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特产
陕西省民俗文化
大荔乞巧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泪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七夕又称乞巧节、双七节、中国情人节等。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等鹊桥相会的悲剧故事传至今天已经演变成劳动人民(主要是妇女)向巧娘乞巧、求福的民俗活动。大荔乞巧节活动独具特色。活动有组织、有宣传、有内容、集传承传统、娱乐人民、宣传地方、挖掘技艺能人,体现了现代民俗活动发展的特点和方向。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喜鹊搭桥,七夕相会。乞巧节原是一个为纪念传说中分居于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民俗节令。大荔县
吹龟兹
吹龟兹周至民间遇红白喜事,为隆重气氛,一般使用龟兹,俗称叫乐(“文革”期间禁用)。龟兹即唢呐,配以鼓、钗子、铰子,由3、5个乐人(龟兹家)演奏即成。亦有5至10余人组合的唢呐唱戏,俗称咪咪戏,或民间戏曲演唱。一般乐段有百鸟朝凤、雁落平沙、普天乐、祭灵、寿宴开等,亦演奏民歌等曲目。
蒲城尧山圣母庙会
尧山庙会的传统祭祀和社火,丰富多彩且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极受群众欢迎,并在省内享有很高声誉。每年清明,尧山十一社的村民、周边县的群众数十万人云集,同时有众多小商贩到尧山和接送神社的地域进行买卖活动,先后持续6—7天,规模宏大,热闹非凡。五百年来,传统的祭祀过程和社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尧山圣母庙中供奉之灵应夫人,是当地以祈雨和求子灵验而出名的女神,深受民众崇敬膜拜。自古以来,尧山圣母清明庙会,前来求子还愿的人络绎不绝,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十分旺盛。求子时人们先到尧山正殿为圣母叩头上香,心中默默许愿,如要男孩,主事者发给一支黄纸花和白纸花,如要女孩则发给一支红花。再到正殿西侧的娘娘庙叩头上香,领
拴娃狮
在绥德,卧室的窗台上或炕头上约10-20厘米的小石狮子,农家称之为“拴娃狮”,在绥德称为炕头石狮娃。在乡下,人们在家宅卧室炕头上放置一只石狮娃,有什么作用呢?当地人认为这炕头石狮娃,用场大着哩!妇女怀孕后,在炕头上放置一只石狮娃,并在石狮娃身上扎系上一根红绳。这样做既可把孕妇怀的胎儿的灵魂拴住,又能保佑母子平安。因为石狮在,屋子里就会充满阳刚之气,母子就不会受到阴气、邪气的侵扰。这种习俗带有很浓的迷信色彩,只能在精神上给人一种慰藉和寄托。但是,当婴儿长到自己会爬动的时候,这炕头上的石狮娃倒真的有了具体的用途了。大人用一条1米长的红布带子,一头拴在婴儿腰身上,另一头拴在小石狮上,这石狮既可以做玩
周至社火
社火盛于清代至今。县内乡镇和大村几乎年年上演。上阳化村演出两班社火,镇东村演三四班社火,传为盛举。社火有单马社火、对马社火、车社火、高台社火等,扮演历史神话戏剧人物。终南甘沟村灯社火晚间表演,表演者身跨竹马,马头、马身、马尾点燃蜡烛,头戴蜡灯,手持刀等道具上亦挑烛灯。灯火灿烂中,表演动作,变换队形,似古战场两军挑灯夜战。
朝邑剪纸
大荔有“同州三绝”——同朝皮影、大荔面花、朝邑剪纸。作为梆子腔发祥地,大荔皮影戏“碗碗腔”在明、清时期也比较盛行。随着戏曲艺术广泛流传,农妇凭借唯美的观察力和超强的记忆力,吸收皮影中的人物及场景造型,观察和体验人物外形、表情、心态,将皮影中的繁密装饰舍弃,用剪纸手法将戏曲人物展现得栩栩如生。相传在明万历年间,同州府朝邑县南阳洪村一农妇,剪得一手好剪纸,被时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伺读学士马自强所赏识,将这位农妇的剪纸作品带入宫中,晋献皇妃。皇妃对朝邑剪纸作品爱不释手,将其贴于窗上赏悦,引得后妃宫女纷纷观赏,后来轰动了朝野,朝邑剪纸也因此名声大振。剪纸是戏曲文化的另一表现形式,通过一把小剪刀,将历史
阿寿村“二月二”赛花馍
3月20日,在“二月二”龙抬头前一天的日子,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村民敲锣打鼓、花苫鼓开道,恭恭敬敬把做好的50多件花馍送到村上的药王庙。据村上今年已经72岁的花馍传承人张月香老人介绍,她做花馍已有40年的历史,这几年慢慢也带动了年轻人学会了做花馍。每年为二月二庙会做花馍都是提前几天,全凭阿寿村的南社、北社、西社、-“四个社”的妇女巧手们经过精心揉捏,做出有关纪念药王孙思邈的面花,如药王洞、药葫芦、花轿、蜗牛山、药王戏楼、牌楼、狮子、守门虎龙柱、花供石榴馍等多种花馍,今年又出奇的做了个绵羊吃草的作品,受到群众的啧啧称赞。花馍在蒸好后,都是在二月二的头一天送到村上的药王庙赛花馍,同时,全村人都要齐聚
宁强羌人婚嫁习俗 破阵子
宁强大巴山区,是古羌人的栖居之地,经历过数百年历史变迁,现今大部分居民仍为黑衣羌后裔。在他们的嫁娶习俗中有着浓厚的羌族遗风和独特的情趣,“破阵子”就是其中的一种。“破阵子”通常是女方摆阵,男方破阵,只有破了阵,男方才能体体面面地把新娘子接走。破阵子”虽然只是嫁娶礼节中的一个环节,却是男女方(主要是男方押礼先生和女方总管)斗智斗勇的过程。尤其对男方接亲的押礼先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每一步都关系到成败。只有那些能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脑子活络,又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应付这复杂多变的场面。破了“阵”,大家佩服你,主人家也觉得脸面上有光,这以后就不愁有结亲的人家络绎不绝地来请你。当然也有押礼先生临场发挥不佳
