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特产
陕西省民俗文化
九曲黄河阵
气象万千的黄河奔流到黄土高原,弯了大大的一个弯,圣贤们就在这大弯里留下了九曲黄河阵。九曲黄河阵是谁留下的?有人说是《封神演义》中云霄、琼霄、碧霄摆下的黄河阵;有人说是姜子牙摆的军事阵图演化来的;还有人说九曲是元始天尊的太极图,普及到正月社火活动中,演绎成九曲黄河阵了。黄土地上,转九曲是最出彩的一出戏。传说九曲可以消灾免难、开运生祥,八十老转了九曲都可以活到九十九,所以一到时间,十里八村,芳邻远亲都赶来转九曲来了。春节社火活动中,庄稼人在平坦的地上布下九曲黄河阵。九曲设九门,九个城池合成一个大方阵,即所谓的八卦套九宫,有人说这是九个小太极图合成一个大太极图。九曲的九门象征了东、南、西、北、中、日
监军战鼓
监军战鼓是陕西咸阳永寿县汉族民间音乐,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监军战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集体演奏的音乐形式,表演人员少则三四十人、多则百余人,因而表演起来,鼓点整齐,声势震天,有着震撼人心的气势,使人遥想古代战鼓的鼓舞士气,冲锋险阵的威武壮观场面。监军原系武将职官名,监军战鼓是唐时鱼朝恩在永寿县驻节开府而得名。明清时,地处联结陕甘官驿大道上的监军集镇,商贾云集,贸易繁盛,口外的食盐、皮毛、药材,关内的粮食、布匹、烧酒都经此运往南北,驼队、马车络绎不绝。1930年永寿县治由永平迁出至监军,西兰公路穿城而过。监军战鼓代远年深,历史悠久。据群众口述,监军战鼓是随军做战时鸣金击鼓之战鼓的鼓
泾河号子
泾河号子又叫泾河船工号子,是船工在泾河上摆渡时所唱号子,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泾阳、高陵一带,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泾河水流平稳,因而泾河号子较流畅悠扬;泾河号子歌词很少,以泾阳当地方言的吆喝声或呼号为主。泾阳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是中国国大地原点所在地,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这里地势平坦,土肥水美,历史上就以“关内膏腴之最”著称。泾阳因地处泾河以北,在古代以水北为阳,故名泾阳。泾河自王桥镇谢家沟入泾阳县境,张家山出谷,流经泾阳全境。泾阳因泾河而命名,也因泾河的孕育、滋润而发展。泾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位于泾河下游的泾阳则在泾河流域最具重要的历史贡献。秦
神木酒曲
神木酒曲,主要流行于陕北地区,是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一种民间歌曲,并且和群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酒就有曲,无曲不饮酒,无曲不成宴,已形成这里的饮酒习俗和一种文化特色,伴随着这种习俗而产生的神木酒曲更是当地值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省的神木县自古就有饮酒的习俗,这是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决定的。其一,这里属于北地边关,气候寒冷,人们常常用酒来御寒,所以饮酒的习俗就流传开来。家里来了客人或是亲友相聚,都少不了饮上几盅。其二,历史上神木属于边塞军事重镇,唐未五代时期特别是北宋时期,这里一直是西北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为了抵御外敌,神木籍抗辽英雄杨家将带领当
周至殿镇八卦锣鼓
周至殿镇八卦锣鼓原名“殿镇老鼓”,古而原始,是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位于秦岭北麓,赤峪河和田峪河从东、西绕村而出,东邻西安鼓乐祖地,西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楼观台,北有曲江农业博览园和赵公明财神庙。殿镇村原名“殿紫头”,取“紫气东来”之意。自唐朝起,殿镇就存在着由东、南、西、北四社火会组成的古老四社区,而四古社火会又有四家牛拉鼓式殿镇八卦锣鼓队。本村一年立四次古庙会,农历二月初二龙王庙会,四月初一关公庙会,七月初十元始台古庙会,十月初一四古社小庙会。逢年十五和年四会分别以耍社火、朝庙拜神及八卦锣鼓助兴庆祝,其场面盛大之极,远近闻名。周至殿镇八卦
商洛道情戏
商洛道情戏是流传于陕西省商洛市的民间戏曲形式,有千余年的历史渊源,扎根于民间,与广大汉族劳动人民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是人民群众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商洛市位于陕西东南部鄂豫陕三省交界处,以境内商山洛水而得名,地处秦头楚尾,山明水秀,人杰地灵,风土人情兼北方粗旷,融南方灵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格。上世纪50年代,商洛道情兴起,商洛道情起源于我国道教化缘时的诵经调,是陕西道情的始祖,现广泛流传于商洛镇安、柞水、山阳、商州、丹凤、洛南、商南等城镇乡村。商洛道情戏起源于我国唐代道教道士说唱情理之曲调,自唐代以来即开始广为流传,经过长期演变,逐渐成长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剧种,明崇祯年间,白米虫曾到
秦琼敬德门神传说
秦琼敬德门神传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门神是中国历来信仰群体最多的神祇之一,传说中的秦琼和敬德是唐名将,关于他们的故事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憧憬和喜爱。贴门神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风俗之一,每逢除夕,人们便把旧门神撕下来,换上新门神。门神,顾名思义就是守护宅门的神灵,是古代人们想象出来的宅院保护神的统称。过去门神主要贴于大门的门板两侧,主要有“驱鬼避邪”和“祈福迎祥”两类门神,包括捉鬼门神、武将门神、祈福门神等等。一般宅第大门饰武将门神,内室门户贴祈福门神。捉鬼门神一般画着钟馗,武将门神大都为秦琼和敬德,祈福门神多作与福、禄、财神相似的文官打扮。汉族民间旧时风俗,过春节时家家户
