成现在的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情况。木里境内散居的苗族服饰,由于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族源等诸多原因而分化为三个支系,形成不同类型的服饰。【产生年代】在《苗族花衣的由来》中叙述了苗族妇女服装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据述,苗族在跋山涉水沿河西迁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服饰,一种花样,一种打扮。当迁徙来到同一个地方时,由于人多地窄不便集中在一个地方生活,便在那里栽下一块大石头,议定各自带领一支同祖儿女去寻找更好的生活,相约十三年后再来这里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