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特产
四川省民俗文化
祭月赏月(打糍粑)
中秋月圆,各家设香案于院坝,燃香点烛,供月饼糖果;姑娘小伙着农家服装,沐浴月光,载歌载舞,打糍粑、制月饼。赏月至深夜,有长者手执丈余长的竹竿,竿头吊着橙子,橙子上插着点燃的香烛,环绕院坝行进,众人击节唱合,祭拜月神。
川剧服饰制作技艺
四川盆地自古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古代通中原、西域的金牛道和通云达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在成都相会,成为中国西部纵贯南北的交通运输动脉;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腹心,地形以平原为主,此外是丘陵及山地。古称蜀地肥饶及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故称为“天府之国”。川剧及川剧服饰工艺中,便是植根于“天府之国”中一枝奇葩。川剧服饰工艺历史悠久,工艺技术应在川剧诞生之前,成都的川剧服饰工艺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纱帽街衣冠作坊。川剧舞台的服装道具包括:头帽、服饰、靴鞋、砌末等,每种生产工艺各不相同。工艺技术细致繁复,手工工艺性强,成品精美,品种多样。是传统工艺中独具特色的特殊种类,具有与川剧表演艺术相辉应的独特戏曲审
花楸贡茶手工制作技艺
邛崃是中国古老的产茶之地,也是中国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地区之一。西汉《神农本草经》最早予以记述,东晋《华阳国志•巴志》也有记载。在唐时即位列陆羽《茶经》名茶八区四十三州。然《新唐书》国中名茶区仅列二十州,将邛州与苏、常、衡、雅诸州并举,不分伯仲。花楸被列于崃山产茶“十八堡”之第一堡。宋《元丰.九域志》是最早明确记载为火井茶为贡茶,“印龙凤形于上,饰以金箔,入贡”。至此,邛茶朝贡不绝。遂于宋太祖乾德、开宝年间,又在花楸山扩大“御茶园”,广植御茶树,迄今已逾千年。及至清康熙年间,又有邛州官员将花楸御茶园之茶上贡朝廷。花楸御茶园之茶被誉为“花楸贡茶”,此后花楸茶年年上贡,从此名扬天下。上
古城棕编
相传在宋仁宗宝元年间(1035年)马街上场有一周姓的年轻姑娘,在十六岁那年,无意将老屋背后的棕叶采下,并抽丝作编织材料,编了一些小动物,于是附近的小姑娘们都向她讨教,纷纷仿效,古城综编工艺自此产生。后经南宋、元代,已经发展成一种规模的棕编艺术,有了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考究的工艺,有了棕帽、棕鞋、果盒等棕编品种。古城棕编工艺发展到明朝,有了更大的发展,当时马街及周围乡镇家家设作坊,人人习棕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棕编之乡。明以后直到民国初年,近三百年间,古城棕编传统手工技艺更是日臻成熟,并逐步向周边地区发展,影响着成都乃至川西坝子的民间编织工艺的发展。郫县古城棕编选材较精,生产季节性强,以棕丝白嫩柔软,
彭县肥酒酿造技艺
光绪年间,彭县胡氏烧酒作坊的主人胡在兴,在成都见到一种宫廷御酒后受到启发,经过多年的潜心摸索和实践以后,终于酿造出一种醇厚上口,甜润香浓的“肥酒”,时称“彭县肥酒”,一般人家只闻其名,不知其味。解放以后,当时的彭县酒厂根据流传的酿造秘方,以“天彭肥酒”的商标进行了“肥酒”的试产,因产量有限,只作为内部供应物品。1971年,在“彭县肥酒”的第三代传人胡佑德的指导下,彭县酒厂开始正式生产“肥酒”并面向社会供应销售。后来,彭县酒厂生产期间和解体以后,“肥酒”的艺人们又把技艺带到了“酒溪老窖”、“彭州酒厂”、天彭酒业等少数酒厂,酿造有“龙门山肥酒”、天彭肥酒和“彭州肥酒”等品牌产品。由于“彭县肥酒”在
金鸡风筝扎制技艺
金鸡水陆村位于四川省崇州市城区东外偏南,地处平原,下设22个村民小组,2980人。该村是中国最大的风筝制作基地,以技术精湛、种类繁多而闻名国内外,享有“风筝之乡”的美誉。金鸡水陆村风筝制作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初年,水陆村就基本形成了“印风筝”、“高风筝”、“骆风筝”、“杨风筝”四大生产体系。基本分为三大类型:一类是以花鸟草虫为蓝本,比如龙头、蜈蚣、燕子、老鹰、蝴蝶、凤凰、蝙蝠等:另一类以民间戏曲的人物、场景为构图内容,像白蛇传中的白娘娘、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再一类是以展示新时代风貌为主题的风筝,如“走向世界”、“全民健身”、“奥运系列”等。金鸡水陆村现有1500余人、4
