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特产
贵州省民俗文化
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农历六月二十一至二十三)黔西南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庆。节日期间,人们纷纷赶往兴义市郊查白寨,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赛歌,白天在歌场赛,晚上到住户的院里或屋中唱,主人供给“花米饭”和“茶水”。认亲访友,吃汤锅。传说:传说古代有对青年,男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俩人早有爱慕之心。某日,白妹在山上砍柴,险遭猛虎袭击,查郎射杀老虎,二人确立爱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诱皆告失败,于是害死查郎,抢走白妹。白妹放火烧毁山官宅第,并投火殉情。群众为纪念他们,把当地寨名改叫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为节日,把查郎射杀老虎的地方当作歌场。
仡佬族牛王节
牛王节是仡佬族特有节日,在农历十月初一。每到这一天,当地的仡佬族杀鸡、备酒、敬奉牛王菩萨,祈愿牛王保佑耕牛体魄健壮,凡养牛户届时要让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照镜子”,使它兴高采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
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是侗族传统节日。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抢到花炮则意味着吉利幸福,还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奖励。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还有四炮、五炮。抢花炮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组队,也可跨村寨自由组队。抢花炮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俗,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并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祭大神
祭大神,又称祭大菩萨、祭杨家将,是流传于江口县梵净山及周边区域杨姓土家族人聚居地为主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是梵净山区傩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相传北宋时代,以杨继业(杨令公)、佘大君为首的杨家将,世代忠良、爱国护民,却被奸臣潘仁美破孩,凡是与杨家有丝毫牵连的人,杀的杀、关的关,大部分被流放到偏远不毛之地。数十年后,奸臣的罪恶被揭露,杨家的冤狱得到平反。当朝廷决定要将奸臣推出斩首的消息传到贵州梵净山麓后,被流放到当地的杨姓土著山民,为数十年沉冤得到昭雪、奸臣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欢呼崔跃。为了却心愿,杨氏族人公祭杨家将为大神,并推请当地梯玛(土老师)根据史料,用傩文化精神,编纂了《祭大神(祭杨家将
四月八
四月八是苗族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即农历四月初八。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族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在湖南凤凰的“喝血坳”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聚众起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四川、贵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幸战死在贵阳市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每年四月八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银妆
赶表
赶表(逢喜事和农闲赶场天)布依语叫“浪冒浪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寻觅配偶、交流感情的一种社交活动,多选择在做喜事和农闲赶场天进行。赶表时,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吹木叶和勒尤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小知识:赶表歌有“情歌”、“苦歌”、“逃婚歌”、“告状歌”之分,歌词有九言、七言、五言、四言不等。
苗族斗牛
精彩的苗族斗牛斗牛是贵定县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活动,每年都要举行。金秋十月,云雾周边县市、镇镇的苗族群众都要举行庆丰收斗牛活动。这是力的较量,是技术的较量,是争霸的较量。
五彩糯饭