布堆画
布堆画,又叫布贴花,也叫摞花或拨花,它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最早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相对不发达的物质生活方式的较为匮乏。一般都以农家自织粗布为原料,用染料高温柒制成各种颜色,再巧剪绸贴而成。题材广泛.
华山三月三古庙会
庙会在我国广泛存在,历史悠久,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产物,是展示地方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有机载体。华山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岳之一,地近长安,被视为西京王气所在。这里诞生了中国许多有影响的历史、神话传说,走出了一批名垂道史的仙客羽士。高道大德,是中国道教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一个纯道教色彩的名岳,华山古庙会以玉泉院为核心,辐射全山,具有与众不同的浓郁地方特色。古代受交通等客观因素制约,人的社会活动半径相对狭小,文娱活动比较贫乏。庙会借神之名,行人之事,享神娱人,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广泛分布于乡村城镇。华山古庙会则因为西岳“职方纪豫州,控楚连秦拱冀”,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香客数量之多,都是
南留锣鼓
南留锣鼓是陕西大荔县的汉族传统音乐。发端于明、成熟于清,因起源于陕西省原朝邑县南留村而得名。南留村位于原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镇)南十五公里处。自古以来就是东渡黄河西进关中的交通要衢。这里南依滔滔渭水,北连关中平原,东望中条,西通长安,远眺华山。这里有文明遐迩的岱祠岑楼和丰图义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傍水而居的南留人在这片地肥水美的富庶之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衣足食的农耕文明的同时,在长期的祭祀庆典活动中逐步创立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完整鼓谱套路的锣鼓文化,几百年来盛行于当地而不衰。“南留锣鼓”的鼓谱曾勒碑镶于庙堂之上,使它得以完整传承。每套鼓谱自成篇章,有独立而明确的主题,风格多样,打法丰
大荔背花锣
关于“背花锣”,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呢。相传元代某年百日大旱,土地龟裂,寸草不生。时任同州刺史的亚哥为民请命,在九龙村“太皇庙”内设坛祈雨,以女许神。此举后,天降甘霖,其女亚媛气绝身亡,乡民将亚媛安葬在九龙村“太皇庙”附近。感戴亚哥父女泽被四方,遂筑起娘娘庙塑有娘娘像,娘娘庙里同时还敬奉有药王孙思邈,每年二月二,村民去耀县药王山背药水,又去娘娘庙内接药水,传说喝过药王爷的药水后能除百病。于是,“背花锣”成为村民在祈雨和接药水中,用舞蹈与神灵沟通的一种形式,伴随九龙村九龙庙的创建与发展变迁,距今已有上千年。每副背花锣上装饰20多件刺绣,高1.5米、宽1.2米、竹子绑扎成架子,再罩上黄布,嵌上装饰
陕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源于民间,过去多用于画炕围、画锅台、画箱柜等。陕西农民画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讲究装饰性,构图美观,注重色彩的效果,追求强烈的直观感觉,农家生活气息浓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采用白描的形式,想象大胆丰富;色彩反差强烈突出主观印象。以古朴的民间艺术形式表现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长久的生命力。深受国内外游胜客和专家的好评喜爱。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有“文化县”之称。这里早就有剪纸、绘画、刺绣、编织等传统艺术和工艺技术。50年代全县人民在自发性美术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绘画活动。翻身农民用“泥手”
大荔刺绣
大荔剌绣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造型简洁夸张,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奇巧,色彩强烈鲜明,寓意含蓄,针法灵活,绣工精细,形象布局错落有致,充分体现着朴素的先民意识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大荔县位于陕西渭北平原东部,黄、洛、渭三河交汇处,古称“同州府”,地处黄河之滨,华山脚下,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大荔刺绣工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渊源,可追朔到商周时期。早在虞舜周代就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民国到抗日战争期间,虽有战乱社会动荡的影响,但大荔北部塬区因交通相对封闭,民间艺术仍比较完整地存活下来,保持着原有的面貌,流传至今。大荔刺绣不仅装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与当地风俗民情紧密结合