怀远三绝制作技艺
怀远“三绝”产于具有17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镇怀远,汲取灵秀的邛崃大山之气和甘甜的文井江之水孕育而成,为历代骚人墨客所称颂,现代成为广大消费者筵席、家宴的必备佳品。叶儿粑:相传为北宋年间的一位宋姓老人所创,历经各代名家改进始有现代之工艺。叶儿粑制作精细、配料考究,主料以精细糯米细加工,内以多种天然香料配制的甜馅或咸馅,外用柑桔叶包蒸而成,其色呈青黄,滋润清香爽口,馅多皮薄“三不粘”(不粘牙、不粘筷、不粘碗)。更有“怀远三绝、叶儿粑最绝”的美称。冻糕:冻糕系怀远民间传统的一种冻馍馍年食改进制作,其原料是以上等大米、糯米、生猪油、蔗糖、芝麻等精制发酵,外用精选的玉米叶包蒸制成。冻糕色呈微黄或纯白,
崇阳大曲传统酿造技艺
我国自古善酿,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之一。崇州酿酒历史源远流长,系中国传统白酒原酒生产基地。早在唐代就久负盛名,杜甫游历蜀州(今崇州),留有“蜀酒浓无敌”,“终思一酩酊”等诗句。南宋陆游任官此地留“逢春饮酒似甘醇,醉里千篇风雨速”的千古绝唱。近代尤以姚林酒最为著名,它集历史酿酒精髓,誉满巴蜀,民谣称:“姚林酒,家家有,大堂衙门通官府”。今天的崇阳酒业,正是源于清光绪年间的姚林烧坊,原烧坊酒窖现列入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成都地区除水井坊遗址外唯一列入文物保护的酒窖。崇州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山、丘、坝兼有,资源丰富,发展酿酒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气候温和、五谷丰盛、水源甘洌,为酿酒提
四川剪纸
民间剪纸起源极早,经过上千年的流传发展,成为中国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源于彝族原始巫术之驱邪剪纸,后与汉族地区的民间婚丧嫁娶图案剪纸、日常生活之鞋样、衣饰、窗花等剪纸图形图案相融汇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剪纸流派。“剪纸”深受四川城乡人民的喜爱,它是以民风民俗与民间绘画相结合,地方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在四川及各地城乡广为流行,至今有上千年历史。它形式多种多样,有喜庆系列,祈福系列,装饰系列,生肖系列,民风民俗系列,名人系列,山川风物系列,民族风貌系列等,给群众带来艺术享受,给节日带来欢乐的气氛,其有别于其它艺术的特点是雅俗共赏,群众易于参与互动。民间剪纸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应用价
柏合草编技艺
柏合草编具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远近闻名,并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副业收入来源之一。草编绝活是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时由客家人从广东带来的,他们的祖先当时从事此项副业为的是谋生,没想到入川后,历经近三百年的发展,却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并演变成了传统的绝活。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被草编手工艺者演绎成一手绝活的是“柏合草帽”。据史载,早在民国之初,柏合寺的草帽业已经十分兴盛,设立了草帽买卖市场,成都等地的商家每年坐镇收购转销外地,其火爆程度决不亚于今日的商品展销会,故而有到柏合寺取草帽一说。五十年代柏合草帽还作为“国庆献礼”产品乘飞机进京,献给毛主席的那两顶,是以区供销社的名义呈献。从清初到20世纪9
建中高跷狮灯
