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廊坊 > 安次特产
安次民俗文化
葛渔城重阁会
安次区葛渔城镇重阁会始于乾隆年间,从山西传入。当时从山西来的一位农民,给本镇西街高财主扛活,用所挣工钱筹建起这道花会,为本地民众调制了一道喜闻乐见的精神大餐。重阁会表演由上下两层演员组成戏剧人物造型,表演以下面的演员为主。下面的“底座”选身强力壮、善于表演和舞蹈的男演员,装扮成男角色;上层的“二节人”选形象好、善于表演的儿童(10岁左右),扮成女角色。托举儿童的道具称为“芯子”,是铁铸的双搭肩背架,中间伸出一根铁杆。“芯子”佩戴在“底座”背上,儿童的下半部分固定在铁杆上,着成人戏服,双臂舞动,风姿卓越,裙袖招招,飘飘欲仙。由于要稳住上面的“二节人”,“底座”的身体要保持平衡,舞步极为讲究,难度
安次区义和团音乐(东张务音乐会)
东张务村位于廊坊市安次区落垡镇,东临连接京津的104国道,西靠廊泊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张务音乐会属佛教音乐,系清末由寺院传入民间,历属禅宗临济与曹洞派并传,所以收录的佛教曲目十分丰富,其中以《三皈赞》、《普庵咒》、《往生咒》等佛教名曲为主。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900年,东张务村设立了坛口,本村的佛教音乐会也参与其中,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音乐会的乐师们又创作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符合当时历史特征的乐曲,如《上马台》、《鹅浪子》、《扑蚂蚱》、《哭黄天》等以配合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特别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佛教音乐会的乐师们曾经演奏着音乐参加了著名的义和团廊坊大捷—落垡阻击战,使古老的佛教
安次区笙管乐·军卢村音乐会
军卢村隶属安次区杨税务乡。杨税务乡是廊坊第一大乡,境内横跨两条省级公路,龙河、五干渠、丰收渠环绕全乡,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军卢村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远在义和团运动之前,村中就有自娱的团体,名为音乐会,这种民间乐队的组织形式一直活跃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军卢村音乐会有个冯兆来,平时喜欢弄枪使棒,爱打抱不平,并经常主动协助邻里解决民事纠纷,因此在村民中有很高威信。义和团传入军卢村之后,村民便公推他为义和团的大师兄(即义和团中的首领)。冯兆来喜爱音乐,尤其善吹管子,他是军卢村音乐会的主要成员,当义和团在军卢村三关庙前设坛举义之后,音乐会的全体成员便都参加了义和团。冯兆来认为,义和团不但要有武,
安次区笙管乐·南响口梵呗音乐会
南响口村地处廊坊市区南部,隶属于安次区码头镇。南响口佛教音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成祖(1403年)以前,这可从两个方面得到佐证。一是据当地望族族谱记载,明成祖时弥陀寺香火鼎盛,那时音乐已经在庙里传承。二是从弥陀寺僧人传承辈份歌诀可推知。歌诀如下:清静觉海洪源广,悟本真常慧性宽,祖道兴隆传法演,普周沙戒定心安。至1950年寺庙拆除时已经传到“沙”字辈,可知辈份有二十四代,按二十年传一代计算,至今也应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目前,会内存有一普济亲笔抄写曲本,封皮内有沙然题名,沙然为普济徒孙。曲谱封面为兰布面,中间有一竖行字“中华民国七年旧历六月初七”,字为繁体,时日应为1918年7月14日。南响口音乐
东储双龙会
东储双龙会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据老会员讲,是由王姓旺族组建,其祖辈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朔到王维真(清光绪初年)当年负责掌管双龙会。数百年间,时断时续,鼎盛时期包括舞龙队员和乐队有一百多人在会。清光绪年间武秀才王洵(号子诚)在双龙会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健在的王国贤(88岁)、王品贤均师承于他。1944年左右,由于连年的战乱和水灾,致使双龙会1中断。直到1984年,改革开放后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现任会长王明贤及老一辈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停滞了近四十年东储村重新恢复了双龙会。双龙会舞龙队约由30余人组成。因舞龙不仅要有技巧,而且运动强度大,所以队员多为年轻体壮的青壮年。即使如此,还要
安次区笙管乐·后屯村音乐会