五彩糯饭布依族素爱洁净,又得罗平青山秀水之灵气,是一个充满了风情魅力的民族。在饮食方面,布依人十分讲究清洁和美味,他们做的五色花饭,就独具特色。五色米饭是布依人的特产,不但色彩鲜艳,而且味道悠远。色彩一般有红、紫、黑、白、黄几种,叫“五色花米饭”,有的只染红、黄、白三色,叫“三色花米饭”。每年的秋后,布依人就把上等的糯米挑选出来,单独放好留待做花饭用。到次年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时,到山上或房前屋后挖回几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把这些植物的根、茎、花、叶分别捣碎,提取出红、黄、蓝三种色素,再用这三色调出黑、紫两色,做花饭的五种颜色就准备好了。白色是米的本色,红、大红、紫三色是用一种叫作“姐妹饭叶”的植
印江鸭
印江鸭品种描述产地与分布:属小型蛋用型品种。产于贵州省印江县的城关、朗溪、洋溪等地。分布于印江县和周边地区。外貌特征:体似船形。全身羽毛覆盖紧密,毛色以笋壳色和浅麻色为主。喙黄色,喙豆褐色。虹彩茶褐色。胫黄色。趾白色。颈无白项圈,镜羽墨绿色。品种性能: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平均体重:初生38克;30日龄公鸭330克,母鸭318克;60日龄公鸭779克,母鸭670克;90日龄公鸭1012克,母鸭1155克;120日龄公鸭1235克,母鸭1358克。雏鸭出壳后10-20日龄开始脱换绒羽,尾羽开叉,有少量新生羽长出;20-30日龄头、尾、翅、腹部两侧长出新生羽;30-40日龄腰部、背部长齐新羽
苗族“六月六”情人节
每年松桃九龙六月六,周边村寨的村民都会自发的相聚在九龙(又名大古树),站在庙沟的两旁对山歌,以此来寻找心目中的“情人”。相传苗族“六月六”是为了纪念忠烈的爱情而兴起的。对歌是情人节的主要内容,也是苗家人表达爱情、选择情侣的主要方式。每年节日当天,小伙子们吹奏芦笙、唢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服,佩带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到歌场。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各自找对手比赛,形式多样,经过激烈角逐,将产生一名“歌王”。因此,每年的农历“六月六”苗族人将举行一场宏伟的盛典。
赶社节
大坪乡地慢村地处万山区最偏远的村寨,与江口、岑巩县某些乡村交界。“赶社”是地慢村的特色文化,以侗族苗族为主,每年一次。“赶社”这天的日子是不定期的,在立春的第五个戊日为“赶社节”,由老一辈的人推算而来。“赶社节”的清晨,村里会杀猪宰羊祭祀祖先,搞得热热闹闹。相传在古时候,有位年轻漂亮的妇女,每天为上山种地的丈夫送饭,因粮食不够吃,就打些野菜与粮食同煮。立春过后的一天,妇女上山送饭时,看见路边躺着一位青年男子,已奄奄一息快要死亡,该妇女蹲下身子,摸了摸青年男子的额头和鼻子,看到男子一息尚存,就到小溪边舀了一碗水喂男子,男子慢慢苏醒,妇女然后把送给丈夫的饭给那人吃了,救了那人一命。丈夫看到妻子还没
上元沙洲节
上元沙洲节始于宋代,传说是天官赐福降生的日子,年复一年,世代相传。有历代流传颂扬沙洲的诗词歌赋两百余首,其中《思南府续志》所载“白鹭洲赋(并序)”、“白鹭洲赋”(以二水分白鹭洲为韵)为代表作,有神奇优美的民间传说故事,有五彩奇石观赏与收藏。思南上元沙洲节保留了黔东北乌江流域地区,特别是以乌江中下游文化教育中心思南及周边的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着各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是研究黔东北乌江流域地区民众世界观和生活情况的重要根据,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思南人民根深蒂固的精神纽带。思唐镇正月十五游鹭洲的习俗,从宋代前开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采,每逢正月十五,人们都身
苗族“跳月”
联络情感的苗族“跳月”苗族“跳月”有悠久的历史,是花苗较大型节日文娱活动,花苗跳月是由4个男青年(过去也有老年和中年的)或两个男青年在前吹芦笙起舞,姑娘们则跟在背后踏着芦笙节奏跳舞,参加人数可多可少,可以中途参加,也可以中途退出,芦笙吹得越好,舞跳得越好,后面跟着跳舞的姑娘就越多。在“跳月”过程中,小伙子一边吹一边跳,不时把目光投在靓丽的姑娘身上,或舞姿示意,或暗送秋波,挑选心爱的女郎。“跳月”场上相互有所暗示,互有爱慕之心的青年男女,一散场后,或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这里一堆,那里一伙,屈膝谈心,互通情况,倾心交谈,如情投意合,互换信物,日后彼此经常往来,感情加深,终成眷属。
月也
侗族“月也”,意为集体游乡做客,是侗乡的一种社交习俗。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青年按约定到另一个侗寨做客,期间要举行赛芦笙、对歌等活动。以春节期间的“月也”(也称“也哼年”)最为盛大和隆重,“也哼年”一般由歌队、芦笙队、侗戏班组成。芦笙队在走村串寨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曲目,包括过寨曲、通报曲、进寨曲、拦路歌、开路歌、祝福歌、告别曲等。“月也”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区的从江、榕江、三江、龙胜、通道、尤以黎平县南部和从江县北部地区的侗族村寨更盛行,也最为隆重。黎平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连湖南靖州、通道,南临广西三江,西北两面与从江、榕江、剑河、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全县辖25个乡镇