美水泉传说
美水泉传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陕西延安甘泉县流传。甘泉县城西南五公里处神林山麓,有泉水,飞流激射,清澈透亮,厥味甘美,饮之心旷神怡。隋炀帝因之赐名美水泉,说来,有一段美丽的故事。而“甘泉”一词最早见于《苟子·尧问》“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之而得甘泉焉。”意为甜美的泉水。《隋书》《资治通鉴》载“城郊3.5公里神林山麓古有美水泉,”《太平寰宇记》有“甘泉在县南崖谷上,其泉去地一丈,飞流激下,其味甘美。隋炀帝游此饮之,取入内”的记载,唐代因泉水味美甘甜,县以泉名,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伏陆县易名为甘泉县,昭陵李勣墓碑载美水泉之水为唐宫御用。嘉庆本《延安府志·卷九》记载:
镇巴唢呐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在这块贫瘠而古老的山地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镇巴唢呐便是其中之一,遍布全县各乡镇,已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丰富的题材,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代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字也是古代波斯so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
田市八仙鼓
田市八仙鼓是流传于陕西省渭南市的大荔、蒲城、富平、白水一带的民间舞蹈,其中以渭南田市镇最驰名。田市八仙鼓是将扁鼓系于腰腹前击奏的舞动的一种汉族民间社火舞蹈,因传统表演时每次有八位鼓手而得名,流传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八仙鼓反映了勤劳的汉族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传田市八仙鼓与古代军旅操练习武有关。据考现今的渭南市田市镇,原是我国春秋战国孟尝君田文的封地。建国前,该镇东城门上还刻有“古孟尝门”的匾额(1958年城门楼拆除,匾额毁坏)。至今,当地还流传着田市镇有四大景,即:“东门外葫芦溪曲曲湾湾,西门外苇子壕花果连天,甫门外的斗力台天下稀罕,北门外照人
花苫鼓
“花苫鼓”流传于渭南地区大荔县石糟乡九龙村,是一种少见的由女子(过去是男扮女装)击鼓、男子伴奏的民间舞蹈。表演时,鼓手腹前挂一个扁圆小鼓(鼓的直径约35厘米左右),并用一块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的彩花绸缎做鼓围子,围遮鼓帮,垂于鼓下,当地俗称“鼓苫子”,“苫”,当地方言,指用物遮盖的意思。花苫鼓由于鼓手扮相俊秀、服饰华丽,群众又称其为“花鼓”、“花社火”。表演时,女子击鼓、男子击镲敲锣伴奏,另有数十名小娃娃打着彩伞站在鼓手左侧进行游转。打伞的娃娃,大的八九岁,小的两三岁,甚至还有更小的,由大人抱着他们参加。村中有小孩子的人家都争着要参加社火表演,以为这样可以求得1保佑,使孩子长命百岁、幸福
东峪孝歌
东峪孝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华县西南山区的汉族民俗文化。孝歌,又称哭歌、丧歌、白事歌。东峪孝歌体现了古老的山区人民行孝和社祭文化,承载着山区人民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东峪山区长期的农耕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它是原始农耕祭祀亡人礼仪活动的雏型,孕育的“孝歌”这一礼俗活动被保留下来。东峪孝歌是山区人民悼念活动的不可忽视的礼仪形式。它体现了山区汉族劳动人民祭祀活动的特点。山区人民几乎逢亡人必唱“孝歌”,由此形成村、社为单位祭祀亡人的礼仪文化。孝歌又叫孝歌戏,起源于我国汉朝时期,一直流传在我陕西秦巴山区的偏僻山村,在华县高塘镇东峪行政村流传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据说东峪孝歌源于“庄子试妻”。传说
张骞传说
张骞传说是流传在张骞的出生地汉中盆地、活动地域关中地区、封地河南南阳地区的传说故事,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骞传说也是中国优秀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骞传说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第一条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带回大量异域信息,在当时是前所闻的,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技艺张骞著作《张骞出关志》,人们对张骞的故事猜测、演绎、流传,张骞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张骞传说故事基本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青少年时代:张骞小时虽家贫,其父母却将他送进斗山书院求学,张骞在此迈出人生
长安仓颉造字传说
长安仓颉造字传说是流传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民间传说,是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始祖仓颉,创造汉字,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汉字的出现,承载了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因而,仓颉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相传上古时代,距今约五千年的时候,中华神州处于洪荒草昧之世、结绳记事之时。一天,在今属陕西白水所辖的阳武村侯冈家一个男孩轰然出世,他嫩纯而宏亮的哭啼声震惊四邻,人们纷纷爬下树巢、钻出山洞、离开地穴或窝棚,前来侯冈家祝贺。当接生婆抱出用兽皮包裹着的婴儿,让相亲们观看时,人们异口同声“啊”了一声。这孩子“龙颜侈侈,四目灵光”,人们从来没见过这样脸大的孩子,更没有见过长四个眼睛的孩子!以为是