后屯村隶属安次区码头镇,位于廊坊南30公里,永定河故道内。村东北方向与天津市武清县八里桥村接壤。后屯村古音乐属佛教寺院音乐,古雅悠扬,朴实粗犷,优美动听。后屯村音乐会成立于明代,源于京西西游寺,师出广文法师,在京南一带享有盛誉,兴盛时经常服务于方圆百里的丧葬活动,乐手多达二三十名。乐曲有100多支,其中大套曲有《玉芙蓉》、《普庵咒》、《四上派》、《小花园》、《关羽辞曹》、《泣颜回》、《山坡羊》等;大板曲有《刀兵计》、《极乐所》、《燕过南》、《望江南》、《耍孩儿》、《无头鬼》、《照胜宝》等;更多的是小曲儿类,有《会跳神》、《豆叶黄》、《切八板》、《醉太平》等。后屯村音乐会演奏时的编制有满棚和半棚
西安庄登云会
西安庄隶属于廊坊市安次区码头镇管辖,码头镇位于市区以南20公里,廊泊路纵穿南北与境内公路连接成网,交通十分便利。西安庄登云圣会始建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据传是由一个叫笑刘的民间艺人所传,笑刘原是一个梨园弟子,后来不知何故辞职回乡。由于他精通戏剧不甘寂寞,于是就尝试着把戏剧人物大胆地用登云会的形式表现出来,收到了意外的效果,从此开始在本地传授登云圣会。据会里老艺人回忆,登云圣会曾到霸州信安去拜庙,由于庙规森严,狮子把门,打不够一百单八棒(十二套)不得踏入庙内,当时有十八道会被挡在庙门之外。该村大头星沙德贵抖棒上前,在庙门前按演练之法打了一百单八棒,一举镇开山门,引领各道圣会进入庙中。西
安次中幡
安次区是廊坊市两个县级行政区之一,地处廊坊市区南部。文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著名的义和团廊坊大捷的发生地。东沽港村属于东沽港镇管辖,东临天津市武清区,西临霸州市,津保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据史料记载,中幡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在我国南方江西一带兴盛,后到明朝流传到北方至天津市静海县独流一带。1895年由第一代传人吴继昌(东沽港人)引入东沽港至今。据传此道会在乾隆年间进宫为皇上表演受过皇封,至此称为中幡圣会。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其表演动作样式各有形象的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
黄漕飞叉
安次区是廊坊市两个县级行政区之一,地处廊坊市区南部。文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著名的义和团廊坊大捷的发生地。黄漕村隶属于葛渔城镇管辖,廊泊路纵穿南北与境内公路连接成网,交通十分便利。黄漕飞云叉会创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名师真传,至今仍保持原汁原味,并且在套路上基本齐全。飞叉表演不同于其他武术器械靠手演练,飞叉主要在手臂和腿上下转动,忽开忽合,如游龙盘身、闪跃腾挪、神出鬼没,并伴随悦耳的响声。演出时随着锣鼓声起,表演出各种套路动作。后场特点:大鼓、大钗、鼓点雄壮有力,催人起舞,与飞叉相互配合,更显场面雄伟壮观。飞叉表演形式:单人舞叉、双人舞叉、数人对舞等表演时,10余壮汉身着衣靠,手执雪亮三股
南关村少林武术
安次区是廊坊市两个县级行政区之一,地处廊坊市区南部。文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著名的义和团廊坊大捷的发生地。南关村隶属于落垡镇管辖,东临天津市武清区,西临距廊泊路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南关少林武术会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为了拒外患、保家园、强体质,由本村一位名叫-的人,将少林武术与民俗融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操练方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花会,至今已传承七代。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南关少林武术会曾作为民间爱国组织参加了著名的廊坊义和团大捷。南关少林武术会以少林武术为内核,至今仍传承下来的有徒手套9路、对练3路,个人单器械8路,器械对练13路,五人阵法4路,群打1路。武术
第什里风筝
安次区是廊坊市两个县级行政区之一,地处廊坊市区南部。文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著名的义和团廊坊大捷的发生地。第什里风筝分布在安次区大部分乡镇。第什里风筝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据老人讲,光绪年间本村有一个画匠叫刘会精通此技艺。数百年间,时断时续,1986年第三代传人刘平、赵宗信(已故)为延续和提高技艺,得机结交了我国著名的天津魏记风筝第三代传人魏永昌、-传人魏国秋和北京哈氏-传人哈异绮,并得到了两名家风筝制作的真传,使本村工艺得以登堂入室,成为独具一格的廊坊风筝。第什里风筝种类繁多,但以软翅为主。软翅风筝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撑,下面是软性的布或绢等材料,适合制作禽鸟或者昆虫,如鹰、蝴蝶、燕子、仙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