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承德 > 兴隆特产
兴隆民俗文化
皮影戏(雾灵皮影)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俗称人头戏、影子戏。成熟于唐宋时代的-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雾灵皮影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共11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雾灵皮影艺术团团长闫贵宾
蹦跶会
蹦跶会,相传北宋时期辽宋-争,北宋杨家将与辽国韩昌对战多年,后来辽宋议和战争结束,国家经济好转。佘太君为了让后人记住辽宋议和后的情景,召集民间艺人组成蹦跶会,该会由12人组成,身着辽宋服装,分别打扮成佘太君,杨令公,杨六郎,孟良,焦赞,八姐,九妹,杨洪,杨排风,韩昌,马官,辽兵共12人,他们各自配备道具,伴随独特锣鼓点变换动作,队形演出,走场:分两队并排,两人一组。起始顺序为:第一组左:韩昌,右:乎利赤,第二组左:佘太君,右:杨六郎,第三组左:八姐,右:九妹,第四组左:孟良,右:焦赞,第五组左:杨洪,右:马童,第六组左:杜金娥,右:穆桂英。走场后,队形不断变化,随着锣鼓点,演员单双脚起跳,动作
窦尔墩传说
窦尔墩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一位绿林英雄,生于河北献县。出身贫苦,自幼习武,长大后拜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部下为师。因此建立起了抗清思想,决心与清朝皇帝斗下去。窦尔墩的故事主要由《连环套》、《盗御马》、《金头坟》、《挖地穴》四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窦尔墩与皇家鹰犬黄三太、黄天霸的斗争历程。《连环套》是窦尔墩抗击清兵兴建的坚固堡垒,三面环水,一面靠崖,是枪穿不透、炮打不垮的天然屏障。除连环套外,窦尔墩还建立了许多营房,如土城头、平安堡、马圈子等,以此与围剿的清军周旋。《盗御马》讲述的是乾隆来热河避暑期间,为了让乾隆皇帝知道民众的抗清决心,窦尔墩避开强大的敌人,将乾隆的两匹白马盗走,并以打油诗形式留下
兴隆铁板大鼓
铁板大鼓始创人王宪章在清末民初来沈阳献艺,民国三年(1914)参加“奉天调”古书研究社考试,名列古书艺人榜首,定位甲等,唱红了东三省。张作霖的姨太太非常欣赏,逢场必听,并提议张作霖在沈阳建立一个鼓书学校,王宪章任会长,陈怀德在此校学习,受到真传,成为第二代传人。1982年,兴隆县文化馆举办了大鼓培训班,学员的组成全是兴隆县乡镇业余大鼓爱好者,进行了二十多天辅导培训,佟广付、郝井利二人都参加了学习,这次主讲的人就是铁板大鼓二代传人陈怀德老先生。佟郝二人再次拜他为师,进一步深入学习铁板大鼓,陈先生亲传了六本长篇大鼓,十二本小段子,如:长篇本《刘公案》、《九头案》、《呼家将》、《曹义上寿》、《安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