扶风青龙庙会
扶风县,位于西安和宝鸡两大城市的黄金分割点上,以“辅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在位于扶风县段家镇东北7公里处,有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山峰,因山下韦河水环绕山峰,蜿蜒而过,形景极像一条青龙,故起名为青龙山。青龙山似山非山,山顶上建有一座古庙,庙因山而得名,称为“青龙庙”。青龙庙悬山峰顶端,四面古柏环抱,郁郁葱葱,势如星辰倒映,俯视西崖,似如身临华山西峰之壮观,故有“湋水古柏绕鹫岭,三面临壑悬青龙”的诗句。虽说青龙山并不起眼,青龙庙也不出众,但却因其独具神秘的色彩和神奇的传说,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四川广元、甘肃陇西、宁夏固原、河南灵宝等地及本省武功、周至、兴平、眉县及
鱼河城隍庙庙会
在鱼河众多的寺庙中,位于古堡北城永昶门东侧城隍庙绝对值得大书特书。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创建之日算起,它已经有了500余年的历史,当地“城隍救康熙,获封府城隍”的传说,更是为鱼河堡城隍庙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正月十三这天,适逢鱼河堡城隍庙庙会。作为延绥三十六堡中的一座普通军堡,鱼河堡城中的城隍却位居府城隍,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登基称帝,将家乡米脂县的城隍封为京城隍,又将鱼河堡的城隍封为府城隍。“但在鱼河当地百姓的心目中,府城隍的名号却是康熙所封,其根据便是当地流传的城隍夜救康熙的传说。”鱼河堡城隍庙庙会会长鱼道富说道。康熙皇帝登
大荔社火
社火是流传于陕西关中大荔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古人认为“社“是土地之神,祈求丰收或驱鬼逐疫,都要祭祀社神,“火“有红火、热闹之意。我们老家的社火主要以地雷、火枪、摇杆、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锣鼓、拐子、打犟驴、秧歌、旱船、血故事、耍后台组成。而其中以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打犟驴、锣鼓、耍后台最具地方特色。追溯大荔县社火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
陕北剪纸
剪纸是陕西省陕北地区独具风格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代代传承。主要种类有窗花、炕壁画(炕围子)、顶棚画、板架挂画、小孩鞋头画、裹肚画等,题材广泛,大多来源于生活,诸如牛、马、猪、羊、鸡等家畜家禽,花虫鸟鱼,飞禽走兽以及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吉祥物、民俗事象、农耕、纺织、饲养、贸易、佳节喜庆等,都可成为剪纸形象,造型古拙,风格粗犷,寓意风趣,形式多样,技艺精湛。陕北剪纸又以安塞剪纸最为出名,安塞县曾被文化部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威风战鼓
威风战鼓始于周秦、盛于汉唐,根植关中,源在战争,是华夏民族的原始音乐,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击节而歌”的遗迹,她的精神内涵是剽悍威武,粗犷豪壮,代表着关中秦人犟、硬、冷、悍、勇、楞的品格,有着和谐美、节奏美、舞蹈美、形式美、音乐美的属性,存在着东西文化交流,中原和少数民族文化融汇的基因,是祭祀文化,宫廷乐舞、民间艺术的化合体,有着深厚文化精神音乐艺术研究价值,是非物质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财富。威风战鼓共分九个环节:一、《祭旗出征》;二、《白起摆阵》;三、《韩信点兵》;四、《战前列队》;五、《龙飞凤舞》;六、《老鹳探水》;七、《厮杀格斗》;八、《收兵回营》;九、《胜利凯旋》。眉县威
四船扑莲
“四船扑莲”流传在城固县汉江河畔的白岩村一带。舞蹈通过四个船姑娘,驾着四条彩船,在四个艄公的协力配合中,围、追、扑、赶一朵莲花的表演,表现了水乡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感。“四船扑莲”流传在城固县汉江河畔的白岩村一带。舞蹈通过四个船姑娘,驾着四条彩船,在四个艄公的协力配合中,围、追、扑、赶一朵莲花的表演,表现了水乡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感。传说很久以前,有个老渔翁和他的女儿爱莲,去汉江河打鱼赶早市。爹背小舟,女提网篓,天明之前路过莲花池畔,突然一团金光射来,把老渔翁吓了一跳,女儿眼尖,急忙叫爹爹向池心看去,原来是一朵斗大的金莲花。二人立即把小舟放进池中,向金莲驶去。谁知那朵金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