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特产
陕西省民俗文化
户县农民画
户县是闻名中外的农民画之乡。户县农民画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采用白描形式,想象大胆丰富,讲究装饰性,注重色彩效果,直观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其。风格特点在于“写意”,粗犷中有细腻、浓艳中有淡雅、古朴中有技巧。创作户县农民画的广大农民作者,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感召下,以满腔热情、刚健清新的笔法,将自己最为熟悉的劳动生活、风土人情和建设新貌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动人图景。户县农民画既继承了民间剪纸、绣花的艺术传统,又吸收了当代绘画艺术的技巧,既可看到农民画场面宏大、人物纯朴憨厚、色彩明快的艺术共性,又可看到幽默、奔放、宁静、热烈等不同的艺术个性
黄陵剪纸
由于黄陵地处陕北与关中的交界处,所以黄陵剪纸不但保持了陕北艺术中粗犷、朴实的地方风格,又受关中地区的影响,具有秀丽、细腻、明快的艺术特色,即富有黄土高原浓郁的生活气息,散发着泥土的馨香,又体现了黄陵人民健康向上的情操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黄陵剪纸由于其技艺精湛、题材广泛,而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剪纸爱好者和收藏者。德国友人白云台女士两次来黄陵,亲自到龙首镇上翟庄村杨喜仙老人家作客。当她亲眼看到杨喜仙的作品时,简直不敢相信是用纸剪的。那艳若霓霞的彩蠂掁翅欲飞,婀娜多姿的金鱼仿佛在水中游晃,千媚百态的牡丹喷香吐艳这位德国洋女士大饱眼福,不得不为中国妇女的聪颖能干而由衷赞叹。近年来,黄陵剪纸经过不断的挖
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
吴起泥塑技艺
吴起泥塑艺术是中国陕西地区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的产生及形成的时间可追溯到两汉时期,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样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内容介绍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
蛟龙转鼓
起源于明朝,以乾县王村镇为中心辐射西部地区,是一种集舞蹈、鼓乐于一体的独特民间鼓舞,由几十人乃至几百人同时表演,表演者头戴金冠、身着古装、足穿黑靴、脸罩面具、手敲锣鼓铙磬、口吹马号,边奏边舞,能变化出“梅花”、“月牙”、“五星”等几十种阵形,演绎出关中汉子的剽悍之美和中国鼓文化的磅礴气势。“蛟龙转鼓”没有脚本乐谱,其曲牌、舞蹈、鼓点、表演技法等全靠民间艺人的记忆和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由于战争、饥荒、灾难等原因,其多次失传之后又失而复得。改革开放以来,“蛟龙转鼓”经过艰苦挖掘、反复整理,再次活跃在民间,引起了文化艺术界的重视。近年来,由于老一代身怀绝技的老鼓手、老号手相继去世等原因,“蛟龙转鼓”再
延长梆子鼓
延长梆子鼓的发祥地在本县张家滩镇的下磐石村和黄河古渡马头关一带。下磐石村有一座建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回音寺,它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了,还有一棵与回音寺同龄的老槐树,村人多为郝姓,老槐树所在地是郝姓人家的祖坟;众所周知,马头关是千年古渡,那雄浑壮观的黄河水,那荡气回肠的船夫调,那女神曹娘娘的动人传说,一一这些,足可把马头关撰写成一部神奇的大书其余不论,仅从下磐石村历经苍桑的回音寺、老槐树和千年古渡马头关,便可铨释延长梆子鼓的发祥地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初,延长县文化局(馆)曾多次派人前往下磐石村、马头关一带,开展搜集、加工延长梆子鼓的工作,在这次工作中,得知有
甘泉莲花灯
甘泉莲花灯,民间舞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甘泉莲花灯是节日喜庆秧歌的一种,舞蹈和配乐形式较为固定,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程式,舞蹈者女手持莲花灯,男手持鱼纹灯,以代表女性阴柔的莲花和代表男性阳刚的鱼为吉祥象征。艺术风格颇有汉唐时期的宽广雄厚,又融合了鱼米之乡的委婉细腻。在表演形式上,分为“走灯”和“跑灯”两种。莲花灯古称莲花舞,亦叫舞莲花,是一种源于隋唐宫廷娱乐的舞蹈。最初在隋炀帝于府村修建的行宫中表演。甘泉莲花灯是甘泉县群众春节闹红火的传统民间艺术。莲花灯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甘泉莲花灯讲究舞者仪态万方,典雅端庄,动若风吹莲眵,鲤鱼翔底;静若芙蓉争艳,处子朝阳。如在夜间表演,但
黄陵麦秸画