建中高跷狮灯是四川省三台县很有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至今已有170多年的传承历史。传承到现在已是第九代传人。高跷狮灯表演分地狮表演、高跷表演、高台表演、高杆表演,同时都附带些武术杂耍。道具最常见的有笑面、狮头、狮皮、高跷、锣、鼓、钹、马锣等。其活动也有许多讲究。表演时间一般在春节期间元霄节及嫁娶、丧葬、庆典等重大日子,受邀演出人员分为锣鼓组、表演组。演出时,表演人员随着音乐节奏舞狮杂耍。根据需要可组一拨狮子,也可组两拔狮子、四拔或更多,最多时曾组过八拔,那场面是相当壮观而精彩。建中高跷狮灯与其他流派的狮灯不同,有许多高难度动作,如高跷表演、高台表演、武术杂耍。高台表演分码桌子、一
怀远藤编技艺
怀远藤编始于三国时期,历史悠久。怀远镇也素有“藤编之乡”美誉。怀远藤编的起源,在晋代崇州籍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中有详细记载:“三国时,蜀有汉原(怀远镇古称汉原郡)工匠马氏,以山藤泡而亮之,高山翠竹阴干为架,细密绕之成形,以土法熏蒸,色呈金黄,形似龙塌。初为自娱之用,后邻人知之,以为巧,纷纷钱币货之,随入市为业”。怀远藤编一直以农民家庭副业的形式出现。产品多是筐兜、提篮等一些家用小器具,主要满足自用和就近交换。怀远藤编一直以农民家庭副业的形式出现。产品多是筐兜、提篮等一些家用小器具,主要满足自用和就近交换,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产业。以山藤泡而亮之,高山翠竹阴干为架,细密绕之成形,以土法熏蒸,色呈
平武薅草锣鼓
“平武薅草锣鼓”是平武县农民在进行薅玉米草劳作过程中的一种文艺表演活动。通常是由两个男性“草先生”表演,一人敲锣,一人敲鼓,跟在薅玉米草的队伍后面,边敲边唱。平武县处大山区,境内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幅员辽阔,地多人少。地多是山坡薄地,产量极低,要维持生存,只有“广种薄收”,即所谓“种一袜子收一鞋子”。夏天,山坡玉米地里的草疯长,如果不能及时地除掉,就会“荒”了玉米苗,造成颗粒无收。这时候,地多人少,劳力严重缺乏就成了突出的问题。从古代开始,平武山民就用“换工”的方式组织成大的薅草队伍,不分地界,从一面坡的坡脚依次薅过所有土地。每个队伍请两个“草先生”在后面敲锣打鼓演唱,一来助兴,二来“押阵”─
羌族丧舞(平武)
羌族是一个极为重视丧葬的民族,丧葬仪式古风甚浓。在平武县的羌族丧俗已成了羌民心中一个久远的回忆。逝者的棺木按男左女右的规则放在堂屋一侧。在道场过程中,先是由当地端公打卦择出火葬时间,然后抬上死者,由端公念经开路送至“火葬场”。送葬者都要带上一些柴草,将柴草堆起来,放一些松油,然把死者放于柴堆之上,由端公念经后点火焚烧,跳羊皮端公舞,之后,亲属们则开始跳丧舞,他们呈半圆状围在一起,神情悲伤,双手扯衣角,嘴里唱着歌,回忆逝者的一生,送亲人归西。解放后破四旧,丧葬时不做道场,后来宗教信仰恢复,丧葬仪式就简单了很多,丧俗就从丧葬仪式中消失了。羌人死亡主要实行火葬。一般人死后三天即行火化。在未焚前,棺殓
白马藏人剪纸
“白马-民俗剪纸工艺”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盆地北沿,川甘陕交界部,白马-聚居区的一种驱邪祭祀祈福性剪纸工艺。白马-是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白马-自称“贝”,总人口约一万余人。由于其独具的民族特性与多种史籍中所载“白马氐”极为相似,经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专家论证,认为白马-极有可能就是我国历史上曾非常活跃与强大,却在唐以后突然湮灭了的氐人的后裔。白马-聚居区,包括绵阳市平武县的白马、木座、木皮、黄羊等藏族乡,以及阿坝州九寨沟县以及甘肃省文县的部分地区。“白马-民俗剪纸工艺”是用于驱邪祭祀祈福的一种剪纸图案。有的贴在神龛旁,有的放在神龛,有的贴于门楣上方。神龛上放的是羽毛状
平武套枣制作工艺
平武套枣俱有“紫莲并蒂叠玉盘,皇帝安然座中间,卫士如莲内外套,宫廷美食代代传”的美妙特征,其制作步骤如下:1、原料、选择山区特有的长型上好枣子为主要原料;2、雕刻、以专用雕刀将枣子划分三方进行雕刻,共需三十二雕成,然后连枣带核由枣把处将其从内拉下,使花瓣上下三方瓣瓣相套形成花篮状;3、浸泡、采用石灰水对雕好的套枣进行一个晚上的浸泡;4、将浸泡后的套枣用开水进行煮制、除去套枣中多余的石灰成分备用;5、将2.5斤蜂蜜配2.5斤清水煮开再投入1斤经浸泡处理后的备用套枣进行小火煮制,一次煮成时间大约为14小时;6、待套枣颜色转为金黄色后就可以出锅,然后滤出糖汁经自然冷却后就可装瓶成品,作为产品销售。