沉香传说
沉香传说是流传在陕西省洛南县境内的民间故事,市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沉香传说主要以江南才子刘彦昌,与华山三圣母缔结姻缘后皇榜高中,被皇上派往洛州知县后,发生的一系列天上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主要有民间故事《刘峪遇蟒》《宝莲灯保平安》《仙桥送子》《书堂山学艺》《劈山救母》《保安的故事》《牛皮洞的故事》等组成。这个故事从唐代流传至今,《劈山救母》《二堂舍子》以及洛南静板书《三圣母》说唱艺术等剧目从解放前就在各地上演至今。洛南县是沉香传说的主要发源地。洛南县古称洛州,洛南是华夏汉字故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沉香传说中的人物沉香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人物之一,三圣母之子,二郎神的外甥。从前
埙乐艺术
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上,几千年来薪火相传,演绎了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包容并蓄,成果璀璨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埙乐艺术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埙乐艺术活动范围遍布全国,陕西省的埙乐从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仍在活动,是中国埙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埙在历史上广泛存在于中国各地城乡,近代以来集中保存于少数大中城市。近几十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活动逐渐增多,埙乐艺术有所恢复和发展,陕西省的埙乐主要分布于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埙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
陕北混源道歌
陕北混源道歌是明清以来混源教在陕北地区长期流传过程中,自诵经宣卷中衍生并独立出来,由“忌口人”(农民经师)掌握和传承的一种歌唱艺术。陕北混源道歌随同传承它的农民“忌口人”,曾广泛分布于陕北大部分县乡村庄。在陕北文化生态环境中生发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混源道歌的历史渊源】自唐以后,中国出现三教合流趋势;北宋时从道教中产生了“混源道”,明代时其中一支形成“混源教”。混源教很明确地以整合儒释道为宗旨,主要在民间发展。明清之际,混源教在陕西流传甚盛,在陕北民间甚至形成覆盖性优势。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而衰败;但在陕北乡村至今仍保存有一定的根基。学界一般认为
陇州小调
陇县古称陇州,自古以来,就处在西部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民族交汇之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既有西部游牧民族,又有汉民族相互交融的人文历史,方言口语、文化艺术都有了独特的风格和习俗。在这种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民间艺术形式——陇州小调,自发轫之初就具有独特的地方韵味,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史悠久的陇县,民间文化起源较早。陇州小调在民间传说中起源于汉,但缺乏可靠的证据支持,从流传下来的曲目分析,它与隋唐时期的以“时令”“数字”为名的曲子是一致的,至今陇县北部地区还流传着清代“本地曲儿”记谱的手抄本。陇州小调兴盛于明清时期,自古以来,民间一直称曲儿。《陇州文化志》记载,陇州小调曾称民
合阳民间唢呐
合阳民间唢呐是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合阳县及其周边地区。合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地区东部,在夏商周三代,合阳为“有莘国”,春秋战国称西河,秦时置合阳邑,汉初设县至今。合阳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古有莘国时代,以《关雎》为诗经开篇的代表作品,开创了爱情诗之源。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追求美好,憧憬未来,以歌咏志,以曲杼怀,唱出心声,吟出情韵,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合阳民间唢呐作为一种特殊技艺,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唢呐又名喇叭,是波斯文“surna”的音泽,在明代叫“唆呐”,清代称“苏尔奈”。原属西南亚波斯(即今伊朗)一带的乐器,金元时期传入我国。又有一说认为,合阳称民间
扶风碗碗腔皮影戏
扶风碗碗腔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流传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是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扶风碗碗腔皮影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皮影班一般由七人组成,一人挑线,一人配线,一人主唱(生、丑、净、旦全演)其余人拉弦、敲鼓,执各种乐器,一专多能,身兼数职。演译的故事曲折离奇,头尾完整,唱腔独特,委婉动听,音乐渗透力强,有许多场面是真人无法表现的,体现了其自身的优势。生长在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的扶风县的扶风碗碗腔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老艺人齐俊乾介绍,皮影戏的祖师爷为孔子,传说孔子当年讲学时,嫌自己的容貌丑、不好看,听讲的人都走了,就用罗面的罗儿遮住面目,后来将罗儿改为亮子,侧着脸,