黄陵麦秸画又称麦杆画,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和陕西黄陵麦秸结构应归为一类的还有刨花画,棉絮画。其主要是利用麦杆刨花等的自然光泽、纹理以及其特有的延展性、柔韧性,在民间艺人的精妙构思,精心创作下,经过十几道工序加工制成。主要用于装饰家居,美化生活。有字屏和画屏两种形式,其制作工艺考究、构图简单、线条流畅。制作过程选料:麦杆的采集主要是在麦子成熟后进行。要选择相对较为粗壮且光泽明亮没有破损的麦子主杆,经清除杂质、灰尘后,清洗晾晒,直到干透,然后用刀子将麦杆割开,刮净里面的内膜,利用熨斗压平,用烙铁按“焦、重、浓、淡、清”烙成深浅不同的颜色,再根据所烙出的颜色深浅切片切丝待用。构图:首先要将所要表
鄜州飞锣
鄜州飞锣,也称富县飞锣,是陕西省富县的汉族民俗舞蹈艺术。鄜州飞锣能够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是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鄜州是陕西富县的古称,得名于唐,因飞锣这一种汉族民间艺术流传甚广,并起源于唐代的鄜州之地,鄜州飞锣因此得名。鄜州飞锣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飞锣,原名马锣,流传于富县交道塬一带。为古战场收兵的信号,也是战士在庆贺胜利时的一种舞蹈。逢年过节,飞锣队一般四六成双,或八十成对,尾随在秧歌队的后面,走村串户。队员们身着骑士装,一手掌锣,一手握锤,敲敲打打,跳跳蹦蹦,甚是活跃。场地表演时,秧歌队围成一个圆圈,飞锣在中间表演。敲打动
周至牛斗虎
民间舞蹈《牛斗虎》源于道教圣地——楼观台脚下的楼观镇八家庄村。早年在庄东什字的井庙内的木匾上就记载着“乾隆年间八家庄耍牛斗虎”的字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今《牛斗虎》仍主要分布在周至县楼观镇八家庄村及周边地区。《牛斗虎》舞蹈结构由五人组成,用竹子、麻纸、油布、颜料等材料制成老虎和牛的道具。两人舞牛头、虎头,两人演牛尾、虎尾,一人扮演牧童。《牛斗虎》的舞蹈迂回非常丰富,也很讲究,虎的动作有四大势,八小势,24个平阳势,四大势有趔虎势、搜山势、望山势和捕食势,八小势为立、卧、坐、缩、滚、上山、下山和跳涧势,24个平阳势贯穿于整个舞蹈之中,分别刻画老虎的勇武、精明和顽皮情态。牛也有犀牛望月、趔
子长老秧歌
子长秧歌的最早形式是庙会秧歌,俗称老秧歌。每逢春节,由庙会会长选择伞头,组织秧歌排练。正月初二(也有初七、八的)“起秧歌”前,先由会长率领秧歌队拜庙,借此驱恶逐邪,求得当年风调雨顺,人人平安。经千年沿革发展,它已构成以民间舞蹈为主体,集民间音乐、美术、工艺、戏曲、文学、杂耍、拳术等为一炉的综合民间艺术。挨家挨户拜年,俗称“排门秧歌”或“沿门秧歌”。据说,秧歌队到了哪家,哪家便可除灾灭祸,可保四季平安。所以,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融入这一活动,闹它个惊天动地,欢天喜地。故称“闹秧歌”,“闹红火”。可见,“秧歌”一词有两层意思:从广义讲,它是春节一切文艺活动的总称,从狭义讲,则是秧歌队进行集体舞蹈表演
高跷赶犟驴
眉县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全县辖10个乡镇,123个行政村,人口31万,是一个以粮果渔为主的农业县。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川景色秀丽,著名的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避暑胜地、张载纪念馆等名胜古迹均位于我县境内,眉县也是炎帝文化、周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蜚声中外的27件青铜器就出土于眉县。《高跷赶犟驴》分布在眉县青化乡嘴头村、西寨村等一带。青化乡嘴头村地处眉县东南沿山地区的泥峪河边,南依秦岭,西靠张载坟茔“夫子墓”,北眺张载祠,东接道教圣地楼观台。全村1100多口人,土地面积1200余亩,人员结构单一。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关学宗师张载在这里著书立说,设馆讲学,自古以来,这一带文化意味
岐山转鼓
岐山古称西岐,因箭括岭山有两岐而得名。公元前12世纪末,周部族在太王古公亶父率领下因避戎狄,翻梁山,渡漆沮,来到岐山之下,后世称为周原。历经王季、文王和武王100余年经营,推翻殷商,建立西周王朝。分封后,岐地属王畿的周、召两国,由周王朝直接管辖。至北周武帝天和四年置三龙县,以山得名,治岐阳镇。隋开皇十六年移三龙县治于西40里(今凤鸣镇),改名岐山县至今。全县11个镇,3个乡,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人口47万。岐山县位于陕西关中盆地和渭北黄土高原西部。北纬34°07′~34°37′,东经107°33′~107°55′,属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1.5℃,降水量625mm,无霜期209天。东
千阳八打棍
千阳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北部,关中平原西陲山区。具体位置介于东经106056′15″—107022′31″和北纬34033′34″—34056′56″之间,总面积996.46平方公里。东连本省凤翔、麟游县,南接本省宝鸡市,西临本省陇县,北倚甘肃省灵台县。县城处千河谷地,距省会西安市203公里,至宝鸡市37公里。人口12.8万,以汉族为主。千阳县地层属华北区陕甘宁盆地边缘,地质构造为北部千山断隆、南部吴岳地垒和中部千河地堑。构造地形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地表属渭北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全县海拔710—1545米,县境内山岭起伏,丘陵连绵,台原残碎,谷川狭长,河溪湍急。年平均气温10.80C,年降水量