白马藏人蜂蜜酒制作工艺
“白马-制蜂蜜酒工艺”是指生活于四川盆地北沿,川甘陕交界部的白马-制作家庭中日常饮用的蜂蜜酒的工艺。白马-聚居区,包括绵阳市平武县的白马、木座、木皮、黄羊等藏族乡,以及阿坝州九寨沟县以及甘肃省文县的部分地区。平武“郡连氐羌,境带灵山,其地四塞,山川重阻”,自古就是氐羌人居住的地区。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就开始设置县级建制刚氐道,隶属广汉郡。早年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因种族与居住地不同,分别被称为“白马番”、“白草番”和“木瓜番”三个支系,白马-是历史上“白马番”的后裔。白马-是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白马-自称“贝”,总人口约一万余人。由于其独具的民族特性与多种史籍中所载“白马氐”极为相
白马藏人咂酒制作工艺
“白马-制咂酒工艺”是指生活于四川盆地北沿,川甘陕交界部的白马-制作家庭中日常饮用的咂酒的工艺。白马-聚居区,包括绵阳市平武县的白马、木座、木皮、黄羊等藏族乡,以及阿坝州九寨沟县以及甘肃省文县的部分地区。平武“郡连氐羌,境带灵山,其地四塞,山川重阻”,自古就是氐羌人居住的地区。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就开始设置县级建制刚氐道,隶属广汉郡。早年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因种族与居住地不同,分别被称为“白马番”、“白草番”和“木瓜番”三个支系,白马-是历史上“白马番”的后裔。白马-是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白马-自称“贝”,总人口约一万余人。由于其独具的民族特性与多种史籍中所载“白马氐”极为相似,
阿都歌谣
《阿都歌谣》渊源流长。关于《阿都歌谣》的起源时间,有研究者认为其萌发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形成于奴隶社会时期,跨越若干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用彝语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由于千百年来都用彝语传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外界才知道《阿都歌谣》的存在。【分布区域】《阿都歌谣》分布于布拖、普格、金阳、宁南、德昌、会东、会理县等,位于凉山州南部,金沙江沿岸,与云南省隔金山江相望,昔为彝族阿都土司、沙玛土司等属地,流传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达100万人。特别是布拖、衣某、西溪河、拖觉片区尤为突出。【基本内容】彝族阿都歌谣的内容,凉山彝族分为三大支系,即圣乍、依诺、所地。其中,
白马擀毡帽
白马-历来信奉原始的自然宗教,不信喇嘛教,不吃酥油,每年的正月各寨子都要“跳曹盖”祭祀山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白马-服饰独具特色,最主要的有头上的盘形白毡帽、妇女抹胸的鱼骨牌,腰上的花腰带和铜钱串。盘形毡帽是白马-的重要饰物。白马-不分男女老少,头上都戴白色的盘形毡帽,上面有一支或数支白鸡毛,在蓝天下微风中闪悠悠飘动。白毡帽是白马-最重要的饰品,它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独特与美丽,还在于它既不能抵卸严寒,又不能遮风挡雨,是一种纯粹的民族装饰品;还在于它是一种民族精神难于掩饰的外露。白马-服饰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白毡帽。毡帽很特别,盘形,荷叶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在脑袋上的毡质白瓷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