荔波布依族傩戏
荔波布依族傩戏,一种贵州文化风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荔波文史委专家介绍,布依族傩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傩祭”、“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旨在驱邪酬神、消灾祈神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荔波的布依傩戏源于明代“调北征南”时期,大批军队和移民进入荔波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传的傩戏,尔后,傩戏与荔波地域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布依傩戏。荔波县的“傩戏”最早用于布依“做桥”“烧香”“还愿”等“傩坛祭祀”,流传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后“傩戏”取材于中国古代征战故事,揉进神话传奇,杂以乡间吉语,集话剧、歌剧、舞剧为一体。剧中人物有“将军、先锋、文官、武官、副将、妇孺”
侗族刺绣
侗族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侗族的刺绣品上,还有些独特的起点缀作用的附属物。如苗族使用的附属物有较厚金黄色纸片,还有铜片和玻璃斤。这些附属物大多为圆形,也间有方形和三角形的。绣在图案上,可以填充空间,组成线条,还可利用它的色泽增加服饰品的光彩。当姑娘们在节日里穿戴上这些服饰翻翻起舞时,人们很远就可看到衣服上的摺摺光彩。黔东南都是一个很难到达、神秘气息很浓重的地方。侗族人世代生活在那里,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风雨桥、吊脚楼、古井、古驿道,还是非物质的侗戏、侗歌、侗绣,都有着致
侗年
侗年,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人们逐渐过起了侗年。20世纪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决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这天,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一般人家过侗年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侗族人民认为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切农耕事务完毕的秋后,便是劳
布依族“三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是祭社神和山神的节日。社神是一村或邻近几个小村共建社祠供奉,有的还有基金,用基金或临时集资购买猪、牛宰杀供祭。已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供祭之日,禁止外人入村。这一天,望谟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要做清明粑。有的人家则在粑粑中掺清明菜。这天或次日,又是西部地区布依族的扫墓日。罗甸祭社神可在三月三这天,也可在十三日举行。紫云在三月三日只祭祀祖先,祭社神则在七月十五日。惠水的九龙一带,青年们这天群集歌唱玩乐,搞摔跤比赛。盘县等地的青年男女,这天是他们的社交活动日,全寨都要休息,有的地区休息三天。册亨县南部过这个节日,还意味着农忙季节已经到来,须开始投入农事活动了。望谟、册
苗族花棍舞
苗族花棍舞花棍舞,又叫打花棍,苗语音为叫“糯脑”。主要流传在罗甸县木引乡摆落村一带红苗支系聚居的村寨,是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表演时人数变化较大,有一人,二人、三人、六人不等,多数为三人表演。全舞由“劳刚阿”即(打花棍),“拖劳”即(两人棒),“劳格哈”即(顶腰劲)、“让阿亢”即(龙吃水)、“凹得”即(抬伤人),“打松”即(簸米)、“摩冷架”即(要粑粑)、“邦松”即(耗子0棒)、“劳季”即(舂碓)等十余个。该舞无乐器伴奏,主要道具是中间细两头粗的棒,个别舞段也使用簸箕和装有水的土碗,整个舞蹈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苗族牯脏节
居住在群山起伏,重峦叠嶂的榕江县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许许多多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当独特,且很多,但最隆重、最古朴独特的要算是苗族“牯脏节”了。关于苗族牯脏节(有的亦称为“祭祖节”、“祭鼓节”、“鼓社节”等),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居住在“嘎良”(苗族称现在的榕江县古州城关、车江一带为“嘎良”)的一对苗族夫妇,男的叫固曦,女的叫务欧。有年冬天,寨上吃“牯脏”祭祖时,固曦和务欧两夫妇为使人们欢乐,专门叫自己的女儿阿蓉和寨上的小伙子老拱跳芦笙舞。阿蓉是个非常漂亮的姑娘,老拱呢,也是这一带最出色的英俊小伙子。因此,他俩在欢跳芦笙舞的时候,各地前来观看、欣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