同朝皮影戏
同朝皮影戏是陕西省渭南市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经过上百年的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时至今日,每逢庙会、婚丧嫁娶、贺寿等喜庆时日,当地人多请皮影戏来助兴,同朝皮影戏是群众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形式;2008年,同朝皮影戏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朝皮影戏是陕西大荔、朝邑一带早期流行的汉族民间小戏剧种,腔调为“碗碗腔”演唱。产生的年代无文献可考;相传有二,一曰为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时整天啼哭不止,于是少府用自己的身影止住了太子的啼哭,后秦始皇令雕刻师仿照人的样子雕成各种形状的牛皮人的窗前表演,以逗乐皇子。二曰相传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为引太子玩耍,把桐叶剪成人影,在灯光的照耀下映在窗户
延长曲颈琵琶
延长曲颈琵琶,身高1米左右,音箱成梨形,面上有九品四相,四弦,腹中有响线,摇动琵琶时,铿然有声,颈弯曲,颈顶部有一尖角,形似蝎尾,用于悬挂多余的牛皮弦。曲颈琵琶音色优美,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与琵琶配套的还有一些小物件,蚂蚁、刷版、手拔、惊堂木等。关于蝎尾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周朝时,有一个盲人,双目失明,跳入河中自杀,突然,河岸上伸过来一根巨大的蝎子尾巴,把盲人勾上岸,原来救盲人的是一个蝎子精,蝎子精摇身一变,变成一件像蝎子形状得东西,弹拔发出琵琶之声,盲人抱着这个东西走乡串户,乞讨为生。曲颈琵琶制作工艺简单,乡间木匠就会制作,选用
黄帝传说故事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
吴起铁鞭舞
吴旗铁鞭舞,突出表现两点:一个是“鞭”:即铁鞭——古代兵器。一个是“舞”:即表演——舞蹈者手持铁鞭表现出的形体动作和“教仪”程式活动。凡历史发展平稳、兴盛时期,必为表演活动高峰期。民俗佳节、年景丰收,以及军队庆功,都会聚众表演,热闹一场。凡国运不昌,年景欠佳,民心不稳时期,此艺术形式多出现在“教仪”场合。古兵器——铁鞭被巫师所用,人们抬楼抬鞭,广场舞蹈,占卜立卦,求雨问事,驱凶避邪,祈祷神灵保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喜庆或教仪活动中所展现的“铁鞭”这一“神物”,在无定河流域和白于山以南的北洛河流域,以及周边地区的广大民间,扎根开花,无可取代。吴旗县铁鞭舞,历史上大体为四
黄陵抬鼓
黄陵抬鼓”也称“龙鼓”,是具有鼓乐和鼓舞两种风格特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是黄陵祭祀活动和秧歌社火中常用的大型打击乐舞。“黄陵抬鼓”形式独特、特点明显,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其小抬鼓鼓面直径约45公分,鼓外形厚度约30公分,两根木棍横穿鼓梆,梢端系两条吊带,表演时两人同抬同打。中抬鼓鼓面直径约80公分、鼓外形厚度约50公分,装饰与小抬鼓相同,表演时两人抬一人打。大抬鼓鼓面直径约150公分、鼓外形厚度为100公分左右,表演时由16人抬三人打,三种鼓一起擂动,气势磅礴,有排山倒海之势。据《史记.五帝本纪》《山海经》《黄帝内经》《路史·疏仡纪‘黄帝》记载,传说蚩尤铜头铁臂,能呼风唤雨,口吐烟火,交战中
黄帝陵祭典
黄陵县位于陕西中部、延安市南端,因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所在地而得名。轩辕黄帝开历史之先河,创中华之文化,被奉为中华民族始祖。为了纪念和缅怀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绎史》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最早见诸史料的后世帝王祭祀是周威烈王四年(前422)秦灵公作吴阳上,专祭黄帝。汉代以后,祭祀黄帝形成朝廷定例。1911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专程派人赴黄帝陵祭祖。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几度同祭黄帝陵,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祭文。黄帝陵祭祀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格式和祀典礼仪,大致可分为官(公)祭、民祭两种形式。现在的公祭黄帝陵仪式庄严、肃穆,祭陵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